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牧适合吃什么狗粮:人生二十难[第八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20:19

调伏人生二十难

(第八页)

证严法师讲述   王端正词

 

第十九难:睹境不动

     佛说人有二十难,睹境不动十九难;
   道心不坚随境转,千经万论也枉然;
   志玄虚漠心清澄,守之不动贤圣道;
   节制贪欲正心念,睹境不动并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睹境不动十九难,道心不坚随境转,千经万论也枉然」 。我们要如何才能修好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响?要真正守住一心不动的确很难!因为外面有很多境界,不论大自然或是人事的境界,常常会动摇人心。
   大自然的境界有寒热湿干不同的变化,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直接接触。冷的时候,要我们不去想冷,那是不可能的;天气冷了,必定要添加衣服,关紧窗户,环境比较好的人就装设暖气。反之,夏天时,要我们不去想热,心静自然凉,却仍会汗如雨下,所以要打开窗户让它通风,环境更好的人就装设冷气。
   在大自然的境界里,如果长期下雨,就会觉得出入十分不便;反之,若没有雨水,地上的花草、田间的稻子、青菜等等就会干枯,土地干裂同样使人担忧。因此四周的环境,无不让我们动心。
   譬如每天早晨静坐时也会感受到外面的境界,心也会跟着浮动,因为它很静谧。天将亮而未亮,大自然的生物充满着活跃的生命力,当我们接触到了,同样也会觉得很欢喜、很有朝气,这就是心也跟着在动。
   「道心不坚随境转,千经万论也枉然」。刚才所说的是大自然界,如果说完全没有感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修学,是从突破人事的境界开始,这实在很复杂!人事的境界,虽不似大自然的轮转,但是我们的心会去分别人的好与坏,有缘或无缘,对人起分别,对事也不断分别。
   喜欢的人离开了,就会很不舍,朝思暮想,希望能赶快再见面;不喜欢的人,则会恨不得他早日离开。
   家庭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过去媒妁之言的时代,娶来的媳妇若是有缘,就会很欢喜;若是无缘,也会很怨恨。新娘嫁到婆家,有时与小姑、妯娌之间也有「有缘、无缘」的情况;夫妻也一样,还没结婚时,彼此都很欢喜;结婚之后也不一定能相处融洽,这些都是心的分别所造成。
   修行也一样,既然舍去俗家,投入如来家,所选择的道场,就是我们终生依止的地方。进入如来家,内心必定要自我坚定,道心不坚就容易随境流转,原本抱着满满的希望而来,却因境界里的人事不合自己的心意,于是一颗心就在人事之间团团转。
   这样就算在道场里读很多经,听很多法,做很多研究,也都是枉然。这些都有只不过是文字相而已,内心不坚定,只是文字懂得多,实在对修行没有一点帮助。
