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尚德中学:曹操的自信与自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7:22:01
一、曹操是多重人格者  在三国人物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事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  二、什么是多重人格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总和。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造成双重或多重人格。其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三、曹操的自信与自卑表现 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例如,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的张绣向他投降。不料,张绣后来突然反叛,并在乱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的宽恕。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获陈琳时,也未加追究,而是委以重任,使他得以成为“建安七杰”之一。 四、曹操的多重人格分析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的双重人格特质,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人格特质。 首先,曹操的自信使得他具有开朗幽默的外向型人格,喜欢与人交往,曾得到了不少名士的关注。 相比自信时的曹操,自卑时的曹操却完全是另一幅面孔。此时的他变得沉郁险恶,睚眦必报。如,他诛杀桓邵;不容有失,棒杀爱妾;冷酷无情,借头抚众。这与他开朗幽默的自信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卑还使得曹操变得十分敏感。例如,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曹操听到他的名声而召见他,令他常伴左右治疗自己的头痛病。但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时常借口回家,曹操为此非常恼怒,将华佗拘捕回许昌,致使他最后死在狱中。 在心理学中,自卑是个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追求卓越的动力。曹操因为自己不大光彩的身世和不够英武的形貌曾饱受歧视,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曹操采用了多种防御机制,以获得自信的补偿,这一方面表现为曹操具有极强的升华能力,另一方又表现为他极端的自恋。 对于自我的升华,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阿德勒语)。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五、如何寻求职场中的自我协调 面对职场中不同的境遇和挑战,人们要学会变通,完善自我,以寻求职场的生存之道。俗话说,“江山难改,本性难移。”其实,人之一生都在追逐自我的人格完善和价值实现。由此,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怎样加以改变,并令其有可持续性发展。曹操的悲剧在于:他的自信不是稳定的,他的豁达是有选择的,所以他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所以,面对职场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人们要不断调整自我的状态。在这当中,人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坚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都存在很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轻度的多重人格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严重的多重人格则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人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变自我,以在职场中打造最好的自我。 2、  坚信自身的价值和努力 就是说,要树立必要的自信,并清晰自己自卑与自信的来源。对于个人的自卑,要加以积极地控制和消除;对于个人的自信,也要加以努力地发扬和利用。要相信个人的努力及其效果,要给自己必要的成长时间。 3、培养“耳顺功” 就是说,人在职场,不是所有人都会赏识你的。所以,面对别人的批评,员工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孔子曾倡导人们要练就“耳顺”的能力(就是既听得了好话,也听得了歹话),由此人们要学会以自信面对批评,以自卑面对表扬。 4、做个“耳顺公” 就是说,人在职场,要学会笑傲江湖,闻过则喜。对于个人的不足之处,要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并辩证地加以看待。这样在自信的基础上,人就可以化自卑为超越的动力,变批评为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