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王朝广播剧第二期: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关于交响乐的讲话:文字记录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23:08
                                   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关于交响乐的讲话
文字记录整
     提起交响乐,人们的头脑中很容易把它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与西方腐朽的文化观念联系起来,这其实是极其错误、极其浮浅的认识,是文革极左思潮影响的流毒。人们给交响乐罗列了几大罪状:一是曲高和寡,认为交响乐是贵族爱好的东西,不是劳动人民的东西;二是花钱太多,简直是奢侈,是浪费,交响乐队人多开支大,洋乐器又多又贵,还要养活或邀请名人专家;三是太洋气,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干脆就让外国人去听吧;四是资产阶级味道太浓,搞交响乐的人,包括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大都很阔,大多属于有产阶级;五是搞起来很难,人员难培养,作品难写,中国作品更少得可怜。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交响乐队还搞不搞?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基本没有交响乐队,国民党政府有个所谓的交响乐队,很不象样子,四十来个人,偶而参加些礼宾活动。上海租界有一个交响乐队,是由外国人组成的,听众也基本上是外国人。解放后,周总理竭力提倡组建我们自已的、真正意义上的交响乐队。其实,早在1946年我们就搞过交响乐队,那就是延安交响乐团,曾经遭到许多人反对。解放后,我们成立了中央乐团,却主要为歌舞伴奏,作为专业交响乐队的训练与演出很少。

怎样看待交响乐,怎样欣赏交响音乐,今天我简要向大家谈些看法。

 

交响乐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形成,这不是件偶然的事。十七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形成了西方工业社会,对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形成猛烈冲击,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改革社会生产关系,提出自由劳动、个性解放的口号,西方社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工业的进步促进了乐器制造业的进步,十二平均律的理论自明代传到欧洲后,新型的钢琴发明了,许多管弦乐器发明了、改进了,这就为交响乐的形成创造了牢固的基础。

 

西方的交响乐首先是在宫廷里发展起来的,德国人海顿,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首交响曲,宫廷里每一次大的宴会要写一首。音乐家在贵族宫廷里工作是很辛苦的,贵族们举办交响音乐会是为了摆阔,而不是去欣赏音乐。很多时候,当乐师们在认真演奏时,许多贵族夫人、公爵老爷却在椅子上打呼噜。海顿看在眼中,气在心里,回家后便创作了一首交响乐曲,准备对那些不懂音乐又不尊重音乐的王公贵族戏弄一番,这首交响乐曲就是《惊愕交响曲》。在下一次宴会上,当缓慢的旋律让贵族们昏昏欲睡时,突然间管弦齐鸣,乐声大作,将贵族们从梦中惊醒,露出一副副惊愕的表情,乐师们忍着笑继续开心地演奏。

 

宫廷在每次节日都要举行盛大宴会,贵族们燕饮狂欢,乐不思归;而乐师们却要演奏到深夜才能回家,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团聚。为此,海顿又创作了一首《再见交响曲》(也叫离别交响曲、告别交响曲),乐曲的配器极有特色,每当一个乐章或乐段结束时,就有几位乐师收起乐器,吹熄乐谱架上的蜡烛,悄然离去,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这样,乐曲临结束时,只剩几位乐师在演奏,当整首乐曲演奏完毕时,最后一支蜡烛随之熄灭。海顿一生备受封建贵族的凌辱,虽然他偶而也激怒过,但更多的时候是逆来顺受。

 

莫扎特写了四十一首交响乐,他的思想比海顿更激进,他的一生很坎坷,他的不幸也就在于贵族阶层对他的欺凌。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着苦难,他虽然敢于反抗,宁愿贫困也不能容忍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始终有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莫扎特称自己的音乐是“含着泪的微笑”,在他高贵的外表深处掩藏着辛酸。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明确地反对封建专制,还用他的音乐号召人民为争取自由、平等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首交响曲,他的交响曲体现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思想,他把英雄的主题摆在他的交响曲中的首位,并赋予其哲学家、思想家的头脑和战士的品格。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后面,我将重点介绍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认识并欣赏交响曲,最复杂的是对交响乐作品的理解。这不仅需要我们对作者情感的理性认识,也需要我们对作品表现的社会意识的感知,同时也需要对作品本身的结构、主题等方面的了解。

