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明亮的眼睛独舞: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27:15

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

莫扎特

  莫扎特—那些认为我的艺术来得容易的人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人想我一样为作曲付出过那么多的时间和心思。没有任何一首著名作曲家的曲子我没有一遍又一遍地研习过。

沃尔夫冈·阿马得乌斯·莫扎特,他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41部交响曲、42部协奏曲、1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曲、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华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上的四大巨子之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创始者,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海顿

海顿—如果它的来临没有什么困难,那它将自然发展,但如果毫无进展,我将努力审查自己是否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以致失去了上帝的恩惠;我将祈求神的宽恕,知道我感到我已被原谅。

约瑟夫·海顿,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物之一。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乐固定为4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乐,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有《告别》、《时钟》、《狩猎》、《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化刻画,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它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76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朴实,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切青年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和平、幸福的气氛。他的音乐就像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但是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和特点。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b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留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非但没有得到出版,也不为人们所理解。但是当贝多芬在巴赫死后多年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惊呼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这句话道出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巴赫才华的赏识和赞叹。巴赫的才华及其音乐形式的多样、思想的深刻犹如大海,以他的深奥莫测的渊流、变换无度的色彩、悠然而逝的啸声,令人肃然起敬。

巴赫的作品表现了当时德国市民的生活,表现了不向卑俗的生活屈服,具有崇高的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维护人的尊严的先进思想。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18世纪初德国市民中间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巴赫的音乐确实不易理解。他所处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何况那个时代又是那么的复杂。因此,巴赫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往往被人们当作练习曲或技术课程。应该看到,巴赫使用了中世界以来的各种音乐形式,看起来好像是泥古,好像是为宗教服务,实际上它赋予这些形式以新的感情以及新的结构特征,在宗教的外衣之下对宗教的贝利。因此,恩格斯称他为德国黑暗时期的“闪光”。巴赫被称为欧洲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的原因也源于此。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总结了全欧洲的音乐发展,并为整个时代一位伟大的世界级的典范。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有别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影响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是他称为交响音乐发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写了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曲题材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交响乐作品的入门阶梯。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源泉来自于他对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真实的放映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心态。他不仅创作了感人肺腑的音乐,自己也常为音乐感动。从1876年起,柴可夫斯基走上了他生命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路程。在这段路上,他邂逅了两个改变了他生活的女人------终生挚友梅克夫人与和他共度短暂婚姻岁月的安东尼娜。前者令他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后者对他来说却如同一场噩梦,令他几乎窒息。这段不平静的岁月把灵感赋予了柴可夫斯基,他因而挥就了多部杰作。

梅克夫人热情洋溢、充满理解之情的长信温暖了柴可夫斯基的心,他将自己创作的《第四交响曲》献给了这位知心友人。创作《第四交响曲》的缘起来自于他的内心感受,他曾说过“不论我写的好不好,都是因为内心需要而创作的。”1877年,年近不惑的柴可夫斯基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奈和生活的烦恼:枯燥的应酬,微薄的收入,寂寞的生活。在这种阴郁心情的诱使下,柴可夫斯基创作出了充满灰色气息的《第四交响曲》。

而他因为受感于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而匆匆与一位向他表白的女子----安东尼娜---结婚,他将格局中的美丽姑娘与现实中的妻子合而为一,结果使他饱受痛苦,最后终于忍无可忍,自己亲手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

寂寞晚年的柴可夫斯基,更喜爱和天真无邪的稚子交流,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创作了几部富有童趣的作品,其中《睡美人》、《黑桃皇后》等都是杰出的作品。

去世之前的柴可夫斯基一直焦虑于还想创作一部交响曲,他坚信音乐中的交响乐最能抒发感情。仿佛神灵亲自捉刀,柴可夫斯基觉得他渐渐有了灵性,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完成的那一刻,柴可夫斯基心底十分平静明朗,仿佛一个月来陷入疯狂写作状态,时哭时笑的人并不是他,最后在弟弟的建议下用《悲怆》来命名这部收山之作。

 

 

舒伯特

舒伯特留下了600多首歌曲,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这位天才的抒情歌曲作曲家作品,其中某些曲目具有民歌的雅俗共赏,其他的则显示出最高度的古典风格。它们栩栩如生,都是从诗情中直接流露出来,它们表现出的情感之新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最重要的是伴奏的陪衬,才一两个小节,就能让人想起潺潺的小河、乡村乐手的手风琴或是乐手的鸣留号声。

