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之骑士团 台服 wiki:余杭区建置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20:35:06

夏王禹元年(前2224年)

扬州地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今区地属扬州之地域。见《尚书·禹贡》

夏王少康二十一年 越王无余元年(前2059年)

扬州地

《吴越春秋》谓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据此,越国即在夏少康时就已经存在。然而从今江南地区的考古资料来看,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的湖熟文化马桥文化人的墓葬,其最早的时代也只为西周早期,这也就是说,越族人在西周之前的居住地并不在今江南地区。今从当代林志方的《越国都城的迁徙》,仍定今区地属扬州之地域。

西周成王姬诵六年(前1110年)

越国地

当代林志方的《越国都城的迁徙》:周成王二年(前1114年,周公东征,越国从今山东菏泽南迁,定都于今苏州吴中越城。余以为,越国势力约在是年前后进入今区境的。越国后先后定都今上海嘉定区鸿城、绍兴会稽山之阴、山东胶南市南境。

东周敬王姬匄二十七年 吴夫差三年 越王句践四年(前493

吴国地

吴国征服越国,越王句践入吴为人质。见《史记·吴世家》、《吴越春秋》、《越绝书》。,今区地属吴。

东周敬王三十三年 吴夫差九年 越王句践十年(前 487 年)

越国地

由于句践不断进贡,吴王夫差又增封越国土地,东起句甬 (今浙江宁波) ,西至姑末(今浙江龙游) ,北起武原(今浙江海盐) ,南至句无(今诸暨句乘山) ,纵横八百里,大致恢复了越王允常时期的范围.。见《史记·吴世家》、《吴越春秋》、《越绝书》。

周显王姬扁三十六年 楚威王芈商七年 越王无彊二十二年(333)

楚国地

.《史记·楚世家》记:楚威王七年,"伐齐,败之于徐州".《集解》引晋人徐广曰:"时楚已灭越而伐齐也。”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之说越王……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故不取其它楚灭越时间之说。楚灭越置江东郡之说,缺乏可靠的文献和考古学材料作为支持,因而疑点颇多。故不列。时楚国都郢(湖北省江陵县城北约5公里处)。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西部:会稽郡余杭县

中东部:会稽郡钱唐县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置县时间从地方志。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余杭县治今余杭区余杭镇;钱唐县治今西湖区灵隐街道

时余杭县管辖今余杭区西部和临安市全部;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置於朁县(临安市于潜镇),余杭县管辖今余杭区西部和临安市东部。东汉建安十六年(211),置临水县(临安市)余杭县管辖今余杭区西部。

汉王刘邦元年 西楚霸王项羽元年(前206年)二月

西部:西楚国会稽郡余杭县

中东部:西楚国会稽郡钱唐县地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徐州市)。”史书都没有具体列出九郡的名称,《汉书·项籍传》、《资治通鉴》皆云“王梁、楚地九郡”。清钱大昕《汉书考异》、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九郡是泗水、东阳、东海、砀、薛、鄣、吴、会稽、东郡。今从之。

西汉高帝刘邦六年(前201年)正月

西部:荆国会稽郡余杭县

中东部:荆国会稽郡钱唐县地

《汉书·高帝纪》“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会稽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国都吴县(今苏州市)。

西汉高帝刘邦十一年(前196年)十二月

西部:淮南国会稽郡余杭县

中东部:淮南国会稽郡钱唐县地

是年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十二月,杀刘贾,灭荆国。淮南都六县(今安徽六安)。见《汉书·高帝纪》。

西汉高帝刘邦十二年(前195年)

西部:吴国会稽郡余杭县

中东部:吴国会稽郡钱唐县地

刘邦灭英布,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国都广陵县(今扬州市)。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吴王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的时间就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吴国被中央废除,吴国至此灭亡。另置江都国。

西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前154年)

西部:江都国会稽郡余杭县

中东部:江都国会稽郡钱唐县地

江都国仍国都广陵(今扬州市)。元狩二年,江都王刘建反叛暴露,自缢身亡。国废。会稽郡直属中央。

西汉武帝刘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西部:会稽郡西部都尉余杭县

中东部:会稽郡西部都尉钱唐县地

都尉驻钱唐县(杭州市)

西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西部:扬州会稽郡西部都尉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会稽郡西部都尉钱唐县地

