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分封制:大唐趣闻:对“牛”弹琴,牛“怒”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41:29
2011-03-22 09:18:11





亲爱的朋友,常言道,千里缘分一文牵。虽然你我的相距可能是咫尺,也可能是天涯,但是在您点开这篇博文的刹那,我们都被无形的命运牵扯在了一起。繁忙的生活和劳碌的工作可能已经使您养成了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但是在面对这篇博文的时候,请您尽量用心地慢慢地去品味她。因为,您会在里面发现很多很多……
杨国忠需要伙伴儿。因为他发现,光凭一己之力,根本就扳不倒安禄山。既然单挑挑不过,那索性就群殴呗。找一个伙伴儿,结成反安禄山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安禄山,无疑是上上之选。
那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伙伴儿呢?
我们不妨站在杨国忠的立场上,仔细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这个人应该是安禄山的政敌。道理很简单,我的敌人的敌人才会是我的朋友,没有谁会傻到把敌人的朋友当做自己的哥们儿。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他不是神经上出了毛病(二百五),就是思想上有问题(活得不耐烦了)。
其次,这个人的声望和地位不能低于(或者说不能太低于)安禄山。一个在天子心目中没有多少地位的二流货色,对着玄宗大说安禄山的不是,你们说,玄宗他会相信吗?当然不会!只有那种声望和地位不低于(或者说不能太低于)安禄山的人在玄宗面前说话才会有分量,玄宗才容易相信。
最后,这个人手中必须掌握兵权。杨国忠之所以奈何不了安禄山,原因就在于:他虽然掌控着政权,但是手中并无一兵一卒,与身兼三镇节度使、控弦十多万的安禄山斗起来,明显就有些底气不足、力不从心。所以啊,要想扳倒安禄山,必须得找一个手里有队伍的人来当伙伴儿,这样说起话来,腰杆才会直,声音才会大。
好了,条件列出来了,那谁是这样的人呢?
杨国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后才发现:亲娘咧,这样的人简直比大熊猫还稀有。安禄山有没有政敌?当然有。但是,声望和地位不低于他的政敌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还要从这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中找那种手中有兵的人呢!当然了,稀有并不代表绝对没有。最后,杨国忠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只。
不消说,这个“国宝”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经营西北多年,手中也有十多万弟兄,而且都是那种说一声“上”就玩命儿地往前招呼的主儿,这一点不输安禄山;此外,哥舒翰身兼鸿胪员外卿、御史大夫等多项职务,并且还获得了唐代官员的最高荣誉称号——开府仪同三司,在声望和地位上也不逊于安禄山。惟独是对应着上面的第一条,可能就有人会说了,哥舒翰在西北,安禄山在东北,两人相隔何止千里,平时也没什么业务上的往来,他俩怎么会成了敌人呢?
这话啊,就要从安思顺的身上说起了……
如前文所述,安禄山的后爹叫安延偃。安延偃有一个哥哥,是突厥的将军,名叫安波注。安思顺正是安波注的儿子。和哥舒翰一样,安思顺也是一名活跃在西北战场上的优秀将领。
哥舒翰当大斗军副使的时候,顶头上司正是这位安思顺。我们都知道,哥舒翰个性十足,为人倨傲,想当年这厮在新城讨伐吐蕃的时候,有一位副手不听招呼,哥舒翰暴怒之下居然把人家活活给弄死了。你们知道是怎么弄死的吗?说出来后背都发凉,“挝杀之”,扇耳光活活地把人家给抽死了。就这么一位顽主了,也就是王忠嗣,换了其他的领导,谁能受得了啊。果然,哥舒翰和安思顺的上下级关系十分得不和谐,两人小分歧小吵,大分歧大吵。哥舒翰性格倔,这咱就不用说了,安思顺仗着自己的哥哥安禄山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也是一点儿都不服软,两人斗得是不亦乐乎,刚开始,还是同志间的分歧,到后来那简直就是敌我不容,势同水火,连长安城里的皇上都惊动了。后来,哥舒翰当了陇右节度使,安思顺也当了河西节度使,虽然分开了,两人还是经常闹矛盾。
就因为安思顺的缘故,哥舒翰对安禄山没一点儿好印象,安禄山对哥舒翰也是恨之入骨。虽然正史当中没有记载哥舒翰和安禄山是怎样交恶的。但是,据小玉偶的推断,安禄山这厮估计没少在玄宗面前搬弄哥舒翰的是非,这些是是非非的话八成又辗转传到了哥舒翰的耳中。所以啊,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两人反倒杠上了,而且仇怨越结越深。
如此看来,哥舒翰简直是太符合杨国忠的条件了。和安禄山关系不好,声望地位又不亚于安禄山,而且手中还有军队,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在发现了哥舒翰这个理想的人选之后,杨国忠便笃定心思要拉拢他。杨国忠是自信的,他相信,像哥舒翰这种常年在外带兵的大将,需要他这样的权臣经常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而且,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更加地坚定了他的信心……
哥舒翰与二安不合的事情,玄宗也知道。没办法,动静闹得太大了,李隆基想不知道都不行。将帅失合对江山社稷毕竟是大大不利的,所以,玄宗一直想找个机会从中调停一下,最好是能够让三人冰释前嫌,实在不行,缓和一下紧张关系也是好的。
机会终于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的冬天到来了:哥舒翰、安思顺和安禄山三人同时入朝述职。
