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博默示录 兵藤:中国国民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20:37:19
国民党中国国民党党旗
中国国民党(威妥玛拼音:Kuomintang;简称国民党、KMT,英文亦可直译作“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所创建的中国原生政党。中国国民党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1911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于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政权统一,并一直统治大陆至1949年。国民党目前党员总数超过一百万,是台湾岛内人数最多的政党。
目录
资料简介
概述
发展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
国民党右派统治时期
特务组织
国民党政府后期
新中国建立的阻碍
改善两岸关系
简介
两岸关系面临的机遇
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
国际因素非同小觑
历史性的一刻
中国国民党党章
主要代表人物
孙中山
蒋中正
蒋经国
黄兴
宋教仁
张静江
廖仲恺
宋庆龄
资料简介
概述
发展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
国民党右派统治时期
特务组织
国民党政府后期
新中国建立的阻碍
改善两岸关系
简介
两岸关系面临的机遇
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
国际因素非同小觑
历史性的一刻
中国国民党党章
主要代表人物
孙中山
蒋中正
蒋经国
黄兴
宋教仁
张静江
廖仲恺
宋庆龄
展开
编辑本段资料简介
概述
  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委员会)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当中日甲午战争况紧急关头,孙中山先生以先知先觉者之睿智与远识,桌渡千里重洋,赴檀香山号召华侨亲友,创立"兴中会"革命救国组织,宋教仁是实际国民党创始人,1919年由孙中山重新组建。
发展
  1905年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重要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于日本东京;1912年年8月,同盟会又联合数个政党组成国民党于北京;1914年7月份,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于日本东京;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至1924年年1月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完成,进入中国国民党阶段,迄今一共举行过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在一百多年党建过程中,中国国民党追求的目标在1927年前始终一贯:以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为手段统一中国,推翻清政府和北洋政府。1927年蒋介石夺权公开叛变革命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仍然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但事实和蒋介石国民党的口号完全相反,在残酷统治人民的同时,疯狂围剿中国残存的正义力量,中国残存的正义力量差点就被消灭了,如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近30万的红军在反围剿失败,长征后不到3万人,在抗日时期对非常艰苦,生存都非常艰难的还为了民族的解放进行抵抗日本军队的新四军发动皖南事变,残酷杀害8万多新四军战士。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1]“二次革命”发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这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发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是,国民党领导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有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于是,李烈钧于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表讨袁通电,起兵讨袁,孙中山号召的“二次革命”的战幕正式拉开。7月15日,黄兴赶到南京响应。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和四川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
  但是,“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8月18日南昌落入敌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的孙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重新组织力量,准备发动新的革命。
护法运动
  
   
三民主义
1917年-1922年,两次发动护法运动,当时国会共有议员870人,跟随孙中山南下护法的仅有91位议员,其中出席广州非常国会56人非法选出孙中山为大元帅。运动虽名为“护法”,但实际上以法律程序看,广州“非常国会”每次开会皆少于法定人数。因此军政府自成立始并不符合法定程序,也一直未为外国所承认。而在孙中山成立军政府之前,民国依然能保存表面上的统一。孙中山另立政府、建新法统的做法,以及护法其间,孙中山多次反对和谈,坚持武力北伐,客观上对中华民国的统一局面造成了破坏。此例一开,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境内出现过各式各样,自称为真正“革命”、“合法”、寿命长短不一的政府,不下一、二十个。给中国造成了恶劣影响。民国建立后,国民党的不断革命给中国民主带来了极大危害,开创了新形式下集权专制的先河,也形成了中国的党国、党军。比如1925年黄浦军校教导团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就公开叫党军第一旅。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党政军不分的社会,中国离民主越来越远。而早期国民党“革命”联合日本,苏俄也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或危害,无形中充当了日本侵略的马前足,中国动荡不安,日本趁机侵略。而联合俄国则是最终了北洋政府非常辛苦努力得来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没有履行,1924年5月31日,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叫《中苏协定》。 主要内容:一、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二、苏联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苏联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四、苏联取消帝俄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五、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六、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权。确认帝俄时代有关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概为无效;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乘俄国十月革命之机派大将徐树峥出兵收复外蒙古。
   
