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珐琅锅:慢慢挖兴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5:37:37

慢慢挖兴业,写在兴业银行连续12次准确预测货币政策调整之际

2011-05-17 11:36:17|  分类: 行业企业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http://www.far-sight.org/community/read.php?tid=35330&page=1

(一)
源起:本文的源起是兴业银行资金运作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老师最近连续第12次预测到货币政策调整,除了惊叹这人是中国的考夫曼之外,不仅怀疑,兴业会不会变成中国的所罗门兄弟。
首先关于一季报的问题,我想已经在这次加准备金率之后得到了解释。兴业年初预计今年年中的资金会很紧张,货币政策转向可能要到3,4季度才会转向变送,因此在一季度储备了很多弹药。这个来源是鲁政委公开发的报告,今年还将加息2-3次,并把准备金率增加到23%。
现在准备金率上调到21%了,想必一季度没有做准备的银行肯定会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想必,兴业之前储备的弹药也要打出去了。所以关于2季度的业绩,我们拭目以待把。
不过我觉得单个季度的业绩已经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银行总是走在市场曲线之前,这才是他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先插几段考夫曼其人其事
亨利·考夫曼原是个德国犹太人,为避免纳粹的迫害,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父母来到美国。他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加入了所罗门兄弟公司。
  而在那时,华尔街比目前的中国股市还要重“实践”,正儿八经的系统研究根本没有。于是,考夫曼组建了所罗门公司的研究部,以利率和其他许多金融动态指标的预测赢得了信誉。
  “悲观博士”(严格来说是“死亡博士”)的由来,是缘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考夫曼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对金融过热的担忧,而对投资者而言,对看空言论极为忌讳,很怕影响了“信心”,所以考夫曼很快成为金融圈内即让人敬畏又让人憎恨的人物。
  要在一切金融狂热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应具备非同一般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和定力往往来自于历史,来自于对金融界周期性发作的过热现象规律的把握。
  正如大投机家索罗斯的评价:“ 亨利以其一贯的缜密分析向我们证明了历史上形形色色昙花一现的‘新经济’是怎样发生、发展,直至破灭的”。亨利·考夫曼确实把金融史和现实的金融分析融为一炉,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例如,现在中国股市的大小机构都开始关注市场流动性问题,有不少人将自己做庄的股票卖不出去,全归咎于外部原因,如政策多变等等。殊不知,考夫曼早就警告过“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应当识破所谓在证券市场一切都可以买卖的幻觉,应积极地同它们作斗争。”
  “在流动性充足、市场反弹似乎永无止境的时候,风险好像十分遥远。但是,当市场形势变得不大妙,流动性迅速枯竭的时候,中层经理们常常会千方百计地掩盖资本市场流动性丧失的问题,他们简单地根据‘挂牌’价格计算资产的市值,而回避了真实交易只能在低得多的价位上成交的事实。当高级经理们真正理解了形势的严重性之后,常常为时晚已,面对亏损的头寸无计可施。”
  我们注意到,凡是对金融史大彻大悟者都会对投资者能够始终保持理性表示怀疑,考夫曼也不例外。他旗帜鲜明地表示,应当对那些断言“时代不同了”的人提高警惕,每一代的利润追逐者都试图发明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其风险与回报的比例比以前更理想。
  但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学到的是,“这只不过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无知。”
  还没有完全破灭的美国股市泡沫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三)既然我们源起鲁政委,那么我们就也摘一段鲁政委的介绍文章。
本文的内涵并不是要把兴业说的很好,我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业务模式,其业务模式有导向源头,有业务特点,有优点有缺点,我想熟悉一个,就挖掘一个,然后论证一个。
我虽然是经管类出身,但是对于银行的业务确实不是太熟悉,所以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正,最近比较忙,时间不是太充裕,这个帖子可能会很长很长。
鲁政委,因其对经济形势极其精准的把握能力,外媒盛赞其为“十二冠王”:自2010年10月份首次加息以来全部4次加息、8次准备金率上调,在月份意义上,全部为其提前7-60天精准预测到了。
不仅如此,鲁政委还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把握和判断能力。代表性的案例有:2008年1月,在美联储大幅降息75bp之后,即在国内率先指出美联储可能采取购买长期国债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5月,作出了大宗商品价格即将见顶、目前的高通胀预期事后看来将是“稻草人”(而当时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商品已进入10年牛市期,年末原油将达到200美元/桶,但2008年7月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开始见顶回落);2007年1月作出的全年法定存款准备金将最多上调7次、很快将达到15%以上(而当时主流认识为1个季度调1次全年最多4次,而实际情况是最终全年上调了10次,2007年末达到14.5%,目前已达20.5%);2007年9月,在中外研究机构均一片乐观认为“美国经济弹性较好,不会衰退”的看法中,前瞻性地判定“美国次按余波难平或超想象”,为事后形势发展所证实,成为国内市场上在该问题上最富前瞻性的人士。

