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旅游管理:雪悟敏禅师的开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18:58

雪悟敏禅师的开示

通常来讲,当周围的人向我们展示善意的时候,我们也会报之以善。
但如果只有在别人善时,我们才善,这不能算是君子。君子应当是,不管周围的人对他/她是善是恶,都能保持高尚的情怀。这才是君子。
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尽量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但一人独处时,我们的内心是和谐的吗?
高尚的人,是带着觉知和智慧生活,并以慈悲心对待他人的人。具备觉知、智慧和慈悲,你就可以和任何人和谐相处。
这不仅仅适用于人类,即便是帝释也是如此。由于他不能具备这些品质,当他在天界临命终时,遭受到极大的痛苦。
为什么?因为当他想到不得不放弃天国,传位给他的继承者,他的心就充满了妒嫉、焦虑。
于是,帝释现身在佛陀面前,并顶礼请教:
“世间所有众生都希望快乐、安宁、富足,远离痛苦。但是为什么他们追求的是幸福,却不能免于生命中的痛苦?”
佛陀回答道:
“众生追求幸福反遭痛苦,是因为妒嫉和悭吝。”
因为看到他人享受尊荣富贵,而心中不快,这是妒嫉。
因为他人受到良好教育、事业成功,而心中不快,这是妒嫉。
一个幸灾乐祸的人永远不会有内心的平静。
一个人对财产执着不放,这是悭吝。
他人举止优雅、事业成功、教育良好,我们应当随喜赞叹。
但有一些人不是这样看待人和事。他们只会去找他人的缺点,看到事物的负面。别人成功,他们就感到妒嫉。别人有更高的智慧和知识,他们也妒嫉。
妒嫉是嗔。带着嗔心命终,将直下地狱道。
悭吝是贪。带着贪心命终,将直下饿鬼道。
当一个人心中没有妒嫉、悭吝,没有嗔、贪时,内心将立即获得安宁。正是由于贪、嗔,有情在苦海中生死沉沦。
现在,我们藉由禅修来减少贪嗔。但是即使在禅修中,贪、嗔也不断升起。
当心处于安止愉快的状态时,就会对其产生一种贪恋。禅修进展顺利,就有执取。这就是贪。
当心烦躁不安时,就会对其产生一种排斥。禅修进展不顺,就有不满。这就是嗔。
你们修行是为了断除贪、嗔,但是贪、嗔反而不断升起。
因此,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得到和谐安宁,怎么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逆境现前,而不能忍辱。如果老是这样,这个人就会离开禅修中心。这个人就会为每一次的贪、嗔冲动所牵引,不能自主。
当然,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情况,对吗?
人们常常连丝毫的忍让都没有。一切都要顺从已意,合于已愿。所有想法愿望都要实现。如果人们总是为嗔心所转,所有愿望就只能在地狱里成真。
因此,应当重视布施、持戒、禅定和智慧(内观智)。
勤于奉行且仅仅奉行善业。不要给贪、嗔以丝毫的可趁之机。要精进习练以消除所有不善之心。
所有举动,举手投足、顾盼言语,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积累善的品质。
人们太过于关注饮食、睡眠和财富。只要一样不能实现,他就有很大的牢骚。这是错误的态度。这不是有德行的表现。
只要带着觉知和智慧生活,这些负面的心态就不会占据我们的心。
只要带着慈悲生活,一个人就会对他人更加容忍;一个人就会比较容易原谅他人。
树木会向锯断它的伐木工人提供荫凉。
檀香会向把它烧成灰炭的人提供香气。
同样的,一个高尚的人会继续向伤害过他的人提供帮助,直至死亡。
佛陀成道前的过去生中,曾经生为猴王。有一次,猴王从深坑中救出一个猎人。由于背负猎人而精疲力竭,猴王在猎人的膝上稍事喘息。
而这个猎人想,今天一无所获,不如带点猴子肉回家。于是,他就用石块猛击猴王的头部,打碎了它的头骨。
想想看,这个猎人竟会对拯救过他性命的人产生如此残忍的念头。
释迦菩萨觉察到猎人的动机,逃到了树顶。但他已经预见到,如果他弃猎人于不顾,猎人最终将会为猛虎所食。
于是,菩萨让猎人顺着他的血迹而行,从而把他引领到安全的地方。
一个高尚的人,会如此以汗和血帮助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只要一息尚存都要培植善心。在这里,你们周围都是高尚的人。
高尚的人不是只有在周围的人都高尚时自己才高尚。不管他人是善是恶,一个真正的君子都过着正直的生活。
修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增长智慧和善心。
当一个人发展出内观智时,一切染污和自私都将不再存在。
这个人不会再逾越规矩。相反,他会尽已所能增进他人的福慧。
萨度!萨度!萨度!
(慧中译  2011年5月)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cf01b90100r9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