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设备china xlj:《道德经》全文及释义(41-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8:28:33

(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唯有“道”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

 兄弟修道

 兄弟二人皆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其为师,并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终不能舍弃。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略见一斑。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

高僧如期而至,问二人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

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哥哥默然。

 

 花开的智慧

 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和作风,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非常美丽的教案。这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给这位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

第二天一早,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跑来了,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师就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诺诺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道”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一”是阳,“二”是阴,阴阳和合生化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错,这里代表的是万物阴阳之气和合,才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也说明了万物是离不开阴阳的,缺少阴也不行,缺少阳也不行。人也是一样,头乃阳,对立脚为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恶,唯有:孤、寡、不谷,而君王自称之,这里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第三是九章这句话“侯王自谓孤、寡不。此其以贱为本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物质上面的损失,可以说是益。也可以说是益上面的损失。这里很乱,语言很难说明白,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有两面,一阴一阳,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暴者不会顺其自然处事,故死,我将这句话当作传教的宗旨

 解签

 一个年轻人去寺庙里求签。他很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轻人欢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他起身,对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我知道,这是上上签呀!它怎样指引我去争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的。”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和尚点点头,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失业几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呗。”老和尚问:“能糊口了吗?”年轻人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的。”

年轻人显然很震惊,问:“那么,这个上上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说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相对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确是上上签。”

 何为高僧?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好比雨水穿石头木头的故事一样。)所以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行不言之教育,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知道。

滴水穿石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佛像与台阶

 有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沿着一级级石阶走到山顶,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烧香许愿。一年又一年过去,这座庙一直香火鼎盛,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终于,铺在山路上的石阶开始抱怨了:“我说佛像呀,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

 佛像笑了笑,说:“当年,您只挨六刀,便成为一方石阶,而我是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

佛像昔日经受雕凿的痛苦,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同样,我们每个人也在用今天的坎坷,为自己的未来塑造着形象。

(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利与己身生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妙,这让我想起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表面上是好可是得与失给带来的是福是祸那?不要只想得,付出不能少
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世间没有好坏,亦好亦坏。

 吃饭睡觉的自然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有。”

信徒问:“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又问。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外表与内在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有大成就之人,似有缺陷(因为大智者,持守大道,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面对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的大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智慧不足。),因此其用不弊。这里的“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都是持守大道得道的一种体现,“其用不弊”,“ 其用不穷”是道的本原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能够胜烦躁,寒冷能够克酷热,清静为天下之正(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章老子阐述了,清静乃大道也。通过“大成若缺”这让我想起了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明道者似昧。

 爱的力量

慧敏是方丈的关门弟子。这年冬月的一个早上,方丈一开寺门便在白花花的雪堆里发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方丈望着几乎没有一点血色的小脸蛋儿,心里不禁一阵痉挛,忙把孩子抱进屋里。方丈将一勺勺姜汤给孩子喂了下去,不一会儿,孩子慢慢地睁开了双眼。

 方丈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小施主,你是哪里人氏?为何冻晕在寺前的雪地里?”孩子望着方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晶莹的两串泪花儿缓缓滚落到了腮边,张了张嘴,发出来的却是咿咿呀呀的呜咽——原来,孩子是个哑儿。

 方丈沉思了一会儿,打着手势问道:“我收你做关门弟子,不知你可否愿意?”哑儿明白过来后,忽地翻身下榻,跪在地上,冲着方丈磕了三个响头。方丈拉住他道:“你虽然是个哑儿,但心地灵通,我就给你取个法号叫慧敏吧。”

 慧敏遵照方丈的吩咐,虽然穿上了僧衣,但却不用和师兄弟们一起唱经诵佛,只是每天干些打水扫地的杂活儿。

 第二年的夏天,慧敏就已经能够独立默写整部《金刚经》了。

 一天,慧敏正在大殿的空地上拔草,忽然看见几个师兄弟们大呼小叫地从大殿里跑了出来,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他转身奔进了大殿,一看是一个进香少女中暑后晕倒在丫环怀里。