   「志玄虚漠心清澄,守之不动贤圣道,节制贪欲正心念,睹境不动并不难」,愿大心坚,这就是志玄虚漠。不只是「我看到世间苦,六道轮回苦,要修行独善其身,超脱六道轮回」,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修行,要超脱六道轮回不是这一生结束以后的事,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假若不断起心动念,心的生住异灭,这也是四相生死,一下执着现在,一会儿又变化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其实也是在生死轮回中。
   随着生住异灭的境界,有时会生起欢喜心,那就如处天堂;有时生起怜悯心,那就是在人间;有时发瞋发怒,那就在阿修罗道。我们的心如果痛苦烦恼、忧愁担心,就好像处在地狱当中:时间到了,没饭吃肚子饿,或是身体不好想吃却吃不下,就如在饿鬼道中。人与人之间,在修行道场中有句话「敬师兄,爱师弟」,但是,我们时常会忘记这种做人的礼仪,这样就不是「人」,而是动物,这不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吗?
   有一天,我到慈济小学时,洪老师告诉我——小学的孩子们好可爱,他们很天真,有话也都直说。有一群孩子在玩,一位三年级的孩子看到一年级的孩子玩得翻天覆地,就喊他们:「你们怎么这么吵!」那些孩子还是照常玩,这位三年级的孩子就说:「还吵!还吵!你们几年级呀?」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是一年级。」三年级的就说:「我是三年级,你这么小,我比你大,你怎么不尊重我?」这位一年级的就说:「你比我大,我比你小,你怎么不会爱我?」
   其实两方面部有理,不过,应该将心念调换一下,「你比较小,所以我要爱你;你比较大,所以我要尊重你。」道理是正确的,只不过采取对立的观念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在道场中,必定要懂得尊得重,这完全看自己的心境如何守持。
   我们所发的心是这么宏大,志玄虚漠,守志奉道;所立的愿是这么坚定,怎能不好好把握时间,为生死的课题勤下功夫?日常生活的心念生灭,其实也就是生死的一种,我们若不赶紧好好调治,又怎能掌握「人死之后,要如何解脱」?
   身体健康、理念清晰时不好好调适,等到疾病来磨苦不堪言时,就难免心智颠倒。一旦往生,六道茫茫如堕梦中,不能自主时,又该如何解脱?自己要很清楚,修行是立弘誓愿,为大地众生付出。如果能将自己这个刚强的众生调伏好,自然就能开扩心胸,为众生的疾苦着想,不再只为自己内心的烦恼纠缠下已。
   总之,修行人如果「出家如初」,坚定宏大的志愿,就不会后悔,也没有是非或好坏的分别。所以大家真的要把心调好,要守之不动,才能达到贤圣的道路,也就是菩萨、佛的道路。
   最重要的,不论是在家、出家,都要节制贪欲才能正心念;心念如果能调理端正,面对境界就不会动摇这并不困难。前面说过,大自然的境界热就是热,不要想修到热了不流汗,冷了不必加衣服,这并不是修行。应该是虽然很热,却可以忍耐;如果很冷,也有坚毅的心志,忍耐得住。
   总之,要时时用心,既然要修行,既来之,则安之,安于道、安于人事,心安则道隆。所谓「法忍、生忍、无生忍」,都是一个忍,「忍而无忍」才是真忍,这就是真正坚定的道心。

