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市长:安徽之行图集 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5:54:38
    安徽之行图集 6       蒙城万佛塔公园  

    万佛塔公园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公园内有北宋时修建的万佛塔,故名万佛塔公园。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始建于宋代,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尊而得名。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4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所刻,一块在第11层,为崇宁5年(1106)所刻。万佛塔为八角13层楼阁式砖塔,也是佛教最高级别的宝塔。高42.2米,地座长24.8米。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七层为穿心式楼梯,八层以上为盘旋式楼梯。万佛塔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杰作。万佛塔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庄子祠


 

     庄子祠坐落在蒙城县涡河北岸,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以前是座道教庙宇。由知县王竟创建,后被黄河水淹没,明代万历九年(1581),蒙城知县吴一鸾于今址重建,时有逍遥堂、梦蝶楼、大门、二门、鱼池桥、观鱼台、道舍等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崇祯五年(1632),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花亭并辟池为濠上观鱼园。后历遭兵劫,遂渐颓毁,所存无几。如今大家看到的为1995年重建。

     如今我们看到的庄子祠为1995年重建。重建庄子祠特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古建筑专家张驭寰教授设计,恢复昔日庄子祠内“逍遥堂”、“梦蝶楼”、“鱼池桥”、“观鱼台”、“五笑亭”、“道舍”等景观;增辟“濮池”为庄子隐钓濮水新景点,一座仿汉代建筑风格的庄子祠又重新屹立在庄周故里。

 



“法天贵真”是庄子最重要的主张,“法天贵真”此为尊崇道家的唐玄宗李龙基的手迹。“法天贵真”典出《庄子。渔父》篇。

苏轼《庄子祠堂记》全文上石,重刻镶于壁上。



 


 

苏轼《庄子祠堂纪》的残碑 


        残碑尚存186字。附一段: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濮水,又名濮河、濮渠、普河。为古黄河济水支流。后因黄河改道,已惭湮没。庄子曾在此垂钓。


 

观鱼台


 五笑亭  五笑亭旁雕刻的“五笑”,体现了庄子豁达的人生观,对人生五味的深刻理解。



  逍遥堂,祠中主要建筑之一,庄子曾作《逍遥游》,堂名本此。




   梦蝶楼   祠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庄子曾作《齐物论》,中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楼名及楼联“梦蝶楼中言幻感;观鱼濠上论真知”,楼名本此。

 

 庄周梦蝶卧像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凤阳龙兴寺  

 

 

    凤阳龙兴古刹,又称大龙兴寺,俗称龙兴寺,建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后被朱元璋赐名“龙兴寺”,人称“圣庙”,为国内名刹之一。因朱元璋早年出家于此,所以盛名。这里也是朱元璋的发祥地,朱元璋亲自写了《龙兴寺碑》碑文。文革期间龙兴寺遭到破坏,1996年进行了修复,举行开光仪式。从山门到寺门之间,苍松翠柏,石径通幽,凉风飒爽,清净宜人。进入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伽蓝殿、祖师殿和御碑亭等。“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坊、明铸大铜镬和铜钟等文物保存尚好。寺内现有明朝文物陈列馆两个,对外开放。

 

凤阳龙兴古刹,又称大龙兴寺,俗称龙兴寺,建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



 


                 “龙兴古刹”牌坊

 

   
龙兴寺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的於皇寺,后被朱元璋赐名“龙兴寺”,人称“圣庙”,为国内名刹之一。





 

从山门到寺门之间,苍松翠柏,石径通幽,凉风飒爽,清净宜人。



 

天王殿



    龙兴寺对天下寺院影响最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据传,本来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站着。而龙兴寺的四大天王“首先”坐下来,从此,天下各地新建寺院的四大天王也纷纷坐下来。


 

大雄宝殿


 

 


                 这里也是朱元璋的发祥地,朱元璋亲自写了《龙兴寺碑》碑文。


 


                 