(四)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及信贷的关系。
如果大家学习过中级以上的宏观经济学,那么对于索罗模型,跟拉姆塞模型一定不会陌生,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民整体的储蓄率,因为在经济学上,简单的将储蓄率等同于投资率,这在数学处理上问题不大,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银行体系对储蓄的利用,第二,投资主体的投资欲望。
我们先谈第二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和银行不是太相关的事情,等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再讨论第一个问题会好很多。考虑到投资收益率的问题,其实有两个方法可以显著增加投资主体的欲望,第一个是降低资本投资有效税率,第二个是降低资本投资的杠杆费用率。第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目前关于地方的政策都是集中于此:比如县域竞争,县域竞争的手段就是减税,免税,政策扶持,再有就是土地收入下放,这样县域经济的收入来源就集中于土地收入,而不是税收。在这种降低企业有效税率(不是个人有效税率)的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投资欲望是异常旺盛的,以至于无论什么行业瞬间都可以产能过剩;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降低杠杆费用率的问题,我们就要考虑到银行了。
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到银行体系对储蓄率的利用上一起讨论。
对于银行,我们国家面对的问题是,银行是可控的,国家能够收放相对自如,最起码,放的时候能够自由,收的时候再说。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银行就必须有合适的利差,但是这样又会增加贷款利率,和降低有效杠杆率相违背,那么我们就只能降低储蓄率,但是这样又会减少人民的储蓄欲望,于是我们有了房地产的行业的发展,在房地产行业跟银行体系的一致努力下,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低杠杆率,高储蓄率,银行体系可控。
说到这里不免有人可能会对政策进行批判,说高房价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并不认同。第一,其实每个国家城市化高速发展期,房价高速增长都是必然,这无可厚非,你换个国家换个政府,也是这个道理,第二,增加储蓄率类似于当年毛主席勒紧裤带搞原子弹,如果当时没有核弹,现在想弄出来就困难了,没有这种战略级武器,那么现在的政治谈判能力就很弱了。所以,政策是好还是不好,切以为现在根本不到评价的时候,几十年之后再回头反思,无论对错,我们都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是从民族整体的角度上理性考虑问题。中国之问题,并不是政府如何如何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好了,说远了,插这一段的目的在于让大家平心静气的分析问题。
还是说道银行稳定利差的事实,这次2008年经济危机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可以最快速得到拉起,这个政府财政收入高,银行利差大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信用扩张被银行的缓慢执行给严重阻碍了:
在这里插播周小川行长的几段文字,一来可以说明我们国家央行目前的政策目标,一来可以让大家明白,其实稳定利差促进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收益的同时,关键是增加了政策对经济调控的能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20/154673.html]
21世纪网讯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今日在2009年全球CEO年会上表示,利率过低会影响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并导致银行选择发展其他非信贷业务,再降利率好还是不好是一个问题,利差还得保持在一定水平。
周小川表示,今年信贷总额增长快,还是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体系要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前提是金融机构本身要健康,这会涉及资本、不良资产、杠杆率、融资条件和方式等。
周小川指出,央行的任务之一是要保持金融体系给实体经济服务的压力和动力。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周小川认为,利差太少,银行内部会发生变化,交易部门将加强,信贷部门会萎缩。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0/0MMDAwMDE5Njg0MA.html]
