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入门英语课:景宁畲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25:55

景宁畲族自治县

浙江省丽水地区辖县。浙江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位于省境南部。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16.2万;其中畲族 1.6万。县府驻鹤溪镇。明景泰三年(1452)析青田县柔远、沐鹤2乡置景宁县,后几经撤销,1984年设自治县。县境位于浙南山地,海拔千米左右。北部溪沟发育,有小块河谷平原分布。山林特产以木材、毛竹、山苍子为主。惠民寺一带所产的高山云雾茶素负盛名。公路通云和文成等地。县南有雪花漈等胜景。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农业

·                                 • 林业

·                                 • 畜牧业

·                                 • 淡水养殖业

·• 行政区划

·• 农业

·• 林业

·• 畜牧业

·• 淡水养殖业

·• 水利

·• 景宁气候

·• 生态环境

·• 经济发展

·• 景宁历史

·• 民族宗教

·• 畲族史话

·• 畲族风情

·• 畲族工艺

·• 畲族神话

·• 当地特产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9个乡:鹤溪镇、英川镇渤海镇东坑镇沙湾镇;外舍乡、大顺乡、陈村乡、景南乡、澄照乡、毛垟乡、秋炉乡、大地乡、梅岐乡、郑坑乡、葛山乡、金钟乡、大均乡、梧桐乡、大漈乡、标溪乡、家地乡、鸬鹚乡、雁溪乡。

景宁畲族自治县

2000年,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301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鹤溪镇 37481 渤海镇 6861 东坑镇 8082 英川镇 12705 沙湾镇 13683 外舍乡 4316 大均乡 3168 澄照乡 5213 梅歧乡 2934 金钟乡 4218 郑坑乡 2144 大顺乡 4516 陈村乡 4902 大俭乡 2927 景南乡 4243 雁溪乡 3115 葛山乡 3748 鸬鹚乡 4888 梧桐乡 4541 标溪乡 3530 毛垟乡 3944 秋炉乡 4300 大地乡 5479 家地乡 2073 

2002年,因建英川电站,撤销木耳口村,建木岱口村。

200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9个乡,4个社区、4个居民区、283个行政村:鹤溪镇、英川镇、渤海镇、东坑镇、沙湾镇、 外舍乡、大顺乡、陈村乡、景南乡、澄照乡、毛垟乡、秋炉乡、大地乡、梅岐乡、郑坑乡、葛山乡、金钟乡、大均乡、梧桐乡、大际乡、标溪乡、家地乡、鸬鹚乡、雁溪乡。
  
2003年3月10日,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关于滩坑电站景宁库区乡镇区划调整和复建方案的议案》(景政发〔2003〕5号):一、撤销外舍乡、金钟乡,两乡之域并入鹤溪镇。鹤溪镇现总面积108.6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17个行政村25869人。鹤溪镇容并外舍乡、金钟乡后,总面积扩大到292.9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37个行政村,人口增至32983人。二、撤销渤海镇、大顺乡、陈村乡,复建新渤海镇、九龙乡。分割现渤海镇,以其库南、库北之域为基础,分别与大顺乡、陈村乡库南、库北之地合并,复建新的渤海镇和九龙乡。(1)渤海镇:位于县境东北,滩坑电站水库之南。所管辖区域以现渤海镇水库以南未淹地域为基础,合并大顺乡、陈村乡水库以南未淹地域。总面积109.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9314人,镇政府驻地为现渤海镇鲍山头村。(2)九龙乡:位于县境东北,滩坑电站水库之北。所管辖区域以现渤海镇水库以北未淹地域为基础,合并大顺乡、陈村乡水库以北未淹地域。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7159人,乡政府驻地现大顺乡新长汀行政村。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变革:1950年12月—1951年5月实行土地改革;1951年5月—1978年,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集体化。1980年9月,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后,到1983年7月,全县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景宁畲族自治县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农业总产值935万元,农业人口人均28元;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总产值1148万元,人均33元。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时期,1978年,总产值3127万元,人均71元;设立自治县初年(1984),总产值3816万元,人均148元;1992年总产值14806万元,人均398元;2004年总产值48286万元,人均2603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12.65倍和17.58倍。

