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钢棒:让保障性住房有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28:54
发布时间: 2011年03月22日15时01分 稿源: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让保障性住房有保障——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就安徽省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建设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更多百姓造福,让保障性住房有保障。

记者:今年,国家确立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请您介绍一下安徽省的目标任务及已经开展的工作。

李明:不久前,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明确,安徽省今年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43.13万套,占全国总任务的4%多一点。其中,实物建房36.73万套、租赁补贴1.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5万户。与去年相比,安徽省今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总量比去年增长23%,结构上主要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增长幅度较大,由去年的0.36万套增加到9.59万套,是去年的近27倍。

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后,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就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长王三运在会议的第二天就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布置贯彻落实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并即将印发实施。安徽省政府随即召开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要求各市及相关单位迅速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块、落实到项目,3月底上报地块和建设规模计划。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6月底以前开工率要达到60%以上,10月底前要全部开工建设,以确保今年基本建成20万套以上。

记者:我注意到今年保障房建设将更加突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以期解决更多“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刚才李厅长也谈到了安徽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任务是去年的27倍,那么未来安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公租房建设所需的土地、资金等问题呢?

李明: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今年住房保障工作的重点,也是能否顺利完成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关键。对此,我们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公共租赁住房目标定位、规划建设、融资投资、分配管理等政策措施。

实施意见明确多渠道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各地可采取单独选址方式,集中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也可以通过在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项目中配建,配建比例为10%。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

实施意见还明确了创新政府投入机制。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各地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2% 5%的资金,统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地政府债券资金,要优先安排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建立保障性住房投融资长效机制。

记者:“十二五”的大幕已经开启,请您介绍一下在未来5年里,安徽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李明:已经印发的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约束性指标,目标任务是200万套,并作为社会建设重点工作之一,逐步实现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上。总的思想和指导措施是:

加强领导,即各地都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明确责任,就是将市县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上,不但明确开工率,还明确了竣工率,并实行督察考核约谈问责。

落实资金,一是加大省级财政投入;二是明确要求,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的2% 5%部分,公积金收益部分,地方政府债券拿出一部分,加上中央补助资金和市县配套一块,合起来约30%左右;三是鼓励各地组建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平台。

完善政策,诸如用地与指标与省下达的保障性住房计划“打捆”安排下达。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要及时兑现。

创新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宽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模式;鼓励各地通过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等方式,增加房源;鼓励各地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园区、用工人数多的大企业等统建职工集体宿舍、周转房、人才安居工程等,引导各地在后续管理上注重引入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等。

记者:未来还将有哪些具体工作要做?

李明: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选址、建筑设计、配套设施以及小区环境等方面做好技术指导、拟好技术要求。在房屋使用功能、工程质量保证等方面,我们特别制定了一套规范化文件,对户型设计、建筑材料、部品构件等都有标准要求。我们一定努力工作,把这件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事办实,把这件好事办好,让安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保障。

本报记者 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