9月9日,在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首届“牛津中国财经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央行目标和任务不一定越简单越好,在不同阶段央行关注的重点需要不断转变,应以多目标代替单一目标。他还认为,实体经济恢复需要有一个好的金融激励制度,中国较高的利差是有合理性。而中国银行业利差并不是最大,缩窄利差可能会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周小川表示,过去央行一直把保持低通胀率作为主要任务。“我们总以为,央行的目标和任务越简单,越能与公众沟通,从而引导公众的预期也会更有效。但现在看来,实际市场并非我们预想的那样简单,在不同阶段央行关注的重点需要不断转变,要以多目标代替单一目标”。
而金融危机过后,令央行的关注点有所转变,“现在我们会更加关注金融体系的稳定。危机给予我们教训是,即使回到平稳的宏观环境,也需要保持警觉。”周说。
危机也对传统的金融体系监管观念提出了挑战。周小川说,整体金融体系的状况不是单个金融体系简单相加能够代表的,需要对系统层次的风险特别防范。
周小川指出,金融危机导致央行对金融体系健康性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过去对金融稳定的开发时,单个的机构健康了,总体也就健康了。实际上,单个个体的健康之和并不等于总体的健康。
周形象地以治病四阶段来划分金融稳定。他认为,金融机构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和最差的“关闭破产”状态者并不多,更多的机构都位于中间状态——处于一边干活一边吃药的“亚健康”状态,即“在线修复”阶段;而另一种病得较重,需要回家住院、养病,也即正常的信贷业务不能继续,需要回去修理负债表,不能再为实体经济服务,即“离线修复”。
考虑到离线修复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央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更多会关注在线修复阶段研究,要求一些特别是大的金融机构不能“下岗”。
他指出,首先关注金融机构自我修复能力的培养。当然,如果它财力有限,自己买不起“药”,那就得帮他治病。这当然涉及到成本回收的问题。
而对于欧美国家实业体系抱怨金融体系对于经济恢复出力不够,周小川提出,需要研究央行是否要给整个金融体系提供激励体系,比如对于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央行是否要进行调节。
至于采取何种工具进行激励,周举例称,可以对银行贷款利率设定下限,但大企业发行企业债的利率没下限,由此可以鼓励发展直接融资,调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
不过,也有人指责国内为银行机构设置了太大的利差空间,可能过度激励银行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风险。。
周小川坦言,利差较大问题,背后有原因。“自2003年开始我们对金融机构进行‘在线修复’以来,过去的不良资产把资本系统全部吃掉,直到现在仍然不够,现在利差大一点,也是为了使得各个金融机构自我恢复能力能够提高”。
他提请重视改革的国情背景,“中国不能老跟发达国家比,毕竟营运和法律环境都有差距。即便和新兴市场国家比,一些国家的利差比我们还大。”
危机来临后,各国都在降低利率,中国也降低了利率。不过,周小川提出,利率太低商业银行的储蓄成本很小,会导致银行没有发放贷款的压力,“零利率可能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减弱”。
周小川表示,下一步央行只出政策利率,其他让市场办,不过还是会对利差有一定的管理,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简单说,就是,在自由利差的情况下,因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因为考虑到利差问题,大多不愿意贷款,而在稳定利差的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贷款就容易很多,存款也不需要太高存款价格。这就增加了在经济危机和经济过热的时候,政府调控的能力。
我们国家的大思路是,有计划的调节市场经济,欧美经济的完全市场化的缺点其实在波兰尼的《大转型》中有很明确的描述,明斯基最新的理论也有很明确的说法,我本人的毕业论文正是谈论明斯基影子银行一部分的,所以比较了解这个体系的运作。因此,我比较赞同在有计划的调节市场经济。
好了,我们抛弃意识形态的争议,有计划的市场调节好与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大思路就是这样来管理市场经济。因此,从上文,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第一,银行的稳定利差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第二,政策的调整会比较快,外加一个附带的结论,瑞银前研究所主管陆东在面会过周小川和王岐山两位领导人之后,回来说,两位领导人对改革金融市场的决心很大。考虑到周小川行长当年其实是股改的首推人,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预期,周小川行长及其后任者应该会在金融市场改革上往前努力推进。