舒伯特在他的声乐套曲中,超乎想象力的扩展了艺术歌曲的潜力,《美丽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旅》是极其出色而深刻的作品,其意义远出它本身的篇幅。在这里,每一首歌都提供了极致的艺术遐想和启示。

一提起舒伯特,我们就会想起他的《菩提树》、《玛丽亚》、《鳟鱼》、《魔王》等等难以忘怀的浪漫、其妙的名曲。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抒情性素质和声色彩方面是浪漫的,但常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古典的安详和平静,散发出无比的自然的魅力。

 

 

舒曼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的书商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和文学。因家庭成见,他年轻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并在课余学习音乐。当他借由曲折的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接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于音乐评论。舒曼生性感情敏感,并且具浪漫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840年他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34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狂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还写了4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肖邦                                                               

肖邦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更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乐曲久经岁月冶炼,别具一格的展现着波兰独特的民族精神。他最伟大的作品感情丰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极富生命力。他的力量与智慧、性格与天才可以跨越时空而散发魅力。作为作曲家,他不仅属于波兰,属于欧洲,更属于全世界。任凭时光流转,他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都将吸引无数的后来人。肖邦7岁学琴,8岁举行第一次公开音乐会,16岁做出名曲,19岁在音乐之都举行演奏会,21岁在巴黎一举成名。3次恋情,9年痴恋一日休……肖邦终于走完了自己赋予传奇色彩的39年生命。

肖邦忧郁多情,敏感激昂,富于想象。肖邦是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肖邦又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富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这首圆舞曲描写的是多瑙河的风光以及坐落在河边的维也纳城的景色。不过当时流经维也纳的多瑙河一年中有6天呈褐色,55呈土黄色,33呈浑浊的绿色,49天呈草绿色,24天呈刚绿色,109天呈翡翠色,37天呈深绿色,却从来也不呈现蓝色。小约翰·施特劳斯将多瑙河歌颂呈蓝色,这恐怕是因为蓝色象征着温柔、优美、神秘、高贵,此刻的蓝色并非指的是真实的颜色,而是他的憧憬和向往,他希望能够将多瑙河勾勒成一条给他灵感、给他遐想、滋养他音乐才华的大河。蓝色说明了多瑙河的高贵美丽和诗意黯然,坐落在这样美丽河畔的维也纳城,必定也是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的。小约翰借由这首曲子表达了他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多瑙河的无限深情,和对自己故乡维也纳的永远眷念。

 

 

 下面我想就现代流行的两大钢琴音乐王子来谈谈现在钢琴音乐的进展。

 

炫酷中的沉静---马克西姆

  他在一片掌声中上场了,可没想到在钢琴音乐会中人们期待着的另一个钢琴王子竟会这一副打扮,没有穿上西装也没有带上领带,反倒是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瞧上去倒像个偶像流行男歌手。站在舞台上,他先摆了一个酷酷的造型,让人们明白这将是一场不同以往的钢琴演奏会。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但是他坐在钢琴登上后,开始埋头冥想,然后仰头长呼一口气,接着对乐队微笑着点点头,表示他已经住备好,可以开始了。接着他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充满活力和节奏感。一反钢琴演奏肃穆、刻板的现场气氛,使听众认识到了一种新的钢琴风格。它是那么富有力量和表现力,把乐曲和人心理的融合表现得如此强烈,仿佛在进行一场战争,时间迫不及待,人心也急如星火。这让人回想起1990年时的15岁的马克西姆在战争中被困在地窖中八天,仍坚持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他说:“我们的小镇到处都是枪弹,但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我必须生存下去,钢琴就是我的唯一。”

  原来钢琴可以这样酷,同时也如此优美。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结合,时代的发展带来人观念的转变,人们渴望有一种声音能表达内心的挣扎和暴动,于是马克西姆出现了,他的钢琴就是他心的声音,把人本性中的不安和躁动行云流水的用音乐表达出来。

他的钢琴是比较另类的表达方式,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新一代的“钢琴王子”,是因为他让人耳目一新,他摒弃了一切的虚幻和浪漫,要的就是冲击力和感染力。在这种音乐里,人们能保持清醒、受到震撼。比起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他的音乐理智而刚硬,让人直面现实,然后以一种强硬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他的音乐给人以这种力量和勇气。

