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实木木皮:泥堂艺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30:24

泥堂艺事

 

杨中良

 

我是山东人,因而对山东印坛的关注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印人,通常会被视为是印坛的新生代。在山东印坛的新生代里我看好3个人,其中就有泥堂王瑞。
     我与王瑞兄相识还是在10年前,那时我们一同参加了上海徐正濂先生的篆刻函授班。王瑞长我两岁,当以师兄论。我当时热衷于办一张小报叫《澄斋书话》。王瑞师兄封我也是尽力支持,常有篆刻新作或是文章惠寄于我,封我的征稿要求也都是积极响应,令我感念不已。期间我们也多次通信或是电话联系,即如老友般无话不谈,以至于记不起第一次谋面在什么时候了。但他的敦实、爽朗和幽默让我印象深刻,怕是来生也不能忘却。
     王瑞生活在济南,他曾刻过一部《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印谱。72个名泉,72枚印章,72种“泉”字,极具变化,让我见识了他驾驭汉字的功力,那也是我第一次较全面地欣赏王瑞的作品。
     今年年初,我们《中国书画》杂志举办山东省优秀书法篆刻家提名展,王瑞是山东省少数被提名的篆刻作者之一,这让我有机会又拜读他的新作,且获益匪浅。王瑞的白文印清醇丰韵。说其清醇,不难看出其用刀之清爽是受到徐正濂先生的影响,但其布篆确有自家面目。一些类似于三角图形或是箭头符号的巧妙运用,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让人读起来和谐得体,还别有新意。说其丰韵,是见他结字多体态饱满,神完气足,且分朱布白间非常注重节奏韵律的变化,给读者视觉上带来足够的冲击力。王瑞的朱文印峻拔冷逸。这样的感受完全来自于王瑞对其朱文线条质量的自信。一些长线看似平淡却将变化寄寓微妙,有的短线看似刀锋外露而线质却极具内敛。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所传达的感官信息,已超出了原有的技术层面,显现出的是一种从容的气度,一种淳厚的涵养。这样的好印,如何不让读者为之心动。
     大凡有成就的印人都会有其自成面目的篆书体系,王瑞也不例外。但是要问,先有王瑞的篆书还是先有王瑞的篆刻,这就如同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令人费解。我猜想王瑞一定是书印并举,齐头共进。他的篆书简净冷峻与其篆刻是一脉相承,能互溶互补,书印合一。王瑞的草书特点鲜明,信笔横扫,浑朴苍辣之中少书卷气而多金石味,亦别有情趣。
     篆刻是小道,所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但我坚持认为,从大道者未必都能得其正果,爱小道者也未必不会造就大师。王瑞对篆刻之热爱,之执著,之付出,明者可鉴。
     苍天有眼,当不负之。                                (发表于2006年第10期《当代小说(新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