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煤业股吧:关于宣纸你知道多少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20:36:12

关于宣纸你知道多少

(2011-07-27 15:53:28)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宣纸你知道多少
                蒋子龙——中国作协副主席

鲁迅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郭沫若说:“中国书法与绘画,离开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1、宣纸的来历
  西晋的左思以《三都赋》造成的“洛阳纸贵”,是什么纸呢?应该是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以树皮和烂麻做成。到东晋又有了藤纸,至隋代产生了楮皮纸……而纸的经典——诞生在唐代。就是宣纸!
  单讲其寿命,就有一千零五十年,所以有"纸寿千年"一说。在一千零五十年之内,宣纸的质地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单纯地讲保存,却能达到两千年。更不要说它还"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文藻精细,吸水润墨,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抗老化,防蛀蚀……因此格外适宜书画,笔墨着纸后,焦、浓、枯、淡、湿,五彩缤纷。轻重缓疾,随意变化。故宣纸一出现,便成为稀罕之物,“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古时宣州一带属江东,故宣纸早称江东纸。)依中国的老风俗,哪个地方有了好东西先得给皇帝老子送去,宣纸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向朝廷进贡的宝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绘画、立文书档案的专用纸。由于当时生产这种纸的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进贡时都要打上“宣州贡纸”的字样,久而久之,泾县生产的这种奇妙的纸就有了一个名号:宣纸。
  民间有钱的人也可以买来用于书画,或修宗谱、印经文,总之是要将宣纸用在较神圣并希望能长久保存的事情上。
  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穷困无力刻印,压在箱底多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歙县人鲍延博出资购买宣纸,此奇书才得以印行并流传下来。
  另一部经典《红楼梦》的命运也差不多,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向皇帝报告了民间在流行《石头记》一书的情况,经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之作,即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中国国画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三千万册(卷),所采取的形式多为宣纸线装书。甚至连少林寺的武功秘笈都是宣纸印的。再往近里说,国家主席送给美国总统布什的《孙子兵法》也是用宣纸印刷,其内容奇绝珍贵自不必说,单是书的用纸和装帧设计就堪称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长久收藏价值。

 

2、宣纸与日本
  目前中国的宣纸有百分之五十要出口日本,以前是百分之八十。日本的教育部门做过一项调查:在宣纸上练书法的孩子,比不练字的孩子犯罪率要低得多。在高雅素净的宣纸上练字,能让孩子的心立刻静下来,定得住性子,有助于培育孩子的耐力,可养成坚韧的品格。
  据曹天生的《中国宣纸史》记述,清光绪四年(1878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化装潜入泾县两个多月,自称是“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搜集造纸技术情报,回国后竟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一书。
  光绪三十一年,日本人内山弥左,以南京高等农业学堂教授的身份,多次深入泾县宣纸厂“调查”,偷盗宣纸生产情报。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又派人到泾县弄走了一些青檀木树皮。由于日本没有这种树,竟鉴别不出是何种何属。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派遣特务到泾县,搜集了大量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最终因气候和土质条件不同,长出的青檀树质量低劣,用之造出的所谓宣纸润墨性极差,根本不能与中国的宣纸相比。

 