 

(五)发现论坛确实是藏龙卧虎,每个人的回帖都很有启发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也是无关于具体企业运行的,而是关于金融企业跟制造型企业的不同点的。一般来说,分析制造型企业可以通过杜邦分析,进而简化成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毛利的分析,一个是周转率的分析,一个是杠杆率的分析,一个是税率的分析,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分析清楚了,一个制造型企业的情况基本上就搞清楚生产环节了。
不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经历再把企业的投产项目及步骤分析一下,其实可以发现,有一些企业对于原料及生产线的购买也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如中集集团在的扩张时对收购资产的定价就足够的低,才保证了长期的资产收益率的稳定。
那么,其实对于金融类,以及类金融类企业来说,投资能力当然是其最核心的能力之一,然而,我个人认为,由于金融类企业涉及到充足率,拨备率,融资等环节,所以其业务模式要整体来分析,而不是把其当作一个纯投资的一个工作来分析。
我们简单来说熟悉的巴菲特的两个企业,一个是当初的合伙人公司,一个是后来的伯克夏尔,这两个投资类公司其实跟其他共同基金的不同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巴菲特的投资能力,同时代的坦普顿,戴维斯,甚至是比尔·鲁昂,也许在投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在整个企业的业务模式上面,我想这几个人都远不及巴菲特。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的一些制度虽然是来自于格雷厄姆的合伙人公司的,但是显然已经吸取了格雷厄姆公司之前的很多教训,比如每年结算,中途基本上不能赎回,以及巴菲特对于投资人个性的严格筛选。然而,这还是初步的,当期后来将所有的投资人转化为把伯克夏尔的股东,并后来用伯克夏尔买了一个保险公司来投资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的业务模式决定了这个公司一定的成长。首先,股东不是合伙人,也不是基金投资人,这样合伙人是否要撤资就不能影响到巴菲特的决策,而致命的后续资金的问题,则由保险公司浮存金的事情来处理。芒格就曾经不讳言的说,如果你有稳定的低成本浮存金,那么再以更高的利润来投资,那么这个企业肯定是很好的。
这是融资方面的优点来解决投资方面的问题的金融单位。
还有一种是投资方面的优点来影响融资的,其注明的为中国人寿,中国人寿的问题在于其优秀的资源整合和政策前瞻能力决定了其在债券和股权的市场上都无出其右者,所以他在建立较为稳定的销售队伍之后,并没有太过要求销售的精细化管理,以至于很多研究机构在认为寿险的精髓在于销售的时候,得出了平安因为精细化管理而优于人寿的结论。其实,相比而言,平安是投资能力不足所以只能精细化销售,而人寿则投资能力过强,反而并不重视销售了。
说道这个,我们需要回到兴业的问题上面。兴业作为一个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在很多方面上是有很多先天性缺陷的,比如网点数,比如吸收存款等方面,这都是很严重影像银行盈利的问题。因为如果高价吸储,那么违反政策规定不说,即使政策允许,也会把自己逼上绝境。所以,兴业之外的招商银行走了零售一条路,这样第一可以把自己的盈利目标甩开信贷这个单一依赖,第二,也可以解决股份制银行的先天性缺陷。兴业,则走了另外一条路,整合更小的银行。所谓银银平台。说道这个,我们需要回到兴业的问题上面。兴业作为一个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在很多方面上是有很多先天性缺陷的,比如网点数,比如吸收存款等方面,这都是很严重影像银行盈利的问题。因为如果高价吸储,那么违反政策规定不说,即使政策允许,也会把自己逼上绝境。所以,兴业之外的招商银行走了零售一条路,这样第一可以把自己的盈利目标甩开信贷这个单一依赖,第二,也可以解决股份制银行的先天性缺陷。兴业,则走了另外一条路,整合更小的银行。所谓银银平台。
这个名字听上去是很山寨的名字,笔者在第一次看兴业年报的时候果断将介绍银银平台的东西掠过了,因为我觉得肯定是虚的一些东西,结果当我后来对兴业了解的越来越多,就发现,其实银银平台是有很大学问的一个东西。鲁政委在谈及其为什么可以准确预测政策调动的时候,说,是对市场的长期跟踪和接触,慢慢就会有感觉了。
这句听上去并不严肃的话,其实内里我想是有深意的,兴业目前整合了全中国12000个小银行网点,在同业业务发展的同时,其,对银行之间资金流动的了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六)银银平台的兴业
兴业银银平台是05年开始出现在年报的报告中,这里有几个小问题,兴业02年开始就有年报,04年恒生入股之后一直有香港的审计机构负责审计,所以02年开始就有年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他们公司的网站详细浏览。所以虽然兴业在07年上市,不过早几年的财务数据也是有的。
我们看一个07年的一份描述兴业同业业务的实际操作人的文章。
与兴业银行合作的思考
2007-12  by  佳木在新疆
    近日,一直忙于与兴业银行的业务合作事宜。
    截止目前,兴业已与120多家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签约,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将来签约的各家银行将互相开放柜面资源,互为代理各项理财产品。同时,兴业还将承担IT承包业务,即合作方将本行核心业务系统、渠道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外包给兴业银行。作为边疆城市的一家小型地方金融机构,能够搭上兴业银行“银银合作”的快车,从促进自身业务迅速发展方面来讲,不失为一条捷径。金融产品品种少,系统功能相对落后,盈利能力差,经营理念与一些先进同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发展,如果能够通过与兴业搭建的合作平台引进其理念、产品以及技术支持,无疑是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兴业为什么要与我们合作?
    从兴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路来看,发展同业合作是其扩大销售网络、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之一。12月1日,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在上海出席该行与宜昌、荆州、黄石、邯郸、新乡等5家城商行签署科技管理输出服务合作备忘录的仪式时曾表示,要把“银银合作”平台打造成为兴业银行一个新增的独立营运的利润中心。