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
1919年11月17日,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外蒙古全境归还中国,回到中华民国怀抱!同时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徐树铮将军队派驻外蒙各地,如买卖城(今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完成了对外蒙古的收复!尤其是唐努乌梁海,被沙俄渗透达多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徐树峥全面否定《中俄声明》。11月22日以《中国大总统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复旧制。同时废除《中俄声明》和《恰克图协定》,北京政府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孙文却坚持在南方护法运动,立志北伐。国民党的行为导致外蒙古再次从中国分裂。国民党早期革命并没有消灭军阀,旧军阀消灭了新军阀又来了,比如蒋桂战争,中原大战。
国民党右派统治时期
  1927国民党右派在蒋介石领导下掌握国民党大权。1927年开始在蒋介石领导下,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妥协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到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北伐战争
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 蒋介石一心一意想溶共、剿共、灭共,于抗战期间积极进攻中共,反对人民,消极反日。1938年,蒋政府擅自掘开黄河花园口淹死89万无辜百姓。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必然行为,国民党统治区百业萧条,失业人口。 当政几年就通货膨胀、农村经济破产、工商衰退、失业日益严重、民生凋敝,对人民采取掠夺政策。由于国民党的官僚经济,由于实行掠夺性的政策,剥夺了民间企业的经商自由,加之国民党官吏昏聩无能、贪污舞弊,致使大批官营企业或民营企业破产、关门,直接导致了经济形势的恶化。国民党当局还漫天要价地向人民征税,更使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国民党上台后,虽然名义上人民参政的机会,而实际上却把许多有品德的人排斥在中高级职位之外,为了不断进行内战,对人民进行大肆搜刮,造成国内社会秩序混乱,物价飞涨,粮食奇缺,失业严重,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民党建立了与反动独裁统治相始终庞大的特务组织,在承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法地位,参加统一战线的同时,又采取种种方式,限制和打击人民力量。
特务组织
  特务组织的矛头始终对着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正义力量。国民党特务组织一个显著特点是于它是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工具。从组织上看,它是蒋介石一手扶植、培养起来的,其建立、胀缩与蒋介石个人独裁的需要、个人权势和消长息息相关,并制定了所谓宪法,
   
黄埔军校
企图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 而国民党军队,这支担负着主要抗战使命的军队,却出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令人瞠目结舌的记录: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据李敖的《蒋介石评传》以及《自己不洗别人洗》一文的统计,国民党军队抗战期间投敌人数至少约为50万人。而《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如是记录:“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 这就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许多党政军机关发动了一个破坏团结抗战的运动的部分。这个运动是以反对共产党的姿态出现,而其实际,则是反对中华民族和反对中国人民的。不断进攻共产党边区,面对日军却不断逃避。国民党政府曾发生长达二十几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其中尤以金圆券为甚,所以旧社会过来的人,一听说通货膨胀,就会谈虎色变,心有余悸从1937年到1947年,一百元法币购买力的变化,可作如下形象的比喻(1948 -1949年己无法比喻):
  1937年看可买大牛二头;1938年可买大牛一头和小牛一头;1939年可买大牛一头;1940年可买小牛一头;1941年可买猪一头;1942年可买火腿一只;1943年可买鸡一只;1944年可买小鸭一只;1945年可买鱼一条;1946年可买鸡蛋一只;1947年可买五分之一根油条。1948年法币临终前,一百元的购买力只合抗战前的零点零零零零二元。到1949年5月,金圆券所谓的价值就还得在小数点后再加上几个零字。
  从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纸币发行增加一千四百多亿倍,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根据有关资料,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十二年间,上海的物价上涨三百三十六万八千亿倍。以粮食为例,1937年6月每石是十一元零五分,1949年5月21日那天每石是价为金圆券四亿四千万元,折合法币为一千三百二十万亿元,比抗战前上涨了一百十九万亿倍。如果每石米以三百二十万粒计算,则购买一粒米的价值,是金圆券一万四千多元。
国民党政府后期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前夕,全国银行所吸收的备种存款数字虽然达到五十亿元,而物价指数上升了四百零五万三千倍(以1946年为基数),因而存款仅相当于战前的一千二百多万元。当时不论全国或上海,储蓄存款都是少得可怜,1948年8月通货恶性膨胀以后就更可怕了。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的一天。然而就在抗战胜利之时,国民党当局在从日伪占领区接收了大量物质财富,即使如此,各单位仍在抢夺接收这块肥肉,不肯轻易松手。比如当时参加上海接收的单位多达数十家,以至于为了一艘轮船,就有国民党的联勤总部、海军部、交通部、战时生产局、战时运输局、航政局等多达6个单位抢着接收,以至在上海发生了因为接收而公开动武、大打出手的流血冲突 。国民党政权据守山城重庆,在逃亡前,他们预料重庆即将失陷,于是开始了溃退前的大破坏和大屠杀。 1949年蒋介石“下野”却不“下台” ,总裁独裁依旧。在1949年2月蒋介石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员把上海银行里所有的银元等金融财产转移到台湾,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到台湾。国民党军溃败南逃 路经之地方,抓民夫,拉牲口,抢劫财物.奸污妇女,殴打群众。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两次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银元1520万枚丶外汇1537万元,珠宝等财产,总价值约50亿多亿美元。
   
渡江战役形势图