3、泾县的特殊
  在皖南山区,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泾县特殊在什么地方?生产宣纸不可或缺的三种原料:青檀木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和杨藤汁,有的为泾县所独有,有的数泾县最佳。这跟泾县“两高一低”的自然地貌条件有关。泾县境内有大小山峰一百四十余座,分列东西两侧,大多为喀斯特中、高丘陵,为青檀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喀斯特丘陵上的青檀树皮,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杨桃藤也如此,又名猕猴桃,生于喀斯特的阴山密林或灌木丛内,其茎皮及髓含胶质,掺入檀皮、稻草的纸浆中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叠放,提高出纸率。泾县的中部,是一条宽阔的河谷平原,是全县的粮仓,又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这条河谷平原上有大小河流一百四十六条,可谓溪流密布,这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4、宣纸的工艺——宣纸富有生命,且充满灵性。
  现在的泾县依旧是青山绿水。这跟宣纸生产全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有关,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污染,相反对宣纸的生产用水还极为讲究,任何一道工序的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其上品便是由喀斯特山崖之水汇聚而成的乌溪,水质清醇,甘之如贻,富含多种矿物质,即古谚所说的“好山出好水,好山好水出好纸”。
  一般造纸之所以污染严重,在于添加大量化学元素,诸如漂白。而宣纸生产完全是“自然炼白”,将檀皮、稻草经过反复蒸煮、沤制和浆洗后,运到朝阳的石坡上摊晒,喀斯特呈四十五至六十度的山地利于沥水、透气,又不易被风吹跑。
  这个过程需要六至九个月,让宣纸在成型之初,便饱经大自然的露洗风炼,吸纳日月光华,最大限度地清洗容易氧化的物质,消除原料内部的淀粉含量,提高纸质的纯度,使之拉力强,吸附力强,将来宜于长期保存。同时也在大自然中被陶冶成柔白色,然后方可碎之为浆。
  正因为宣纸生产全部依赖手工操作,所以生产周期特别长。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历时三百多天,需经过十八项关节,一百多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十八个月,经历一百三十八道工序。
  比如其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捞纸”。生产多大规格的宣纸,就要用多大规格的用泾县苦竹编制而成的竹帘,四、五、六尺的单宣、夹宣、双夹宣,丈二的白鹿宣,丈六的潞王宣,现在又有了丈八和两丈的特大规格的巨宣,也都是靠两个人双手抬帘,在纸浆池里轻轻捞摆。只捞两次,一张宣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没法改,一遍成型,纸的好与坏,全看这一捞,“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然后反腕一扣,湿漉漉的宣纸就脱离竹帘码在旁边。
  两个人动作轻灵而准确,必须眼到、心到、手到,一气呵成。宣纸的厚薄、纹理、丝络就全靠两个人手上的感觉和相互极端默契的配合。工人的双手长年累月地在纸浆池里泡着,即便没有污染也会被泡肿沤烂。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戴手套?工人们早就试过了,戴上手套对纸浆的感觉就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宣纸等于废品。
  或许还会有人发问,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改成机器捞纸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很容易,但机器捞出来的纸叫机制纸,泾县宣纸的优点也将随之丢弃大半,几乎就不能再称其为宣纸。
  再比如另一道工序“烘干”。一间大屋子的中央立着一面光滑的铁铸火墙,屋子里的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五十摄氏度以上,火墙的顶端放着一大摞湿宣纸。
  刚从纸浆里捞出来的非常之薄的湿宣纸,摞在一起竟然还能揭得开。工人像舞蹈般弯腰展臂,用左手的手指一捏,右手里的竹丝刷子一托,利索地拧身转体,双臂如大鸟展翅般就将一张湿宣纸贴到了火墙上,竹丝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却将这张宣纸的每一个部位都刷到了,让它服服帖帖地粘到火墙上。将来这张宣纸的平整度就靠的是这几刷子……
  任何人到泾县看过宣纸的生产过程之后,都会对宣纸产生一种敬惜之心。
  鲁迅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郭沫若说:“中国书法与绘画,离开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清末的一张四尺宣纸可卖价万元,民国时期的一张宣纸也可卖到三四千元,已经有人一次就从泾县购买了百万元的宣纸收藏。
  现代人长寿,越长寿就越想永恒的事。据传二○○八年北京奥运会的获奖证书要用宣纸印刷,受到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赞赏。可以想象得出,再过一千多年以后,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很可能就只剩下北京奥运会的证书了。北京奥运会之后,其他奥运举办国,要想永远保存证书,就得到泾县定购宣纸。
  

话说宣纸——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有一种纸,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中国历史上的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珍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宣纸。

话说宣纸

      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尚无可靠的文字供考证。宣纸生产的故乡安徽省泾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公元121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蔡伦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年复一年终未如愿。有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看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孔丹取来造纸,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在宣纸博物馆里,有一张曹大三的画像,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宣纸生产人。修订于93年前的泾县西乡小岭曹氏家谱中记载说:“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以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水之胜,甲于江南。处处峰峦叠翠,松竹葱郁,四时山花,簇拥如锦。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媚。溪流潺潺,在万山丛中萦回。唐代诗人李白这样吟颂着: “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粹——宣纸。

      生产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东西都是泾县得天独厚的特有植物。青檀一般称檀树,常生于石灰岩山地,也生于花岗岩山地和河滩溪旁,茎皮纤维优质,是制造宣纸和人造棉的原料。青檀树在泾县是满山遍野无所不在。这种树越砍伐它越旺,你不砍伐它不长。就象割韭菜一样的,割了马上发起来,一般三年、四年砍伐一次。每年初冬是砍伐青檀树的最好时节。砍下的青檀枝,首先放在火灶上蒸煮。蒸煮过的青檀皮很容易去皮,劳动强度并不大,因而这项工作往往是由妇女来完成的。