    兴业银行在规模、网点和资源方面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加之随着金融政策趋紧,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资产业务带动规模快速扩张,依靠规模扩张增加存贷利差收入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此时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收入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兴业银行凭借着灵活经营机制,定位准确的战略措施以及有效执行,业务发展较为迅速。搭建银银合作平台,迅速扩大了其销售网络,已成为其近年来业务迅速发展的一大亮点。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曾谈到过银银合作的四大利润点。一是股权投资;二是代理业务收费。目前兴业银行收费的金融产品的代理销售,包括黄金交易、外汇交易、第三方存管代理等;三是IT承包。即合作方将本行核心业务系统、渠道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外包给兴业银行,兴业通过不断的低成本复制,行成规模效益,最终实现盈利;四是未来将会收费的代理业务。如柜面通、代理信用卡还款等,一俟将来市场化程度提高,兴业就会收费,从而增加收入。
    与兴业合作,我们将会得到什么?
    具体来讲,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功能大大提升,并能获得后续有力地支持。作为小型地方金融机构,我们的科技水平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是从财力投入、科技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与兴业都差了若干年。如果能够通过系统外包的形势直接将核心系统升级为兴业银行当前正在使用的操作系统,无疑会迅速提升科技水平,比我们现有的水平至少提高五到十年。而且根据协议内容,兴业银行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升级系统,随时提供后续服务。只要兴业银行不倒,就不愁没人管,这对于我们来说,更是没有了后顾之忧。
    二是金融产品得到了丰富,盈利手段增加了。从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迅速开办各项中间业务,代理兴业银行的各种金融理财产品,金融品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随着金融政策的日益收紧,仅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很难获得更大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仅凭自己的实力来开发这些产品,前期投入巨大不说,打开市场所需的时间就很可能漫长得让人发疯,更不要说获得开办这些新产品所需申报的复杂琐碎的手续了。金融产品丰富,必然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带动整体盈利水平提高。
    三是业务辐射面更宽了,整体形象有所改观。通过共享柜面资源,我们业务的辐射面必然更广。以银行卡为例,可能实现兴业银行全国所有柜面的通存通兑,与只能在ATM上取现相比,功能将更加强大。由小小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一举变为能够辐射全国的银行,整体的形象必然大为改观,在客户中的影响将会更加有力。
    与兴业合作,我们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品牌产品的淡化。金融产品虽然迅速地丰富,但每一项产品其实都打着兴业的痕迹,从银行卡到各种理财产品,全都不能完全脱离兴业的影响。我们将更象一家连锁加盟店,没有自己的产品,长此以往,自主品牌的创新意识必然会谈化。
    二、自主发展意识的谈化。随着金融政策地不断变化,小银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弱已成为能否存在存下去的关键。通过与兴业的资产业务合作,如银团贷款、资金拆借等业务,整体的经营思路很可能被其影响甚至控制。如果缺少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很有可能会形成躺在兴业身上睡大觉的局面。
    三、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根据合作要求,我们的核心系统数据库将存放在兴业银行总部,与之进行同步的日间业务处理,这无疑面临着泄露核心数据的危险。加之两地相距较远,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能不能符合业务发展的需要,还很难说。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兴业银行的中心数据库出现问题,能否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很有可能是一损俱损的局面。
    与兴业合作的时机把握。
    从内部情况来看,迅速发展时不我待。从我们的实力来讲,不依靠兴业而重新走其它城市商业银行所走过的自已发展的路子,时间不够不说,资金的投入恐怕更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只凭自己的实力,是很难尽快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的,此时与兴业银行的合作,时机应该很好。
    从外部情况看,一方面,08年全国金融政策日趋从紧,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借此机会增加盈利手段,是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机遇的一个重要依托。另一方面,我们与兴业合作的首期内容是核心系统的外包。从目前情况来看,以此种形式与之合作的银行,全国只有五家,而且都还没有上线。另外只有一家银行采取了购买兴业全部程序的方式,运行情况还有待考察。可以说我们能够算得上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了。处于这个位置,有利有弊。从价格方面讲,谈判的余地较大,与自己购买程序相比,应该很划算。但正如以上所述,采取外包方式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还是存在的,而且还没有一家银行正式上线,难免让人心里没底。
    兴业银行会不会吃掉我们?
    这个问题恐怕是每个与之合作的人心里都悄悄想过的。我的个人看法,从目前兴业银行的发展思路来看,应该还不会。吞并就意味着增设网点,增加人员,增加投入,增加成本,增加风险。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合作模式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兴业扩张销售网络的问题,投入较少,回报率高,而且不用承担合作者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与吞并相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但世事难料,生意场上一直能够合作愉快的伙伴在中国可真是不多,谁说得好十年以后的事呢?

