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美国地质调查局高级顾问:强震把地壳撕裂240公里(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47:36

美国地质调查局高级顾问:强震把地壳撕裂240公里(组图)

  

  3月12日,位于日本茨城霞浦的鹿行大桥(右)因地震(专题)而倒塌,旁边一座在建中的大桥也受到波及 新华社发

  

  3月12日,在日本福岛县境内的一家超市前道路出现裂缝 新华社发

  美国地震(专题)专家11日表示,日本时间11日下午发生的里氏8.8级强震(美国测定为里氏8.9级)是日本历史上“近1200年一遇”的地震(专题),预计将造成数以千万美元计的损失。

  为评估日本强震,美国负责应对自然灾害的联邦救灾局、地质调查局及国家气象局当日联合举行电话会。其中地质调查局高级顾问戴维·艾伯盖特表示,11日发生的强震将地壳撕开一条长逾240公里、宽达80公里的裂缝,这是日本近1200年来强度最大的地震。

  艾伯盖特同时称,尽管日本应对地震的经验非常成熟,但由于此次地震强度极为罕见,因此预计将给日本造成“数以千万美元计”的经济损失。

  美国地质调查局另一位知名地质学家布莱恩·阿特沃特也对媒体表示,此次日本强震释放出的能量接近于美国全国一个月的能源消耗量。以2010年美国每天消耗1900万桶石油的标准计算,此次日本强震释放出的能量近似一次性燃烧5.7亿桶石油。

  11日日本强震发生后,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指出,此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排名全球第五的强震,超过了去年2月智利发生的里氏8.8级强震。迄今震级最高的是1960年智利发生的里氏9.5级特大地震。

  迄今根据日本方面的测算,11日发生的地震强度为里氏8.8级,这是自日本开始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地震。受地震影响,日本部分地区一度曾观测到浪高超过7.3米的大海啸,并且日本本岛太平洋一侧在震后相继发生多起里氏7级以上的大余震。 

日本震后核事故引发核电安全忧虑 中国核电站均在沿海(图)

  

  与日本核电站爆炸一起被引爆的,还有全球各界人士对于核电发展的担心和争论。

  正开始走出“低谷期”的世界核电开发,是否会因此再度冷却下来?

  反对核电声音再起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12日表示,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这13台核电装置运行一切正常,都是安全的。张力军称,中国会吸取日本方面的一些教训,在核电的发展战略上和发展规划上进行适当地吸收。但是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3日表示,日本大地震(专题)后,中国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肯定会加强,核安全的监控也会加强。

  不过反对核电的声音随着日本事故的发生再次响亮起来。

  3月12日当天,数万德国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终结现有一切核电设施。该要求随即被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否决”,她认为,德国需要核能,至少在现阶段,核能必须充当其他可再生能源成熟前的“过渡技术”。但她同时承认,日本核电站事件会促使各国更加重视核能设施的安全性。

  绿色和平组织则发出声明,认为日本正陷入核电危机,后果可大可小。并呼吁全球逐步放弃使用核电,停止建造新的核电厂。

  印度原子能管理委员会前任主席、印度核安全专家郭巴拉克里希南13日在新德里表示,日本地震(专题)对核电站所造成的威胁可能导致严重的核安全事故,印度必须从这一事态中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审查现有的核能发展计划。

  事实上,印度也是此轮核电复苏的积极推动者。印度的目标是在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占全国装机总发电容量的10%。

    核电复苏会否继续?

  历史上看,每一次核电事故都会伴随着核电发展的“低谷期”。

  1979年发生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核事故和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两次事故,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也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数据显示,两次事故后的20多年间,全球新投运的核电机组仅110多台,而同期关闭的核电机组却高达80台以上,实际等于20年间新增核电机组30台左右。作为对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高达417台,其中大约有350台至今仍在服役。

  核电专家、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15.90 -0.63%]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两次事故后,“安全”便成为核电行业发展时考虑的第一要务,在那之后,全球也基本未再出现大的核泄漏事故。

  李宁说,两次事故也引发核电人员在设计开发核电站时更加注重安全性能,以中国正在建设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为例,这种技术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从而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进而使核电站恢复到安全状态。

  这与此次出现故障的日本第二代核电压水堆技术,需要启动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才能冷却停机形成区别。

  李宁说,日本发生核电事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公众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评建设核电的过程,今后对安全性的要求将远远超过经济性的追求。

  但他同时要认识到,每一种技术都不是固化不变的,都随着社会在进步,核电技术历经上世纪的沸水堆、压水堆到现在的AP1000等,其经济性能和安全性能都在不断提高。

    不宜过早下结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表示,虽然各界对其消极的解读较多,实际上,从积极方面考虑,面对如此强烈的地震(专题),日本核电厂的应对和处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坏”。

  李宁[15.90 -0.63%]告诉本报记者,从3月12日日本核电站发生的爆炸来看,可以肯定不是核反应堆爆炸,否则现场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不会仅限于铯和碘。

  “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事故,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核泄漏,这证明核电的安全保护还是非常好的。”李宁提醒,日本的核电站并非安全性能最高的三代核电站,但核事故的最终影响仍需继续观察。

  林伯强说,此次日本核电安全事故将肯定在国际上引发更多反对的声音,对于中国而言,在选址上需要更加科学的决策,中国的电力负荷中心位于东南沿海,这决定了中国的核电站将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如何谨慎选择是决策者们下一步需要特别注意的。

  长期关注能源行业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元华表示,目前核事故事态还在进展,不要过早对核电发展下结论。但日本的核事故将必然对全世界核电建设、管理和监督产生影响。

  而在李宁看来,对待核电还需要综合判断,应该客观看到过去的20年全球近500台核电机组为全球提供了大约15%的电力,且无事故发生。

  国家能源局一位司级官员昨日告诉本报记者,能源局正密切关注日本核电事故的进展,但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不会修改中国既定的核电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