泾县的田地含沙量比较高,沙田稻草金杆黄叶色泽黄亮,是一般的稻草不具备的。这种稻草要经过蒸煮,开始要经过石灰呛,用石灰阉起来,阉了多少时间以后要把它洗干净,太阳底下晒,晒了以后又要加碱。再蒸煮,蒸煮以后摆在山上,再太阳晒,露水露,雨淋,自然漂白。

      由于泾县山区的日照、年降雨量、温差、空气的湿度的独特性,制造宣纸的皮料和草料在山中滩晒经日光漂白,也是制造优质宣纸的特殊条件从檀皮一直到宣纸,经过这个手170来遍,经过170多遍手,需要受到日月精华,不管是檀皮、稻草,没有太阳晒,没有雨水淋,这个宣纸不算宣纸。

      取之于自然,受之于自然,经水火相济,集日月光华,这恐怕就是宣纸生产的奥秘所在。泾县自古隶属于宣州府,泾县生产的纸都是由宣州府衙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过去就叫纸,根本不叫宣纸,宣纸是进贡皇宫以后,这个纸是什么地方来的,哦,是宣州府送来的,这个纸就延伸下来叫宣纸,以地得名。

       生产真正的宣纸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成本很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生产普通书画爱好者需要的价格低廉的书画纸,供应市场。这也是大部分泾县宣纸工场的生产状况。书画纸传统地一般选用龙须草或者是竹浆草或者是木浆在一起混合的这种纸张。这些纸张应该说能够有一些宣纸书画的效果,但是不能作为作品的长期保存。因为它一二十年以后容易发脆褪色,但是作为书画爱好者价廉物美的练习纸还是可以的。

     在位于小岭周坑的千年古宣宣纸厂里,古朴的、甚至是原始的生产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的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与传统的宣纸生产一样。

      有人说,国画画得好,一半功夫一半纸。也有人说,国画家如果离开了宣纸,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宣纸是中国造纸科技史上和文化艺术史上的杰出创造,宣纸是中国人的骄傲。

 

