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钧 窦唯:东亚重大事件评说之一:中国要把东亚的事情办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7:30:44

东亚重大事件评说之一:中国要把东亚的事情办好

2011-04-12 23:06:37

归档在 理论视野 | 浏览 7266 次 | 评论 6 条

 

中国在东亚,东亚地区的事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甚大。

历史上,中国所面对的外敌入侵,大多发生在东亚地区,西方列强正是从东亚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外部威胁也是来自东亚。中国先后在东北亚介入朝鲜战争,在东南亚介入越南战争,在台湾海峡也应对了多场危机。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尽管出现过由东南沿海向“三北”地区的转移,但战略重点始终没有脱离东亚地区。

冷战结束后,东亚成为中国“稳定周边”战略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中俄、中朝关系的改善,中日韩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加强,都体现了中国对东亚的高度重视,中国也从东亚的和平发展中获得机遇。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的眼光开始投向全球,“大外交”理念促使中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东亚以外的那些地区。满足于东亚的相对和平稳定,自认为“家门口”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似乎可以腾出手来做些其它事情,这就为东亚的变局提供了机会。

2010年以来,东亚固有的矛盾可谓集中爆发。无论陆地还是海上,危机频发,冲突不断,和平发展的局面命悬一线。这其中,固然有美国重返东亚的影响,但东亚传统安全问题重新凸现,加之中国对此准备不足,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面对东亚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的应对是积极的,却肯定谈不上主动,在很多时候甚至是疲于应付。按理说,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举手投足都会对地区大局产生影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诸如解决朝鲜半岛问题、海上领土争端问题以及有关国家竞相炫耀武力等问题上,中国不仅难以主导,而且往往说了不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东亚稳则中国安,东亚乱则中国危,中国与东亚命运以共,安全利益休戚相关。所以,从现在起,中国应当下大的决心,首先立足于把东亚的事情办好,否则稳定周边的目标断难实现,中国自身也很难安宁。

要把东亚的事情办好,单靠主观上的良好愿望显然不行,而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做到认识东亚,了解东亚,掌握其内在的矛盾及其规律性,进而取得对东亚事务参与和影响的主动权。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出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矛盾和斗争,都会通过突变性表现出来,东亚的事情也是如此。就东亚的“突变性”而言,往往反映为若干重大事件,而这些事件中的决策和事件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则是我们洞悉事件本质的主要脉络,也是认识和把握东亚内在规律的基本方法。

东亚的事情很复杂,不仅冷战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待我们去深入解析,冷战期间所发生的并已成为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由于其影响依然延续到今天,由于人们对其看法不同,因而同样需要我们去做出新的解读。

中国要正确认识东亚,要致力于把东亚的事情办好,这是一个大题目,需要国人共同关注和努力。笔者尽管学识有限,也愿意贡献绵薄之力,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研究和思考,并以这篇博文作为“东亚重大事件评说”的开头话。

 

1上一篇 << 利比亚成为西方国家的“烫手山芋…      下一篇 >> 解决南海问题的明智主张  东亚重大事件评说之二:朝鲜战争何以影响至今?

2011-04-21 17:17:21

归档在 理论视野 | 浏览 5270 次 | 评论 4 条

 

60多年前,在朝鲜半岛发生的那场战争,影响了东亚和世界,也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时至今日,这场战争的影响还在延续,并成为牵动东亚形势变化的重要动因。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东亚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它不仅拉开了东亚“冷战”的帷幕,为两大阵营在东亚的对抗举行了“奠基礼”,而且改变了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重新塑造了东亚的战略格局。

为什么会是朝鲜半岛?这场战争究竟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其造成的影响何以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寻的问题。

据说,一位研究东北亚问题的学者,对朝鲜半岛为何如此多事不禁耿耿于怀,又总是难有心得。一天深夜,他登上火车,由于找不到座位,干脆就在两节车厢的过道中间席地而坐。疲劳的他,本想打个盹,但却总是有人过来过去,少不了对他磕磕碰碰。烦躁之中,他突然有所顿悟:朝鲜半岛不就是这样一个“过道”么?作为进入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通道,那个地方总是有人打它的主意,要想安宁谈何容易?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陆地边缘,是从海上进入中国和前苏联的战略要地和“跳板”,同时也扼制东出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在“第一岛链”居于重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日两国是在半岛争夺的主角,彼此间数次兵戎相见,历史上中国也曾四次出兵朝鲜。二战后,朝鲜半岛则成为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场所,而美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海洋强国,要想在东北亚谋求霸权,有效牵制中苏日这些大国,势必更加看重朝鲜半岛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说,朝鲜半岛历来就是个兵连祸结之地,这种状况既是其独特的地缘环境所至,也是大国地缘政治造成的结果。