第二十难:善解方便

     佛说人有二十难,善解方便二十难;
   会事启理方便法,举手投足是妙方;
   万法唯心重善解,随机逗教方便法;
   不变随缘圆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第二十种是「善解方便」的困难。善解方便,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是最难的。看看人世间万物万事万理,许多的道理都表现在不同的形相中,我们的心结如果解不开,就会时时随着形相而转动,使我们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困于形相之中转不过来,事事就会被束缚。
   烦恼如大绳,我们听声、见色,无不足烦恼缠心,所以要解脱就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学会善解,有善解的心量,烦恼才能化解,有句话说「四两拨千斤」,这就是方便法。
   「会事启理方便法,举手投足是妙方」,我们能善解不合意的事情,就能契合道理,所以善解就是「会事」,能会事启理,就是方便法。方便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举手投足之中。

万法唯心重善解
   待人处事之间,眼见色,耳听声,哪句话欢喜听,哪句话听了不合意,我们的行动就会随着感受表达出来。所以一定要培养雅量,时时面对声色都能圆融善解,在动作中表达出温柔善顺,不要动不动就发怒。看看有些人听到不欢喜的,一发脾气,东西拿来就摔,搥胸顿足,借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就是没有善解,因此无法启理。
   凡事善解,就能化瞋怒为柔和,所以说「举手投足是妙方」,不论听到什么生气的事,看到不欢喜的形态,都不要「跺脚蹬蹄」、摔东西,依旧要保持柔和善顺,才是最巧妙的方法。
   「万法唯心重善解,随机逗教方便法」,若能把所听的、所看的一切纳受于心,化解成柔和善顺,不只是对自己好,这样的修养形态对别人也是一种方便教法。因为万法唯心,我们能吸收进来,加以善解,再以包容的举动表达出去,看在别人眼里,也能自我观照,这就是随机逗教。
   我们要时时谨记,举手投足无不是教育,所以很多事情要从心修起,表达在行动中,不只能自利修行,还能利他化人,这都在于凡事能善解。
   要能做到「不变随缘圆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难」。「不变」就是真心,初发心是最真无伪、清净无污染的本性,也就是「发心立愿」的志节。如果能以真心发心立愿,虽然世缘万变,但是本性不变,自然就能圆融事哩。
   以前我常说,本性如水能随方就圆,水性不变,但是它能随缘善顺,也就是不要执着。学佛最怕的是执着,我们要用善解方便的方法,以发心行菩萨道这分真心,面对世间万事、万物、万理,如此才能会事启理。
   学佛,不也就是遇事要能体会其中的道理吗?这叫做智慧。哪个人在人间不会遇到事?每天的生活中,无不是有人、事、物等等应对,任何人都离不开。
   但是,我们常被人事物所困扰、起烦恼心,这就是「事不会理」。以前我常说:「人圆,事就圆;事圆,理就圆。」最重要的是把做人的基楚打好,进而达到事理圆融。做人讲究心念的调整,心念没有调好,如何能善解!能善解才能开扩心量,容纳万事万法。

随机逗教除心结
   举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来说明。有一次,有位年轻比丘,出外时看到一位女子长得很差丽,从此就对这位女子产生很多欲想、不净念。这位年轻比丘自己也很烦恼自责,为什么见到那位女子之后,会有不净之想又念念不忘呢?
   他看见阿难,就对阿难说:「尊者,我有心事、有烦恼,不知道要如何解开烦恼?」阿难问他:「你遇到什么困难,把你的烦恼说出来吧!」这位比丘就说:「我出外时,看到一位年轻女子很艳丽,就不由自己地生起许多不净的念头。从那时候开始,我一直无法把这种念头抹掉,所以很烦恼。」
   阿难对他说:「年轻入道要好好照顾这念心,佛陀常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年轻比丘说:「我也知道佛陀的教法,尽管提起观身不净的念头,但污染的心念又会现前。」阿难再告诉他:「你可以观想那位女子的身体,到底哪里值得去爱,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皮包着肉,肉包着内脏,而内脏是多么污秽!如果有一点病痛,身体失去光彩,许多的污秽都集中在体内,甚至肠穿肚烂地显露在外,像这样,哪里可爱呢?」
   这位比丘说:「我也这样想过。」阿难说:「你可以再想想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是清净的,平常肚子饿了就要吃饭,不论是饮食或汤水等等,在体内制造成不净的排泄物,还有什么是清净的?」
   他说:「是啊!我也曾这样想过。」阿难又说:「世间真的很无常。佛陀曾经要比丘们在水边看水,水流动时,水与水相冲激会生起水沫,但很快的,水泡瞬间就破灭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欲念交染之乐,也只是一时之间,非常无常,却会存留很多苦难。年轻的比丘,要多观察无常!」
   这位年轻比丘虽然懂得观身不净,仍无法突破道理,一直到阿难提出无常的道理时,他才深深体会:「是呀!人生很无常,如幻如化,如水沬泡影,如露亦如电,到底有什么坚实的东西永远都靠得住,能永远保持那分快乐?」他往这方面想,终于了解、体悟了,体悟到万法唯心,就在一个心念而已。世间有什么是坚固的?男女情欲更是无常,更不坚固。所以他在事中善解了,由人事的困难,体会到万法唯心。
   佛陀为烦恼的众生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因为人、事、物的复杂多变,所以用种种方便法来观机逗教。观机逗教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遇到事情时,懂得如何善解、如何体会、如何表达;佛法深如大海,但最妙的方法就是善解方便。
   学佛要学习善解方便,才能在人事物中不受污染,还能在人群中呈现随缘、随机度化的良能。所以大家要多用心,时时记诵「会事启理方便法,举手投足是妙方,万法唯心重善解,随机逗教方便法」。