(六.二)竹韵对兴业银银平台的分析
[http://my.55168.cn/space-13962-do-blog-id-56170.html]
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国内多数银行认之为“鸡肋”,不愿做。2007年底,兴业银行将各银行抛弃的“银银服务”业务收为已用,在国内率先宣布建立“银银平台”合作业务,业务涵盖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科技管理输出、资本及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金运用、外汇代理、融资服务、综合培训等八大板块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为中小银行提供信息系统建设,把自己的网络和各中小银行的网络联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当这一系统建立后,将形成一个服务壁垒,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我国股份制银行网点相对不足,而且网点多集中于大城市,中小银行(或信用社)只在二、三线城市、县城、乡镇等小地方经营,分属“城市”和“乡村”,通过合作,就能将兴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向更广阔的区域延伸,中小银行更需要具有全国性网点的银行为其实现异地结算。银行业以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作为其经营核心,通过负债提高资产增长,通过资产管理,实现资产收益,作为核心负债的一般性存款,竞争趋于白热化,通过其它方式的负债,可以补充银行的盈利资产数量,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银银平台”业务,正是可以提高中心银行(兴业银行)的可使用资金,兴业银行正是通过银银平台的同业存款,一方面通过买入和卖出返售资产,实现银行同业存款的正收益,另一方面同业存款必定要经过资金结算,实现结算手续费收益。
通过分析兴业银行2008年至2010年的财报,从2008年中期到2010年中期,兴业银行的银行同业存款爆炸性增长,兴业银行各期的银行同业存款如下:08年中402.7亿,08年末736.4亿,09年中592.1亿,09年末897.3亿,10年中1892.1亿,各期银行同业结算如下:08年中128.2亿,08年末276.5亿,09年中501.7亿,10年中2101亿。对比于国内其它银行,除工行未列出银行同业存款数据外,兴业银行的银行同业存款已越过建行、农行、中行,更远远高于其它股份制银行。2009年中期兴业银行的银行同业存款比年初减少,而今年中期突增至1892.1亿,何故?竹韵观点:2009年货币流动性大,银行资金充沛,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很低,资金收益率低,而银行同业存款成本相对较高,兴业银行故意压低了银行同业存款的数量。2010年银行流动性收紧,且按兴业银行的判断全年呈受缩性的紧缩状态,这将意味着shibor全年呈向上的趋势,资金资金成本将逐步提高,资金收益率也逐步将提高,所以兴业银行上半年加大了对银行同业存款的收储,增强后期资金收益率。按今年下半年shibor的走势,兴业银行下半年同业存款收益率将高于上半年。
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增长强劲,这主要得益于银行的理财业务增长,因为受存贷比限制,一些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部分贷款从表内转移至表外,由此引起了银监会的高度警觉,出台了多个监管政策,这方面业务未来将受到限制。兴业银行今年中期非息收入增长也较高,但非息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同业结算收入,这块业务未来具有可持续性,且将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中国金融政策是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村金融,中小银行发展很快,随着中小银行数量的增多,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合作数量将大幅增加。兴业银行目前的网点是538个,但“银银平台”联网的网点已达1.2万个,两年半就翻倍,未来潜力无穷。
前面说过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带来了高速增长的同业存款和同业结算,同业存款是要支付利息的,同业结算的手续费收入不足以补偿利息支付,“银银平台”所带来的同业资金必须配置相适应的资产,实现借钱生钱,或说“借鸡下蛋”,才是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优势所在。从兴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上看,兴业银行“同业存款”的大幅增长,必然跟随着“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大幅增长。08年中期“同业存款”1768亿,“买入返售”1722亿;08年末“同业存款”1829亿,“买入返售”1173亿,利息收入69.7亿,平均息率约4.86%;09年中期“同业存款”1885亿,“买入返售”1380亿;09年末“同业存款”2370亿,“买入返售”1958亿,利息收入29.9亿,平均息率约1.91%;10年中期“同业存款”3509亿,“买入返售”4596亿,利息收入45.8亿,平均息率约2.79%。从兴业银行财报的注释栏中得知,兴业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大多是属金融票据,从年度财报中无能看出更细的内容,但目前商业银行的票据是以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汇票为主,兴业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那么,兴业银行是如何通过“银银平台”实现“借鸡下蛋”的呢?竹韵没有从事过金融业,也没有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只凭想象构建一个商业模型,也不知是否靠谱,请方家们指教!
东莞银行是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成员银行,东莞市A公司是东莞银行的客户,开有企业存款账户,东莞银行评估过A公司的信用风险,所以给以A公司一定的信贷支持。A公司向厦门市的B公司采购材料,需向B公司支付100万元材料费,A公司从自身利益考虑,只给开远期银行承兑汇票,于是A公司向东莞银行申请开一张3个月期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该支票的支付地是厦门,但东莞银行在厦门没有网点,只好借助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为汇票支付行。由于东莞银行长期与兴业银行合作,需利用兴业银行的全国性网点实现异地支付,所以东莞银行需预先在兴业银行存放一定数额的款项,兴业银行以比储蓄存款稍高的利率支付给存放银行――东莞银行利息,形成兴业银行的“同业存款”。A公司与B公司通过背书转让,该银行承兑汇票从A公司转移至B公司,贸易结算以汇票形式支付。B公司如果经营资金宽余,那么等到支票到期拿到兴业银行兑现现金就行了,但B公司为了资金周转,需提前支付,那么B公司可以向兴业银行卖出该支票,按提前支付的时间和当时银行承兑汇票的利率计算利息,兴业银行扣除这个时间段的利息后支付给B公司现款。在该汇票到期前,A公司必须向东莞银行上缴100万元及手续费,否则遭银行每天按万分之五罚息,汇票到期后,东莞银行完成与兴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兴业银行分得一定的手续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远比贷款利率低,2010年9月底银行承兑汇票利率大约是4%,年初大约为2%,去年更低。按提前2个月、贴现率3%计,则100万未支票的利息为100万*3%*2/12=5000元。在这过程中,兴业银行利用其网点优势,通过其接入系统将众多小银行联在一起,提前收储小银行的存款,给小银行实现异地支付的同时,将更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收买过来,实现低风险收益,此过程类似于“借鸡下蛋”,兴业银行借出鸡窝让别人的鸡来下蛋,下出的蛋归了兴业银行。
对比各银行报表,兴业银行2010年中期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已超过了国有大行,排第二位的是农业银行,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4313亿,存放同业加“买入返售”合计利息收入44.3亿,低于兴业银行。2009年银行拆借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均很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全年在1-2%间波动,兴业的“买入返售”利息率大约为1.91%,今年年初到9月底,贴现率由2%升至4%左右,目前仍在上升过程中。兴业上半年“买入返售”利率大约为2.79%,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基本一致。今年6月末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大约为3.2%,那么第三季平均值已到3.6%,由此推算兴业银行今年第三季“买入返售”利息率为3.6%,即使9月末兴业银行的“买入返售”资产不再增长,其第三季度仍将产生41.4亿的“买入返售”利息收入,如果兴业银行第三季度不针对“总贷款拨备率指标”刻意多计拨备,则兴业银行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又将超过券商研究员的意料。

