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强迫我的人生下载:典型的“教育臆想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7:21:34
   典型的“教育臆想症”

 

    据说是“中国第一”的孔明学院,日前在湖北襄阳学院正式成立了。学院内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学历证书。(4月7日《武汉晚报》)

 

    从报道中看出,成立孔明学院的本意是要从新生中遴选最优秀的学生,并对他们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设置了通识教育、特长培养两个不同阶段,强调以自主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科综合式学习为主。但这一切又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咋看“孔明学院”头衔不小,名声很响,不过,仔细辨析之,不难发现,“孔明学院”不过是宣传招牌而已,是当下各地历史名人争抢战在大学的延续,“孔明学院”、“诸葛亮班”这种不伦不类的学院、班级的诞生,是诸葛亮故里资源争夺战的怪胎和恶果。换言之,襄阳学院设立“孔明学院”不是文化宣传和发展教育的结果,而是沾染社会上的铜臭味的产物。

 

    横空出世的“孔明学院”、“诸葛亮班”消息甫出,立即引起网友的调侃和奚落。有网友宣称:“悟空学院即将成立”;“办学成了闹剧,将来恐怕还会有‘张飞学院’‘关公学院’”问世。那么“孔明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院?看来看去,“孔明学院”很像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搞的“培养大学问家计划”——中山大学于2010年从8000 学生中精选30人,整整4年只学习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中国文明、西方文明等课程,学生不属于任何院系且没有专业。为此,可以这样认定,季羡林先生走了、钱学森先生走了,这都不要紧,因为大学能轻轻松松搞上一条“大师生产线”,而且人满为患。

  

    大师阙如的时代里,每个学校都有“大师饥渴症”。钱学森之问,也问得一些大学校长与教育官员很没有面子。大学对于高级人才、专才、偏才与怪才都十分渴望,这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关键要看怎么培养,不能起个名叫“孔明学院”,宣扬搞一搞特别的教育,打破教育公平是一个方面,不符合教育规律、浪费掉学生的大好时光,是另一个方面。“无招胜有招”式的教育,不能用在学生身上。遗憾的是,对于这个孔明学院,并不知道学生学得是什么专业,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个体培养方案,更不知道将来的就业以及发展是什么。  

 

    孔明学院是否在哗众取宠、图名无实?“诸葛亮班”实效有多大?显而易见,无论是孔明学院还是“诸葛亮班”,都是打着历史名人的旗号在做宣传,企图让历史名人成为学院的代言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岂是儿戏?教育乱象的出现,那些沽名钓誉的学校难辞其咎。当下,对大学教育误区的指责声此起彼伏,但不管如何变化,大学教育者最需要研究和关心的,应该是大学生最需要什么,而不是把精力用在搞一些花架子的形式上,用所谓的“创新”来掩饰不足和缺陷。孔明学院条件还是那个条件,教师还是那些教师,起了一个看似响亮的名字,有用吗?别再自欺欺人了,还是务实一些好。

 

    大学办学的创新,应该体现在理念的渗透、精神价值的认同上,仅仅祭出一个孔明的名号,并不能真正传承诸葛亮的精神气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是值得人们珍视的精神价值,这些价值的核心则是一个“实”字,襄阳学院口口声声传承隆中精神,却专务虚浮,讲究名头,也可见出其与诸葛亮真精神的隔膜。教育改革应该走向新路,襄阳学院专设一个孔明学院、单列几个诸葛亮班。一旦将研究的范围划定到孔明学院,不仅格局显小,精神萎缩,“山寨”之相陡生;更是对诸葛亮这样一个无限丰富的文化符号的滥用。

 

    当下,在喧嚣浮躁的大学校园,“孔明学院”又能给一潭死水激起多少涟漪?教育的规律不容违背,不能为了打出某一个文化品牌,而故意制造出两个徒具虚名的特长班,更不能拿着学生们的前途与命运来作文化产业的宣传海报。这样不仅培养不出好的人才,还可能披上一层功利的外衣。孔明学院也好,博雅学院也罢,在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桎梏里,大师不仅难觅,更难以培养。一言蔽之,孔明学院的问世,只能是“教育臆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