 慧敏冲到少女跟前,单腿跪地将其上身拖起,伸手按住下巴,便将自己的嘴唇对在了那只樱桃小口上,旁若无人地一鼓一吸运动起来。大约半个时辰后,少女的鼻孔里慢慢地有了些许微弱的气息,而慧敏的后背上也早已湿透了一大片。

 大师兄慧圆将慧敏杖击20后押到了方丈座前。

 慧圆对方丈说:“师父,慧敏在众目睽睽之下犯下了色戒,请师父按律把他赶出山门。”

方丈双目微启,缓声道:“先把慧敏放开再说。慧圆啊,亏你也是出家人。你师弟心中只存救人之意。说到色戒,恐怕是你等心中不干不净吧,心中放不下的人才是犯戒。”慧圆欲言又止,讪讪退下。

 半年后,寺里要选一名主事。经过了几轮辩经谈法,最后,只剩下了两名选手:慧圆和慧敏。

在师兄弟中,数慧圆声音洪亮,梵语发音地道,所以,九川镇上做法事的人家请他去的也最多。

每回做完法事归来,不但给寺里挣下不少酬金,自己也落得不少散碎银两。慧圆便用自己的积攒去镇上做了一套崭新的袈裟,脖子里也是新买来的紫檀念珠。这一切,都使慧圆更加自信,踌躇满志。

 慧圆盘腿打坐,闭目凝神,方丈问一句,他答一句,丁是丁卯是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再看慧敏,乃是笔答。不同的是他拿了一枚大针,向自己的左手食指刺来,顿时鲜血直流,慧敏提起毛笔以血代墨,落纸成字,一字字写下来,刚柔并济,气势磅礴。霎时,如满天的彩虹,百花竞相吐艳,直把监考的几位长老看了个心惊肉跳。

 结果众长老也难分高下,遂判两位参试者平分秋色。

 接下来便是参禅。给二人各发了一张白纸和一枝毛笔,要求用最少的字写出最大的禅悟心得来。

交卷后,大家屏住呼吸等待评审的最终结果。一个时辰后,方丈迈步出房。“经众长老合议,一致推举慧敏当选。”

 慧圆不服,请求追查试卷。方丈笑而不语,轻展袖口,抽出卷子摆在经案上。

众人围上来一看,只见慧圆写的是“空”,而慧敏写的是“爱”。

 (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时,用来打仗的马用来耕田种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无道时,用来打仗的战马都生于战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莫过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知足者感到满足,永远满足

 自然煮饭

 一位凡夫向一位师父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师父回答道:“做事,认真做事,努力做事,坚持做事,就会创造奇迹。”

凡夫问道:“这是为什么?”师父回答道:“你现在为我烧火煮饭,等饭煮熟了,我就告诉你为什么。”

于是凡夫就为师父做饭,不久饭就煮熟了。

师父问道:“你刚才是怎样煮熟饭的呢?”凡夫回答道:“我就这样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顺其自然就煮熟饭了。”

师父说道:“你开始做饭的时候,是生米,你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凡夫恍然大悟道:“原来创造奇迹并不神秘呀!”

做,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

 女人的遐想

 一个妒妇来到弘光法师的面前,向大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妒妇说:“很多年来,我一直怀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却没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证据。因此,每天都忐忑不安。”

大师问:“你为什么会怀疑自己的丈夫呢?”

妒妇说:“当初和丈夫结为连理的时候,丈夫还是个穷光蛋,我是因为看中了丈夫的人品和能力才嫁给了他。可是今天的丈夫功成名就,事业上如日中天,为人豪爽大方,自然会成为众多女性的追求对象。而我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魅力大减了。”

“女人找对象就像买股票,”妒妇说,“你买到了垃圾股,心里非常沮丧;然而一旦买到了绩优股,心里更是忐忑不安。看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

弘光法师沉思了一下,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苹果。在展示给这个女人看了之后,弘光法师拿起了一把刀子,开始给苹果削皮。