民国24年(1935),景宁县《行政计划改善方案》称:“景宁可资耕种之地9.1万亩,可收获稻谷27万担,薯丝10万余担,平均支配,全年缺粮3万余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增加农业投入,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粮食产量逐年稳定增长。1956、1958年,景宁县和红星公社张村大队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4年全县耕地面积10.51万亩,种植面积16.15万亩,总产5.70万吨,亩产542公斤,人均粮食348公斤。总产、单产均超历史记录。 1984—1992年粮食总产量47.06万吨,春粮作物占5.18%,蕃薯占9.31%(50年代占25%左右),水稻占81.02%,大豆占3.47%,其他杂粮占1.02%。在1989年度全国夏季粮油创高产活动中,夏粮总产超历史最高水平,获国务院嘉奖。

2004年,全县有耕地面积6849公顷(102735亩),比1985年总面积7015公顷(105230亩)减少166公顷(2495亩),原因主要是小水电建设、村级康庄公路建设、农村集镇建设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耕地减少;人均耕地0.83亩,比1985年0.62亩,增加0.2亩,原因是城镇人口增多。2004年,全县粮食及大豆播种面积145413亩,亩产331公斤,总产量48190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0743亩,亩产424公斤,总产量38438吨;豆类播种面积28528亩,总产量2991吨;蕃薯面积26145亩,总产量6761吨。

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

 

景宁是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县之一。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上层是以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金缕梅科植物为主,林内有一至数个优势树种混生,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木荷属等植物,下层常绿类灌木或小乔木树种,有坚柒、柃木杜鹃冬青等;地表常绿草本植物丰富,如蕨菜植物的芒箕、里白、狗脊、肾蕨、金毛狗以及苔草;林内有藤本和附生植物,形成一个复合混交森林。全县高等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已知种子植物166科2163种,其中有一些我国特有属和孓遗种。

景宁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县。2004年全县林业用地为239.3万亩,占总面积的81.7%。其中有林地216.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90.7%。森林覆盖率79.1%。灌木林12.7万亩,占林业用地5.3%;疏林地2.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1.1%;无林地4.9万亩(包括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占林业用地的2.1%。有林地中公益林占29%,用材林占66%,经济林占1%,竹林占4%。用材林主要有松、杉、荷、栎等。经济林有厚朴5.7万亩、板栗1.7万亩、柑橘1.6万亩、其它1 .6万亩。据2004年调查,全县立木总蓄积量为4388457立方米,毛竹1970.7万支。用材林平均每亩蓄积量为2.2立方米。

景宁林业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通过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林业,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005年3月在中国环保监测总站第一次对县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中,景宁县名列第五位。

景宁畲族自治县-畜牧业

 

 据1992年版《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可利用的疏林山、成片草山、草坡约132.4万亩,常见质量较好的野生牧草有125科,790余个品种。其中一等62种、二等15种、三等201种。成片草山、草坡总载畜量11866黄牛单位,加上农林隙地草原,总载畜量24696黄牛单位。1990年起,引进美国俄勒冈黑麦草,当年种植面积265.8亩,1992年3520亩。2000年3300亩,2004年3100亩。

新中国成立前,畜牧业发展缓慢。民国30年(1941)养猪1.08万头,牛6300头,山羊675头;家禽:鸡、鸭、鹅6.12万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执行《禁宰耕畜暂行条例》,积极保护耕牛,1951年实行耕牛保险。1955年耕牛存栏1.12万头。1949年山羊存栏400头,1955年增加到1166头;生猪饲养量1951年2.37万头。1954年养“月兔”7261只。1950年家禽饲养量7.44万羽,1952年增加到10.05万羽。三年困难时期耕牛减少,1970年恢复到1.13万头。1974年—1984年,省、县拨款19万元兴办集体牛场25个,养牛573头。生猪饲养量,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下降到0.95万头,1962年回升,1965年饲养量4.58万头,1968年又下降到3.95万头。政府调整政策后,70年代引进中型约克、长白、杜洛克和大约克良种公猪与本地黑猪杂交,仔猪品质提高,1972年生猪饲养量增至6.4万头。1978年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办集体猪场80余个,养猪3.25万头,1980年后,牲畜饲养量逐年增加。是年,省农业厅、省食品公司、省供销社拨款建立菜羊基地。1981年办集体羊场13个,养羊906头。1987年货款贴息扶持养羊。因林牧矛盾和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1959年首次引进安奇拉长毛兔,1980年引进联邦德国长毛兔2000只,政府鼓励农户多养长毛兔,重点产区配备养兔辅导员。翌年,养长毛兔3.22万只,后因价格下跌,饲养量下降。1973年引进仙居鸡、来航鸡、萧山鸡、白洛克等品种。1980年引进少量红育、星波罗、新浦东、红宝等鸡和白羽乌骨鸡,多数在农户混杂于土种鸡中饲养。1984年引进太湖鹅300羽。至1984年,生猪饲养量8.94万头;牛1.17万头;山羊0.78万头。