玄宗十分高兴,决心利用这次的契机好好地修补一下三人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调解矛盾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吃饭喝酒了。但是,玄宗也清楚,他是不适宜出席这样的场合的。因为,任何一个有他在的场合,他都是绝对的核心。众星都忙着捧他这个月亮,彼此之间哪里有功夫闲聊啊。所以啊,必须给他们三个单独安排一下,让他们放心地唠嗑、摆龙门阵。
基于这样的想法,玄宗安排由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出面,在驸马崔惠童府(地处长安城东)上的池亭设宴款待三人。高力士,那是何等人物啊!李隆基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就在侍奉他了。别看人家是一个太监,比正常人少了二两肉,但是人家的地位可是尊崇得不得了,连当朝太子见了他都要叫一声“二哥”呢!高大将军有请,谁敢不从。哥舒翰、安思顺和安禄山自然都是忙不迭地答应。
三人当中,以安禄山最为精明,他当然知道,今天的这顿饭表面上是高力士请的,实际上,站在高力士背后的可是当今的圣上。很明显,玄宗这是有意安排饭局让他和哥舒翰和解呢!凡是皇帝陛下主张的事情,他都坚决地拥护,这就是安禄山的生存之道。于是,老安趁着酒酣之际,就跟哥舒翰套近乎:“我的父亲是胡人(康国人),母亲是突厥人(女巫阿史德);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于阗国的公主)。你我二人的出身相同,为什么不能相亲相爱呢?”(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
这里要补叙一下,在当时,汉人的地位最高,突厥次之,除以上两者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有一个统称——胡人,地位最低。从血缘的角度严格来讲,安禄山是胡人,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禄山要比哥舒翰低一等。在当时的那个世俗社会,身份等级的观念十分强烈,人们对这个很重视。所以,安禄山那句话的潜意思就是:我和你出身一样,地位平等,你不能瞧不起我。
三人当中,学历最高的就是哥舒翰了。这小子出身于富贵人家,接受过高等教育,喜欢在没文化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当然看出了皇帝的意图,不好意思(其实是不敢)驳李隆基的面子,只好强行按住“照顾好我七舅老爷”的邪恶想法,引经据典地回道:“古人曾经说过:‘野狐狸向着自己的洞窟嗥叫,这是不祥的,因为这是一种忘本的行为’,我怎么敢不尽心呢?”(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哥舒翰的意思是说,你说得对,做人不能忘本,咱哥俩儿确实族类相同,我当然也得尽心尽力了。
哥舒翰没想到,他这一句话居然就砸了玄宗处心积虑才安排好的这个饭局。哥舒翰的想法没错,话说得也很好,但是他没考虑到受话对象的特殊性。安禄山出身贫寒,斗大的字儿认不了几个,他哪里能听得懂“古人云”呢?老安理解错了,以为哥舒翰鄙视他攀附突厥(老安强调自己的母亲是突厥人),拐弯抹角地骂他是忘本的野狐狸,当时就把酒杯给摔了,发飙道:“你这个突厥杂种竟敢如此无礼!”(突厥敢如此耶!)
哥舒翰见安禄山怒了,他更加生气。好啊,我好心好意地免费讲典故给你听,你居然还骂我们突厥人。他“腾”地一下就蹦了起来,准备狠狠地教训教训安禄山。
一旁的高力士一头雾水,这是怎么了,刚才还聊得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动手了呢?这两人要是打起来了,我回去怎么向陛下交代啊。他赶紧使眼色给哥舒翰。
哥舒翰见高力士如此,只好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但是,现场的气氛已经搞得很僵了,先前的欢乐融洽荡然无存,再坐下去只能是徒然忍受尴尬。不一会儿,哥舒翰就假装自己喝醉了,提前退席走人了。
这场宴会也就此不欢而散了。唉,这饭吃的,还不如不吃呢。关系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比以前更加紧张了。后来,哥舒翰在潼关前线抗敌的时候,还不忘诬告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结果安思顺被玄宗降旨斩杀,全家流放岭南。因果循环,潼关陷落后,哥舒翰落入了安禄山之手,气量狭小的安禄山当然不能容他,哥舒翰也被安禄山杀掉了。不知道这样的血腥结果和今天的这顿饭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那可就真成了“一顿饭引发的血案”了。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千万不要对牛弹琴,牛听不懂倒在其次,关键是别把牛给谈怒
此文系北溟玉通俗历史文学作品《天宝裂变》第一部《闷雷》之32&33,该作现已更新至第二部《争锋》之20,想看更多前文和后文请点击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2461950-1-1.html
【郑重声明】
  1. 《天宝裂变——详解“安史之乱”》系北溟玉原创首发,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冒用发表更是绝对禁止,否则将诉诸法律手段。
  2.欢迎各位热心博友批评指正,小到文字句逗,大到风格史料,皆可开门见山地指出,小玉在此先行谢过。
  3.借网络宝地一席,草鄙薄文字若干,无非是为了以文会友、借史论道,特将个人联系方式公布如下:
  QQ:723678473(非诚勿扰)
  主页: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yongqingbeimingyu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