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核工业集团公司:太原赖宁雕像提前迁回 负责人称与网上报道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32: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8月20日00:41
我来说两句 (1442)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1)">视频:少年英雄赖宁雕像“交不起房租”被请走

8月18日晚,在山西太原东仓巷,备受中国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中新社发 韦亮 摄
中新网8月19日电(蒲波) 挎书包,带红领巾,昂头站立的小英雄赖宁又回到了太原市东仓巷,被鲜花和小学生包围,距离此前报道的回迁时间8月底,提前了大约十天。杏花岭区政府负责人对记者说,赖宁雕像迁回和网上报道有一定关系。负责人还表示,不存在“没地方要”的情况。
赖宁雕像:
曾与垃圾相伴,今被鲜花簇拥
8月,一则关于“山西太原东仓巷的赖宁雕像"被消失"的新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赖宁雕像消失的三个多月里,东仓巷的居民四处寻找雕像的下落,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起“寻人启事”。
赖宁雕像“被消失”了?媒体纷纷探访,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的废旧仓库的院子里发现了赖宁雕像。据报道,雕塑底座的四个角已经被磕碰得没有了棱角,雕塑身上,除了斑斑痕迹,还泼洒着油漆。
据熟悉赖宁雕像的人回忆,雕塑下曾经是蹬三轮车的农民工聚会的地方,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围着赖宁的雕塑爬上爬下,一些玩累了的孩子甚至躲在雕塑后撒尿。东仓巷的环卫工人最头疼的就是清扫赖宁雕塑下的垃圾。
但是,如此不堪的赖宁雕像与东仓巷的居民相伴20来年,成为难以抹去的记忆。当地居民对于赖宁雕像的“消失”从感情上难以接受。
原来,赖宁雕像的搬迁是因为改善交通。《光明日报》8月17日报道,太原市5月决定拓宽东仓巷路面,但是有两个困难,一是雕像影响施工,二是怕施工中损坏雕像,最后,有关部门决定在施工前将雕像移开并在别处暂时保存。
据报道,太原市鼓楼街办苏主任说,街办给赖宁雕像找更适合的归宿,首先想到摆进学校最合适。然而,当联系到学校时,却被对方拒绝,校方多称校园没地方放置赖宁雕像。由于找不到愿意接收赖宁雕像的单位场所,街办才无奈将雕像拉到杨家峪东沟村存放。
可后经记者调查,赖宁雕像没有存放在东沟村,而是在距离太原市中心十几公里的杨家峪长江村。
在19日,针对此前报道包括少年宫、学校在内的单位,拒绝安放赖宁雕像的说法,杏花岭区政府负责人对记者说,不存在“没地方要”的情况。
对于“迁回赖宁雕像”, 杏花岭区政府负责人也承认与网上报道有一定关系。17日,记者从太原市委宣传部了解到,赖宁雕像将于8月底道路改造完成后迁回原址。不到8月底,8月18日晚间,赖宁雕像就被大卡车拉回,而且进行了清洗。19日,雕像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周围放满鲜花,还有小学生参与“回迁安放仪式”。
赖宁精神:
与时代相悖?只是空洞的符号?
1988年5月,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被挂在了中小学校园,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的象征。
当年,学校里出现了若干“学赖宁标兵”。不仅在太原,在成都、在西安等地,赖宁雕像都成为精神的指引。
2004年,赖宁的英雄事迹从教科书上消失,社会不再提倡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在“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里,类似赖宁救火的举动被禁止。
时代不需要赖宁了?赖宁的精神何处安放?赖宁只是成为了70后、80后的一种精神记忆?
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时代在变迁,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具体到赖宁的事迹,他认为现在一些人更喜欢“去神圣化”,尝试“解构崇高”,对于崇高的东西都怀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怀疑一切。
回到“赖宁精神”的最初定义,可以发现,赖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不是简单仿效救火举动本身。22年前,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联合作出的《关于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的决定》,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学习赖宁同学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赖宁同学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赖宁同学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赖宁同学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不要抹去历史的记忆,给年轻人留一点儿值得崇拜的英雄吧,”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说,“这个时代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敬仰和崇拜的了。一座小小的雕像占不了多少地方,不管是整治也好,重建也好,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夏学銮认为,即便是要整治,要改造,也不是一定要迁走,一座雕像也不占多少地方。关键是怎么处理。处理得好,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文景观。“拆旧建新并不可缺,因为建起来的,不过是空洞无物的建筑而已。”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称,在一个可以为西门庆、潘金莲故里争抢得头破血流的时代中,在一个可以为吸引眼球而推出“日军抢花姑娘”、“土匪抢亲”等旅游节目的环境里,赖宁所代表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文章说,赖宁雕像的流浪,不仅是对这位英雄少年的奚落,更是对一代人精神家园的强拆,让曾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依托分崩离析。(责任编辑:U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