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面瘫门诊病历:阎锡山是怎样搞农村建设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20:22
山西军阀阎锡山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亲自抓乡村建设,明确提出山西乡村建设的目标、规划、措施,并一一予以贯彻落实,使山西省成为民国初期全国地方自治和乡村建设的典型。
(一)阎锡山乡村建设的目标与规划
乡村建设的目标:确立民主政治基础,造成工业化的农业,完成自足经济,开始了山西近代乡村建设的步伐。
具体规划:一是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将完备的行政组织建设在村一级;二是要建设村经济设施,增进村民经济能力。
(二)阎锡山乡村建设的进程及内容
阎锡山乡村建设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官办村政时期(1917年9月——1922年3月)
从整理村制、用民政治、六政三事上开展乡村建设。
1.整理村制——编村制度
政治上,编行、完善村制。由山西省政府编行村制,划定村界,并建立了“村—闾—邻—农户”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将编村作为国家行政最基本的政治单位,即行政村。
2.用民政治
于1917年提出并实施的用民政治,包括民德、民智、民财三个方面的内容。
(1)民德——国民的道德标准。包括四个方面: 信、实、进取、爱群。
(2)民智——国民的知识程度。教育民众。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a.国民教育—以普及为主。b.职业教育。c.人才教育。d.社会教育—以改良风俗开启民众普通常识为主。
(3)民财——国民的财力。发展民财,增加税收,增强实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矿业四个方面的内容。
3.六政三事
所谓“六政”,是指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辫、天足,其中前三项为“兴三利”,后三项为“除三弊”。所谓“三事”是指种棉、造林、牧畜。
阎锡山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推行其“六政三事”:
(1)改造农村的组织机构:1917年设立“六政考核处”和“政治实察所”,负责有关“六政三事”的考核、监督。
(2)编制计划方案:根据各县人口、土地和自然环境等情况,以水利和植树为重心编制《山西水利计划案》和《山西林业逐年计划案》。
(3)编写通俗教材:编写《蚕桑浅说》、《杨柳种植法》、《种棉教科书》、《山西农业造林论》、《牧羊教科书》等一系列通俗性教材,提高农业种植、养殖知识的普及,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4)成立各类传习所:如女子蚕桑传习所、农民传习所、林业传习所等短期培训班,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和骨干人员的培训。
(5)成立试验基地:如农桑总局、棉业试验厂、模范畜牧场等试验基地,专门从事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引进了棉花、澳洲羊、牧草等优良品种。
“六政三事”作为“用民政治”的重点,推行了六年之久。当时有人对其做过一个较客观的总结:“论其成绩,六政则剪发完全奏效,天足、水利、种树、蚕桑次之,禁烟因环境关系又次之。三事则种棉最好,造林次之,牧畜又次之。”
至此,山西乡村组织制度已完全确立。在这一阶段的五年间,由于编村制度和“六政三事”的实行,山西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好转的趋向,农业生产有所提高,社会风俗和社会治安明显改善。
第二个阶段——乡村自治时期(1922年3月——1928年6月)
阎锡山称为“村民自办村政时期”。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推行以“改进村政”为中心的“村本政治”,这一时期主要注重于以行政力量推进村民经济事业的发展,提倡村生产,发展村仁化,以实现村村无讼,家家有余为目的。
1.改进村政的制度设施
1922年春,山西省公署提出“做好人有饭吃”为主旨的“改进村政”,号召人民“主张公道,热心爱群”。设立村民会议、村公所、监察委员会、村财政、保卫团等机构;
针对赌博、吸毒、盗窃、游手好闲等恶习,整理村范,主要采取劝导说教的方式,分宣传、调查、处置三个步骤进行。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顺利推行乡村建设措施,阎锡山还通过宣传、协助与考核监督、将村庄分为不同等第、试点分批进行等方式,将村本政治的主要机构村政处逐步建立起来。
1917—1928年的山西乡村建设是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意义的乡村建设运动。民国初期,山西号称“政治模范省”,被视为乡村建设的典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更是以山西乡村自治模式为楷模推行全国。山西乡村建设为阎锡山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使他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极具实力的地方实力派。
主要参考资料:
Alpine:阎锡山乡村建设之研究(上、下),链接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5fcb001007rz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