 

 

 

兴业一季报不是很理想(六.三)兴业自己人对银银平台的叙述
“同业资产占比达30%,远超行业平均17%左右水平。其中买入返售占绝大比例,优点:1、收益高:尽管波动较大,整体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同业资产2、发 展空间大:同业类无需纳入存贷比考核,在存款争夺激烈的今天尤为重要3、节约资本:多为短期,而三个月之内的风险权重为0,资本消耗非常少。”我想这也要 归功于其银银、银证平台的带来的资金沉淀效能,而据兴业称,银银平台利润的贡献1亿,这应该仅是帐面算得清的数字而已。
 
李仁杰:“很多人算账,知其一,不知其二。表面上资金成本不比其他银行低,但我们节约了网点的成本、人力的成本和管理的成本,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资金的综合成本。...买 入返售规模的增加,这部分资产,尤其是短期限的,相对于一般信贷资产,很大程度地节约了对资本金的占用。仅仅看息差,这部分资产是不高的,贷款的收益率可 以达到4%或6%,但买入返售才3%多一些。但用我们吸收的同业资金,与买入返售业务匹配起来,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直白点,纯是借同业的 钱倒腾出去赚钱吧
 

(六.四)
银银平台,我的理解。
相信资料已经让人对银银平台是什么东西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了。我们先看大方向,这个东西像什么?腾讯,不是么?接入了13000个网点到目前为止,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告来计算,中国一共有营业网点数19万个,而兴业目前的网点数为13000个,约占7%,如果按照兴业的规划,初期目标是2万个,也就是10%。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数据,四大行的网点数为农行2.4万,建行1.4万,工行1.7万,中行1万左右。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对比一下兴业银银平台的优势,一旦完全成规模,那么其网点数的级别大致在什么程度(当然,其网点数并不代表是完全网点,但是考虑到兴业认为接入网点比自己开网点还赚,那么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银银平台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叫做数据支撑:
我们看引用: 三、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根据合作要求,我们的核心系统数据库将存放在兴业银行总部,与之进行同步的日间业务处理,这无疑面临着泄露核心数据的危险。加之两地相距较远,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能不能符合业务发展的需要,还很难说。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兴业银行的中心数据库出现问题,能否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很有可能是一损俱损的局面。
这个东西的理解可以理解为,淘宝数据魔方,如果有做过互联网的同学就知道,淘宝的数据魔方现在功能强大到可以快速了解到国民经济的消费偏好,程度,及物价。说白了,有些方面比统计局速度要快要准确。我们看上面的合作要求,核心系统数据库要存放在兴业银行总部。这无疑是抢拿了每个银行的核心数据库,这又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如鲁政委所说,我们对银行间货币紧张还是宽松是很敏感的,第二,小银行的更换成本是非常高的。核心数据库放在人家那里。

 

嘿嘿,源石好像一(七)银银平台的财务核算之一
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兴业的同业业务优势当中有一个提法,说同业买入返售的在三个月之内的风险权重为0%。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专业的人士可能觉得这个事情很小儿科,但是,我班门弄斧一下,为不懂的同学解释一下这个东西的完整含义。
按照杜邦分析的原则,如果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那么有几个途径,提高毛利率,提高杠杆率,提高周转率,降低杠杆费用率,降低税率,降低费用率。基本上这涉及到了所有可能的步骤。但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盲目提高杠杆率的结果大家也知道,对于30倍杠杆的企业来说,其持有的资产3%的波动,就可能造成股东权益的瞬间清零。于是,为了遏制这种事情的发生,产生了巴塞尔协议,并有核心资本充足率一说。
根据2004年颁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如下: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当年,兴业引入了恒生银行这个战略投资者。在增加股本的同时,满足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在07年上市融资之后完成了新的一跳。
                              上市各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对比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工商银行    8.11%    12.23% 10.99% 10.75%  9.97%     9.90%
建设银行    8.06%    11.08%  9.92%  10.37%  10.17%   9.37%      
中国银行    8.48%     8.08%     11.44% 10.67%  10.81%   9.07%    
交通银行    6.72%     8.78%      8.52%  10.27%   9.54%    8.15%    
招商银行    5.44%     5.57%      9.58%    9.02%    6.56%   6.63%    
中信银行                 5.72%     6.57%      13.14%   12.32%  9.17%
浦发银行    4.21%   4.01%     5.44%       5.01%      5.03%  6.90%
民生银行    5.04%    4.80%    4.40%       7.40%      6.60%  8.92%
兴业银行                 4.90%  4.80%       8.83%      8.94%  7.91%  8.79%    
华夏银行    5.25%    5.12%     4.82%        4.30%     7.46%  6.84%
深发展                 2.32%    3.71%     3.68%        5.77%     5.27%  5.52%
北京银行        7.59%     8.57%        17.47% 16.42%  12.38%    
南京银行        8.72%    8.41%        27.38% 20.68%  12.77%    
宁波银行    8.38%    8.68%    9.71%        18.99% 14.60%   9.58%    
请恕我无厘头先增加了一段数据,我们来拆解一下核心资本充足率这个东西的含义:
首先,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核心资本会略小于股东权益总和,然后减去扣除项的话会更少一些,而可以明确的是,银行的股东权益越多,其核心资本也越多,也就是分子是尽可能的准确的去衡量一个叫做自有资金的东西。
而分母有两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是资产额 x 加权系数,比如,制造业贷款是100%,那么制造业贷款就是完全计算的,那么如果一个银行完全是制造业贷款,那么结果就是你的分母很大,分子不变,在维持存贷比的同时,可能你还有钱,但是按照核心资产充足率,你已经不能贷了。也就是,你的规模被限定死了。再比如,同业三个月以内的债权是0%,政策性银行的债权是0%,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东西在核心资本充足率是完全不约束这个东西。当然,还有存贷比等其他红线,存贷比是不限制杠杆数的,只限制一个存款和贷款的比例,并不是资产和核心资本的比例。所以如果在同样收益率的情况下,一个银行将所有的贷款都带给政策性银行3个月,那么另外一个银行的贷款都是制造业,那么第一个银行现在roe要高很多,因为毛利一样,杠杆率高很多。
关于风险系数,这里有一张表:
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
    