                       明祖师殿用以供奉在这里出家后还俗从戎登上帝位的朱元璋。






明祖师殿内朱供着元璋像


 

明铸大铜镬

 





                 民间传说:
   龙兴寺对天下寺院影响最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这其中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民间传说。据说,朱元璋幼时生一怪病,昼夜啼哭不止。他的父母无钱求医,只好求佛,情愿皈依佛门。以后孩子的病居然好了。所以朱元璋十岁时,便入皇觉寺当了和尚。他从最低等的勤杂活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扫佛堂。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便当。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果然是“君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起来了,说着便坐了下来。而后,天下新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由立而坐了。

          凤阳明中都城遗址   

 

 

    明中都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角,是当年朱元璋称帝后建的皇城,为明清紫金城皇宫的前身样板。文革期间遭破坏,现残存西华门段城墙较完整。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古迹。

    安徽凤阳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欲在家乡建造都城,但以国师刘伯温为首的朝中多数大臣认为“凤阳不可都”,并力劝朱元璋不要在凤阳建都。朱元璋不依众臣之谏,仍坚持凤阳“前濠后淮,有险可依,又有漕运之便”为由,将凤阳定为中都,并加紧调集工匠,开始宫殿城池的建造。六年后,正当中都城规模初具时,朱元璋却又下昭罢建中都皇城,还决定把京城设在应天,取名南京。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建都凤阳的主意呢?除了史书上讲的,他“真正意识到凤阳作为都城不合适”外,还有一个故事甚为流传:当地有个地名叫“殷家涧”。刘伯温为再次劝谏朱元璋“凤阳不可都”,便心生一计:建议朱元璋将凤阳中都城向南迁移一箭之地。朱元璋心想,只有一箭之遥,你这箭射程再远,总射不到外乡去吧。于是就传来一名武士,张满全弓向南射了一箭。那里知道箭射出后,突然飞来一只老鹰,猛地伸出爪子,夹起那支箭向南飞去,一直飞到金陵城上空,才把箭丢下。朱元璋见此说:这天意也!万不能违的。于是,也只好在南京建都了。“殷家涧”也就是“鹰夹箭”的谐音,故事也流传至今。

    据介绍,凤阳中都城规模宏大,宫室、殿堂、坛庙、官署、街巷等均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共有九门,十八水关,周长五十余里。该城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规划设计对南京城以及后来的北京城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都城从开建至今已是六百四十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连年的灾荒水淹,不断的兵战厮杀,已使这座“建筑豪奢”的城池几乎毁于一旦。但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乡说,在全国解放后,还尚能见到不少都城的建筑遗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其彻底荒疏,仅剩下的一段城墙,也早已风烛残年。许多拆毁后的砖瓦多数已用与民房建筑或被农户垒起了猪圈。

    我们在沥沥细雨中艰难地爬上古城墙,但见残墙宽约四、五米,高约七、八米,墙上杂草丛生,砖块满地,四周围的土地上有的种了庄稼,有的野草遍地,很难想象出这里曾是朱元璋的皇家都城。

    好在政府现已意识到保护古迹遗址的重要性,邀请了多方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现正在科学发掘,加紧保护性维修,据说不久此地将是一个遗址公园,连同当年朱元璋出家的隆兴寺、为其父母和兄嫂建的明皇陵,以及韭山洞、狼巷迷谷、鼓楼等景点,串成一条线供人们旅游休闲。

 

明中都城遗址现残存西华门段城墙较完整,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古迹。























 


                  遗留下来的断墙残壁的古城墙。


 

现邀请了多方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现正在科学发掘,对明中都城遗址加紧保护性维修。






 
   凤阳鼓楼

 

 

    凤阳鼓楼是大明王朝历史文化重要物证,素有“华夏第一谯楼”美誉。

    鼓楼又名中都谯楼,位于凤阳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8年(公元1375年),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

    与其他鼓楼的南北向不同,凤阳鼓楼是东西向,鼓楼上有朱元璋手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鼓楼是凤阳明中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建筑。

 