汉武帝先后创建十三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由刺史和司隶校尉分部巡察郡国吏治。成哀之际(前一前),曾提升刺史为州牧,使州成为郡国的上级,但两年半后即恢复旧制。哀帝死,王莽秉政,又改刺史为州牧,四十二年后东汉光武帝始复改州牧为刺史。但东汉刺史不同于西汉。西汉刺史平时巡行所部郡国居无常治,岁尽还京师奏事。有所举劾,得由政府另行派员案验,然后黜退。东汉刺史则常驻在其州部内的固定治所,不再诣京奏
事;且其权力亦不再限于举劾,并能对所部郡国官吏径行黜免。到了灵帝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又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不久,州牧或刺史都掌握了兵权,州终于成为统辖几个郡国的大行政区。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

西部:扬州会稽郡西部都尉进睦县

中东部:扬州会稽郡西部都尉泉亭县地

王莽执政改余杭为进睦、钱唐为泉亭,见《汉书·地理志》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

西部:扬州会稽郡西部都尉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会稽郡西部都尉钱唐县地

东汉扬州,初治历阳(安徽和县城历阳镇)等地,东汉末移治寿春(安徽寿县城关镇)。建安五年(200),曹操派刘馥在合肥(合肥)建立扬州治。建安十四年,曾回治寿春。与此相对应的江南地区,兴平元年(194),孙策渡江,据扬州江南4个郡及江北部分地区。建安十六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十七年,建石头城,重建扬州治。从此,扬州一分为二。

余杭等三县隶之。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六年(30

扬州会稽郡余杭县

唐并入余杭时间从《杭州府志》。

东汉顺帝刘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

扬州吴郡余杭县

析会稽北部十三县置吴郡,郡治吴县(今苏州市)。见《后汉书·郡国志》。

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二年(179)

西部: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侯国地

是年,朱儁以平定黄巾军之功,封钱唐侯。建安元年(196)八月,孙策引兵渡过浙江,江南全境属孙策,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自己兼任会稽太守。。《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钱唐侯国当同时改为县。

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196) 八月

西部: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221年)

西部:吴国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吴国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是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见《三国志》本传

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222

西部: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侯国地

黄武元年 222),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大将全琮隋吕范督相拒,杀魏将尹卢,枭其首。战后全琮升为绥南将军,由阳华亭侯进封钱唐侯。钱唐侯国都在今杭州市区。赤乌十二年 249),全琮去世,子全怿嗣任。太平二年(257)全怿降魏,侯国被废除。

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五年(226

西部:扬州东官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东官郡钱唐侯国地

东官郡治富春县(浙江富阳市)。黄武七年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七年(228

西部: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侯国地

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太平二年(257

西部: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

西部:扬州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侯国地

永安元年十一月封太子和子德钱唐侯,吴亡时废。

三国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年266十月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中东部:扬州吴郡钱唐侯国地

吴兴郡设立时间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治乌程县(湖州市吴兴区菰城遗址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326年)十月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王国钱唐县地

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国都吴县(苏州市)。咸和二年司马岳改封琅琊王,吴国废除。见《晋书·成帝纪》、《康帝纪》。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二年(327年)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三年(459)

西部:王畿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王畿吴郡钱唐县地

王畿即首都直辖区,三国吴、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建康(南京市)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七年(466

西部:王畿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南徐州吴郡钱唐县地

南徐州治今镇江市区。《宋书1州郡志》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八年(467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宋顺帝刘凖昇明三年(479)三月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齐国吴郡钱唐县地

《南齐书·高帝纪》“以青州之齐郡,徐州之梁郡,南徐州之兰陵、鲁郡、琅邪、东海、晋陵、义兴,扬州之吴郡、会稽,凡十郡”封萧道成为齐公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五月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 正月

西部:梁国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梁国吴郡钱唐县地

《梁书·武帝纪》:“以豫州之梁郡历阳、南徐州之义兴、扬州之淮南宣城吴吴兴会稽新安东阳十郡,封公(萧衍)为梁公。”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502)四月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南朝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549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吴州临江郡钱唐县地

吴州治吴县(今苏州市)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550)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555年)

西部:震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震州治乌程县(湖州市)
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八月

西部:陈国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陈书·高祖纪》:“以南豫州之陈留、南丹阳、宣城,扬州之吴兴、东阳、新安、新宁,南徐州之义兴,江州之鄱阳、临川十郡,封公(陈霸先)为陈公。”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永定元年(557十月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扬州吴郡钱唐县地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祯明元年(587

