首都博物馆资料:最新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22:55
二十四节气民俗,秋分吃什么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三秋”大忙(资料图片)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祭月
秋分祭月习俗由来已久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秋分到,蛋儿俏
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     有关冷暖的气象谚语有:
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豫)
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粤)
早晨冷,午后热,要想下雨等半月。(鲁)
早晨冷,晌午热,落雨也得半个月。(甘)
◆以晴、雨为依据,预测后期的天气谚有: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有雨,寒露有冷。
秋分有雨来年丰。
◆有关秋分的气象谚语湖南、河北两省的较多,如:
秋分有雨寒露凉。(湘)
秋分有雨天不干。(湘)
秋分北风多寒冷。(湘)
秋分秋分,雨水纷纷。(冀)
秋分冷雨来春早。(冀)
秋分以后雪连天。(冀)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冀)
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冀)
秋分东风来年旱。(冀)
秋分前后偏北风多,主霜早。(冀)
◆其他各盛区关于秋分节气的气象谚语有:
秋分有雨来年丰。(苏)
秋分前后必有雨。(辽)
秋分前后有风霜。(内蒙古)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晋)
秋分夜冷天气旱。(桂)
秋分节日后,青蛙仍在叫,秋末还有大雨到。(鲁)
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桂)
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苏)
秋分西北风,下年多雨。(皖)
秋分刮北风,腊月雨水多。(皖)
秋分过后必有风。(内蒙古)
秋分节气的养生
南方的气候由这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在精神养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精神情绪上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危险。
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沙田柚花猪肝汤、无花果白鲫汤、霸王花蜜枣猪月展汤等都是家庭养生之品。
南北极过着共同的白昼
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
高度和影子一样长
在北纬45度线上,用不着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他们好像早就和自己的影子商量好了似的:因为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样长,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了。
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太阳直射点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当你来到赤道线时,就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
秋分时太阳在秋分时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中国天气网)
[秋分由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日~24日。秋分的“分”为“半”之意,古时称“日夜分”,又叫做“宵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中国天气网)
[秋分养生]
中医认为,从秋分节气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一般属于凉燥。因秋属肺金,在饮食摄养上,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中国天气网)
[秋分谚语]
我国古代以秋分的晴、雨为依据,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很多,如:“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来年丰”等。感兴趣的话,不妨留意验证一下。(中国天气网)
[秋分习俗]
我国关于秋分的习俗也是自古流程,一是祭月,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二是竖蛋游戏,玩法颇为简单,就是将光滑、完整的鸡蛋竖起来,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三是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中国天气网)
为了您的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打开网站    取消
来自:http://hi.baidu.com/%B7%EF%BB%CB%CE%F7%E1%AA%C9%BD/blog/item/6e371a834ff2a6a80cf4d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