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能恩1段奶粉价格表: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追求完美的参考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5:36:11

追求完美的参考答案

——2008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参考答案思辨

 

■安徽朱文成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说:“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的目的在于检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测试学生的阅读素养。”要准确有效的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不仅试题的命制必须做到严谨、科学,而且答案的拟定也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可能造成检测低效甚至无效。笔者在此不揣冒昧,对2008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在答案拟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略陈拙见:

一、用词不当

高考参考答案本应语言简洁明了、表意准确无误,可天津卷19题“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的参考答案“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前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出了点纰漏。

根据文本《敦煌》,“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中的“这”,应指上文“一段最鲜活的历史”,这“最鲜活的历史”恰好是第18题的答案。因此,“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的意思是,作者用壁画(即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嬉戏的童子)、雕塑(即美丽的菩萨、顶天立地的佛像)和经书等来再现这段“最鲜活的历史”,展示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而参考答案所用的“实物”一词含义是实际应用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并不能概括“壁画、经书和雕塑”。所以,“实物”一词应改为“壁画、经书和雕塑”。

二、欠缺完备

命题人在拟制参考答案时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力求做到答案要点完备无缺。全国卷Ⅱ第16题“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的参考答案“为马樱花的出现作反衬;为对比马樱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欠缺完备,出现要点遗漏现象。结合文章第二至五段内容,应该还有两个要点:①用“阴森凄苦气氛”的大院子引出了作者的孤寂之感;②院落的寂静与马樱花的馨香作对比,突出马樱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慰藉。

天津卷20题“赏析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的参考答案为:“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对自由的渴望。”试题要赏析的句子是“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参考答案只给出了“人怎么可以……上舞过千年”的赏析,缺少“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的鉴赏。因此,参考答案应补出作者的观赏感受:同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观赏飞天之后的内心舒畅与精神自由。再有江苏卷第13题与北京卷第20题,参考答案都不够完备。

三、答案多余

与参考答案欠缺完备相反,命题人所提供的答案有时太过完备,超出了试题应该指向的答题范围,出现多余的情况,如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参考答案中的“以景衬人”不属于“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而是属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因此,“以景衬人”纯属多余。

再有全国卷Ⅰ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的参考答案也有多余现象:“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彦广为流传。”从第二段的信息“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一句可以看出,参考答案前三点正确,而作者并没有把“有关‘阳关道’的民彦广为流传”作为阳关闻名遐迩的原因。

四、答案空泛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答案应是概括的,但必须是“具体性的概括”。可命题人制定的参考答案出现了“空泛”的情况,如四川卷第16题解释句子含意的第⑵句“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的参考答案“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较空泛。“当星光落在水面时”当具体理解为“夜晚,什刹海海面星光摇曳的景象很美”;“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的解释有些牵强,应理解成“能触发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因此,“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一句的含意按照“具体性的概括”原则回答当是:夜晚,什刹海海面星光摇曳的景象很美,能触发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

辽宁卷第15题解释句子含意的第⑵句“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中”的参考答案“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也很空泛。所要赏析的句子语境是:“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中。”再联系下文“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可以看出,小男孩感受不到雨的乐趣是因为老人雨伞的“保护”。很明显,作者意在批评老人的保护行为,因此,答案应该拟为:因为爷爷的约束,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仍然无法走进雨里,真正感受到雨中自由自在的乐趣。

五、超脱文本

有时,命题人所给的参考答案超脱了文本实际,出现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意图”龃龉的情况,如宁夏、海南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的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一阵冷飕飕的风”的第一次语境是: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从“风向他迎面吹来”可以看出景物描写与警察吉米·维尔斯的性格有关,结合吉米最终逮捕了鲍勃知道,小说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一阵冷飕飕的风”的第二次语境是:“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这里须注意“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所要揭示的人物内心世界,再联系小说结尾处吉米给鲍勃便条上的“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的内容可知,小说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出现起到情节转换的作用。

以上对2008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的答案拟制提些粗浅看法,目的是给同仁教学一点参考,期盼学生高考时能拟定出更加完美的答案。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