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装备:自由浮动又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8:20:39

自由浮动又如何?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1年第5期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31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升值压力,倒不如尽快转向实现“有条件的自由浮动”黄益平

  胡锦涛主席近日访美,对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失衡等问题做出了适当的澄清。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次长布雷纳德的转述,中方确认了将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承诺,并放弃了汇率基本稳定在均衡汇率水平的措辞。这一表述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欢迎。

  但是,客观分析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压力,2011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如果美国经济表现好,中国的出口和顺差可能大幅扩张,升值压力自然会上升;如果美国经济表现不好,失业状况很难改善,同样可能令美国政客对人民币政策加紧施压。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郜若素一周前到访北京,在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几位教授交流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政策主张:尽快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也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这一主张可能让部分国内专家觉得匪夷所思,不过,郜若素的看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是因为早先他并不主张人民币汇率实现自由浮动,但是,在过去几个月,他几次提到这个选择,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不这样做的后果。同样重要的是,郜若素并非普通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首席经济顾问,他一手促成了澳元在六个月内实现自由浮动,而这一改革至今仍然被看做成功的案例。郜若素教授也由此赢得了澳大利亚“经济自由化之父”的美誉。

政府通常打不赢市场

  也许国内的不少经济学家能够认同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是一个长期政策目标,但是,如果将其作为近期努力的方向,相信大多数经济学家比较难以接受。说实话,两个月之前,通过电子邮件交流,郜若素教授首次告诉我这一看法,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疑虑多于认同。不过,最近几周来,我在参与国内关于人民币汇率政策讨论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学者的优势就是可以相对中立地评价各种政策主张的利弊。如果暂时撇开政治因素(当然在形成政策建议时必须充分考虑政治因素),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现行的汇率制度是否能够持续?如果不能持续,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又可能带来什么好处和问题?

  中国在1998—2005年和2008—2010年间执行的是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由于中国在这个阶段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经常项目长期保持盈余,资本项目的管制也相对严格,因此,市场并不担心人民币被迫贬值。不过,长期保持货币低估的结果必定是得不偿失的,对于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6月19日再次宣布实行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2010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而其实际有效汇率则大约升值4.7%。但市场却并不因此满足,虽然2010年全年的贸易顺差低于2009年的总量,但其实减少部分主要发生在年初,下半年反弹非常厉害。因此,投资者预计的升值压力可能是增强了而不是降低了。

  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是:在汇率水平扭曲的初始条件下,政府很难战胜市场的力量。美国政客和中国官员对人民币汇率扭曲程度的估计南辕北辙,究竟谁对谁错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既然是有管理的浮动,而政府又不让升值的潜力完全释放出来,那么,市场对升值的预期只会持续增强。投资者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增加流向中国的资本,以期从未来的升值中获益。政府的“管理”只能被动地跟在后面跑,却永远也不能令市场满意。直到有一天,市场信心发生根本性逆转。郜若素教授在来北京之前途经新加坡,发现那里的投资者最关注的就是一件事情:将他们的资本转移到中国境内换成人民币。

  既然政府不太可能博赢市场,一种对策是再次加强资本管制。不过,资本管制可以在短期内遏制资本流入,但改变不了长期升值预期。过去的经验又表明,管制与反管制之间也存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任何在初始阶段有效的措施随后都可能逐步失效。这样看来,与其打不赢、管不住,倒不如干脆把汇率水平留给自由市场来决定。汇率机制基本被放开之后,起码可以消除中美之间无休止的“口水仗”,国际投资者也不再需要过度解读货币到底是被低估了还是被高估了。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