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山大学贴吧:2009年高考大纲导读:政治 第三章(大纲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7:18:08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考查。

  所以,我们要把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重点、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应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只有对重点、主干知识理解透彻,在知识的应用中才能畅通无阻,从而恰当地使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

  所谓重点、主干知识,主要是指:首先是考试大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高中政治课所学的中心知识和问题;三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密切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考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亦是商品共同的属性。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越高越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实现,这是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

  核心提示:我们要重视商品的质量,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①影响消费者的需要和合法权益。②生产者只有面向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才能赢利。③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优化资源配置。

  2.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含义: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则越能获利。

  核心提示: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商品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②对个别生产者,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途径。

  3.货币的职能、纸币

  (1)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3)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央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数量的纸币、纸币的面值、每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都是由国家决定的;但每种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不是由国家决定的,其购买力取决于市场因素。

  (4)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核心提示:本考点知识复习以识记为主。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2)两者都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核心提示:①识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和危害。②理解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5.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二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核心提示:针对作用一:商品生产者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分析市场信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针对作用二: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针对作用三:企业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考点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①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所以公有制是本质属性,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③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公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企业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企业筹资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产的竞争水平和运作效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经济的主体,可以通过公有资产的参入,有效地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实际上是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核心提示:深刻理解公有制对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理解股份制改革对壮大公有制经济,提高其效益的意义。

  2.国有经济

  (1)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表现: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核心提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而言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就我国的产业结构而言的。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不是国有企业的数量和产值的比重,而是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能力和自身的质量。

  3.混合所有制经济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进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2)其主要形式有股份制经济、合作经济、合资经济等。

  核心提示: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凡国家和集体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会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起壮大公有经济的作用。

  4.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提示:把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与我国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结合起来。

  5.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核心提示:①重点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和管理要素等分配。深刻认识实行安排好生产要素分配对于合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②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前者是在公有企业进行的;后者是在外资和私有制企业进行的。③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原则。

  6.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3)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核心提示:①要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②市场经济的作用必须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③我们要坚决铲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坚持对外开放。

  7.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调节有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其不足,所以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4)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启示:发展市场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又要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核心提示:①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②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复习的重点,要把握它的特点和危害。③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不要仅理解成政府。④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共性,能够更强有力地进行调控是我国的特性。⑤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是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作。

  考点三:企业和经营者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正确理解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率。

  (2)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3)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可以获得更多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消费者而言,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对家庭和社会而言,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综合国力。

  核心提示:①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出路是应用科学技术,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②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要与提高社会效益相协调,如我国目前在很多地区实行的新建企业基础上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等。

  2.企业"强强联合"

  (1)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强强联合",特别是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还有利于国内企业更好地应对"入世"的挑战。

  (2)强强联合是竞争的产物和需要,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核心提示:①强强联合不同于企业破产。②强强联合既可以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联合,如海尔兼并IBM。

  3.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经营者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诚信经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措施: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第二,关键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第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第四,要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加快调整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核心提示: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政策。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消费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我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发展我国工业: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②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尤其要鼓励工业企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④要提高我国职工的职业技能,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中处于有利地位。⑤大力发展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核心提示:工业知识的考查一般是围绕我国工业的素质和如何提高我国工业的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等展开。

  3.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3)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重点突出其在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出路)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2)劳动合同制度及其意义:重点掌握订立劳动合同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度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

  (3)社会保障制度:①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原则:A.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A.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C.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核心提示: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③结合大学生就业难深刻认识劳动合同制度要求提高个人素质这一意义。④掌握社会保险的内容。⑤要认真区别社会保障制度的四项内容。

2009年高考大纲导读:政治 第三章(大纲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1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预测(大纲版)1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 2011年高考化学大纲 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学科考试大纲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英语(新课标版) 2011年高考大纲(新课标)——地理 2010年新课标英语高考考试大纲 (供河南2011年高考考生参考使用) 2011年高考语文原创预测题(一)(大纲版)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数学(文)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 新课标版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数学(文)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历史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语文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地理 湖南2012年高考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考试大纲 ,高考网_2011年高考信息门户网站_教育城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大纲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1年安徽高招日程表 - 安徽高考信息网_2011安徽高考大纲_2011年高考信息_安...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英语转自:高考招生网 2012年高考备考 全国大纲版、新课标版名句名篇默写练习汇总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数学(理)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数学(文)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英语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