朝鲜半岛作为大国利益交汇之地,那里所发生的事情,难免脱离不了大国背景,也很难避免大国的卷入。朝鲜战争的爆发,没有大国的支持甚至鼓动,可能不会成为现实;而战争一旦发生,要想大国不介入,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朝鲜战争爆发前,北方有前苏联支持,南方有美国撑腰,双方的“后台老板”都想牢牢控制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希冀扩大地盘。北方的“统一构想”得到前苏联默许,并获得大量的苏制武器装备援助,这使北方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南方则在美国的鼓动下,公开宣称“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并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组织下制定了“北伐”计划,军事上也做好了相应准备。可见,南北双方的背后都站着大国的身影,相互诉诸武力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朝鲜战争已成历史。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早有界定,而中国这些年来则采取的是“模糊”说法,大多以“朝鲜战争爆发了”一笔带过,回避了本应说清也完全可以说清的问题。

事实上,“二战”结束后,东亚出现了两大动向:一是英法美等老殖民主义国家纷纷卷土重来,企图重圆昔日的殖民美梦,这激起了许多东亚国家的强烈反抗,兴起了一轮蓬勃发展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在越南、印尼、缅甸、菲律宾等国都是如此;二是随着日本战败投降,在有些国家也发生了实现民族统一和解放的战争,这种战争在中国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治统治,在朝鲜半岛则表现为南北双方都企图以武力实现统一的斗争。

诚然,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南北双方都已经分别建“国”,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带有局限性的“政治安排”,尤其南方建“国”更是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实现的,这种局面并不能代表朝鲜全民族的意愿。正因如此,南北双方都在积极寻求武力统一,彼此在“分界线”附近的军事磨擦频仍,谁都有打响“第一枪”的可能。

毋庸讳言,北方对南方最终发动了大举进攻,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这是“侵略”行为,但中苏则认为这是一场“解放战争”。从更深层次上看,这场战争已经具有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背景,双方都可以从“道义”上找到自己的理由,彼此也都可以为自己的介入举起“正义”的旗帜,只不过立场却有天壤之别。

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在各说各话,将来也未必能有统一看法。然而,有一个问题是清楚的,那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其所谓的“国际干预”,不仅打过了“三八线”,而且意在“饮马鸭绿江”。说到底,还是要推翻北方政权,实现南方梦寐以求的“统一”,因而这种军事干涉显然谈不上“正义性”。

朝鲜战争的发生,源自于朝鲜民族内部的统一诉求,在无外部因素干预的情况下,无论战争结果如何,这都是朝鲜民族自己的事情,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客观现实却又容不得这种自主选择,因为朝鲜半岛已经成为东西方在东亚对抗的“前哨阵地”,战争发展进程对周边国家业已造成直接影响,有关大国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卷入其间,都是一种“历史安排”,是这些国家的战略或安全关切考虑使然。

在朝鲜半岛发生的这场以民族统一为目的的战争,最终演化为有关大国的直接对抗,这种结局并非当事方所能控制,但又是无法回避的结果。美苏争夺朝鲜半岛是主动为之,中国介入则是被迫所为,这其中尽管有“阵营斗争”的因素参杂其间,但对中国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则分量更重。

即便如此,朝鲜战争还是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中美无意中成为战争的主要对手,双方的敌对关系延续几十年,中国经此一战虽然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在美国长期的包围封锁下,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后,彼此的信任至今也很难建立起来;二是南北双方经过这场战争,变成势不两立的敌对国家,民族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双方现在依然处在“冷战”的氛围之中。

