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书怎么写:中国网民: 抢购盐是对公信力不信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20:35:11
● 李韵琳 报道 重庆特派员

  “你家买盐了么?”昨天一大早,这句话成了许多中国人相互打听和问候的话语。

  尽管中国官方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保证供应充足,但“食用碘盐可防辐射”以及“海水受污染将导致海盐不安全”的谣“盐”像是一阵风,从中国北部刮到南部,从浙江至重庆,甚至到拉萨等多地都发生市民跟风抢购食盐的情况。

  对比处于灾区的日本人的从容应对,不少中国网民昨天批评扫购盐的同胞无知和盲从比地震海啸更可怕,指他们缺的不是碘盐,缺的是知识、素质和自我判断能力。

  不过,更多的网民指出,抢盐的根源其实在于中国人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部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不信任。

  有网民在微博上写道:“不是因为‘轻信’,而是源于‘不信任’;‘不信任’的前面,写着‘经常被骗’,背后写着‘无安全感’。”

  面对危机或灾难而蜂拥抢购物资的一幕曾多次在中国上演。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掀起抢购风,有人囤积400斤盐。2003年沙斯爆发时,不少人也忙着抢购板蓝根,抢购白醋,甚至抢购大米,一瓶2元(人民币,下同)的白醋,最高被商家哄抬至100元,而最终的结果是:板蓝根也好,白醋也好,都无法有效防御沙斯。

《金融时报》文章:

民众对政府信心不足  伦敦《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陈杰人认为,恐慌抢购表现了人们之间的互信不高,也表现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他写道:“在一个文明国家,人们遇到类似食盐这种恐慌,可能会首先认真、理性、独立思考,然后听听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意见。但在中国,大家只迷信自己掌握的现在,而无法充分寄望于依赖于社会综合管理体系所形成的稳定预期。人们只相信实实在在抢购到的、摆放在家里的盐,而不是相信未来的安全和稳定。”

  日本的一场地震,在中国人的内心发生如此之大的波澜,与一些抓住群众的恐慌心理,并利用微博、论坛、短信等形式快速传播制造更大的恐慌不无关系。

  比如各地抢盐情况出街后,网上昨天流传一个消息:由于担心日本核泄漏造成的辐射伤害,浙江慈溪一男性市民昨日过量食用食盐“抗辐射”,被家人发现后送入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据称这是此次日本大地震中本土以外的第一个遇难者。

  网上还调侃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多了。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辐射死了,盐还没用完。世界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死,吃假盐吃死了。”

  真假消息混杂在一起,只会让思想不定的人更混乱,一些网民称人未死,精神都扭曲了。有网民感叹:“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乱了,慌了,虚了。”

*yunlin@sph.com.sg

网络出现“疯盐疯语”

  中国国内市场一波又一波的商品抢购潮,触动了网民的神经,从而创造了不少网络词汇,反映民间的无奈。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之后,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昨天疯狂穷追“盐王爷”,买不到的人“一盐难尽”。  针对多地掀抢盐风潮,网络上昨天出现了一批让人哭笑不得的“疯盐疯语”,冷嘲热讽“日本没疯,中国倒先疯了”。网友以上下联的方式形象地形容抢盐风潮为“大核民族,盐慌子孙,有碘意思”。更有人称之为“握手盐核”。

  此外,网络上也出现套用盐的“成语”包括:流盐蜚语,胡盐乱语,危盐耸听,谣盐四起,妖盐惑众,人盐可畏;盐不由衷,盐过其实,盐多必失,盐面尽失,有口难盐,哑口无盐,无盐以对。

  还有网民把罗时丰和林淑容的成名曲《无言的结局》改编为《无盐的结局》:“曾经是对你说过这是个无盐的结局,随着那岁月淡淡而去,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吃不到你,我就无法流下泪滴, 啊,让我再看看你,让我再说爱你,不要从超市离去。抢购时候说抢购,请不要说难忘记,就让那抢购淡淡地随风去,也许你会涨价,也许会更无盐,也许已没有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