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品验收记录:被冠名的清华大学,被出卖的大学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6:19:36
一日之内,清华学生的语词里多了一个“真教”。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上“真维斯楼”的匾额,此举在清华学生和网友中掀起极大的波澜。有网友调侃说,“是不是也打算把礼堂、学堂都给七匹狼、波司登冠名啊?”媒体调查后发现,清华大学14个院所、实验室和楼宇等筹款项目也给出了“冠名费”,金额共计7.5亿余元。(《法制晚报》5月24日)

 “真维斯楼”能够堂皇出现在清华大学,足见清华大学之生财有道,可谓来者不拒、细大不捐。设想清华学生漫步美丽的校园,但见形形色色的商业品牌琳琅满目,“贴近生活”的目的倒是达到了,只是如此一来,学术氛围必然大受影响,手心向上、狂收冠名费的清华大学,将置大学精神于何地?

 清华大学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公共教育资源,校方只是代行管理之责,并无出让公共资源以换取“冠名费”的权力。哪怕是打着“助学”的旗号,也不可以伤害其公共性。清华校方辩称,“为校园建筑物命名是国内外学校筹资助学的通行做法”,这一说法很难让人信服。既然是“通行做法”,清华校方为何不例举一下牛津大学也曾拒绝沙特富翁捐款的“通行做法”呢?更何况,早在1997年,国家教育部门就曾下发通知,要求“校(园)内各类教室、各类建筑物不得以捐资者名字命名”。

 退一步讲,即便清华果真需要筹集一些“冠名费”,也应谨慎从事,有所选择,并切实考虑公众的承受度,不能过于随意和流于泛滥。现在媒体披露出来的清华大学待冠名项目达到14项之多,足可见出清华大学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实在够远了。一方面享用着大笔的国家财政拨款,张口就是“不差钱”;另一方面,却又是无所顾忌地开门办学,大收企业“冠名费”,清华的举止未免有失斯文,也有悖于这所名校百年来的良好社会声望。

 大学固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修之所,“遗世而独立”,但是,大学与一般社会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大学应该具有某种独立的精神气质,不随波逐流。既能抵御金钱的诱惑,也能抗拒权力的干预。这种独立气质正是大学精神的最佳体现,也是大学之所以成为精神家园、人文渊薮的价值所在。时人往往盛赞蔡元培先生长校下的北京大学,也每每以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作为理想大学的范本,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时彼地的大学确实能够寄托人们对于大学精神的期待。

 从留美预备学校一路化育而来的清华大学,一样有过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黄金时代。老校长梅贻琦关于大学“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每每被人挂在嘴边。而前不久百年校庆展现出来的辉煌成就,也更加强化了公众对于清华大学的期待。然而,曾几何时,清华校园竟然成了商业品牌招摇的橱窗,未免让人痛惜。而大学精神,也就在这样浮躁、短视的校园文化中一点点失落。

 此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清华大学力争在2020年整体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何谓“一流大学”?顾秉林如是阐述,“一流大学”最本质的还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被社会的接受程度,以及是不是青年人所向往的地方。惟愿清华大学真正践行“行胜于言”的校风,多一分超越,少一分短视;多一点坚守,少一点浮躁,抵御权力和金钱的双重诱惑,实现其“一流大学”的价值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