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尔猜想:“幸福江阴”新追求(人民观察)--时政--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8:23:51

经济发展为什么 区域领先争什么 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

“幸福江阴”新追求(人民观察)

记者 王伟健

2011年02月27日04:22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美好生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江苏省江阴市通过“幸福江阴”的实践,在幸福社会的建设上迈出坚实脚步:2010年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95.87%的被调查者对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

  从“小康社会”到“幸福社会”:社会建设转换思路

  这是一个江阴人普通的一天。2月18日早上7时许,春寒料峭,家住徐霞客镇阳庄村的黄信兆坐上家门口的公交车,到江阴城区儿子家去带孙子。记者陪他坐上公交车,公交车上冰冷的座位上,铺着一个棉垫子,给乘客带来阵阵温暖;到了城区,在十字路口,遮雨棚给等红灯的骑车人和行人带来方便;为解决“公交车最后一公里”,公交站点配有自行车出租点,一小时内免费使用,黄信兆用市民卡给自行车解锁,骑上自行车就到了儿子家里。“现在出行很方便,这些民生上的细节,让我觉得很幸福很温暖。”黄信兆说。

  江阴,这个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早在2005年末,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江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

  那一年,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上任不久,他也在思考后“小康社会”江阴的走向。在一次大会上,他问江阴的干部们:“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2006年6月,江阴市委提出全面建设“幸福江阴”,开始了从“小康江阴”迈向“幸福江阴”建设的征程。

  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江阴人的幸福观就很朴素: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后来出台的“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五民五好”而制定的。

  “富裕不等于幸福,口袋里有钱,心情不那么好,生活质量不那么高,就谈不上幸福。”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冬青说,“幸福是主观感受,幸福不幸福,最终还是百姓说了算。”因此,在制定“幸福江阴指标体系”中,江阴充分尊重百姓意见,15万余张百姓选票从50个备选指标中评出10项最关注的“幸福指标”,包括环境卫生满意度、绿化满意度、家庭和睦度、住房条件满意度等指标。在以后的历次修改中,GDP考核的指标逐渐减少,而民生指标逐步增加,到最后,GDP指标减到最少,取而代之的是民生指标。

  在民生方面江阴先后启动为全市267个建制村免费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的“文化大礼”;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落到实处;每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两年为农民和退休城镇职工免费健康体检。“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从2011年元月起,江阴8.2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均增加了10%以上,居家养老占整个养老的85%,每个乡镇都有敬老院。

  民生投入需要钱,5年来,江阴为民支出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占全市可用财力的比重每年超过15%。江阴舍得对民生投入,但幸福江阴建设不全部依赖政府的钱。江阴人的理念是:“有钱花,但不乱花”,能靠市场解决的,政府绝不掏一分钱。

  通过5年“幸福江阴”的实践,2010年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95.87%的被调查者对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97.13%的被调查者对建设幸福江阴充满信心,江阴百姓的主观幸福指数达到87.44分,连续五年稳步提升。

  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多元富民打造“橄榄形”社会结构

  “江阴有3万人要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扶、抚)养的绝对贫困群体5194人,占总人数的0.43%。”朱民阳心里装着一本民生账,他说:“幸福江阴不仅要让富裕户说好,还要让贫困户说好。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在下一步的“幸福江阴”中,他们既注重平均数,更关注大多数,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在新的3年幸福指标体系中,除了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继续作为指标外,首次将基尼系数、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等纳入指标体系。根据新3年幸福指标体系,江阴市在接下来的3年内,要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控制在0.4以下。

  江阴市常务副市长高佩告诉记者,江阴的做法是以多元富民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突出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援助帮扶、居家养老、慈善奉献等公益事业。“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内涵就是希望穷人少一些,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幸福江阴一头牵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江阴,有一个“不开发区”,这个不开发区包括6个乡镇200平方公里,占据江阴全市面积的1/5。江阴市委农办副主任龚菊平说:“所谓的不开发,是通过建立倒逼机制来实现生态开发。”2010年,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98元,比上年增长13.1%,名列全省第一,连续11年成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多的县级市,而“不开发区”农民的纯收入增幅为14%。

  在城乡统筹上,江阴将医疗、保障、教育、体育等其他所有城市功能均向农村延伸;城镇社会保险扩面让农民像城里职工一样领上退休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澄江街道文富村肢体三级残疾人毕小明无劳动能力,原来只享受农村低保标准,前年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后,保障标准提高了,年补贴增幅达46%。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足不出镇就能共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鲜祖德认为,江阴的城乡差别,远低于全国的水平。

  不要“被幸福”要“真幸福”:让老百姓参与到幸福社会建设中来

  “下一步,江阴要继续提升幸福感,就应该特别重视‘民主促进民生’,让百姓有话能够表达。”在“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11—2013年)”中,“民主促民生”和“政府善政善治”成为新的要求。“善政善治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朱民阳说,新一轮幸福江阴建设的着力点在民生、通过群众参与促进政府职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实践“善政善治”。

  其实,“幸福江阴”建设一开始就注重民众的参与。比如幸福指标体系的修改过程,就是一个民意互动的过程。

  这种每年年底让老百姓给“幸福江阴”建设打分的方式,让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为江阴的干部捏一把汗。姚景源多次参加幸福江阴国际论坛,他感慨地说:“让市民制定幸福指标,这可是百姓出题目,政府作答卷,江阴可是一点余地都没有给自己留啊!”江阴的干部则回答说,“干不干”让百姓定,“干什么”让百姓选,“怎么干”让百姓提,“好不好”让百姓评,就是把指挥棒交到了老百姓手里。

  李福良是申港街道的党代表,每过一段时间,他就要参加一次“参与式预算”工作代表大会,和来自该街道其他30名代表一起,经过一番现场查看、激烈讨论和投票表决后,才能定下街道办建设项目的钱“怎么花,花多少”。

  新桥镇每到春节过后,都会特意在绿色社区广场树立电子屏,将全年政府计划为群众办的10件大事的资金使用情况、工作进展一一列出公示。根据群众投票,选当年需要政府解决的实事,列出轻重缓急,征询意见后才能组织实施。

  在周庄镇山泉村,村务全部公开。在拆迁中,山泉村还专门向村民分发调查表,向村民询问想什么时候拆迁,将来的住房想要什么样户型,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参与拆迁的讨论,安置楼房的外表也进行投票。村民组成的理财小组,监督管理村级财务,全程参与村里3万元以上采购、基建项目的招投标、施工等情况。

  为了建立“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2010年3月,江阴建立了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决策公开和决策问责四大机制。江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查建标向记者介绍,江阴要激发民智民力,把市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到幸福江阴建设的全过程。计划2011年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透明度要达100%。

  虽然比别的地方建设幸福社会起步早,也对“幸福江阴”建设提出新追求。朱民阳说:“江阴百姓要‘真幸福’,不要‘被幸福’,‘幸福江阴’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