西部:扬州吴兴郡余杭县

东中部:吴州钱唐郡钱唐县地

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

西部:杭州余杭县

东中部:杭州钱唐县地

《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杭州:隋平陈,……割吴郡之盐官、吴兴之余杭,合四县置杭州。……炀帝初废州为余杭郡。《隋书·地理志》:钱塘,……大业三年置余杭郡。州治初在余杭县,次年迁钱唐县。

仁寿文帝杨坚二年(602)

西部:杭州总管府杭州余杭县

东中部:杭州总管府杭州钱唐县地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西部:余杭郡余杭县

东中部:余杭郡钱唐县地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

西部:苏州总管府杭州余杭县

东中部:苏州总管府杭州钱塘县地

苏州总管府。《旧唐书·地理志》:苏州上 隋吴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苏州。六年,又陷辅公祏。七年,平公祏,复置苏州都督,督苏、湖、杭、暨四州,治于故吴城(苏州市)。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年)

西部:苏州都督府杭州余杭县

中东部:苏州都督府杭州钱塘县地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1)

西部:江南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江南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江南道杭州盐官县地

唐代道(军)的置、废、改从新旧唐书的《地理志》《藩镇表》。道治吴县(今苏州市)。

《旧唐书·地理志》:杭州盐官:武德四年属东武州。七年省钱塘。贞观四年,复分钱塘置。”今区东部地属之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一年(733 

西部:江南东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江南东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江南东道杭州盐官县地

治吴县(今苏州市)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  

西部:江南东道余杭郡余杭县

中部:江南东道余杭郡钱唐县地

东部:江南东道余杭郡盐官县地

《旧唐书·地理志》:杭州,天宝元年,改为余杭郡。乾元元年复为杭州。

肃宗李玙乾元元年(758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杭州盐官县地

治升州(南京市),寻徙治苏州(苏州市),上元二年徙治宣州(宣城市)

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779年)

西部:江南东道余杭郡余杭县

中部:江南东道余杭郡钱唐县地

东部:江南东道余杭郡盐官县地

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杭州盐官县地

德宗李适建中二年(781年)

西部:江南东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江南东道杭州郡钱唐县地

东部:江南东道杭州郡盐官县地

治润州(镇江市)

唐贞元三年(787年)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杭州盐官县地

道治苏州(苏州市)

元和二年(807

西部:镇海军杭州余杭县

中部:镇海军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镇海军杭州盐官县地

军驻苏州(苏州市)

元和四年(809

西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盐官县地

元和六年(811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杭州盐官县地

唐大中十二年(858

西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盐官县地

唐咸通八年(867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杭州盐官县地

唐咸通十一年(870

西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镇海军杭州盐官县地

景福二年(893)道军移治杭州

乾宁三年(896

西部:吴越国镇海军杭州余杭县

中部:吴越国镇海军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吴越国镇海军杭州盐官县地

是年,钱镠自称吴越王,开始了对江浙地区的割据。吴越国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还称西府或西都。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 吴越文穆王元年(922年),

西部:吴越国镇海军杭州余杭县

中部:吴越国镇海军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吴越国镇海军杭州钱江县地

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两乡地置钱江县,因县境临钱塘江而名。与钱塘县同为吴越国都及杭州治所。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钱江县地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西部:浙江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浙江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西道仁和县地

997 宋至道三年

西部:两浙路杭州余杭县

中部:两浙路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两浙路杭州仁和县地

路的沿革从《宋史·地理志》。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市

1074 宋熙宁七年

西部:两浙西路杭州余杭县

中部:两浙西路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两浙西路杭州仁和县地

两浙西路治杭州

1077 宋熙宁十年

西部:两浙路杭州余杭县

中部:两浙路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两浙路杭州仁和县地

南宋建炎三年(1129)

西部:两浙西路临安府余杭县

中部:两浙西路临安府钱塘县地

东部:两浙西路临安府仁和县地

临安府,杭州升。见《宋史·地理志》

元至元十三年 宋德祜二年(1276)

西部:江淮行省浙西道临安府余杭县

中部:江淮行省浙西道临安府钱塘县地

东部:江淮行省浙西道临安府仁和县地

至元十三年元灭南宋,置江淮行省于扬州,统两淮、两浙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二十一年,徙省治于杭州,称江浙行省。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省。二十六年,再次徙治杭州。二十八年,以江北州县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行省。大德三年(1299),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属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元至元十四年(1277)