  鼓楼又名中都谯楼,位于凤阳县城中央。


 
                

 

鼓楼建于明洪武8年(公元1375年),已有600多年历史。

 

      
                 鼓楼上有朱元璋手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


  
鼓楼是凤阳明中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建筑。






 


                     


                          


                  

   楼宇现是朱元璋展览馆。


凤阳花鼓是凤阳独有的曲艺类民间表演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南大通万人坑

 

 

    大通“万人坑”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原大通矿南,形成于1943年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残害我国矿工的历史铁证。1938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占了大通煤矿。在随后的7年间,他们在大通煤矿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日寇推行了奴役政策,采用“以人换煤”的手段,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造成17000多人死亡,7000多人伤残。他们采用打活靶、蹲水牢、站钉笼、装麻袋等等凶残手段,杀害了无数的抗日志士,仅在1942年秋至1943年春,短短的几个月,就有13000多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下。死难矿工被抛弃在荒山脚下,后经挖坑等掩埋,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为了揭露日寇的滔天罪行,世世代代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68年,在原址上修建的大通“万人坑”教育馆,2010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

 

 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

 



                   同我们一起参观的小学生。







 

  
                   日本侵略者采用打活靶、蹲水牢、站钉笼、装麻袋等凶残手段,杀害了无数矿工,这是“老虎凳”,可以想象受刑同胞的痛苦!



 

日寇推行了奴役政策,造成17000多人死亡,7000多人伤残。

 

日本鬼子面目狰狞,后面的汉奸更为可恨!








    仅在1942年秋至1943年春,短短的几个月,就有13000多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下。死难矿工被抛弃在荒山脚下,后经挖坑等掩埋,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淮南拜谒春申君墓   

 

     春申君(前320~前238)本名黄歇,关于黄歇的墓冢之争,黄歇死后葬于何处,也是众说纷纭,不少地方都说发现了黄歇墓。目前有江苏苏州,湖北江夏,安徽淮南,湖南常德,河南信阳等地方宣称有黄歇墓。我们这次安徽之行来到淮南,特到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的春申君陵园,春申君墓原来只是个大土堆,相传是座战国时期的墓葬。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及《寿州志》、《凤台县志》记载,后又安徽省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考察,确认此为春申君之墓。据取土勘查表明这座墓仅木炭就有一米多深,墓室的木椁近一尺厚。春申君墓高近十米、方圆二百平方米左右,1992年淮南市在此修建了墓碑,定为淮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动工兴建“春申君陵园”,并于同年对外开放。









  春申君(前320~前238)   本名黄歇,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等人齐名。这四人明晓大义,有安邦治国之才,被人称为四贤。也就是东周时期著名的“四君子”。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辅佐治国。根据《史记》记载,春申君是被国舅所杀,被杀后全家也被灭,地点就是楚国国都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寿县。

 

         寿县珍珠泉    

 

     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北部,有一名扬四海的古泉“珍珠泉”。珍珠泉又名“咄泉”、“响泉”、“喊泉”。明嘉靖《寿州志》载此泉:“每闻人声,则泉水涌,小叫小涌,若咄之,泉弥甚,因名咄泉。”。珍珠泉随声涌甚,当求地质学家解释原理。但阳光下的一池清泉,面对游人的喊叫,泉水随气上浮,化成气泡,一串串似珍珠在水面破碎,发出咄咄的稍微的音响,这确是令人叹为观止。珍珠泉旁所立“珍珠泉”三个楷书大字石碑,字系清同治八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所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寿县县长高瞻,又在两旁补立石刻联语:“珠泉尽洗贪污气,淮域长流正义风”。

    珍珠泉的泉名,传说是一位名叫珍珠的姑娘在大旱之年发现的,因而得名。此说似乎不确。清人吴育《珍珠泉记》曰,泉在“八公山之址,泉出其下若珠,故名”。孙家丞《重修珍珠泉碑记》说:“俗称珍珠,肖其形也。”他们都说是因“泉涌如珠”而得名。