大师说:“这是一个好苹果,可是我怀疑这个苹果里面有虫子。”说着,大师开始一圈圈地把苹果的果肉削掉。大师一边削,一边说:“你看,我花了这么大心思寻找虫子,越是找不到,心里越急躁,削苹果的速度也就越快。”

妒妇一边听一边点头,一直到最后,这个女人发现大师的手掌中只剩下了一个干巴巴的果核。

大师笑了。他说:“你看,多么美好的东西,因为怀疑它有虫子,我一圈圈地削,削到最后,我们终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好苹果。所谓虫子,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等我们明白的时候,苹果已经没有了,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果核。”

(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万事万物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法则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就在人们心中。所以人们应该去私欲,顺天道。天人合一,便可不出户,知天下,就像做生意一样有兴衰时期,这就是规律。“不窥牖,见天道。”不需要你打开窗户向外看,即可知道大自然运行法则。做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唯见于空。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见而知来龙去脉,不为而顺势而成。

 石头成佛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和尚去向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我天生愚钝,我的脑袋像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还俗了。”

禅师并未言语,而是带他来到寺里一尊佛祖像前。

禅师问道:“你面前的是谁?”

和尚回答道:“神圣的佛祖。”

禅师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佛祖像问道:“这尊佛祖像是什么做成的呢?”和尚回答道:“它是石头做成的。”禅师说道:“连石头都能做成神圣的佛祖,这可是天下的奇迹了。”

和尚听了禅师这番话,恍然大悟。他立即打消了下山还俗的念头,立志安心修身养性悟道。日后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师。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

 化缘的智慧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龙山下的缘十分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来的钱买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其余的时候就在寺庙里睡懒觉。悟空就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时光,要出去化缘。

悟了听了很烦,说:“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这么多的粮食,足可以让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劳累?”

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师弟,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悟了听了,就讽刺悟空,说:“师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呢?”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悟了听得一头雾水,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悟了化的钱物越来越少了。这让悟了很苦恼,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半月,现在只可吃上几天。但悟空依旧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带微笑。悟了想挖苦师兄,说:“师兄,你今天收获如何?”

悟空说:“收获多多。”

悟了说:“收获在那里?”

悟空说:“在人间里,在人心里。”

悟了感觉自己一时很难参悟师兄的话,决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缘。悟了说:“师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缘。”

悟空点头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缘了,悟了又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悟空说:“师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说:“为何?”悟空说:“你这布袋里装满私欲贪婪,拿出去,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悟了说:“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哪儿?”

悟空说:“人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悟空。悟空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悟空。有的还说,幸亏悟空大师上次施舍,才使我们渡过难关。悟空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啊!悟了在心里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把东西往哪里搁。”他们继续往前走,他们化的缘也越来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获不少,满怀欣喜。恰在这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边走边哭。原来农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悟空就走过去,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悟空问悟了:“师弟,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悟了苦笑。

悟空说:“师弟,你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美丽,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风水、日夜、四季,哪一样不是在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时间久了,就是一池死水。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低下了头。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

(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每天学习能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识,而求道却要去情、欲,贪、憎、痴、颠倒梦想等等一点点损掉。乃至损到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而“无为”而无所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那些政治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

本章老子阐述了,为学,只能增长知识,添加私欲,因此就会虚伪百出,忧烦众生。而求道则损知去欲,内心清静虚怀若谷,外在的自然也就无为无事了。不是不学,而是要向自然学习

 一偈得道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到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来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四十九)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没有成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在位的时候,都收敛意欲,使人们心思归纯朴,百姓都凝视静听,圣人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保护

 皆因绳未断

 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牵住了呢?一块图章,常常让我们坐想行思;一个职称,常常让我们辗转反侧;一回输赢,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一次得失,常常让我们痛心疾首,一段情缘,常常让我们愁肠百结;一份残羹,常常让我们蹙眉千度。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夜窜奔。快乐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你看,曾经与鹰同一基因的鸡,现在怎样在鸡埘边打转?你看,曾经遨游江海的鱼,现在怎么上了钓钩而摆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经蹦蹦跳跳的少年,现在是怎样的满肠愁云惨淡?你看,当年日记本上红笔书写的豪言壮语,现在又怎样成了黑色的点点符号?

