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狱者石原莉奈:在维吾尔木卡姆“申遗”的日子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9:23:30
在维吾尔木卡姆“申遗”的日子里 时间: 2005-11-29 8:52:00 来源: 新疆日报

■缘起

  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昆曲”、“古琴”之后第三个叩开“世遗”大门的文化瑰宝。本报记者加紧采访了“申遗”工作组的同志,请他们回顾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申遗”的历程,还连线远在厦门的第一代维吾尔木卡姆研究者万桐书,并请我区的部分专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对此作出精彩评述。

  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到一步步地成为现实,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在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申遗”工作组的同志们却有太多让他们难忘的记忆,让我们将镜头回转,在这些片段中重温这次追寻梦想的旅程。

  “申报代表作”前奏曲

  随着“昆曲”和“古琴”艺术被遴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研究了一辈子维吾尔木卡姆的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吉和音乐圈内的朋友们聊得最多的便是有关维吾尔木卡姆“申遗”的话题。
  2003年10月,“维吾尔木卡姆”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韩子勇、社文处处长马迎胜参会归来即偕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季莲、研究员周吉一起去自治区人民政府库热西·买合苏提副主席办公室汇报工作,维吾尔木卡姆“申遗”之事被正式作为一个目标谈起。经冷静分析,大家认为首当其冲的困难是,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阿塞拜疆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和由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联合申报的《沙士木卡姆》已经榜上有名,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则是:一旦基本相同的项目由某国申报成功列入“代表作”名单,其他国家就很难再次申报。但是,“维吾尔木卡姆”所具有的独特性、群众性、濒危性和她在研究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史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可以成为我们“申遗”的重要依据,有必要争取一搏。库热西·买合苏提副主席当即表示对于“申遗”工作要特事特办,尽快拨出专款开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历届党政负责人对维吾尔木卡姆的抢救、挖掘、整理都非常重视。得知已经开展“申报代表作”工作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多次和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接触,探求维吾尔木卡姆的“申遗”途径,希望新疆及早付诸行动。
  2003年12月,由自治区财政厅拨发的专款到位,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组建“申报”大家庭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材料必须包括:①“申报书”一份;②长度为10分钟的“专题片”一部;③能全面反映申报项目全貌的、长度不短于2小时的“资料片”一部;④反映申报项目的照片若干;⑤反映申报项目的录音光盘若干;⑥委托书等相关资料(全部材料均应准备中、英文一式两份)。经过反复研究,自治区文化厅决定“申遗”工作由党组书记、副厅长吕家传直接负责,党组成员、副厅长韩子勇具体领导,由以新疆艺术研究所为主的各族艺术工作者共同完成。

  “八千里路云和月”

  2004年元月31日(农历正月初六),浩浩荡荡,一行12人的“申报代表作”工作组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两天赶路1500公里,于2月1日(古尔邦节的前一天)赶到喀什,开始了对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现状的再一次调查和“专题片”、“资料片”的拍摄工作。
  第二天就是古尔邦节,喀什出奇地寒冷。工作组在天亮前就赶到了艾提尕尔广场。在大家的记忆中,艾提尕尔广场上万名各族群众自发地齐跳“萨玛”的情景让人永生难忘,为其伴奏的乐曲中就有《十二木卡姆》的曲调。大家忍着严寒,只等着礼拜之后那万人攒动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的出现。天亮了,礼拜做完了,冻得缩成一团的工作组等来的却是稀稀拉拉近百人在广场围成一圈,看里面几十个人在情绪不高的苏乃依声中了无生气地跳着“萨玛”……曾经壮观得令人激动无比的“萨玛”舞场面已荡然无存,大家在失望之余感到了一份沉重。
  为寻找“十二木卡姆传人”,经过反复查访,工作组在喀什找到了一位名叫米吉提·巴克的民间乐手,他曾经为周吉演唱过木卡姆。而这位老人因半年前患脑溢血,现已严重半身不遂。虽然他会演唱的也只有《十二木卡姆》套曲中的部分曲调,但在偌大的喀什市,连这样的木卡姆艺人也已是凤毛麟角。
  在疏附、疏勒、岳普湖和莎车县,工作组找到了一些能够演唱《十二木卡姆》中各套木卡姆“达斯坦”和“麦西热甫”部分曲调的民间艺人,欣喜地看到这些乐曲还经常有人在民间传唱。但是,作为《十二木卡姆》主干的“琼乃额曼”(意为“大曲”)部分,在民间已很难找到传承人了!这让工作组的同志们更加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在莎车、麦盖提、巴楚、阿瓦提等县民间流传的《刀郎木卡姆》却有着相对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刀郎木卡姆》具有为群众性自娱舞蹈伴奏的功能,不像《十二木卡姆》“琼乃额曼”部分中篇幅长大的叙咏歌曲那样曲高和寡。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工作组居然在莎车县组织起了二万多人的“刀郎麦西热甫”。虽然参加舞蹈的人还只占少数,能够相对标准地跳舞的人数更少,大家还是为“麦西热甫”的号召力感到欣慰。
  为了赶路,工作组起早贪黑,一天就从库尔勒颠簸着赶到哈密,行程长达800公里。为了拍一个好镜头,负责“申报片”拍摄的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导演刘湘晨牞亲自扛摄像机在泥里水里摸爬。申报项目主管李季莲实在看不过去,决定为摄制组人员各添一套工作服。为了节省经费,在喀什巴扎上挑了又挑,才买了几件近30元一套的迷彩服。为了拍叶尔羌河边的日出,全体人员凌晨4时起床,天寒地冻,大多数成员都患了感冒,可没有一个人抱怨。
  在这期间,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要求的格式,负责撰写文本初稿的周吉研究员以长期涉足维吾尔木卡姆的实践和本次田野调查为基础,于2月29日撰写出了长达30000字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本的第一稿。
  历时30天,行程超过5000多公里,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换来的是2200分钟的录像,18小时的录音,几百幅照片和对60余名老艺人的采访记录。