上述后果的存在,影响到东亚的过去,也影响到东亚的现在,甚或牵动着东亚的未来。中美关系和朝韩关系,既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两个重要关系,也是对东亚和平发展影响甚大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关系能不能理顺,这两个因素能不能化消极为积极,关系到朝鲜半岛的事情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也关系到东亚的动荡之源能否消除,这是我们看待东亚问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同时还要看到,尽管历经60多年的沧桑巨变,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却依然未变,在新一轮大国博弈中,这里仍旧是各方进行战略角逐的重要场所。朝鲜半岛所发生的历次危机,既是南北双方的较量,也潜藏着有关大国间的角力,这个战略“过道”注定不会安宁。

现在,人们对是否会发生新的朝鲜战争,抱有很大的忧虑,这不是“杞人忧天”,也并非“狼来了”的戏言。朝韩以武力实现“统一”的心犹在,唯恐朝鲜半岛不乱之人也还在,这个“火药桶”就摆在那里,炸与不炸全在一念之间。对于中国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要尽可能避免有人蓄意点燃这个“导火索”,这对中国的安全和东亚的稳定,都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0上一篇 << 解决南海问题的明智主张      下一篇 >> 拉登能否带走这个世界的仇恨?  东亚重大事件评说之三:“抗美援朝”今昔谈

2011-06-01 20:52:35

归档在 理论视野 | 浏览 35324 次 | 评论 54 条

 

“抗美援朝”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年决策时有争议,如今反观历史和应对现实仍有争议。将来会怎样看?那只有我们的后代来做出解答。

然而,无论人们对“抗美援朝”存在何种认识,这一发生在中国、发生在东亚的重大事件,毕竟改变了历史:它阻止了美韩一统朝鲜半岛的图谋,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东北亚赢得几十年的和平。当然,也由此拉开了中苏结盟和中美对抗的序幕,并导致中国的统一大业搁置至今。

“抗美援朝”是中国近代以来的辉煌和骄傲,但也是中国永远的痛,18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于三千里江山,中国付出的民族牺牲无疑是巨大的,对这种付出的争议也延续至今。

从过去和现在对“抗美援朝”的争论中,尽管可以看到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但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朝鲜半岛的命运都与中国休戚相关,如何对待和处理朝鲜半岛问题,涉及到中国的重大决策,牵动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也会对东亚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当年,中国领导层在决策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的确存在很大分歧,因而在政治局讨论尚未结束时,周恩来受中央委托秘密前往莫斯科会见斯大林,详细阐述了中国为何不能出兵朝鲜的理由。这主要包括:中国还没有从长期的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如果现在卷入战争,许多国计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也很难担负起战争的沉重消耗,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接济也存在很大困难。一旦陷入这个旋涡,多年脱不了身,又将如何收场?这些意见,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多数人的意见。

斯大林并没有公开否定上述意见,而是委婉的表达了苏方的考虑和看法。主要涉及到:美军已经进入朝鲜北部,朝鲜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与其进行无望的抵抗,最终被消灭掉,不如早点主动撤退,保存剩余的有生力量;朝鲜无论是自己撤退,还是被敌人消灭掉,这都意味着整个朝鲜被占领,美军将陈兵鸭绿江和图们江,估计那时苏方、特别是中国的东北恐怕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了,中国东北的经济恢复工作也谈不上了;苏方曾经设想过如何帮助朝鲜,但如果出兵,等于同美国直接交战,所以也设想中国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兵力,苏方供应武器装备,作战时也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空军作掩护;但鉴于中方目前的态度,上述考虑已无意义,现在应把双方商量的结果和建议立即告诉朝鲜,请他们不失时机地早日做好撤退准备,在目前局势下,只好走这一步了。

可以说,此时中苏双方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苏方不便出兵,中方出兵也很困难,根据朝鲜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做好撤退准备。按照斯大林的设想,可把朝鲜的老弱病残人员撤退到苏联,而朝鲜剩余的主要力量和干部、物资等则撤退到中国东北,这是为了以后便于重新回到朝鲜,因为从中国东北进入朝鲜要容易得多。

这次会见结束后,就在周恩来回到住所时,中国国内的情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发来的电报明确告知:你们走后,我们继续开会,政治局多数人主张出兵。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毛泽东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不能见死不救。临危受命的彭德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推迟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他还表示:从爱国主义讲,从国际主义讲,我彭德怀都不能说一个“不”字。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反对出兵朝鲜的意见,主要是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站在维护中国利益的立场上,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毛泽东说:你们讲的都有道理。但紧接着他又说:别人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管怎么说,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在和周恩来的个别交谈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他们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道理:我们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在一旁看着敌人把朝鲜灭亡了。唇亡齿寒嘛,怎能见死不救呢?另外,为了我们自己的建设也要出兵。”毛泽东是举重若轻之人,对于出兵朝鲜,中国将会面对的各种困难和巨大挑战,他并非不清楚,但却没有因此而干扰决策思维,他更看重的是与朝鲜同志的兄弟情谊,看重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应担负的国际主义义务。