大象在木桩旁团团转,水牛在树底下转团团;我们在一件事里团团转,我们在一种情绪里转团团,为什么都挣不脱?为什么都拔不出?

皆因绳未断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人从出生到入死。寿者,有百分之三;短命者,有百分之三;本可长寿而因自己行为不当跳入死地的有百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太厚,享受太多。(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太尽,缘分早尽。)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上签

 两座相邻的山头,北山和南山;两座相似的庙宇,北庙和南庙;两个同样老的和尚。不同的境况,南庙终年香火不断,佛香缭绕,北庙却冷冷清清。北边的香客宁可翻山越岭爬过两座山,或者开着私家车绕过两条盘山公路,也要到南庙烧香。眼看香客越来越少,香火越来越薄,北庙的老和尚坐不住了,带了足够的干粮,独自下山、上山,他想到南庙看个究竟。

 

入夜,山里一片静寂,两个老和尚坐在庙外的石桌前品茶。北庙的老和尚一脸迷惘说道:“论庙宇,北山比这儿修得要好,论诚意,我认真接待每位香客,不敢丝毫懈怠。为什么这儿香客如织,而北山却寥寥无几呢?”主人笑而不答,起身续了一壶竹叶青,袅袅水雾中,取出了白日所用的佛签说道:“来,抽一签!”北庙的老和尚犹豫了一下。认真地取了一支说:“上签。”主人看也不看签上的内容说:“再抽一签!”又取一签还是上签。主人把签放到一旁,还是不看说:“再抽!”仍是上签。

 北庙的老和尚拿签的手停留在半空中,狐疑地看着主人说:“怎么还是上签呢?接着抽!”这次,北庙的老和尚索性取了三支,全是上签!“难道……”他大惊,而后大怒,“这不是愚弄香客吗?世上之事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事有成败,为何不按佛意如实相告呢?”

 主人笑着摇摇头:“香客何以求佛呢?或为情所困,或为功名利禄所扰,心乱如麻,举棋不定,需要佛祖指点迷津,授以佛意。一支上签,对处于灰色中的世人来讲,无异于一世的佛光,它带给世人的是人能全、事能圆的坚定信念,世人会因为一支上签点亮心灵之灯,挣脱纷扰,分辨是非,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迎接生活。心有七窍,还有什么比信心更重要呢?世上之事本一善一恶,告诉世人摒弃恶念,一心向善,方可成功,如此而已,怎能说是愚弄呢?”

(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创生了他,“德”哺育了他,“物”使他成形,“环境”使他成长。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故万物由此而来,因此他们都尊敬“道”、珍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的尊敬、“德”的珍贵,不加干涉,任万物自化自成(遵循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道”创生了万物,“德”哺育万物,使万物生长作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养息延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创生了万物而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为主宰。此乃“道”最高境界。

 取悦自己

 一位诗人。他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却没有发表出来,也无人欣赏。为此,诗人很苦恼。

 诗人有位朋友,是位禅师。这天,诗人向禅师说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植物说:“夜来香。”禅师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看了看禅师,摇了摇头。

 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诗人吃了一惊:“取悦自己?”禅师笑道:“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这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开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个人,难道还不如一种植物?”

 禅师看了看诗人又说:“许多人,总是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给别人看,让别人来赞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快乐起来。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做事。”诗人笑了,他说:“我懂了。一个人,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活,要做一个有意义的自己。”

 禅师笑着点了点头,又说:“一个人,只有取悦自己,才能不放弃自己:只要取悦了自己,也就提升了自己:只要取悦了自己,才能影响他人。要知道,夜来香夜晚开放,可我们许多人,却都是枕着它的芳香入梦的啊。”