  木卡姆的“阿希克”

  2004年3月3日,吕家传率韩子勇、马迎胜、艾尼江(文化厅外联处处长)、李季莲、周吉、刘湘晨、李兵(录音师)前往北京,在文化部民族民间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剪编“专题片”和“资料片”。为了节省经费,大家决定“机停人不停”,每天轮流值班。期间,工作组还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文化部外联局负责申报代表作的邹启山、赵维英和北京的专家学者对“申报文本”和“专题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与此同时,“少林寺功夫”、“大型史诗《格萨尔王》”、“粤剧”、“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川剧”、“侗族大歌”等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也在各显神通,大造声势。文化厅领导审时度势,决定移师回疆,一方面广泛征求新疆各民族学者的意见,另一方面尽快根据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和北京专家的意见再次补拍“专题片”和“资料片”所需要的镜头。
  2004年4月28日,周吉、刘湘晨和新疆艺术研究所的摄像师阿不力克木、常民等人第二次前往喀什、疏勒、莎车、麦盖提、鄯善、吐鲁番等地,11天内行程再达5000公里。因为思想明确,这一次所摄镜头中的大部分被“专题片”和“资料片”所采用。
  吕家传、韩子勇、李季莲、周吉、刘湘晨于五月上旬再次赴京。因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贵州拍摄的“姊妹节”资料急待编辑播出,白天机房没空,只能在晚上剪编。李季莲、周吉、刘湘晨三位每天从下午6点开始工作,天天干到次日凌晨。等返回住所时,附近的瓜果批发早市已经人声鼎沸。那时大家只有相视而笑,互相慰藉着说:“谁叫我们是木卡姆的‘阿希克’(维吾尔语,意为痴迷者)啊!”。
  经过25天日以继夜的艰苦奋斗,终于在6月4日完成了“申报文本”的修改、印刷,“专题片”及“资料片”的再次剪编以及成套资料的外包装工作。
  7月初,初步定稿的申报材料按期交到了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同时,经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主席同意,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致函国务院,表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接受最后考验

  2004年7月1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召开专家会议,对各省区申报的14个申报项目进行了评议,对《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申报工作做出肯定,同时对申报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修改意见。
  基于自治区人民政府所拨专款已所剩无几,2004年8月4日,韩子勇率李季莲、周吉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敦夫的办公室要求给予支援。吴敦夫同志当场拍板,同意追加专款。
  8月6日,李季莲、周吉再次前往北京,落实有关材料的修改、完善和翻译问题。8月20日,文化部致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通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经全国评审委员会通过、文化部批准为代表中国向联合国申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惟一正式候选项目。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再一次提出了修改申报材料的要求,以保证顺利通过国际评审。
  2004年8月27日至9月17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国内“申报代表作”工作经历了最后的阵痛。在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的直接指导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和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中、英文本“申报书”和“专题片”、“资料片”终于在2004年9月17日最后定稿,于9月27日完成后期制作和包装后正式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得到了该组织官员的高度赞扬。