曲终:调伏人生

     佛示人生二十难,有心对治就不难;
   佛心师志慈济路,携手相伴好因缘;
   常念此身非我有,慧命长养不退转;
   恒持刹那戒定慧,调伏人生种种难;
   慈济路上会佛法,心静行正念虑定;
   身行心念不退转,妙语如莲子妄言;
   真善美德身品意,会善知识并不难;
   菩萨心地如净土,人间净上在身旁;
   身体力行菩萨道,坚固道心事无难;

   人士哪有二十难,人生哪有二十难。
   这段是「人有二十难」偈诵的终曲,将二十难的精髓总结为简短的文字,让我们了解只要心念一转,人生什么都不困难;只要有心,知道人生原来是无常,就没有什么好执着。
   人人如能提早存有无常观,凡事就没有困难,所以这段文字云「佛示人生二十难,有心对治就不难」。有心对治,就是要透彻无常之理,平常如果能透彻无常,知道人生种种的问题,面对考验就不会不知所措。
   「佛心师志慈济路,携手相伴好因缘」,人生既然这么无常,到底我们要如何对治?就是要先培养慈悲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然后要坚定志愿——承继师志,推展慈济志业,既然发心,就要立愿行菩萨道,这就是「师志慈济路」。
   我们都是有因有缘才能在此相会,彼此同心同志同道。所以要「常念此身非我有,慧命长养不退转,恒持剎那戒定慧,调伏人生种种难」,要看清「身体并非我所拥有,人生没有所有权」。
   身体的生老病死,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此身非我有」,因为生命无常,出生的一刻,同时也就走向死亡,所以身体并不属于我们所有,再分析身体的结构,心是心、头是头、脚是脚,并没有哪一个是「我」,这是身体各部位会合而成假名的我。不过,虽然生老病死不断地变迁,我们仍有长养不息的慧命,所以最重要的,是认清楚自己的慧命。
   既然了解我们有永生不变、无始无终的慧命,就要恒持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保持慧命的健全,剎那之间都不能有所闪失。戒,是我们的规矩;定,就是不动摇、不退转的心,如果能恒持戒定,清净无染的智慧就能显现,如此,面对世间万事万物还有什么困难!所以说能「调伏人生种种难」。

心静行正念虑定
   「慈济路上会佛法,心静行正念虑定」,我们有缘同生在这个时代,又能同心同志愿走在慈济路上,由世间善法而会遇佛法,这也就是从善入门。其实佛陀的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慈悲喜舍,这是世间的善法,若以无着之心去做,也就是佛法。
   我们在慈济道上会遇佛法,面对芸芸众生,内心要时时保持那分宁静,这叫做对境不生心,也就是「心静行定念虑定」。我们的心很静,化为行动便是「信实诚正」,心不受外境诱引,则举手动足无不是禅;「虑」就是定心,「心静行正念虑定」即是清净宁静的境界。
   「身行心念不退转,妙语如莲不妄言」。心净,佛法与世间法就能平行,面对一切世事与人事观念毫不偏差,所说的话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句句字字都能度人向善,这就是学佛,除了自利,还要兼利他人。所以「身口意」业一定要守好,开口动舌要很注意,因为每一句话都是代表自己的心意。
   「真善美德身口意,会善知识并不难」,真善美的德性,就是从身体力行中展现出身心的善。不只是在口头上说「我的心很真,我的心地很善良」,心地真善当然好,但你要怎样表达出美而圆融的人生?必须靠身的行动、口的表达,好的意念才能落实在生活中。
   会遇善知识并不难,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事,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想要和他人结好缘,需在身口意之间表达真诚的关怀;假使一不小心,身口意失态的话,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事物就会变成恶缘。所以,周围的环境,人事物的因缘是好是坏,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假使我们的身口意表达出来的是真善美,那么周围的一切无不是我们的善知识。