    珍珠泉水品位很高,是泡茶的上品,若用其制豆腐,其色、质、味尤佳。吴育《珍珠泉记》:“其水淳澄,不容垢污,沉埃聚沫,或旋焉,淡之不得泊,味清冽刻削,不能久饮,彼其出于石罅,性因然也。而造豆腐,其者资焉,色白而质良,风味尤胜。”如今,珍珠泉水不仅用来造“八公山豆腐”,而且这里还办起“八公山矿泉水饮料厂”,生产出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的优质饮料,颇爱消费者的好评。

       

寿县北部有一名扬四海的古泉“珍珠泉”。 




珍珠泉又名“咄泉”、“响泉”、“喊泉”。





 

           
珍珠泉水品位很高,是泡茶的上品,若用其制豆腐,其色、质、味尤佳。


   
                        在阳光下的一池清泉,面对游人的喊叫,泉水随气上浮,化成气泡,一串串似珍珠在水面破碎,发出咄咄的稍微的音响,这确是令人叹为观止。

  
   珍珠泉旁所立“珍珠泉”三个楷书大字石碑,字系清同治八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所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寿县县长高瞻,又在两旁补立石刻联语:“珠泉尽洗贪污气,淮域长流正义风”。







      寿县拜谒淮南王刘安墓    

 

    在安徽中部八公山下淮河南岸有座美丽的古城,这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远在春秋时期寿县已形成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的蔡国、楚国、西汉国都曾建都与此。这里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古迹遍布,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我们游览了珍珠泉后就来到了八公山下分别拜祭了淮南王刘安和赵大将军廉颇墓。

 

淮南王-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在今寿县)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

    刘安好专研生之术,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这8个人号称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英国最有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690页提到:“豆腐的制作技术始于中国的汉朝。”。古老的历史遗迹是八公山豆腐文化考古的依据,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尽管刘安的治国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可是在那独尊儒术的时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屡遭谗言。汉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寿县拜谒赵大将军-廉颇墓

 

 

     廉颇墓坐落在安徽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东面背靠八公山,西面面朝奔腾的淮河水。在山脚下,耸立着一块高约七尺,宽约两尺半,厚厚的花岗岩墓碑,墓碑上面刻着已故著名书法家司徒越先生题写的“赵大将军廉颇墓”七个的大字。阳春三月,墓地周围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盛开的梨花和桃花,景色宜人。眼前大约三百公尺见方的大土堆就是廉颇墓,墓南北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谓是风水宝地,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阳春三月,墓地周围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盛开的梨花和桃花,景色宜人。















 

  
廉颇墓    墓南北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谓是风水宝地,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廉颇     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后来因廉颇功高盖主,屡遭谗言奸臣相害,但他不改报国的初衷。公元前244年,赵孝成王去世,新赵王解了廉颇的兵权,将他的报国梦击碎了。他被迫离开自己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赵国,投奔到魏国的首都大梁。但因为他过去曾经领兵攻打过魏国,所以魏王不信任他,让他坐了“冷板凳”。而此时,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起用廉颇,便派遣一个叫唐玖的宦官,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观察廉颇还是否可用。在此之前廉颇的仇人郭开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唐玖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唐玖回来向赵王报告却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令赵王认为廉颇老了,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寿县八公山    

 

     八公山是大自然赐给淮南一块瑰宝。它是大别山的向东隆起和延伸。主峰并不高,只有海拔241.2米。然而,由于它背靠楚国的故都古寿春(今天称寿县),所以,它的历史悠久,自从汉朝淮南王刘安在这里写了不朽的名著《淮南子》后,这个山也就成了淮南人的骄傲。

     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相传一日,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没想到服后即白日飞升,全家均成神仙,就连家中的狗与鸡吃了主人盘中剩下的残羹剩饭,也一起升上天去,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

     八公山除了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外,又因为所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它控江襟淮,形势险峻,有藏龙卧虎之势,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383年,占据北中国的秦王苻坚,调动几十万大军南侵,东晋谢石、谢玄率军在八公山一带与苻坚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秦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源于八公山。