(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物最原始,可以称之为天下母。(也就是说:天下万物是由“道”生,“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源,其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其母为“道”,也就可以通过“道”了解天下万物,也称之其子;通过对其子的了解,就可以持守大道,以其不会遭到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堵塞情欲的通道,关闭情欲的大门,故终身无劳无忧。否则就要徒劳一生。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够观察细微的叫做“名”,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能够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则可以避开灾难;这就是为什么要习道的原因了

 把握现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的抱着……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的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何谓善?何为恶?有三。个人认为,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个人认为不管是善恶要是分的话,就有三,“水善,无极,暴恶”无极生两义,在有无极无阴阳,为什么说平常心是“道”就是这个意思。例如“中庸之道”为什么说“中庸之道”之道那?为什么不说其他的?这说明什么?“中庸”=有“道”者,平常心。好的咱不贪,坏的咱也不去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恶媳妇

从前,有个瞎婆婆娶了个儿媳妇,非常狠毒.瞎婆婆的儿子做买卖经常不在家.媳妇知道婆婆看不见,自己吃好得,给婆婆吃的是米糠和烂菜.还告诉婆婆说:”你儿子做买卖赔钱了,连我都跟着受委屈,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婆婆总要安慰她几句.

 一天,她要分娩了,他丈夫也回来了.看见母亲消瘦了很多,便去集市上买了几斤肉,让她做给母亲吃.她不愿给瞎婆婆吃,又不敢违抗丈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分娩的胎盘煮给婆婆吃,并告诉瞎婆婆说:”这是你儿子买给你的肉.”

第二天,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天空中的闪电直射着她,她忙起身跪地求饶.可还是让雷电击中身亡.村里的人奔走相告说:”恶媳妇让龙劈死了,恶媳妇让龙劈死了.”

 二,孝媳妇

旧社会,一个寡妇,守寡十八年终于把儿子养大成人,还娶了媳妇.她觉得自己苦尽甘来,总算有出头之日了.谁料想,儿子染疾一病不起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丢下了一老一小两个女人.

 婆婆每天以泪洗面,时间久了,眼睛就瞎了,什么也干不成.

生活就由媳妇承担.媳妇每天要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还要下地去干活,每日里从早忙到晚.有点好吃的总要给婆婆吃,有件好穿的就让婆婆穿.婆婆说:”媳妇呀,你年轻,新衣服就应该你穿,我老了,又每天坐在家里,穿什么都一样啊.”媳妇却说:”婆婆,我每天家里地里干活,我穿上它不是把它糟蹋了嘛.

一天,村子外有个河神庙起会,年轻媳妇们都去敬香,约她去,她说:”我不能去,家里的活没干完,还有一个没人照看的瞎婆婆,你们去吧.”她们开玩笑的说:”你就不怕河神爷怪罪你,一水把你家的地给淹了啊.”她们说完扬长而去.

第二天,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下雨了,媳妇担心瞎婆婆,急急忙忙的跑回了家,这时雷声越来越近,仿佛在屋顶上咆哮.突然,媳妇象想起了什么,她用被子盖住婆婆,自己冲出门外,跪在地下双手举向天说:”河神爷啊,我确实没有时间去敬您,请您不要伤害我婆婆,如果有罪就让我一人承担.”

 刷,一道闪电,雨停了,雷声也停了.媳妇慢慢的睁开眼睛,她的手碗上象有什么,她慢慢的把手移在眼前惊呆了,这时婆婆从屋子里跑出来叫着:”媳妇啊,你没事吧?”媳妇把手举在婆婆眼前婆婆惊叫着:”我看见了,我看见了,这是金手镯.”媳妇一把抱住婆婆激动的问:”婆婆,您的眼睛好了?”婆婆握住媳妇的手, 点点头说不出话来.传说,那场雷雨只给她们家田里下,别人田里一滴也没下.