  众手浇开幸福花

  与内地各发达省申报的“代表作”项目相比,维吾尔木卡姆在资金相对不足、人才相对短缺、设施相对简陋、工作难度更大的情况下,却被国内和国际评委选中,工作组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维吾尔木卡姆”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二是各级领导及相关单位的重视和实质性支持。国家文化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都对于本次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代表作”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一个个相关单位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工作组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党政和相关单位的协助。三是申报工作抓得早,抓得及时是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全体参与者的敬业奉献精神。“申报代表作”期间,李季莲副所长顾不上照顾久病卧床的老母亲和心脏病突发的婆婆,多次赴京,两位老人都在她在京期间相继去世,她回疆办完丧事后就立即返回北京,强忍悲痛继续工作。老所长周吉已年逾花甲,多年患颈椎、腰椎增生等各种疾病。下乡的长途颠簸,在剪辑机前一坐十几个小时的劳累使他直不起腰。痔疮犯了,只能半躺在座椅中继续工作。马迎胜处长每次去京,都抢着干活,连夜打文件、印材料,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同志们对工作组有求必应,从不谈报酬。文化部外联局邹启山自始至终参与并指导申报工作,赵维英、蔡良玉、蒋好书等专家为申报材料做翻译,也都是不讲价钱。五是在申报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专家的作用,提倡高度的学术民主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

(本报记者 高方)


■大家评说

  愿“申遗”为文化传承引来活水

  刘宾(著名文艺评论家、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为了维吾尔木卡姆的申报成功,我们的政府部门、自治区和内地的一批专家学者孜孜不倦、忘我地奋斗了一年多。期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产生。“申遗”虽不及“申奥”名气大,但其难度和意义却一点儿也不逊色。在各国申报热情高昂、项目如林、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胜出,这实在是件可贺可庆的大喜事啊!它至少说明,“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天才杰作而具有的多方面突出价值、它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史的鲜明个性特征、它的多元一体的“混成”性所说明的人类文化互为通融规律、它在技巧应用和技术才能上的杰出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应予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特殊价值和意义等,都得到了世界普遍的公认。我们也许可以说,这是维吾尔木卡姆传承、发展的新起点,是它再度发展繁荣的新契机。当然,文化传统犹如一条长河,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就在于使它既不脱离母体的河床,又不断获得活水从而奔涌不息。我们期望并坚信:在传统“木卡姆”艺术丰沃的土壤中,将会不断生长出更加引人入胜的“新木卡姆”,回响于当代和未来的世界。

  (本报记者 刘宏整理)

  我最大的愿望实现了

  万桐书(著名学者、1951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研究部调来新疆从事“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他先后多次深入到南北疆广大地区,在交通、录音器材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十二木卡姆》乐谱两卷集和资料唱片模版的出版工作,这部书的出版为后来的木卡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和音响、乐谱资料。):得知维吾尔木卡姆“申遗”成功,我从内心感到高兴。这是一件大好事。能让世界音乐文化的无价之宝——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走向世界,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为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事业奉献青春,奉献终身,都很值得。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本报记者 刘宏整理)

  要建立木卡姆传承的长效机制

  赵塔里木(音乐学博士新疆艺术学院院长):从1996年至今,我们学院已经培养了三批木卡姆专业的本科生。第一届“木卡姆”班的学生大部分被木卡姆乐团等专业团体吸收了。第二届学生毕业时,专业团体已相对饱和,他们中有一部分做了音乐教师散落在各地州。这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定位这个专业。我们觉得培养木卡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成为木卡姆舞台上的专业表演者,还要让他们成为一颗能够传承木卡姆艺术的“活种子”,不论他们今后从事教师还是其他职业,这门艺术会随着他们的去向在那里得到传扬。因此,我们在现在的木卡姆教学中添加了教育学的内容,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在学习木卡姆的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内现在缺乏像周吉老师那样素质全面的木卡姆研究者,对这个专业的高端研究现在显得有些后继无人,我们的木卡姆专业学生中应该走出一批这样的人才。今年5月,我去美国访学,在旧金山华人电视台介绍维吾尔木卡姆时播放了“申遗”的宣传片,还收集到了20多本世界各地的学者研究木卡姆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深感国际音乐学界对木卡姆音乐的关注,同时对我们自己的木卡姆研究感到一些紧迫感。木卡姆“申报”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木卡姆传承的希望。“申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希望对木卡姆的传承不要仅仅局限在专业团体和院校中,而是形成一种长效的传承机制,让它恢复以往的生机。