 

交响乐曲的结构应该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快板,它的旋律富有戏剧性,音乐形象对比强烈,是最复杂的一章,作品的主题思想在这一章里得到基本的展示;第二乐章是慢板,中速,比较抒情,多以歌曲的形式表现,作品的主题在这一章中获得丰满;第三乐章是舞曲,常见的有小步舞由、圆舞曲和其它舞曲、谐谑曲等,作品的主题在此得到进一步张扬,矛盾和冲击尤为明显;第四乐章为快板,音乐比较辉煌,情绪比较快乐、欢畅,作品的主题思想在这里充分的升华。

下面,介绍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结构。

 

笫一乐章采用奏鸣曲的形式,但它和奏呜曲又有所不同。奏鸣曲一般分五个部分,即“引子”、“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和“结尾”;有的作品没有“引子”这一部分,直接从“呈示部”开始演奏,但后四个部分中都分别有主部、副部、发展部的演进。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就是没有“引子”而直接从“呈示部”开始的,其主部的旋律表现命运在敲门, ( 0333‖1-‖0222‖7-‖)      封建主不知何时就会来逼债, 主部与副部之间有个联接部作为桥梁,     (0555‖1-‖2-‖5-‖)      反抗的情绪由低到高,命运又从头顶压将下来,反抗又从低向高,如此往复,表现了恶势力的强大,新兴力量还处于弱势;副部的音乐平稳而冷静,在向人民讲述道理,抒发民主、自由的见解。        (51‖71‖26‖65‖) 发展部则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再现部开始,主部进入,表现得比以前强烈得多,通过呈示、发展,进入沉思阶段,人民在总结与反思,蕴藏着更加深刻的矛盾与斗争。结尾是发展部的重现,并且更加深沉;结尾时再现了沉思→发展→结束。贝多芬对自已的这个作品有许多明确的注解,我们可以在聆听中感知一二。

 

我国交响乐的发展与我国现代化事业有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势力还很强大。1956年建立了中央交响乐团,一年中完成了很艰巨的任务,锻炼了一支比较象样的队伍,演奏了外国的以及我们民族的若干交响乐作品;1957年反右扩大化冲击了不少人,乐团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1958年至1966年8年多时间只干了第一年的二倍半工作,尽管干得慢,还算干了一点。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只干了一个《沙家浜》。1977年3月才开始演奏第一个曲子,即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还是趁贝多芬逝世一百年纪念日才演出的。当时因为此事请示了文化部,还请示了政治局,经过批准才搞的排练和演出。在那个时候搞交响乐确实有不少困难,既要化费时间精力搞政治运动,还要解决乐团内部的人事问题、团结问题、经费问题、待遇问题。近几年,乐团有了经济任务,1979年中央交响乐团完成的经济任务是全国文艺团体最好的。交响乐团逐步走上正规,走向社会,但现在只有四套乐曲,明年要搞五十九套。

 

为什么要搞交响乐呢?人类自从有了阶级之分,就有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社会要进步,要发展,没有脑力劳动是不可能的,把少数人垄断的文化交还给劳动人民,大家都提高了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实现全民族的文明与发展。美国的交响乐队有一千个以上,发达国家都重视交响乐团,连罗马尼亚这么点大的国家都有14个交响乐团,相比之下我们太落后了。你说我们现代化了,别人就拿这一项来举例,我们脸上挂得住吗?什么事情都是由少到多,不能强制中国十亿人都来听交响乐,要循序渐进,广为普及,创作民族的作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全国现在有5个交响乐团,中央交响乐团、北京广播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天津和广州交响乐团,只有中央乐交响乐团坚持下来搞交响乐队,这种现象让人很不乐观。

 

广大农民也需要音乐,只不过是水平有高低之分。流行歌曲、时代歌由,对解除疲劳、提供娱乐有一定效果,但对陶冶人的精神、情操、高尚的品德没有多少益处,甚至相反。所以,音乐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现在,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提倡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倡高雅的艺术修养,这方面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与繁重。交响乐的普及以及使交响乐融入民众的生活,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