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好的宠物店:谈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26:37

谈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学习新大纲、课程标准的体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真福

摆在我面前的是五本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义教、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版
2.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年版
3.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
至于近几年的其他新大纲,或者“文革”后的几本过渡性大纲,乃至“文革”前、解放前的旧大纲、旧课程标准,暂不纳入视野之内;仅掂量上述五本大纲和课程标准,我就感觉到沉淀在书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厚重,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历史落差,感觉到时代的突进和飞跃。我心血来潮,把这五本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代表核心理念的几个关键词作一番词频统计,想借此查寻历史进步的某些痕迹,看出当前和今后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点、着重点、大方向。仍按上述五册的次序:
1. 92版大纲:能力15次,素质3次,训练8次
2. 96版大纲:能力34次,素养、素质4次,训练16次
3. 02版大纲:能力18次,素养、素质8次,训练0次
4. 01版课标:能力39次,素养、素质12次,训练1次
5. 03版课标:能力79次,素养、素质17次,训练0次
从词频统计可看出,“能力”一词出现频率最高,“素养”“素质”次之;“素养”“素质”一直沿用,但含义在变迁,92、96版大纲都指称思想道德、文化修养,02版大纲和01、02版课标主要指称语文方面;进入新世纪之后,“训练”一词在大纲和课标中消失殆尽,“语文素养”作为新概念新语词诞生了。也许有人会说,大纲和课标文本中的某词出现或不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词频统计有何意义?我要说,词语是思想的载体,某些词语尤其是关键词语出现或消失,往往是风向性的标志,反过来问:统计这些词语的出现或消失就没有意义了吗?我们可以不斤斤计较这些词语的词频数字,只是粗略地据以研判、推究数字背后隐藏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可取的。
据此,我想得出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在新世纪新课程改革前,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语文能力;新世纪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语文素养。当然,这一命题不只是依据词频统计,也依据对过去和当前语文教改的经验、形势的总结判断作出的,但词频统计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文革”后语文教育的改革逐渐确立以能力中心、能力至上的目标,以能力论支撑起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并指导教学实践;进入新世纪之后,出现了语文素养的新提法,过去从未有过,它应该蕴含丰富广泛的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习惯、道德、意志品质……(有关这一概念的详细内容可参见拙作《谈“语文素养”》,载《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它支撑起新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
如果这一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可顺势再推导出另一个重要的命题:达成语文能力核心目标的手段、途径是训练;达成语文素养核心目标的手段、途径是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还有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多方面结合的学习……“训练”一词,有人忌讳使用,有人为之正名,本文不想参与论证它应当存在或取消的道理,只是想说明,在过去能力中心论指引下的语文教育中,训练是主要手段,是必经之途,尽管还有别的手段、途径,但不是主要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毕竟意义狭隘了,方法简单了,导致教学现状难令人痛心疾首,学校课堂的不正当操作带来的恶果实际上颠覆了能力中心论和训练可行论所赖以成立的理由。再说在旧的大纲里除了“训练”确实见不到其他表示手段、途径的概念、范畴。现在的新大纲、课程标准闭口不谈“训练”,只提倡积累、感悟、自主、合作等,开拓了语文教育方法、教学策略的视野,从理论上说是从狭隘走向了广阔,从拘束走向了自由。
但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途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存在疑难问题,至少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说明和解决:
一、从能力论到素养论,目标范围扩大了,显示了更高的眼界、更广阔的胸怀,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素养包含了能力,又超越了能力。新大纲和课程标准正是围绕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来说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任务。但是,提出一个教育理念相对地容易,要把它变成教育现实则很难,现在许多教师连什么是语文素养是什么都闹不清,新大纲和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说明,大家只是凭感觉找方向,趟路子,至于对错,谁来评说?况且课程标准说的是一套,贯彻实施又是另一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语文素养要变成学生的现实素养尚难实现。基础教育改革要是不伴随教学体制、考试制度改革是很难奏效的。
二、能力仍是素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我们可以把语文素养看成一个复合概念,看成一个目标体系,它是包含着多重小概念的一个大概念,是多重子目标的一个大目标。在这多重小概念、多重子目标中,能力应是核心概念、核心目标,是基础,是出发点,也是容易抓又最难抓的。我们可以从词频统计看,能力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重复率最高的词,不论现在和将来怎么改革,能力作为核心和基础应该是不可移易的。但是,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能力目标恰当地定位,处理好能力目标和其他目标的关系,教师们仍茫然不知所措,好像除了实施能力目标外,还不知道怎么寻找和实施其他目标。面对三个维度,只能轻车熟路抓住“知识和能力”之一维。
三、从训练到积累、感悟、自主、合作等,手段、途径丰富多样了。实施任何目标,手段、途径的多样化总比单一化要好,何况从一定意义上说,手段、途径是由目标所决定的,有时特殊的手段、途径达成特殊的目标,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维只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现在仍是陌生的手段来实现。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什么是积累、什么是感悟,怎么自主、怎么合作,仍感到迷惑,大家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对于改变和丰富教育手段、教学策略都没了感觉,好比从寒冬冷酷之中苏醒过来,手脚僵硬,一时间要学会手段、策略的革命恐难适应,要走上改革的正路、达到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待时日。
四、新大纲、课程标准讳谈“训练”,也许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古今中外的任何教育教学都离不开训练,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新大纲、课程标准和编写者似乎痛感充斥机械训练和应试教育的严重失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立志将中国的语文教育从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让“训练”二字在当前和未来的语文教育中变得陌生。确实,作为现代教育教学非智力因素的目标,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是通过训练就能培养的,还得通过熏陶感染等途径才能做到。但是,作为教育和教学法规性文件的大纲、课程标准,应该发公正持平之论,不应该走矫枉过正的路子,我们常见到一些报刊上载有为“训练”正名、平反的文章,可见放逐“训练”已经招来强劲反弹。其实新大纲、课程标准编写者们并不真的不了解训练的要义,也不是真的反对必要的和科学的训练。我们对于这些法规性文件有时还得从精神实质上领会、把握,并根据教学实际要求来实施。

2005-03-29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