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猎人之崛起 下载:“天衣”为什么“无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26:46

“天衣”为什么“无缝”?

(2009-10-07 11:11:26)转载 标签:

佛学

分类: 卍佛学中的为什么

戒为无上菩提因,能使凡身作佛身;
心性本来无二体,随缘转变在当人。

 

 


    我们先来看“天衣无缝”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简略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叫郭翰的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郭翰连忙起来,向她揖拜。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制的痕迹。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天衣无缝呀!”

 

   每当我们看到“天衣无缝”、“天花乱坠”、“心花怒放”这些成语时,总是受“先入为主”的意识影响,以为是神话传说,这个观念一定要纠正过来,“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的“真心”妙用无边,不可以小看了“自己”,小看“自己”说严重些就是断众生(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凡事都要先去深入研究,然后再下结论,这是比较“理智”的态度。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天衣无缝”是“真实不虚”的呢?“天衣”是“天人”的衣裳,“天人”的福报是很大的,所以“天衣”不是用布裁剪出来的,而是从“意树”(如意之树)上长出来的所以“无缕无织”本自天成“天衣无缝”。《大智度论》:“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准此,则可知天衣殊胜而无须织缝,是亦无缝合之痕迹可言。

 

   如果是用布裁剪出来的衣裳,必定有织有缝,而“如意树”上长出来的“天衣”则无织无缝,所以才能“天衣无缝”。这一点相信大家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我们从自己所吃的“水果”中就能看到“天衣无缝”的真理,比如说我们吃的“橘子”,“橘子”的皮就是“无缝”的,“橘子”为什么也是“无缝”的呢?因为它是“橘子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本自天成”所以“无缝”。

 

     再比如“香蕉”,我们在“香蕉”的皮上也找不到“缝隙”;鸡蛋、鸭蛋、鹅蛋都是“无缝”的,它们之所以是“无缝”的因为他们“天生如此”。因此,我们能够明白“天衣无缝”是“真实不虚”的了。“天衣”乃指“天人”所穿着之衣服,其重量极轻,且天愈高,衣则愈轻。天衣的重量:“四王天”衣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忉利天”衣六铢。“夜摩天”衣三铢。“兜率天”衣一铢半。“化乐天”衣一铢。“他化自在天”衣半铢。

 

   那么,在我们人间有没有“无缝”的“天衣”呢?其实在我们人间也是有“无缝”之“天衣”的,比如说“石榴花”想穿“裙子”,于是,就有了“石榴裙”,“石榴”的“裙子”,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缩影,我们谁也找不到“石榴裙”上的“缝隙”或“缝补”痕迹,因为“石榴裙”天生如此,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天衣无缝”是真实不虚的。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八愿”谓(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此愿即是以人、天俱有自然而得之无缝妙衣为誓愿要点。至后世,则比喻事无迹象可寻;又形容诗歌、文章、或行事自然、贴切而流畅者,皆称为“天衣无缝”。

 

     那么,为什么“天人”不用劳动(种棉、纺纱、织布、裁剪、缝合)就有“天衣”穿,而我们人类为了得到一件衣裳却要经过种地(种棉)、纺纱、织布、裁剪、缝合等这么多工序呢?这是因为身在“人道”的我们没有足够的“福报”,所以就只有这样辛勤的劳作来获得“衣裳”了。如果我们能修一切善,除一切恶,就可以生到天上去穿一穿“无缝”的“天衣”了。

 

  《正法念处经》云:“复次比丘。观于持戒。若有离于持戒智慧。不得生天。彼以闻慧。见持戒者生于天中。受天快乐。以有智故。命终退时。不堕恶道。以何等戒。有几种戒。生于天中。以何相生。见七种戒。化生天中。有上中下。不杀生戒。生四天王处。不杀不盗。生三十三天。不杀不盗不行邪淫。生夜摩天。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恶口绮语。生兜率陀天。受世间戒。信奉佛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生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关于“天衣”《正法念处经》云:“复有无量忆念之树。随诸天女心之所念。庄严之具。天衣天华。随念皆得。故名意树。”天上的乐趣无疑是很多的——“复有意树。毗琉璃色。真金茎叶。白银为枝。毗琉璃叶。珊瑚为枝。或七宝叶。流出美味。复有意树。若诸天女。欲见帝释。以善业故。即于此林。见化帝释。与之娱乐。此林功德。见化帝释。如是林中。”

 

  天上的乐趣虽然很多,但是“天道”不是“极乐世界”,即使是“天人”福报耗尽也会有“五衰”现象,所谓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寿命将尽时,所出现的种种异象:

 

    1、天衣垢秽。本来天人的衣服光洁曼妙,但命终时,就会开始生出脏垢。

    2、头上华萎。天众平日总是顶著明媚的华冠,但命终之际,这些华冠都会慢慢凋萎。

  3、腋下流汗。照说天人平日身体是非常洁净的,但临命终时,两腋就会开始流汗。

  4、身体臭秽。香洁的身体不再,而发出难闻的气味。

  5、不乐本座。本来天人过的是最安乐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终,却不安於座,甚至感到厌倦不耐。

 

  《正法念处经》云:“决定业尽。从天还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天福享尽之后,就不知道要堕落“六道”的哪一道里去了,所以“生天”,也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因此,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宣化上人讲述)“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为法上,愿意发财、当官,有大名声、大地位、大权势,这都是著相。

 

    听说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就拼命做有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世界互通有无,代替古来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法施”,天天给人讲经说法,是用法来布施给众生。“无畏施”,正当众生在困苦艰难、颠沛流离,艰苦的时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没有恐惧的思想,这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以“法施”为最上。
 
     谈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才能令众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见,把众生引到地狱去,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若是有功德,这是著相布施,只可以升天得到天福。等天福享尽了以后,又要受苦了。“犹如仰箭射虚空”:这里有个比喻,好像拿一张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东、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虚空射,但是你射虚空,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地,只在虚空里一阵子,暂时能上去,随著又坠落了。

 

  势力尽”:就是说仰箭射虚空是空费力,举刀斩水水无痕,就是没事找事做,没有麻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射虚空,力量及不了——“箭还坠”:箭就坠落下来。无论甚么物质,由上往下坠的时候,都是重的先下来,轻的在上面,换句话说,箭头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坠到你的头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险,所以说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你尽去做有形相的布施,虽然也种福了,可是这种福不是长远的,而是暂时的,转眼的,不久的,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今生或许得到福,来生也许得到福,再来生就不如意了。所以福尽又要受苦了,而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出轮回,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佛学有“四依法”,所谓“四依法”即是:1、依法不依人。2、依义不依语。3、依智不依识。4、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生天”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是“釜底抽薪”的方法,而是“扬汤止沸”的方法,所以“治标”不“治本”,“治本”的方法是彻底觉悟“直了成佛”,也就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的:“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似无为实相门”:这怎么比得上无为实相无相的解脱门呢?比不了这种解脱门。所以——“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不立阶梯而证得佛果。我们学佛就是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心见性)。所谓“本心”、“本性”,就是佛心、佛性,也就是菩提心、菩提自性。也就是说,菩提自性就是本自清净的佛心,以此清净心,可以直了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