(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于建立的(建德),不会被拔掉的。善于抱持的(抱道),不会被甩脱。

建德抱道不仅可以使自己享受福报,并且可以使其子孙世世不辍,祭祀不断。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已身,他的“德”必归真;修之已家,他的“德”必盈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已乡,他的“德”必伸长;修之已国,他的“德”必丰硕。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天下,必其“德”谱传。要修道象镜子一样反照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因此就可以,以我之身观察到别人,以我家观察到别人家,以我乡观察到别人乡,以我国观察到别人国,以现在观察过去和未来。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呢?敲门就在这里。

这里就可以说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爱与放弃

 有一对夫妻,男的喜欢静静地欣赏美丽的妻子,却不喜欢听妻子唱歌;而女的喜欢有人听她唱歌,却非常不喜欢有人总盯着她看。因此,两人常常争吵,互不相让,终于离婚了。但因为没有住房,便仍然同住在一所房子里。结果,两人依旧矛盾着。

后来,他们开始主动用自己喜欢而对方不喜欢的方式去惩罚对方。男的抓住一切机会凝视女的,而女的抓住一切机会唱歌。久而久之,男人的眼睛得了一种怪病,无法治愈,瞎了;女人的嗓子也可能是唱得太多,哑了。

屋子里没有了歌声,没有了凝视,两人也不再争吵,相反,他们的心愈来愈平和。最后,他们竟重新接纳了对方,复婚了。

他们也都明白了:彼此放弃一些东西远比彼此得到一些东西更重要。

(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之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天真无邪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回去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哭号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才能“常”,“和”=“和谐、随和、柔和。。”,“常”=“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常”了,才算是“明”,“明”=“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见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心”去使“身之气”也就是逞强。“心”=“心意、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虑。”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发展的过于强壮就要面临衰老,且离“道”越来越远,不合“道”必早亡。

 罗汉取水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炎热。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对弟子罗汉说,前边有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大家就在这里等待,暂时都不要走了。

弟子罗汉提着装水的皮囊来到了小河边,由于天气炎热,一条小河已经被蒸发得成了一条小溪。而路人都来这里取水,车马还从小溪中穿梭而过,溪水被弄得十分污浊。

罗汉无奈,只好提着皮囊回到佛陀的身边,告诉大家那水已经很脏,无法将它取回来解渴做饭。建议佛陀带领大家继续前行,去找另一条河水。

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再看看疲惫不堪的众人,对罗汉说,你还去那里取些水来吧,上午我们就走到这里,吃了饭我们再赶行程。

罗汉心想,再去也是浪费时间,但佛陀已经下了指令,他只好提着皮囊再次来到溪边。溪水依然污浊不堪,上面还漂着一些枯枝烂叶,还是无法食用。这一次,罗汉不敢空手回去,便从小溪里取了半袋泥水回来。佛陀看了污浊的泥水,对罗汉说,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没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来给我看,而是应该等在那里,等事情自己变化。

罗汉说,如果我们去寻找另一处水源,大概就不是这种情况。

佛陀说,不,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许另一条河水也是这样,那你又该怎么办呢?现在你再回去,还是到那条河里去取水,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办法,也是我们做事的一贯道理。

罗汉很是犯难,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师让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么办法,使那溪水变得清澈纯净,我将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

佛陀说:你什么也不要做,只要等在那里就行,否则你将会使溪水变得更为混浊,如果所有人都不进入那条水域,溪水早就有了变化。现在你要做的是只需要等在那里,等它自己变化就行。

罗汉第三次返回溪边,这时流动的溪水已经带走了枯叶,水里的泥沙也渐渐沉淀了下去。只一会儿工夫,整条小溪便变得清澈明亮,一尘不染,纯净之至了。面对这样的情景,罗汉先是惊讶,接着就笑了起来,快乐地取回水来。

佛陀说,今天我还没有向大家讲法开示,罗汉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开示吧。

佛陀说,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事物是恒常不变的。只要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耐心地等待,什么变化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作为人,我们没有必要让烦恼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内心。

如果烦恼过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扰动,而并非烦恼本身不走。

(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处,其实他“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显露锋芒,能够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外,淡泊无欲,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为)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及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及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夏代自禹开国,到第五代皇帝,就是相统治的时期了。这时已是夏出现衰落危机的时期了。