粮食连年丰收,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92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2.73万头;牛1.35万头;羊0.82万头;兔存栏4.58万只;家禽存栏25.99万羽。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养殖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坚持市场效益取向。引进优良品种和珍稀品种,采取规模养殖和集约经营的方法,促进了养殖业发展。1992年至1999年,县粮食局在鸭卵坑创办设县以来最大母猪养殖场,投资135万元,引进优良母猪“长大”品种113头,公猪4头。1993年底产“杜长大外三元”商品仔猪2360余头。1999年因改制停产。2000年4月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自筹资金,在外舍乡油田口村创办股份制企业景宁县生源良种母猪养殖场,养殖“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仔猪。2002年养殖场迁址澄照乡三石村铁山垟,并于扩建。投资340万元,占地18亩,建栏舍17幢4500平方米。配备高床产仔栏90套,母猪限位栏188格,建成日产10吨饲料加工厂1个。已饲养能繁母猪380头,公猪12头,年销售“杜长大外三元”商品仔猪5500余头,产值220余万元。2004年,全县已有5户办起“长大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场。

2003年11月,县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出资与草鱼塘村村民合作,采用股份经营形式创办波尔山羊良种场,从省农科院、临安引进纯种波尔山羊公羊2头,杂交母羊50头。2004年又引进良种母羊50余头,到年底,羊场有能繁母羊95头,存栏235头,出售羊羔300余头。

1999年至2002年,家地乡谢坑村村民办家庭獭兔养殖场,最高存栏数8000余只,后因市场经济效益不佳停养。

2001年,浙大与县农业局二位自然人合作兴办“景宁县浙江大学畲山禽业有限公司”,以股份制形式,在澄照乡三石村落实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本鸡养殖基地。当年养殖本鸡8000羽,获得了成功。继而创办了股份制,鸭卵坑本鸡养殖示范场,占地20亩,建育雏室200平方米,育成室4个,1000平方米,饲养本鸡1万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示范场带动下,全县有20户规模养殖本鸡,饲养总量17万羽。2002年引进七彩山鸡。2004年,引进小三黄鸡养殖等。促进了鸡业的发展。

1996年,引进北京鸭。2003年,个体养殖户在白鹤电站库区创办生态蛋鸭养殖场,饲养蛋鸭15000羽,年产鸭蛋75吨,产值60余万元。2003年引进鹌鹑。个体养殖户投资10万元,在白鹤电站库区创办生态养殖鹌鹑场,饲养量15000羽,收到了良好经济效益。

200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8.97万头,户均2.5头,年内存栏4.75万头,能繁母猪1675头,比1984年饲养量8.94头略有增加;由于耕地减少,多种单季杂交水稻和农业机械的应用,2004年耕牛存栏0.81万头,比1984年1.17万头下降0.54万头;山羊2004年饲养量3.01万头,比1984年0.78万头增加2.23万头;兔2004年存栏7.24万只,家禽存栏31.53万羽。

景宁畲族自治县-淡水养殖业

 

 景宁畲族自治县山青水秀,温度适中。全县有水域面积21940亩,可利用养殖面积10292亩;稻田9万余亩,可利用面积7万余亩;淡水养殖得天独厚。

县委、县政府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使景宁淡水养殖从传统的培育鱼苗稻田放养,扩展到山塘、水库、小溪流域养殖,出现第一次历史性跨越。1991年以来,全县引进、推广优质鱼类品种7个;1995年4月从吉林省引进池沼公鱼,在上标水库移殖成功;1990年至2004年开始在瓯江小溪放养河蟹成功;1993—1994年引进淡水白鲳、异育银鲫和建鲤;1998年后引进乌鳢鱼和江西粉鳅,进行试养取得成功。据县水利局统计,2004年,全县淡水养殖总产量474吨,总产值525万元,分别为设县初年(1984)的128倍、105倍。其中稻田养殖(鲤鱼田螺、粉鳅)面积5.5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62.78%。