     虽然年代久远,有些遗存已经消失,但这儿仍然拥有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如淮南虫古生物化石、淝水之战古战场及古寺、古庵、古塔、古道观多处。深厚的文化渊源使这座名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潭都有历史魅力。

 



                      

 

   淝水之战古战场遗址   淝水之战遗址主体建筑为:花岗岩雕塑墙,艺术地再现当年发生在八公山下的著名战役——淝水之点的壮烈场景。






 

   白塔寺整座寺院耸立于青山绿树之间,气势宏伟,做工精美。


 


 

    汉淮南王宫是八公山景区的主要景观,是为纪念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中华美食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而建造的。其建筑包括淮南王宫殿、刘安及八公塑像,供中外游客瞻仰;周边回廊内镶嵌六十幅砖雕壁画,仿汉画像砖艺术风格,内容主要反映淮南国兴衰、刘安的重要活动、《淮南子》所载科技成果,神话故事等。大殿后山峰上修建反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升仙台,增添景区的神秘气氛,引人入胜。

 



 



                   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中华美食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 


刘安及八公塑像


 

 
                升仙台     反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升仙台,增添景区的神秘气氛,引人入胜。


 

八公山景区中的重要地质景观。石林连绵不断,蔚为壮观。 



            连理枝


“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


 


   
   寿县古城风景区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寿县古称寿州、寿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古城,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楚国的都城,故在历史上有“楚都”之称。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

    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名人古墓星罗棋布,古遗址有“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等。1986年,寿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楼    寿县古城楼始建于宋朝,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城墙周长7141米,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 

 



   宾阳门 


 


 




 


  淝水之战古遗址  寿县地处南北冲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历史上这里战争频仍,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这场战争不仅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可为凭吊的历史遗迹。








  报恩寺   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寿县博物馆   寿县博物馆是以收藏寿县域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侧重收藏“楚文化”体系文物,同时亦兼藏近代、现代传世文物。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各类藏品。博物馆分7个专题,共设11个展厅,分别为楚都遗珍、晚蔡履迹、楚墓撷宝、汉魏流韵、璀璨文物、淝水之战、翰墨流芳、彩瓷缤纷、古窑之光、宗教艺术。浏览一遍我们了解了寿州大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各类藏品一万多件(套)。收藏的 “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金棺和银棺等,都是镇馆之宝,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一大特色。


             

                                          “越王者旨于赐”剑 战国时期越国青铜兵器

 

                                   金棺  


金棺内的舍利子
 

 

奉车都尉”龟钮银印


楚金币
 



青铜器

    

 

                                         羊首尊、牺首鼎                                       
     


寿县孔庙  寿县孔庙元代始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近年因市政建设,部分建筑相继拆除,现存有“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伴池、前门、名宦词、乡贤词、大成殿、明伦堂、奎光阁等。








 奎星阁   在寿州文庙的东边。阁为3层,木结构,台基至室瓶顶高约20米。平面呈六角形,底层面阔4米。由第一层起,高度逐层递减,面阔逐层收缩。二、三层无廊,各面均开窗。一、二层沿内壁设梯,游人可拾级而上。



   寿县清真寺   寿县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清康熙时扩建。寺内有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正中是主建筑物无相宝殿,即礼拜殿,殿前有石台,两厢为阿文教学用房。后院是由环绕无相宝殿围墙形成。院内有4棵绿荫蔽日的参天银杏树,寺院肃穆、庄重。
 

 

 





       

滁州琅琊山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山由晋元帝司马睿以其王封号而得名。琅琊山是皖东第一名胜,中国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华百座名山之一。琅琊山景区内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关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独厚。九洞十八泉处处引人入胜;茂密的森林,清幽的景色使其具有“皖东明珠”的美誉。