人间净土在身旁
   「菩萨心地如净土,人间净土在身旁」。佛陀说:「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心地时时都要保持干净,这才是菩萨的心。我们既然学佛就要成佛,有决心成佛,便得时时清理心地,不要受到污染。心地清净,人间净土即在身旁,哪个地方不是净土呢?周围的人,哪一个不是菩萨、善知识?
   菩萨、净土,要由「身体力行菩萨道」而得。只是看着别人同心同道行在菩萨道,自己若不去走,还是不能实际感受到那分真善美。所以说「身体力行菩萨道,坚固道心事无难」,若能身体力行,坚固道心,世间的事物就没有什么困难。
   古人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同样是讲身体力行。如果我们愿意身体力行,坚固道心,每一时刻都在菩萨道上精进,人生绝对没有什么二十难。
   学佛,不只是「我心好」就行了,其实人人心都很好,只是因为世间有很多欲念诱引,容易使我们的心念顾守不住,在世间奔驰,受到很多不净念所污染,因此佛陀要弟子们好好修行,才举出这二十种可能对修行者有所阻碍、困扰的情况。
   这二十难,我们应该要好好面对。困难与阻碍现前时,要学着去克服。比如从第一难开始,就是布施。我们修学菩萨道,六度万行,第一要从布施开始。布施的意义就是舍,舍去一切烦恼,舍去一切人我是非,舍去我慢我相、我心所欲;布施,不只是指物质,如果做得到真正的舍,就可以蠲弃一切烦恼。

为道舍身治爱欲
   在《阿含经》中有一段经文——佛陀说在远古时代有位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独觉」;在没有佛出世的时代,他能无师自通,成为辟支佛。
   这位辟支佛长得非常庄严,又有充分的智慧,他的修行方法是以舍与布施为目标。他看透一切,所以能舍去一切,内心毫无挂碍、一片清净。
   当时的修行者同样要托钵,要到外面游化。有一次,他到一位长者家中乞食,长者有个女儿长得很美,但是性情骄傲,很多人来说媒,她都不喜欢,却偏偏对这位辟支佛起了爱念,不管怎样都要她的父亲促成这桩婚事;如果不顺她的意,她就寻死寻活。长者因此非常烦恼,明知道不可污染修行者的身心,这件婚事是不可能的,要他开口,实在也很困难。
   这件事让辟支佛知道了,他想一切都是因他而起,为了不忍心长者受到这么大的困扰,所以就来到女孩面前问她:「妳到底爱我的哪一部分?」
   女孩说:「你的全身我都爱,因为自从看到你,就没有分秒的时间能忘记你。」辟支佛再问:「在我全身之中,一定有你最爱的,是什么?」女孩想一想:「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你的眼神,你的眼睛很美,我很喜欢,不论我到哪里,你的双眼都在我的心中。」
   辟支佛就说:「好,只要妳认为喜欢的,我就给妳。」于是伸手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颗,一时整个手、脸都血淋淋的。女孩看了,吓得花容失色。这位修行者紧抓住机会不放:「妳看,平常健康的时候,妳感觉我什么都好,尤其特别爱这双眼睛,其实它就是这样血淋淋的,有什么可爱呢!这是一种败坏一污秽的东西,我今天舍给妳,这样妳应该可以把内心不清净的念头去除了吧?」
   女孩感到很惭愧,也很忏悔,心中的迷雾顿时散去。「是啊!人身就是这么无常、污秽,这么血污的东西,到底我爱的是什么?」剎那间,这个女孩觉悟了,辟支佛也就安心了。
   为道舍身,这也是大无畏的布施。所以,去除人生二十难的烦恼障碍,必定要从「舍」字开始,如果人人有舍心,面对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放下?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对治一切就不难!
   「人有二十难偈诵释义」在此要告一段落,也许有人会说,人生道上的挫折困扰层层叠叠,哪里只有这二十难呢?其实道理总是相通的,仔细归纳一下就会发现,任何问题都只在一个「心」字,多用心就能在这二十个妙法中,找到适合你的一帖特效药。
   医者慈悲无私,已将药方昭明于世,服与不服,就要看每个人的心了,所以请大家必定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