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利琼斯身高:佛山“桑基鱼塘” 渐行渐远 出路在何方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广佛都市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38:15

佛山“桑基鱼塘” 渐行渐远

2011年02月27日 10:04 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西樵山南如今仍能见到旧时桑基鱼塘的美景,只是种桑养蚕已经不复存在。本报资料图片

▲作为珠三角有名的水乡,顺德桑基鱼塘保存较好的杏坛准备打造“岭南周庄”风景线。 本报资料图片

   昨日,朝阳初升,南海西樵七星村的村民李九一早来到自家的鱼塘边,将长得老一些的菜心、生菜挑出来装在一辆小推车上,待车装满后,他便开始走塘基、撒菜叶喂养他家的“四大家鱼”……此景就是目前佛山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菜基鱼塘”。

  而这种“菜基鱼塘”事实上是从30年前的“桑基鱼塘”逐渐演变而来的。“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一种水乡人工生态系统。随着“桑基鱼塘”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种桑、养蚕和渔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广东缫丝加工工业的崛起。如今,“桑基鱼塘”早已消失殆尽,然而它给珠三角水乡留下一份永恒的回忆。

  桑基鱼塘的诞生:是与自然搏斗的结果

  珠三角地区顺水而生,但并不特别受水的眷顾。每当洪水来临,农民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经常被冲毁。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握自然规律,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据佛山文博专家吴庭璋介绍,唐宋时期,“桑基鱼塘”耕作模式从中原传入珠三角农业地区,明清则是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发展的鼎盛期。

  明朝,每年冬至前后,南海西樵、沙头,顺德龙江、龙山等地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鱼塘抽干,将塘底的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下桑用来养蚕,蚕粪便用来喂养鱼……这就是“桑基鱼塘”耕作模式。

  清朝,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南海九江、顺德的龙山、龙江以及高鹤的坡山乡一带,当地农民纷纷“废稻树桑”,“桑基鱼塘”便迅速传到了珠三角各地。有人曾估计过,当时一亩基水地养蚕养鱼的价值约相当于3亩水稻的价值。所以南海九江乡也有“九江估产,鱼种为先,左手数鱼,右手收钱”的民谚。据统计,上世纪初,广东生丝出口突破5万担,价值达1亿元以上。这种“十倍于稼” 的高效益桑鱼业必然推动农民去从事桑基鱼塘生产。

  1873年,南海人陈启沅在自己故乡简村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而顺德人温子绍于次年在龙江开办了顺德第一间机器缫丝厂,随后佛山各地的缫丝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而促进了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珠三角种桑养蚕业(农业)、机器缫丝业(工业)、生丝贸易业(商业)的经济新增长点。

  “桑基鱼塘”作为珠三角特有的耕作模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最佳农业生态模式。1972年,西樵镇七星村被联合国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村内绝大部分土地被限定为农田保护区。

  至今,现在的七星村仍保留着3000多亩鱼塘。不同的是,站在西樵山山南路远眺山下的七星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菜田,而不是一丛丛茂密的桑树林。这便是“桑基鱼塘”的变种——“菜基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