后羿的祖先世代执掌射正职官,此时力量已经超过了夏的国君相。凭借自己善射的本领和势力,后羿篡夺了相的权力,把相流放到商丘。

相流放到商丘,住在同姓诸侯斟寻那里,过着流亡的生活。

后羿做上国君后,整天不是打猎,夸耀自己的善射,就是饮酒淫乐,不理国政。武罗、伯姻、熊髡、龙圉等良里都受到排斥,偏偏听言奸臣寒浞。

这位寒浞本是被他父亲赶出门的不肖之子,但羿视为宝贝,拜为丞相。不久,寒浞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羿杀死在桃梧,又在穷门将后羿的儿子杀掉,自己当上了国君。

寒浞有儿子浇,封地在过这个地方,史称过浇。这位过浇,力大无穷,可以在陆地上撑船走,所以,寒浞让他带领大军,再去消灭斟寻、斟灌,并将流亡在斟的相杀掉。

过浇率领军队,前往消灭斟氏,遭到顽强的抵抗,但斟氏终不是对手,被过浇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相也死在其中。

相有一妃子,来自有仍氏,名后缗。敌人杀来时,她已有了身孕,幸得卫士拼死抵抗,血流遍地,后缗才得以逃脱追杀。

后缗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只好逃回自己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

相有一旧臣靡,见相被杀,他在有鬲这个地方把斟的残部收罗起来,不断与后羿战斗,最终将后羿杀掉。

这时,少康已成为一年青力壮的青年,被靡立为国君,就是夏代的第六代君主。

少康没有忘记杀父之仇,在浇的封地过,消灭了浇的势力,浇也被少康杀死。从此,夏丧失的政权,又完全控制在夏人手中了。

(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以“奇谋”来用兵,要以“不扰民”的方式去取天下。这些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请看实例:当天下越多“忌讳”,人民就越来越贫穷。当人们“利器”越多的时候,国家就越来越混乱了。当人们都懂得用“伎俩”(虚伪狡诈)以智取巧的时候,天下怪事奇出。当国家“法律越森严”的时候,盗贼就越多。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现代哲学故事一则

 高手”是让所有人都想赢你

 有个以湖蟹闻名的酒店,需要招聘一名厨师长。

湖蟹在进蒸笼前需要用麻绳绑起来,这是道很繁琐的工序,所有的厨房员工都不喜欢这道工序,所以每次绑湖蟹都是由厨师长带头。

有两位厨师同时来应聘,试工。第一位试工的厨师每次都带头绑湖蟹,还经常与其他厨师进行“绑湖蟹比赛”。每次比赛,大家都尽最大的努力,可就是比不上他,所有人都为他娴熟的技术折服———他5分钟绑20只湖蟹,其他厨师最多绑12只。

另一位应聘者也号召大家来比赛,但是他不用表掐时间,光是手脚比划,数个数,这位厨师的手脚并不快,虽然他的喊声最大,但是每次一开赛,别的厨师一认真起来就能超过他,他几乎成了大家的笑料。

尽管如此,那位厨师反而用更大的声音喊着一定要追上其他厨师,他拼命追,其他员工自然也就拼命地不让他追上。直到试工结束,他捆绑湖蟹的效率依旧落在其他厨师后面。

试工结束了,老板竟然聘用了第二个厨师。作为一名厨师长,干活效率竟然比职工还慢,怎么服众?

酒店老板说出了其中的奥秘:第一位应聘厨师虽然手脚很快,但他总赢,让大家缺乏自信和动力,虽然大家都响应了比赛,但实际上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能赢的比赛,反正都是输,还能拿出真正的实力和积极性吗?

第二个厨师手脚虽然慢,但他的“步步紧逼”逼迫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地拼命加快速度,不让他追上,就在这追与逃之间,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劳动效率———他们竟然每5分钟绑了18只湖蟹。

员工们没有想到的是———刚才在老板办公室,第二个厨师已经当着老板的面绑过一次湖蟹,他的成绩是每5分钟绑25只。

他说:我一个人少绑10只湖蟹,但其余10人每人多绑6只,总效率相当于每5分钟提高了50只。

高手,不是让所有人都输给你,而是让所有人都想赢你!