这就是中国广大人民生活贫困的悲惨情景。 国民党延长“中美合作所”半年,在上海和北平各成立一个中美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为国民党培养一批军统特务。在中国内战时期,美国为了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以实现其控制中国、遏制中国的目标,积极向蒋介石政府提供军事援助。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想借助美国的力量伺机发动内战,用武力彻底削除共产党的力量,以维护和巩固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美国为了实现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并为其提供巨大的原料基地,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转变为扶蒋反共,继续向蒋介石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加强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力量。
新中国建立的阻碍
  1949年,我国人民经过了100多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又领导人民开始运用手中政权,实行改变贫穷、改造社会的计划: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建设,并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夺取政权以后肩负的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然而,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虽被推翻了,他们仍极端仇视新中国;大陆内残存的众多的特务、土匪、恶霸地主、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不甘心遭受覆灭的下场。台湾国民党的保密局曾向大陆派遣行动组指挥这些势力。国民党军溃败后,其大批残兵败将相聚为匪,形形色色... 土匪武装在国民党反动势力操纵下,袭击基层人民政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反革命分子在建国初期进行了种种罪恶活动:炸桥破路,撞车翻船,焚烧粮食、棉花、器材、仓库甚至整个工厂,毁坏锅炉电机造成停产停电。残害无辜群众包括儿童;造谣惑众,制造混乱,威胁和恐吓积极分子,离间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骗取民财,强奸妇女,抢劫行凶,甚至在城市纵火,焚烧民房、商店、医院、街道,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扰乱了社会秩序。组织暴乱,围攻我基层政府,潜伏我党、政、军机关部门,腐蚀收买干部和工作人员,刺探收集各种情报;搞袭击、暗杀活动,制造白色恐怖。据统计,1950年在广大新区,我们有近4万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被反革命分子残杀,仅广西省就达7200多人。中国共产党政府被迫进行镇压反革命。 1950年初,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重申美国在有关国际协议中的承诺,并称台湾已经归还中国,“美国及其他盟国亦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权力”,美国无意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在一次记者招待上发表声明说:“当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的时候,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律师的疑问。这是被认为符合过去的承诺的。”此后不久,美国务院官员在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指出,美国及其盟国从未质疑中国在战后收回台湾,“包括美国在内的各盟国在过去四年中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声明表明,杜鲁门政府这一时期准备遵守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协议和美国的有关承诺,实行一项不介入台湾问题的政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政府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朝鲜战争爆发不过是给美国实行武力干预政策,提供了一个借口和和一次机遇而已。需要指出的是,杜鲁门政府在军事介入之前,公开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杜鲁门在他的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显然,杜鲁门此时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是在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法力和道义上的根据,否则美国第七舰队便没有任何理由封锁台湾海峡。这种现象多少反映出,在如何介入台湾问题上,美国领导人确实一度顾忌某种道义上的压力,但是任何道义上的考虑都不足以阻止美国领导人顽强地追求他们认定的战略利益,并为此制造法理根据。以上的事实并不陌生,但正是因为其中的道理是老生常谈,才对今天的局势具有警世的作用。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美国重新介入台湾问题的起点,那么从这时起到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结束,则是美国对台政策和美台关系基本确定的时期。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东亚政策的主旨就是遏制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台湾的战略地位在美国的眼中极大地升值。保持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支持和援助台湾当局等,至少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第一,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继续在国际上孤立中国;第二,使台湾成为遏制中国的军事基地;总之,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当时美国台湾政策的基础,也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的战略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炮击金门
美国为了实现上述政策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台湾的关系,其中关键的是1954年12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从而奠定了美台军事安全关系的基础。这项条约无疑也包含着使台湾与大陆永久分离的企图。在条约中,美国承诺继续向台湾提供军事装备和其他援助,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在缔约谈判过程中,正值解放军对蒋军占领的一些东南沿海岛屿发动炮击和进攻。美国政府为了分裂两岸,坚决要求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专守台、澎,以造成台湾与大陆事实上的隔绝。美国国务卿个杜勒斯在签约前给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秘密文件中那样:“我们对中国和台湾采取的政策,应当同我们正在德国和朝鲜奉行的政策属于同一类型”,即使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分裂的状态长期维持下去。实际上,保持台湾与中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美国与台湾签定《共同防御条约》的核心思想,而美台军事安全关系正是以《共同防御条约》作为蓝本的,所以不论是“台湾地位未定论”,还是“两个中国”等等,在美台条约签定后立刻成为美国处理对台关系的主要指针,包括在国际上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1958年发生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国如法炮制,一面派遣大批海空军力量在台海地区集结,一面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并公开承诺不以武力改变台海两岸关系的“现状(即当时的分裂状态)”。只是由于台湾当局的坚决反对,以及中国大陆及时调整有关政策,才使美国迫使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的计划破产。经过1954--1955年和1958年两次危机,台湾海峡的僵持局面基本固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达到了使台湾保留正在蒋介石政权手中的目的,但是它使台湾永远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进程合法化的企图,包括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等,却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反对美国企图推行的分裂中国的政策。