  在一段激烈的音乐过后,进入人们耳朵的是一段舒缓的乐符。此时的他眉头紧皱、双眼微闭,口中时有默念,仿佛在诉说着、回忆着、思索着……把听众带进了那个世界,一个思想的世界。他的这种宁静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效果,是因为它与之前的演奏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马克西姆,一个安静的、思索的马克西姆。

 

浪漫幻想的钢琴音乐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

  这位钢琴演奏家出场方式总是幽默和充满笑声,各种方式的出场是人们看出以为钢琴家的人生心态,开朗随和。有一次是和乐队指挥的无声表演,有一次是和现场观众的电话互动……玩笑过后乐声传来,人们在欢笑过后来到一个浪漫的幻想中的人间乐园。他的音乐不仅是供人聆听的,还要能使人沉迷陶醉其中。听他的音乐就如同暂时逃离了这个喧嚣的世界,来到一片梦幻的乐土,使人流连忘返。虽然每个人感受不同,但音乐的出发点是让人们以心来理解音乐,使心情安乐且追求美丽的梦。

理查德·克莱德曼以古典音乐为基础,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溶为一体。他的乐曲朴实、流畅、优雅、华美,旋律悠扬、合声简洁、音色辉煌,充满了诗情画意。喜爱钢琴的人们听到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琴音,都会在不知不觉地被他带入亲切、安详而愉快的音乐世界之中。其乐曲的音色十分优美,由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触键所产生的音韵更响亮而富有弹性。音质明朗辉煌即是一个通俗钢琴明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风采较其明朗辉煌的音质更具有吸引力。其特征是以左手伴奏的琴音陪衬下,旋律提高八度,音程进入高音域。此外,把音埋藏在八度音程中,并以和弦奏出。平常旋律在那么高的音域中是很难弹奏的,因为表现的范围太狭窄,音量不易扩大。然而他能在如此高的音域中仍然弹出优美的旋律,在绚烂的音响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他的钢琴表现方法十分朴素,微妙的触键之下并未让人感觉到修饰,而是直接的表现感情,此种稳健安详的音乐性塑造出充满感情的气氛。他的钢琴技巧非常正统,明确的触键,清晰的经过句,音量的增减与平衡均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理查德·克莱德曼所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保尔·德·森奈维勒与奥利佛·杜桑二位作曲家的曲子。此二人曾为红歌星作曲,也为电影配乐,后因欣赏理查德的才华转而专门替他写曲。他的乐念十分容易了解,音和规则没有复杂之处,节奏是缓慢的四拍圆舞曲系统,有时根据曲子使用电子琴表现出轻快感并有幻想的印象,把理查·克莱德曼的魅力完全表露无遗。

  提起“克莱德曼”这个名字,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20世纪90年代初,也是这样一个秋天,伴随早已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秋日的私语》、《水边的阿狄丽娜(《水边的阿狄丽娜》为日文译文,原曲名为《致艾德琳的诗》)》等优美的旋律,被誉为“浪漫钢琴王子”的法国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首次来华演出,将他那流畅华丽、让人心旷神怡的琴音直接送到人们的眼前和耳中。匆忙中十年过去,当年的“钢琴王子”如今虽然已经人届中年,但他的琴音不老,依然是那么年轻、美妙,那么流畅、典雅和明媚如春。

  浪漫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它是情意缠绵的春池荡漾,也是令人心醉的美丽忧伤,是温馨一刻的忘情微笑,又是投向未来的期盼目光。理查德·克莱德曼正是以他那真挚感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琴音,拨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绪。其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让理查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从音乐中就能感受到罗密欧和朱丽叶凄惨的爱情悲剧!

 

这两位“新老钢琴王子”在艺术风格上截然不同,但他们的音乐同样的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这也是音乐之于人心的共通点,投入着真情的演奏,即使风格截然不同,给人的感受不同,但是人们同时欣赏这些激烈或者和缓的音乐,就如同人生要经理起伏和波折也同样会享受到安详和快乐一样。人们赞美“暴风雨”,因为它使人的心智健全、头脑清醒;同时人们向往着虚幻中的浪漫,因为它给人希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