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房屋交易中心:庚子赔款是一笔难以算清的心酸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40:12

庚子赔款是一笔难以算清的心酸账

文@金满楼

在《辛丑条约》谈判中,赔款的多少和如何赔偿的问题,是当时最实实在在、也是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一个问题。

列强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俄国和德国为首,他们都企图从中国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赔款;另一派则是英国和美国,他们主张担心过高的赔款会损害中国的市场购买力,从而损害到他们的在华贸易和其他经济利益,因此主张从中国的实际承受能力情况出发,将赔款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杀鸡取卵”的错误。

1901年3月22日,英、德、法、日四国公使组成一个“赔款委员会”,以负责调查中国偿付赔款的财源问题。随后,该委员会邀请了一批在华的“中国通”来提供咨询,其中包括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汇丰银行经理熙礼尔、华俄道胜银行经理□科第等人。在这些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提交的意见书最为详尽,后来《辛丑条约》中关于赔款问题的规定,基本上是来自于赫德的意见。

此时的赫德,已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近半个世纪,他对清朝财政的了解,使得他成为了当时中外交涉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使馆被包围期间,当外国媒介都以为他葬身北京的时候,赫德一直很安全地呆在英国使馆里并默默思考战后的问题解决。作为“瓜分中国”政策的反对者,赫德在使馆解围后呼吁列强尽快结束战争;而作为老派的“中国通”,赫德提出“加于中国的和议条件,都应当是切实可行而又公平合理”的主张,几乎为后来的和议定下了调门。

在接受“赔款委员会”的邀请后,赫德乘机拿出他精心策划的赔款方案,其中主张赔款分年摊付,以海关、盐厘、常关作抵,关税提高到切实值百抽五等等,这些意见都在后来被采纳。赫德的“赔款分年摊付”方案,是在对清朝进出年项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做出的,实际上是把战争赔款转化为长期债务。另外,赔款以关税作担保,这样既加强了赫德在中外各方中的地位,又维系了中国海关的外籍税务司制度。对于列强来说,赫德的方案能够使自己稳妥的获得巨额赔款,当然也乐于接受;而在清廷看来,赫德的方案既杜绝了国际共管中国财政的危险,又避免了中国被瓜分的危局,因此对赫德这个“自己人”也是感激不尽。

至于赔款的数额,列强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采用了一个未经核算却又意味深长的数字,四点五亿两白银。这个空前的巨额勒索,是以按中国当时人口四亿五千万平摊,每人一两,共计四点五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从1902年到1940年)。这笔巨款连本带息,总数近白银十亿两,这几乎相当于清廷当时年财政收入的十二倍(据估算,赔款数额为列强在华损失的十倍到二十倍)。

庚子赔款可谓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老太后的一时糊涂,但列强的板子却实实在在地打在大清每个子民的屁股上。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庚子赔款的实际意义在于每人罚款白银一两,列强也确实有意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受到赔款的存在,同时也让这个国家的国民蒙羞受辱­---而列强们却将之视为中国走向文明的代价。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并没有完全承担全部的赔款责任,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中国少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各国的退赔。而在这一赔一退之间,国际交涉纷纭复杂,道义、良知、强权、均势,各种力量、作用和影响,在近代国际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委实一言难尽,心酸自知。
  最早和美国政府交涉退款的是驻美公使梁诚。梁诚是广东番禺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1875年随清廷所派第四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时年仅12岁。1878年,梁诚进入麻省安度华学校及安姆赫斯学院就学,后因中美“交恶”而提前回国。回国后一直在清廷外务系统里任职。庚子事变后,醇亲王载沣依照《辛丑条约》赴德“谢罪”,幸好有梁诚交涉得当,才免去德人要求载沣向德皇下跪的有意侮辱。

1907年,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核减赔款的提议,当时也得到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同情。但不巧的是,海约翰随后突然去世,退款一事曾一度偃息。不过,在梁诚的努力下,后来他又争取到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那个以“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而闻名的老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事情又有了转机。

1907年底,老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授权退还中国已多赔的庚子赔款,这项提案在国会顺利通过后于次年生效,首次退赔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是用于留美学生及兴办清华学堂之用,第二次退款则作为发展教育文化之用。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在中国兴建了12所教会大学,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

说句公道话,当时美国在对华态度上,与其他侵略国的确有明显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所持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立场,与其“平等、公正”的建国理念及“民主、和平”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是相一致的。也许美国另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但客观上来说,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还是有益的。
  1909年,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的雏形),地址就设在皇家园林之清华园,并开始考选留学生赴美学习。1911年初,在游美学务处的基础上,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由此派出的留美学生达一千多人。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由罗家伦出任校长。清华从创建伊始,其年度预算都是由美国的庚子退款作保障的。

当年清华学校毕业走出去的留学生,如竺可桢、侯德榜、金岳霖、茅以升、叶企荪、梁思成、王力等,在学成后的几十年间,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和泰斗级人物,这也算是机缘巧合,歪打正着吧!

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于1917年8月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宣战,于是在当年即停付德国之赔款。191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战败,《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德国赔款即告终止。奥匈帝国一战后瓦解,奥地利和匈牙利也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所占的奥匈帝国赔款。

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其中包括了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

1921年,美国带头把尚未偿付的庚子欠款全部退还。美国的退款对各国均发生示范作用,各国竞相效仿。1924年,法国退还庚款;1925年,比利时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1926年,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同年,荷兰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其中指定用途:65%的退款用于水利事业,35%的退款用于文化事业;1933年,意大利退还庚款。

在列强当中,惟有日本的退款波折很大,争执颇多。庚子事变中,日本获益多多,对赔款的退还却不积极、不配合,于情于理,都很难说得过去。事实上,在庚子年中,日本所受的影响很小,因为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当时的义和团并没有把日本人当作金发碧眼的洋人看待,但日本在事变中却出兵积极,其目的是为了在列强面前显示自己的国力,并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影响,其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军队攻占天津后,抢银23万余两,在通州又抢银12万余两。攻占北京后,日军抢在各国之前,先从户部银库抢走近300万两银子送到日本使馆,继则从户部的缎匹库和颜料库抢走大量的绫罗锦缎,并洗劫了内务府仓库,抢走所有的仓米和银两。据统计,日本抢劫的物品价值共计367万余两。

日本的抢劫,都是有组织的军队行为,其抢劫的对象都是清政府的官衙,所抢劫的银两、武器、粮食大部分归于国家,其中交给日本中央金库193万两,占总额的66%,其余的则归陆军省支配。也许正因为如此,日军才较少去骚扰民间,而俄、德、英等国士兵则多从民间抢劫。

不仅如此,日本在庚子赔款总额中,所得赔款本额占中国庚子赔款总数的7.7%。后在各国纷纷退赔庚子赔款时,日本态度消极,始终坚持以庚子退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至1936年间,其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但此时中日关系已经相当紧张,中国无一团体申请日本的退款补助。1936年以后,庚子赔款则全部用于侵华战争。

节选自新书《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三峡出版社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