编辑本段改善两岸关系
简介
  2008年,台湾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祖籍湖南)以58%的得票率击败民主进步党候选人谢长廷当选“总统”。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角度考察,国民党重新执政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岸关系依然存在历史性挑战。
两岸关系面临的机遇
  1、沉重打击了民进党,迎来了反“台独”的最佳时机。
  在陈水扁领导下的民进党执政8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台独”的8年,甚至是企图“法理台独”的8年。2008年上半年的“立委”选举和“总统”选举,民进党更将之界定为“统独决战”,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民进党抛出和挑起的“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也双双失败,选后台湾民调显示,大部分的台湾民众已厌倦了“台独”所带来的两岸关系紧张和岛内纷扰。两岸关系因“法理台独”所导致的危机可望获得缓解。民进党的败选说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是愿意与大陆发展关系的,拿两岸关系来豪赌政治前途在台湾选举中的效应将会越来越降低。应该说民进党的这一教训也让国民党意识到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国民党在野8年,此番再次执政必然会更加重视两岸关系的改善,至少马英九当局不会在两岸关系上主动挑衅,不会去主动碰两岸关系的红线,这必然将有助于营造两岸关系改善的大氛围。从这个角度上讲,“台独”的高危期已经过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正在不断稳固。
  2、两岸关系展露的和平发展曙光。可望获得新的进展。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李登辉执政后期,由于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原则上逐渐背离,两岸关系开始陷入了低潮阶段,而主张“台独”理念的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更是不断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岸关系已有十多年的低潮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对台政策讲话,全面深刻地表明了新时期大陆对台政策高举和平发展主题的战略抉择,国民党胜选和民进党下台符合大陆对台政策的战略期待。马英九当选反映了台湾民众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求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强烈民意。
   
陈云林与马英九
马英九选前和选后发表的政策主张也都明确地表示出这样的意向,因此,在马英九执政的4年时间里,两岸关系可望在缓和的走势下,获得若干突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正常接触和协商渠道已经恢复,从而打破了两岸关系的长期僵局。包括两岸周末“包机”常态化和大陆游客赴台在内的两岸民间交流交往有了进一步进展。当前如果两岸都能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无疑将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国民党的重新执政为我们争取台湾民心赢得四至八年关键时间。
  李登辉至陈水扁近20年的“台独”推动,严重地改变了台湾民众的自我认同,使台湾民众对大陆不了解、误解,甚至抱有敌意的情形更为加深。此次选举, “台独”分裂势力解读成为是“台湾主体意识”的确立,突显出如何争取台湾民心,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已成为大陆对台政策关键和最核心的课题。而从此次“大选”来看,政党频繁更替已成为台湾政治生活中的常态。民进党作为台湾地区的本土政党,目前仍有高达40%的民意支持,特别是在中南部地区,深绿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
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
  岛内部分民意将会对马英九的两岸关系政策构成制约。尽管国民党在“立法院”拥有绝对优势的席位,尽管马英九在此次“大选”中也是大胜对手谢长廷200多万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台独”分裂势力长期误导下,台湾不少民众对“一个中国”存在误解,甚至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也成为蓝绿选民高度争议的问题。544万民进党支持者担心马英九会“卖台”,民进党更是借题发挥,恶意攻击国民党的政策,这些都有可能压缩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中寻找妥协的空间。因此,民进党及其所代表的独派力量在台湾政治生态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在目前国民党执政的情势下,民进党完全可能会打悲情牌,甚至可能会诉诸于街头斗争等方式,来影响甚至杯葛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的落实。同时,从这次选举来看,谢长廷攻击马英九“一中市场”的论调在台湾中南部地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也说明台湾部分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前景仍然抱有疑虑的心态,对大陆仍然抱有一定的戒惧心理。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来说仍然会有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国际因素非同小觑
  国际因素也非同小觑。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与国际势力的积极介入密切相关,台湾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际因素给予充分考虑和审慎评估。2005年前后,面对台海的严峻形势,大陆适时将对台工作由“促统”调整为“反独”,遏制“台独”势力的挑衅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此,在国际上建立反“台独”统一战线,争取美国在维持台海稳定方面的有限支持成为重要的策略考虑。然而,国民党在选战中获胜改变了两岸对峙的严峻形势,美国仍然不希望中国大陆的发展,因中国大陆崛起而产生的不适感仍处在调适之中。因此,中美“大两岸”的互动性质决定着台海“小两岸”的关系前景。国际上,美日等西方国家不乐见于大陆和台湾统一,因为双方一旦统一,西太平洋的格局就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就可大发展,美日一定会想法设法干预我们国家的统一进程。