项  目    权重
a.现金类资产    
       aa.库存现金    0%
      ab.黄金    0%
      ac.存放人民银行款项    0%
b.对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权    
       ba.对我国中央政府的债权    0%
       bb.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债权    0%
       bc.对评级为AA-及以上国家和地区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权    0%
       bd.对评级为AA-以下国家和地区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权    100%
c.对公用企业的债权(不包括下属的商业性公司)    
       ca.对评级为AA-及以上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    50%
       cb.对评级为AA-以下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    100%
       cc.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    50%
       cd. 对其他公用企业的债权    100%
d.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债权    
       da.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债权    0%
       db.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    
dba.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    0%
dbb.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其他债权    100%
    dc.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债权    
          dca.原始期限四个月以内(含四个月)    0%
          dcb.原始期限四个月以上    20%
e.对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金融机构的债权    
       ea.对评级为AA-及以上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权    20%
       eb.对评级为AA-以下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权    100%
       ec.对多边开发银行的债权    0%
       ed.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    100%
f.对企业和个人的债权    
       fa. 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50%
       fb. 对企业和个人的其他债权    100%
g.其他资产    100%
大家注意几个东西,政策性银行 0%,同业四个月以内0%,四个月以上20%,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50%。
ok,前三个都是进表都是各种同业,第四个则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于是,兴业习惯的有两个名字,半个房地产股,因为他的贷款早年都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上,还有同业收入很高,因为他的钱扔到了后3个上。(七.续一)
不好意思,我写了半天表格,还是歪了,大家凑合看吧。。。不太会用
在明白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
我们要明白几个东西:第一,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越高越好么?如果核心资本充足率是100%,那么一个银行肯定亏死,因为他所有的钱都用来支付负债利息。前几天我还看到中国的一个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说核心充足率只要稍高于监管水平即可。不需要太高。忘记谁说了,貌似周小川行长,先不管,我们可以分析,如果核心资本充足率越高,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益水平越低。
那么核心资本充足率太低的话,那么这家商业银行根本无法承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太低也很危险。
所以数据为证,很多人都以为兴业是一个激进的,不安全的银行,那么试问,招商银行的  (04-10)5.44%     5.57%      9.58%    9.02%    6.56%   6.63%  7.66%这个数字看上去比兴业经受的风险更小么?我想,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七.续二)
关于同业利率跟充足率
那么既然同业业务充足率好,为什么别的银行都不做呢,很简单,利率很低。上面那张加权风险表中,所有的加权系数小的,几乎都是利率极低的贷款或者资产,根据风险定价模型,风险越小,收益越少,(这里不含股权不确定性,因为是债券)。那么,问题来了,兴业的李仁杰行长多次提及,别的商业银行其实并不屑于做这块业务。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体系定制跟风险加权系数是有问题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就出现在同业上。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小银行,其实是受到整体性风险影响最大的银行,也就是说,一般没事,有事就不会是小事。所以你定0%,问题就来了,兴业的这么多资产放在这些银行上,如果其他银行都不行了,那么兴业肯定死的很快。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又要回头说几个东西了,第一,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可以随便摘录几个我国银行业协会登记的小银行的数字。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保定商行    26.55%    26.03%
北京银行    14.35%    12.38%
沧州银行    14.40%    12.44%
长安银行    33.97%    33.03%
可以说,如果按照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的就是那几家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一水儿很高。这是其一。其二,我之前说金融逻辑的时候说过了,银行是否有全行业风险必须有一个不激进就活不下去的大背景,而我们国家经过上一轮整肃,两个结果,一个是活下来的从业人员都不是太激进,第二,国家也给了足够的空间,这么稳定的利差,用口语说,你至于么。其三,我们说了,核心资本充足率真正的危险并不是监管,监管只是保护你不危险,真正的危险是经济下行带来的资产价格降低,从而带来的波动。或说,在全世界最严格的银行监管和全世界最好的经济增长的国家内,担心因为监管过松,而在经济下行期而带来的商业银行冲击,我觉得目前考虑这个问题过早,如果在经济过热器,监管层有昏了头的时候,那么反响考虑还是有意义的,我并不人8%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多么安全,只是,在经济上行的初期,和监管层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是不值当的。
考虑完风险,那么就是收益,收益有两个缺点:第一,低,真的低,第二,波动大,因为同业间并不是总是缺钱的,人家不缺钱的时候,你的钱就只能白白浪费。所以,兴业的季度盈利是有一些波动的,正如今年的一季度。之后我还要分析利润核算及收入确认的问题,所以先留个引子。
所以,对于同业业务的考虑是,兴业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在松的时候吸收同业存款,并在紧的时候放出去,内部人称为错配。于是,如果你在钱松的时候看兴业,就觉得怎么增长这么慢,原因,就已经这么说了。

 

直没有看我写的第一句话,兴业是否会成为中国的所罗门兄弟呢?这可不是一句褒义,所罗门兄弟就是金融机构太激进把自己玩死的。
我呢,不肯定他,有的东西说正面,有的东西说反面。标题是慢慢挖,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写到明年也犹未可知呢。有些东西,不见得是风险。


传递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少
1,兴业本来就是偏安于福建的一个银行,2011年放缓了扩张 揽储这块本来就是弱项
   从一季报看 息差收入这块 让财技了得兴业 成本增加了30%多
   说明资金市场的确很紧了 有技术施展的空间变小
   同业这块业绩释放 二季度应该好过一季度
2,中间业务收费大幅增长 高达60%多 这块不错 占利润达16%多
3。创新方面 兴业租赁 一季度竟然盈利有5000多万 还收购了一家信托公司
   这块体现了对息差依靠 开始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