     琅琊山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称于世,更有古清流关、唐代琅琊寺、宋代醉翁亭、丰乐亭、唐代画圣吴道子刻绘的观音像、宋代书法大家苏轼敬书“一代宗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碑刻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映生辉,吸引了人们来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访古探幽、是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历来为中外名人和旅游者所青睐。

(1)琅琊墨苑景区   琅琊墨苑是进入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墨苑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2)醉翁亭景区   醉翁亭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景区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亭院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行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呈眼底;亭后林涛起伏,声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2007年,国家发行“中国名亭”特种邮票,选中的四大名亭却是长沙爱晚亭,绍兴兰亭,九江琵琶亭和琅琊醉翁亭。这四座亭都以其所联系的诗词书文而出名。

 

    醉翁亭的结构为上顶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十六立柱,周围设置木栏。南北框门有格花和浮刻花纹装饰,亭内有晚清时期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檐下的“雀替”(古建筑中仿上与柱相交处的托座)有八组古代故事的硬木透雕。 

     

 

    亭旁山崖壁上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个巨大篆字。


 

二贤堂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宝宋斋   宝宋斋意思是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

 

冯公祠     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影香亭     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意在亭  意在亭以四根栋木为柱,亭角翘起,呈飞腾之状。顶盖四周饰有花纹图案,亭内放置石桌石墩,供游人小憩。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意在”两字,取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古梅亭(欧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其间有古梅一株,傲然挺立,相传为欧阳修亲手栽植。梅树的年龄已经很高,预计已有数百年,至今仍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现为全国四大寿梅之一。古梅的根部扎在一座由巨石垒砌的长方形花坛中,坛的南面有清初题刻“花中巢许”四字。“巢许”即巢父和许由,均为上古时代的隐士。


 

 让泉    即《醉翁亭记》中的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位于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让泉”二字碑刻。



  (3)欧阳修纪念馆   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兆页、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4)琅琊古道   步出《醉翁亭》,来到琅琊古道。琅琊古道是人们登山去琅琊寺的一条道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长约500米,青石铺成,蜿蜓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道两边古树参天,琅琊榆散布其间。前行不远,有一用条石砌成的拱形城墙,扼守在两山之间,城墙额上刻有“峰回路转”四个大字。走过拱形城墙门,隐约可见一小亭掩映在树色之中,这就是蔚然亭。蔚然亭是游人途中小憩兼赏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举目南望,两山之间一泓湖水,便是深秀湖,极目山峰重叠,古树葱茏处,便是琅琊古寺了。 

 


 



(5)琅琊寺景区    为唐大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发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其中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至宝,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为全国之最,寺庙终年香火缭绕,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老山门    门上有“琅琊胜境”四字,山门两旁有“大千世界,不二法门”八个篆字。门前山道上青苔点点,这就是琅琊古寺的老山门。



山门   琅琊古寺依山而建,林木环绕,位置绝佳。

 

 

 三天门


 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醉翁亭记》条屏。  



 


 

无梁殿    位于琅琊山琅琊寺内,亦称“玉皇殿”。该殿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该殿为红砖拱形垒成,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殿内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关塑像。     

 

大雄宝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正殿五间,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现殿建于民国五年(1916),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  

 

濯缨泉    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著名书法家李冰阳篆其铭,世人奉为珍宝,现铭刻已失。后张忆又书“庶子泉”三字碑,断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郑大同来游琅琊,见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今仍存前人题书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侧石壁。

 

  雪鸿洞   洞名出自苏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传说曾有一西域和尚在洞内面壁六年而“悟道成佛”,如今洞内仍留有他“面壁处”的摩崖石刻。

 

   东晋元帝发祥地

 

  古石刻    琅琊寺范围内,唐代以来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像和《金刚经》碑最为珍贵。




(6)南天门  位于琅琊山东南制高点,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古建筑群。登天门可远眺长江如带、钟山似螺,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

 

古碧霞宫



            会峰阁

 

    登天门会峰阁可远眺钟山似螺,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 

(7)深秀湖景区   深秀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钓,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