  (本报记者 高方整理)

  申报给了我们更新更高的起点

  张欢:(著名音乐教育家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在对木卡姆的研究、教学和传承过程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如建立木卡姆艺术团,长建制的乐队和舞蹈团体已经建立;所有学习声乐教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系统地学唱和表演木卡姆;还建立了由木卡姆专家周吉主持的木卡姆艺术研究中心;全疆第一位木卡姆学硕士研究生也已于2004年毕业。新疆师范大学的学生能完整地演唱《且比亚特木卡姆》,在前不久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文艺晚会上,赢得了万名观众的盛大赞誉,这是对我们近些年来在木卡姆实践性工作方面取得成果的肯定。
  我们的木卡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都注意深入民间和实践,学生们每年采风,跟艺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体验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同时,我们还不断引进木卡姆人才,请艺人走进课堂,努力在专业课堂学习与民间实践当中,寻找共同点。木卡姆申报成功,将其定位在一个更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此为标准,向此看齐,从而拉动这个专业质量的提升。

(本报记者 王亚芸整理)

  别让申报成为一场“文化秀”

  刘湘晨(著名导演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维吾尔木卡姆申报成功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把一种文化样式从单一的局部影响提升为世界影响,这在新疆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机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非从此之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情况要比想象中严重的多。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样式,其生长的土壤、分类方式和环境都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寄托、需求和动机就会随之不同。即使有良好的氛围,但
  不同时代的流行标准不同,在对它进行延续和保护的过程中,实际上会改变其蕴涵的实际内容,甚至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回避、否定它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要让它仅仅成为一场精彩热闹的晚会或者一场文化秀。
  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光停留在探讨、空谈措施和保护手段的层面,更多的应该是为使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完整系统地保留下去多作些实事,让整个人类从中受益。失去了“土壤”的支持和滋养,木卡姆将失去最重要的生命底色。怎样在既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要保持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这需要清醒的判断和把握,这是当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亚芸整理)

  愿木卡姆重回民间

  肖学俊(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我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这里挂职的,在北京就听说木卡姆“申报”的事,感到政府做这样的选择是非常有眼光的。当我来到新疆身临其境感受木卡姆时,更是被她的魅力折服。民间音乐能够形成这样完备的体系的确让人惊叹。我在这里主要负责教学工作,木卡姆专业是世界上惟一在高校进行专业教育传承的专业,同时也是自治区25个重点学科中惟一的一个音乐学科,它的分量可想而知。今年7月,我们的在校生表演的《木卡姆》节目获得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10月,学校教师米吉提·尤奴斯用弹拨尔演奏木卡姆音乐片段获得了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金奖,师生小乐队演奏的木卡姆音乐片段获得了“文华艺术院校奖”的银奖。木卡姆为我们学校带来声誉,也凸现了我们学院的教学特色。木卡姆“申报”成功,更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但有一点我想说,就是“申报”成功后,是不是就把它放进“博物馆”或束之高阁,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木卡姆艺术是在民间存活的,我想我们今后更多要做的是让它回到民间,回到维吾尔族生活的原生态中去,让它重新成为民族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它才能够得以永生。

(本报记者 高方整理)

  我热爱我的“木卡姆专业”

  艾力夏提(新疆艺术学院2004级木卡姆传习班学生):我和我们班同学都很关注木卡姆申报,申报成功我真高兴,可是我汉语不好,心里的喜悦很难表达。我报考艺术学院时,对木卡姆并不了解,只知道它是我们维吾尔族很古老的艺术。在学校接触到木卡姆时,我才觉得它的音乐那么好听。木卡姆的唱词很难学,有些我们都不懂,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我在学校学习了木卡姆的演唱,现在正在学习演奏和舞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成为像木卡姆艺术团乌斯曼老师那样的歌唱家。

(本报记者 高方整理)

■背景链接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牶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从汉唐时期西域大曲发展而来,是中国维吾尔歌舞艺术形式最高、最杰出的代表,其中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等流传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木卡姆艺术团表演的《且比亚特木卡姆》场景。

  (新疆师范大学提供)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老艺人吐尔地阿洪父子演唱十二木卡姆的情景。

(卡吾尔·吐尔地提供)

刀郎木卡姆乐队

  (新疆艺术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