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淳集团怎么样:实践研究方案(修订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43:51
中小学开展活动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修订稿)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1、本课题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滑坡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碰撞,道德地方缺失、信仰的危机、不良信息的传播,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道德滑坡的不正之风一步步侵蚀着社会道德的最后一块阵地――圣洁的校园。中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由于感恩意识退化,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比例高且不断攀升:2003年至2005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2000至2002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万人相比,上升了36%。
(2)、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家非常关注。2000年,***同志就曾先后四次讲到“以德治国”,由此推动形成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2004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问题。
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德育工作内涵的不断延伸,德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青少年思想行为问题的多样化、特殊化、严重化等趋向),我们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表现为手段上的相对落后、形式上的枯燥单调、方法措施上的简单粗暴、质量效果上的差强人意,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势在必行。
2、本课题研究也是我校发展的需要。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是一所只有8年历史的股份制新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近年来,我校的办学质量蒸蒸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当然,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冲击与困扰,我校的德育工作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德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实效性不高的内在因素是传统德育模式的诟病。
(1)、重灌输,轻饯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违背了教育主体的实践性原则,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灌输,重在教化,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2)、重规范,轻人格。注重管理的效能,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怀。
(3)、重校内,轻校外。注重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忽视了德育的延伸面和长效机制的构建。
(4)、重结果,轻过程。注重追求德育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德育过程的科学性、程序性、完整性。
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不改变,就不能把德育生动、鲜活的真正面目展现出来,就无法发挥我校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不能以德促智推动我校事业的发展。因此,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开展活动式教育就成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根据项目选取样本研究的需要,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在南方实验区部分学校已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并申报参加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前瞻性,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但是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是小学、初中、高中学制连贯的民办学校,以富裕家庭、优越条件为背景的学生在思想品德上暴露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能够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将对整个南方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师资雄厚,教科研力量强,教学氛围好,具备了开展感恩教育新途径的有利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通过鲜活生动、蕴涵哲理的活动式教育,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社会、自然关爱扶持,懂得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中小学生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本课题将着眼中小学生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活动式教育途径,有利于突破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创新新时期德育教育新的方法和措施,形成德育教育新的构建模式,实现学校德育富有成效长期机制,促进学校德育的良性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将促进勤奋、和谐、勇毅、创新的校风形成,有助于我校出名生、育名师、创名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探索,扩大我校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2、理论意义:
在理论上,将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提供样本。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旨在切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落实我国新的德育总体目标,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礼貌、人际和谐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辩证唯物、进取创新的人;热爱祖国、政治合格的人。”本课题主要研究和总结以感恩教育为载体的活动式教育操作体系;研究和实践促进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
感恩教育——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活动式教育——就是淡化纯理论的灌输,通过活动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悟,引领他们追求良好的道德境界,完善的健康人格。
五、理论支撑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的自我的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行为的塑造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个体自己的体验或经验来发现。人本主义学习方式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过程定向的学习体验,注重人的主体亲身感悟。
2、社会相互依赖理论。家庭——学校——社会是展开教育行为的小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这种依赖产生于共同的目标,因此形成具有动力的整体,成员之间必然存在的张力促使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一般来讲,促进性互动能够使个体做出更大的努力,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保持心理健康;而对抗性互动或缺乏互动回使个体的努力下降,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带来心理疾病。
3、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起以感恩教育为载体的中小学分层次活动式教育模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主要思路:
“感恩教育”是一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核心,以学生“活动与体验”为中心的树人育德工程。主要围绕四条主线展开:感恩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感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感恩自然——对我们有生存之恩;感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
实施“感恩教育”必须坚持着眼人的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淡化纯理论的灌输,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悟,引领他们追求良好的道德境界,完善健康的人格。
实施 “感恩教育”必须坚持德育的真、近、小、新的原则。活动目标定位要做到高视点低起点。活动取材定位要重感性轻理性。活动内容定位要做到来自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真实可信。活动形式定位要做到切入要小,形式要新,参与度要高。
实施“感恩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孕育真情实感,完成人格塑造。
实施“感恩教育”必须坚持互动、互补性的原则。整合德育资源聚合教育力量,拓展教育空间,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四结合”,力求校内、校外并进,他律自律并举。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子课题有:
1、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2、感恩教育中发挥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作用的实践研究。
3、感恩教育中创新活动形式的实践研究。
4、构建感恩教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5、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6、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环境下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7、感恩教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8、主题班会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9、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十首感恩歌曲、十篇感恩美文、十部感恩电影、十句感恩名言、十首感恩诗歌。统称五个十工程)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调查研究。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使感恩教育在发展中进行研究,在过程中进行研究。
3、文献法:查阅国家关于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献,研究国内外感恩教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研讨,以指导课题的实践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进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2006年4月——8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和开题论证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2006年9月——2009年3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2009年3月——2009年6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和德育教科研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8、校园文化建设的音像资料。
十一、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大都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从事苏州或张家港市级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经历,参与研究的苏州市十五规划课题《尝试双语教学、发展学生特长的实验研究》顺利结题。
(2)围绕被课题我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去年开始学校就启动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对学生中的感恩意识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撰写了早期调查报告;对班主任进行了定期培训;搜集了各地开展感恩教育的大量事例和国家相关的文献;派专人到连云港参加了国家德育课题十五结题和十一五课题启动培训。
(3)完成任务的保障条件:我校准备申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活动课题实验学校,我们的课题研究将得到该项目研究中心的大力帮助,如派专家到校辅导、参加学术研讨会、参加年度论文评选、获得协助在一级期刊杂志发表成果、参加校际联谊交流。我校的领导对教科研工作历来重视,特别对于德育科研格外重视,在研究经费的筹措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课题的研究时间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