  马英九的胜选与国民党的重新执政,对台湾岛内政局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暂时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与政治结构, “蓝绿对抗与恶斗”的时代将暂告结束,相应地,两岸关系的危机与紧张状态解除,将逐步迈向一个建立互信、寻求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但就未来发展趋势观察,台湾政党和解之路依然艰难,两党政治的价值观矛盾会长期存在,两岸关系发展下的内在“统独矛盾”与敌我关系依然是一个难解困局。在两岸关系方面,我们大陆继续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与2300万台湾同胞共创两岸和平发展共荣的新局面!
   
连战会见胡锦涛历史性的一刻
  2005年4月29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深入坦诚地交换意见。会见结束后,胡主席与连主席共同发表新闻公报。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第一次会面,将对国共两党关系、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中国国民党党章
  请参考词条中国国民党党章。
编辑本段主要代表人物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中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
  广东中山人。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为Sun Yat-sen。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即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总理,与黄兴、宋教仁并称“国民党三元首”,中国革命的先行者。1925年因肝癌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遗嘱:“和平奋斗救中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国民党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自由的中国而奋斗。
蒋中正
  蒋中正(1887 -- 1975) ,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
  浙江奉化人。字介石,中国大陆普遍称呼为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 
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创建南京国民政府并任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6年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前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中国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蒋经国
  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男,字建丰,浙江奉化县人。蒋经国是蒋中正的长子,曾 任"中华民国"第六-第七任"总统"(1978年-198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国防部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等职。
  蒋总统逝世后,台湾社会由追求经济的富裕,转向追求政治的民主。这段期间发生的中坜事件(1977年)及美丽岛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趋势的隐隐胎动。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面对来自海峡对岸、国际局势和岛内本土化潮流的压力,蒋经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台湾政府才得以继续维持。民国七十年代(1980年代),蒋经国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到国会改革。
  蒋经国开始思考解严以及国会改革问题萌芽较早,据称曾交待马英九研究“戒严”(martial law)的意义,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戒严的观感。1987年10月7日下午,蒋经国在总统府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对方“中华民国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台湾的"民主改革"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此后,《动员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动员勘乱时期集会游行法》与《动员勘乱时期人民团体法》的草拟工作,曾遭遇党内质疑大幅度开放自由权利是否合宜的声浪。蒋经国之回应是,“解严后当然应该更宽,不能更严,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国民党必须持续改革的基调因此确定。
  1987年7月15日,《国家安全法》开始施行,同日台湾与澎湖地区正式解除实施了三十八年的戒严(金门与马祖则在数年后解除战地政务。蒋经国“法统在法不在人”的决定,确定了台湾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转的方向。随后又解除实施了三十多年的报禁。
黄兴
(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 汉族,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又号杞园,别署庆午、竟武、近午、仅午。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曾化名李有庆、李寿芝、张守正、张愚诚、张愚臣、李经田,“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时又化名冈本义一、今村长藏。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1896年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 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
宋教仁
  (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1903年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1905年6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同年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遇刺,两天后身亡,享年三十二岁。
张静江
  张静江(张人杰)、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又称“国民党党国四老”。
廖仲恺
  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的好朋友。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不得的。所以被残忍杀害。
宋庆龄
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1925年,孙先生逝世,宋庆龄几十年都没有再来到北平。1981年,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