历尽艰辛造宣纸——民间故事
    东汉末年,造纸“鼻祖”蔡伦死后,他的得意关门弟子——年轻的造纸名匠孔丹非常怀念他的师傅。孔丹常常对着师傅那张渐渐发黄开始起皱的画像默默流泪。当年,年仅8岁的孔丹因父母双双亡故而独自流浪到了洛阳,终日在洛阳城里以乞讨为生,受尽了欺辱。一日,又饥又渴的孔丹被一只恶犬肆意追咬,无奈之下,年幼的孔丹用棍回敬了一下恶犬,不想此举却招来了恶犬主人的一顿暴打,正当孔丹奄奄一息地躺在街边时,恰巧蔡伦一行有事路过此处,见孩子已经命悬一线,心中顿时生起怜悯之情,便叫下人将孔丹带回了府中,供他吃喝供他念书,在孔丹长大后还将自己的造纸技术倾囊相授......每每想到这里,孔丹心里总感到对不起师傅,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师傅做点什么。孔丹在认真思索了好久以后,决定离开洛阳,前往皖南山区寻找一种更好的造纸原料,争取造出一种能抗老化、防虫蛀、避腐蚀、洁白如玉的上等好纸来,重新为师傅画像,让师傅的容颜流传百世。
    那时的皖南山区峰险林密,沟壑纵横,溪流密布且蜿蜒曲折,山中虫兽更是出没无常。在崇山峻岭中苦苦跋涉寻找了数月之久的孔丹依然是一无所获。但孔丹一点也不气馁,坚持着他的寻找之旅。白天,他饿了就摘些野果充饥,渴了就喝点山泉水解渴。晚上,他困了就在荒郊野外幕天席地睡一睡。半年下来,原本魁梧丰俊的孔丹已经变得瘦骨嶙峋蓬头垢面了。一天,当疲惫不堪的孔丹辗转来到了泾县一处山林中时,因饥饿难耐就随便摘了几枚色彩鲜艳的野果充饥,不料吃完过了半个时辰后,孔丹就觉得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疼痛异常,苍白消瘦的脸庞上虚汗直流,慢慢的孔丹就捂着肚子晕倒在了山路旁。当孔丹再次悠悠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一户陌生人家的床上。原来,当孔丹晕倒后,被附近一山村上山采药的父女俩看见了并及时救了他。感谢老伯的救命之恩。孔丹正欲挣扎起身相谢,却被眼前这一慈眉善目的老伯一把摁住,老伯心疼道:别动,年轻人,你身子太虚了,要静心修养才行,不管什么事等养好了身子后再说,小艾,快点去把熬好的粥端来。哎!来了,爹。少顷,从厨房里面走出一位清秀纯朴的姑娘......在父女俩的精心照料下,孔丹很快就恢复了原状。当孔丹将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老伯后,老伯面露喜色,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孔丹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后生。并告诉孔丹如果他愿意的话,可将自己的小女许配给他。可孔丹听后,却一口拒绝了老伯,孔丹满脸愧色道:老伯,您的恩情我永世不忘,小艾妹妹对我的好我也心知肚明,可我曾在师傅画像前许下了承诺,这辈子如果造不出好纸来,决不婚娶。难得啊!难得!如今这世道还有这样重情重义的人。老伯听完孔丹的解释后,不禁仰天长叹。
    几天过后,在父女俩的千嘱咐万叮咛下,孔丹重新踏上了寻觅之途。不过,这次孔丹一改以前那种满天飞的找法,决定采取以采药父女居住的山村为中心,细细地向四周扩散寻找的方法。山路依旧的崎岖,希望依旧的渺茫,可孔丹依旧起早贪黑执着地寻找着。夏季一个闷热的晌午,穿梭在崇山峻岭中的孔丹途经一条孱孱流淌的溪水边时,顿感口干舌燥,立刻俯下身来用手掬水解渴。喝完后,孔丹觉得还是意犹未尽,便麻利地脱去外衣,纵身跳入冰凉的溪水中冲凉。神清气爽后,孔丹上岸准备穿衣,当孔丹伸手刚想拿起外衣时,一条不知什么时候游进到了他外衣下面的五步毒蛇突然向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并狠狠咬中了他的右手。当时,孔丹顾不上穿衣了,赶紧用左手使劲地捏住右手的伤口,快速跑回到溪水旁,一边不停地用力狠狠挤压伤口,一边用溪水不停地冲洗着伤口,许是毒液太强的缘故,没有一会儿的功夫,孔丹就感到了天旋地转,不省人事了。
    朦朦胧胧之中,孔丹仿佛听到有个焦急而清脆的声音在不断的唤着他。艰难地睁开惺忪的眼,孔丹依稀看见小艾姑娘蹲在一棵倒卧在溪水中的古树旁,正羞红着脸紧闭着双眼用双手抱着自己的头。你怎么在这里?我身上怎么没穿衣服?孔丹恍如隔世疑惑不解地看着小艾姑娘。瞧你,还知道自己没穿衣服呀,你找什么造纸新原料差点儿连命都搭上了,要不是我三天两头暗中偷偷跟着你呀,恐怕你现在......小艾姑娘话未讲完,脸上再次现出了两朵绯红绯红的云。真的谢谢你——小艾姑娘,你又救了我一命,我...我...孔丹一边感谢小艾姑娘,一边在小艾姑娘的帮助下艰难地穿上了衣服。不要光谢我,你还得谢谢它。小艾姑娘此时睁开了美丽的双眸,用手指了指孔丹右手上紧紧绑扎的几根白白的长长的细细的植物纤维。这是什么东西?你是哪里找来的?你快说呀!你快说呀!小艾姑娘,我求求你了快点告诉我。孔丹用手摸了摸、拽了拽这几根从未见过的植物纤维后,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两眼顿时冒出了极其兴奋的光芒。干嘛这么激动?啰,孔丹哥,这东西不就在你的身边嘛。小艾姑娘迷惑地用眼瞟了瞟他们俩身旁那棵伏在溪流中的树。原来,这棵不知什么时候被发山水时冲倒的青檀树,由于长年经受了日晒雨淋,再加上溪水终年的漂洗,树皮已经腐烂变白,在缓缓流淌的溪水中露出了一缕缕修长而洁白的纤维。找到了!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孔丹突然之间仿佛忘记了疼痛,忘记了一切,他噌地一声站起身来,紧紧抱住了还在迷惑之中的小艾,并兴奋不已地吻了一下小艾,随后,孔丹就转身踉踉跄跄地朝着那棵早已高度腐烂的青檀树奔去......
    后来,孔丹就在这里安下了家,娶了小艾姑娘为妻。并在山村的溪水旁建起了造纸棚,用这种崭新的原料和山村里的百姓们共同研制造纸。经过大家的不懈的努力,孔丹终于在十年后造出了当时世上第一张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不腐不蛀、润墨极强的长寿纸张。随后,孔丹用重金请来了一位当地的著名的画师,重新为师傅画了幅画像,精心裱制后,悬挂于自家厅堂之上,代代相传。
    孔丹历尽艰辛所造的纸,就是被后人称为国之瑰宝的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