不可否认,毛泽东当时的决策思维,虽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但的确表现出很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形态色彩,这是那个时代所不能超越的。中朝两党政治信仰相同,且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并肩作战,这是无产阶级的“战友情谊”;中国把朝鲜的民族统一战争视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同样是通过民族统一战争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中国理应对朝鲜给予援助和支持,这是“国际大义”。毛泽东考虑出兵朝鲜的立足点,显然超出了单纯的“国家利益”理念,而是站在帮助“兄弟党”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大局观上,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战略抉择。至于“抗美援朝”其后所造成的那些国际影响和政治效应,并非当时决策就能料定,而是战争自身带来的结果。

60多年过去了,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早已成为两个国家,中朝关系也在曲折发展中经受了各种考验,但对于“抗美援朝”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有人说,中国是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站立起来的;也有人说,这场战争最终划了一个“零”;两种观点和看法绝然不同。尤其是在继续支持朝鲜还是“抛弃”朝鲜,中国是否还会再一次“抗美援朝”的问题上,无疑存在着严重分歧,而争论的立场和观点则发生了很有意思的变化。

“挺朝派”已经不再是从意识形态需要出发,而是站在国家安全利益、战略利益和国际斗争尤其是东北亚斗争大局上来考虑问题,强调继续发展中朝关系,当然也不排除情况所迫时再次“抗美援朝”的可能性;“反朝派”则更多的关注于朝鲜的“世袭体制”、中朝之间的历史恩怨以及中国因维护朝鲜而在国际上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因而主张坚决“抛弃”朝鲜,断然否定再次“抗美援朝”的可能性。这种争论形式上和60多年前有相似之处,但立论和驳论的内容上却有了很大变化,这自然是形势发展所造成的。

当年,朝鲜半岛是“冷战”的前沿阵地,是东西方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战略要冲”,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必然要支持朝鲜,反对美韩武力占领朝鲜半岛。尽管中国对朝鲜发动的民族统一战争,在时机的把握上有不同考虑,希望其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后再动手,对朝鲜的一意孤行和在战略上给中国造成的被动也颇为不满,但当朝鲜陷入败军亡国的险境时,毛泽东还是力排众议,从国际主义大义出发,对同一阵营的兄弟党施以援手,义无反顾的进行“抗美援朝”,并为此承担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现如今,“冷战”在朝鲜半岛虽然并未结束,但已经失去了阵营斗争的背景,意识形态因素也明显淡化。中国与朝鲜和韩国都是建交国,中韩经济关系远远超过中朝关系,中国维护和发展中朝关系,并非主要考虑其仍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无意干预其国内政治,根本出发点在于唯有保持朝鲜的稳定,才能实现半岛稳定,进而保障中国东北边陲的和平安宁,推动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尤其在这一地区“冷战”遗留的军事同盟不断得到强化,不仅朝鲜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也感受到安全忧患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做出力挺朝鲜的选择,其他因素都会退居其次。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现在中国处理中朝关系和朝鲜半岛问题,相比60年前已有很大不同。当年,中国默许甚至支持朝鲜通过民族统一战争方式来实现半岛统一,在美韩联军越过“三八线”后,中国又以“抗美援朝”方式出兵朝鲜,挽狂澜于既倒。60年后,中国则主张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反对南北双方用武力改变现状,既不会坐视对朝鲜的战争威胁,也不会支持朝鲜的任何挑衅行为,这是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要旨所在。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是否会重演,现在谁也无法预料,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如果有一天战火重新烧到鸭绿江边,炸弹落到中国头上,中国的安全和利益遇到严峻挑战,我想中国被迫做出反应也是在所难免的。

 

(本博文资料来源: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杨尚昆谈抗美援朝》)

 

3上一篇 << 中美应就“对台军售”达成默契      下一篇 >> 中国开发南海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