西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余杭县

中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钱塘县地

东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仁和县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

西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余杭县

中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路钱塘县地

东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仁和县地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两浙都督府,又改为安抚司。十五年,改为杭州路总管府。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西部:江浙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余杭县

中部:江浙行省浙西道杭州路钱塘县地

东部:江浙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仁和县地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西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余杭县

中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路钱塘县地

东部:江淮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仁和县地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西部:江浙行省浙西道杭州路余杭县

中部:江浙行省浙西道杭州路钱塘县地

东部:江浙行省杭州路仁和县地

 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己未(1367.11 

西部:朱元璋浙江行省杭州府余杭县

中部:朱元璋浙江行省杭州府钱塘县地

东部:朱元璋浙江行省杭州府仁和地 

 《明史·地理志》: “同年末,并中书分省改置浙江行中书省,徙治杭州府;   洪武九年(1376)浙江行省改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元杭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

明洪武元年(1368 

西部:浙江行省杭州府余杭县

中部:浙江行省杭州府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行省杭州府仁和地 

洪武九年 (1376)

西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余杭县

中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仁和县地

南明安宗朱由崧弘光元年(1644)五月十三日

西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余杭县

中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仁和县地

清康熙元年(1662年)

西部:浙江行省杭州府余杭县

中部:浙江行省杭州府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行省杭州府仁和县地 

清雍正四年( 1726)

西部:浙江行省杭嘉湖道杭州府余杭县

中部:浙江行省杭嘉湖道杭州府钱塘县地

东部:浙江行省杭嘉湖道杭州府仁和县地

雍正四年( 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 治杭州。

民国元年(1912)2月

西部:浙江省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民国三年(1914年)1

西部:浙江省钱塘道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钱塘道杭县地

是年,北洋政府设道制,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民国16年(1927年)

西部:浙江省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国民党废除了道一级,意图行省县二级制,但在三十年代"剿共"时期,又在江西省首先分区设行政督察专员,未几,各省皆起而仿效。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这种区划,初称专区,旋改称地区。这种在实际行政上是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但在法制上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民国24年(1935年)

西部: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杭县地

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

民国27(1938年)年1月

西部: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杭县地/汪氏杭州市地(10月复)

民国32年(1943

西部: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地

民国36年(1947年)5月

西部:浙江省余杭县/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民国37年(1948年)4

西部: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民国38年(1949

西部: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地

1949年5月

西部:浙江省第九行专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1949年10

西部:浙江省临安专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194912

西部:华东军政委员会浙江省临安专区余杭县

东部:华东军政委员会浙江省杭县地

1951年5月

西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临安专区余杭县

东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临安专区杭县地

1951年10

西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临安专区余杭县

东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杭县地

1951年12月

西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临安专区余杭县

东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杭州市杭县地

1952年11月

西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临安专区余杭县

东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杭县地

1953

西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嘉兴专区余杭县

东部:华东行政区浙江省杭县地

1954年10月

西部:浙江省嘉兴专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县地

1954年4月27日,“高饶事件”刚一定性,中共中央就通过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关,各大区行政委员会随同各中央局、分局一并撤销。至10月份,各行政大区及其相关党政机构已不复存在。见《中国当代史研究》

1957年9月

西部:浙江省建德专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州市杭县地

1958年4月

西部:浙江省建德专区余杭县

东部:浙江省杭州市笕桥、临平2区地

中部: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区地

撤销杭县,原杭县的长命乡、瓶窑镇划归余杭县,其它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
1958年11

西部:浙江省建德专区临安县地

东部:浙江省杭州市笕桥、临平2区地

中部: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三墩2区地

撤销余杭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临安县。

19 59年1

西部:浙江省建德专区临安县地

东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地

中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地

19 59年2月

西部:浙江省嘉兴专区临安县地

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半山联社地

中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联社地

成立半山联社和拱墅联社,撤销笕桥、临平、塘栖、三墩、上泗5区。半山联社包括笕桥、九堡、临平、亭趾、塘栖、四维、浙麻7个公社(浙麻公社不久撤销,其农村地区并入四维公社)。拱墅区并入拱墅联社,拱墅联社包括塘河、三墩、 东塘、良渚、留下、上泗6个公社和拱宸桥、湖墅、米市巷、茶亭庙4个街道。

1960年1月

西部:浙江省嘉兴专区临安县地

东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人民公社联社地

1961年3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人民公社联社地

1961年4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

19944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市

200122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