(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例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 (吾不知用何词来阐明寓意,用心去体会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谁能知道究竟那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的可以变为邪,善良可以变为恶。人们迷惑而不知其理太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耀而不耀眼刺人

 哑巴吃密之悟道

 有一个学僧,恭恭敬敬地请教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得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觉得很有道理,但随即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但他善于言辞,说得头头是道,他说的能够算悟吗?”

慈受:“既然还没有悟道,说出的怎算做禅悟呢?”

学僧:“但是他说的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呀,如果不算做禅悟,那他是什么呢?”

慈受:“鹦鹉学舌!”

学僧:“哑巴吃蜜和鹦鹉学舌,有什么不同呢?弟子愚笨,请老师讲具体一点儿。”

慈受:“哑巴吃蜜,甜在心头,是深深地领悟了禅理,这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舌,语音虽似,却毫无意义,这是‘不知’,好像小孩子学说话,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学僧:“啊,是这样,那么面对那些没有领悟禅理的人,怎么对他们说法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那您现在是‘知’还是‘不知’?”

慈受:“我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还是不知呢?”

学僧很受启发,礼谢而去。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

 治理国家,要像保护自然一样顺其自然(万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任由它自生自灭咱们不加以干扰),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尽早顺从“道”。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只有早顺“道”而行才能多积“德”,只有多积“德”才能“无不克”,只有“无不克”才能达到大道无穷,只有大道无穷才能达到安邦治国,只有以道为治国之本,立国之母国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所以这样的国家才是深根固柢,她的根植于长生久视之道

 墨子论度

 郑人是墨子的学生。他谨遵师诲,墨守成规,然而买鞋的事却惹出了大笑话。在众人的讥笑声中郑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有问题?最后他只好向自己的老师求解。

墨子问明了原委,连连摇头。郑人问:“老师,我宁信度,不信足,有什么错吗?”

墨子思索了片刻:“宁信度,不信足。这种说法并不为过,但是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郑人疑惑了:“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现在……”

“你当时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墨子断然否定了他的说法:“宁信度,不信足。说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么你到集市上去的时候为什么带着足,却没有带度?你把度忘了,说明你并不重视度,如果你真的带了度就不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我觉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带着足不就够了吗?”郑人不解。

墨子仰天长叹:“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们的任务是去制定度,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这才是我们墨家的精髓。你带着一枚度去买鞋,这显得很不方便,也没必要,可是如果你让别人帮你买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将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测量,然后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后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这样一来以后买鞋只需记得自己的度名就够了,用不着每次买鞋都要测量一次。这样才能从复杂走向简单。人人有度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广而言之:我们要做到宁信度,不信人。”

(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翻动多了就容易碎掉。(有机会大家也在家里试一试,很有意思!)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用“道法”清静无为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会伤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鬼。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只鬼不伤人,神也不会惩罚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神。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不只神不惩罚人,圣人也不干预人们,因此人们也不会觉得有圣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万物互不相伤,交归于本原,因而天下太平。

 狼比狗聪明的原因

 在河边,一只狼要带好几只小狼过河。以我们粗浅的经验,它一定会一只一只地叼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老狼因怕子女受伤害,它会咬死一只动物,把动物的胃吹足气,然后再用牙咬住蒂处,做成一只鼓鼓囊囊的皮筏。借着这生命的皮筏,全家渡河。

 在动物界,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如果让单个的狗与单个的狼搏斗,败北的肯定是狗。虽然狗与狼是近亲,它们的体型也难分伯仲。但为什么败北的总是狗呢?有人曾就这问题仔细地将狗与狼作对此研究。结果发现,经人类长期豢养的狗,因为不面临生存的危机,脑容量远远小于狼:而生长在野外的狼,为了生存,它们的大脑被很好地开发,不但非常有创造性,而且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存智慧。

 狗并不是天生就比狼愚蠢,而是后天豢养的结果。因为万事万物皆有惰性,一旦条件优越。就难免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