1991年6月至1995年6月,分8批次向瓯江小溪放养河蟹苗226.5公斤,投入资金38万元。回捕率11.72%,已捕捞河蟹4100公斤,产值36.5万元。2004年5月在瓯江小溪放养彩鲤夏花鱼苗42万尾,在全县建立了5个科技示范户,赠送扶持罗非鱼1万尾,经示范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1996年,稻田养殖列入浙江省水产局淡水养殖“412”工程试点县之一。当年在澄照乡叶八弄、叶源村规划115亩稻田,采用“垄畦栽培养鱼”获得成功,鱼总产量5200公斤,总产值5.2万元,亩均产鱼45.2公斤、产值452元,省、地、县专家组前往实地验收通过,取得了鱼稻双丰收。2001年“1996—2000年稻田养殖模式应用推广”项目,获丽水市人民政府“二000年度农业丰收一等奖”;“英川牌”高山薄壳田螺在省首届鱼博会上获“优质产品奖”。2002年至2003年,英川镇在新村稻田养殖田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全镇建立1000亩“英川田螺”养殖基地,产品优良,名扬四方,农民增加收入。

为加快淡水鱼养殖步伐,1994年以来,县水利局在鹤溪镇塔堪村建立了水产养殖试验场,鱼种塘8口,总面积18亩,引进优良鱼种白鲳、异育银鲫、建鲤和甲鱼(中华鳖),养殖成功。鱼种场以养殖罗非鱼为主,每年向市场提供商品鱼8000公斤,供应鲳鱼种苗20万尾。

1997年12月,设立水产渔业管理站。下设水产推广站1个,技术人员2名;设立水政渔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15名。2003年3月,县水利局下发了对全县溪流实施全面禁渔的通知。广泛开展宣传《渔业法》和《通知》精神,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严厉查处违法炸、毒、电鱼事件和捕捉、出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事件,强化了渔政管理。 

景宁畲族自治县-水利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内。境内山高坡陡、水流湍急,易发生旱涝泥石流灾害,造成人民财产损失,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党和人民政府狠抓水利建设,采用政府增加投入、农民积累工投入、股份制投入等办法,努力把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 水灾 据水利部门记载,从1990年至2004年的十五年中,共发生大的水灾有8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594万元。1998年6月22日,山洪暴发,毛垟乡新建垟等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全县经济损失13590万元。1990年底至2004年底,公路、机耕路损毁1386千米。

2. 旱灾 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中,全县旱灾较为严重的有4次,造成经济损失17510.35万元。2003年,全县遭受50年一遇的大旱灾,气温超过35℃以上持续54天,大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023.35万元,全县人均损失787元。

3. 其它自然灾害 1990年至2004年的15年间,先后在澄照乡岩下村,大地乡叶坑下村,澄照乡仙山村,毛垟乡新建垟村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冰雹,死亡人数56人,失踪4人,受伤107人,毁坏房屋13230间,毁坏电站9座,62千米电力线路中断,防洪堤、农田、庄稼严重毁坏。

自治县设立初年,全县仅有小二型水库5座,蓄水96万立方米;小三型水库66座,蓄水138.5万立方米;提水工程207处。到1992年,全县拥有水库77座、山塘286处、堰渠1175条,总蓄水量2519.2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6.89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占30%。1993年以来,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所有”,“谁投劳,谁受益”和股份制形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自治县第一个单行条例——《景宁畲族自治县水资源管理条例》 ,于2001年4月12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于2001年6月29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是年7月9日正式颁布施行。1997年3月25日“水土保持监督试点”通过丽水地区会审。2004年底,全县121座电站中,有库容的47座,蓄水量9519.7万立方米;有山塘、水库209座,蓄水量约9744.32万立方米。新建堰坝9座585米,新建渠道5条13000米,灌溉面积5300余亩;1991—2004年的15年中,国家拨给水利建设资金3226.09万元,地方财政拨付865.45万元,共计4091.54万元。是1991年前景宁水利经费总和7277.61万元的56.2%。

1992年—2004年的12年间,累计投入积累工是1950年至1990年的2221.85万工的85.9%,完成土石方是2196.26万立方米的41%。

景宁畲族自治县

份投资和合股经营缓解了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中型和小型水库的建设。1985年至1990年,建成股份制上标一级电站水库,“九五”和“十五”期间又引资建成股份制英川一级电站水库和白鹤电站等3座中型水库,共计蓄水量7462万立方米,占全县水库蓄水量的76.58%。股金总额达5亿元。

引水和提水工程配套日趋完善,灌溉面积增加。1991年至2004年,全县还加固山塘水库245座,河道疏竣23.849千米,防洪堤加固66908.7米,修建渠道224795米,修建堰坝63座,水流域治理1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1万亩;增加灌溉面积45570亩;增加旱涝保收田面积8500亩;改造低产田41100亩。

切实解决农村居民人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1990年至1992年,景宁县实施了“以工代赈”项目和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解决农村人畜饮用水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利用国债资金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被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几年来,共投入资金1432余万元,建成蓄水池26座,铺设引水管线20.31千米,改善了1.04万人的饮水条件,解决了1.24万人口饮水困难。到2004年底,已有132个行政村安装了自来水,占全县283个行政村的46.6%。仅2004年,新建自来水工程6处,受益22个村、0.46万户、1.62万人。县城第二自来水厂于2001年12月28日动工,工程投资1.92亿元,埋设引水管4千米,供水管20千米,日供水量2万立方米,将可解决5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

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气候

 

景宁畲族自治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 温暖湿润 , 雨量充沛 , 四季分明 , 冬夏长 , 春秋短 ,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 , 海拔高度悬殊 , 气候存在着垂直地带。据县气象部门测计 , 县城年 平均气温 17.5℃。其内海拔每升高 100 米 , 年平均气温约降低 0.59 ℃。 1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区 ,年平均气温 18 ℃左右 ;200-300 米的丘陵地区 , 年平均气温 17 ℃左右 ,400 -600 米的丘陵低山 区年平均气温 15 —— 16 ℃左右 ,800—— 1000 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 14-12 ℃左右。一月份为全 年最冷月 , 月平均气温 6.6 ℃ ; 七月份为全年最热月 , 月平均气温为 27.7 ℃ , 县域极端最低气温 -8.3 ℃ , 一般年份极端最低气温为 –3—-4℃, 极端最高气温为 40.5 ℃ , 一般年份为 38 ℃左右。年 平均无霜期为 241 天 , 最长 259 天 , 最短 230 天 , 平均初霜期为 11 月中下旬 , 终霜期为 3 月份的上旬。年平均降水量为 1542.7 毫米 , 年日照时数 1774.4 小时 , 年太阳辐射量 102.2 千卡 / 平方 厘米 ,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仅为 40%, 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少的县之一。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环境

 


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处于浙南山区,流域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水文性质也较好,但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水位涨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有较大的洪水,自起涨到峰顶不会超过10个小时。但洪峰滞留时间短,甚至转瞬即退,长则达几小时。落水1-2天便到常见水位。二是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雨季4、5、6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径流总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个月仅占年总量的65%左右。三是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要比枯水年径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较小,水质好。江河水清撤见底,洪水来时才较浑浊。暴雨期间输沙率较大,冬季少雨季节输沙率可以零计算。由于流域内工业经济欠发达,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人为工业污染,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及许多小支流水质均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景宁土地类型丰富。根据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93859.47公顷,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79076.14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顷,占7.52%,人均0.084公顷。园地:2177.77公顷,占1.12%:林地:156788.58公顷,占80.8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57.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顷,占0.35%;水域3415.82公顷,占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刀公顷,占7.63%。耕地土质条件优越,利用价值较高,土壤结构好。全县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四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七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其分布比例是:红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个亚类,10个土种,占42.21%;潮土分布在小溪两岸的滩地,占0.38%:水稻土分布在溪涧峡谷两侧不同海拔的山垄梯地上,占11.82%。

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域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种有:叶腊石莹石、硫铁、高岭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岗岩等20余种,产地100多处。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湿地资源丰富。人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湿地群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省内至今仍是空白。

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发展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340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06万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2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97元,分别增长8%和6%。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0.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0.6%。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5.2%,茶叶、烟叶、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粮经比调整为54:46。“茶山竹海”建设稳步推进,食用菌生产规模、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畜牧业和淡水养殖进一步发展。新造茶园4654亩,生产茶叶462吨,增长24.6%;低改竹林1万亩,发展笋竹两用林5000亩;完成食用菌生产3529万袋,生产香菇3458吨;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85万亩,绿化造林8966亩。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有3个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1个农产品在2003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金银铜奖,“惠明”牌茶叶、“南野”牌绿色食品分别通过省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认证。农村小康建设稳步推进,3个乡镇35个村通过小康达标验收,全面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康庄工程。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15.4%,对GDP的贡献率达43%。38家规模以上企业效益良好,新增规模企业(500万以上)3家,实现产值6.5亿元,增长27.9%。水电产业发展势头不减,新增建设项目29个,完成投资3亿多元,竣工投产电站5座,新增装机1.45万千瓦,全县小水电累计装机达到17.84万千瓦;金属铸造、矿产化工等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年产值实现2亿元。外舍工业区块建设步伐加快,有5家年生产能力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园区,其中2 家当年建成投产。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资总额和利用外资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地方自营出口1339万美元,增长41%,其中流通企业出口占总额的92%,亚洲和欧洲市场占总额的91.1%。引进新项目18个,实际利用市外内资9708万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100.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6万美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施技改项目17个,累计实现技改投入9160万元。个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第三产业地位提升。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华畲族园“山哈寨”、封金山二期等景区项目动工建设。全县接待游客21万人次,增长29%,旅游总收入8029万元,增长33%。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力不断增强,各项存款余额12.99亿元,比年初增加2.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73亿元,比年初净增1.97亿元。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绿色食品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全县有3个市场交易额均超亿元。消费结构调整加快,稳定形成住宅、通讯、汽车、教育等消费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5亿元,同比增长12.2%。邮电通讯、房产中介、社区服务、保险等行业蓬勃发展。

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历史

 

景宁县境西周属越。春秋仍属越地。三国是属临海郡 , 隋开皇九年 (589 年 ) 废永嘉、临海二郡 , 置处州设立括苍县 ( 含景宁地域 ) 。

明景泰三年 (1452 年 )建立景宁县, 属处州府。清沿其制。辛亥革命 (1911 年 ) 后 , 属处州军政分府。 1914 年属瓯海道。 1927 年直属浙江省政府。 1935 年 9 月属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 1948 年 4 月 , 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7 月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5 月 12 日景宁解放 ,6 月 15 日景宁县人民政府成立 , 属丽水专区。 1952 年丽水专区撤销 , 改属温州专区。 1960 年并人丽水县。 1962 年划丽水县原云和县、景宁县辖地置云和县 , 属温州专区。 1963 年 5 月复 设丽水专区 , 属云和县。 1984 年 6 月 30 日 , 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宗教

 

据景宁畲族自治县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 , 全县常住总人口153011人。其中 : 按民族分 , 汉族 136505 人 , 蒙古族 8 人 , 回族 9 人 , 苗族 10 人 , 彝族 5 人、壮族 7 人、 布依族 13 人、满族 3 人、侗族 58 人、土家族 7 人、哈尼族 22 人、佤族 20 人、畲族 16144 人。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史话

 

畲族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

 

"畲"字来历甚古,原义火耕。南宋末年,史书出现"畲民""she人"(she与畲同音,意在山间搭棚居住)的族称。《宋季三朝政要》称闽、粤、赣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装为"畲军"。元代以后,"she民"、"畲徭"、"she徭"同时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宁县志》均设"畲民"一目。民国18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考察,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介绍,也是研究民族学的史料。

畲民自称"山哈",表明是外地迁往山里的客户。景宁汉族称以"客家人",畲族称汉族为"民家人"。解放前,由于民族歧视、压迫,"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称呼,有的畲民被迫更改、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畲族家谱有"徭人"或"徭家"的别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1951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后,畲民要求确定族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学专家施联珠为组长的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作了为期3个月的畲民识别调查,写出《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等资料。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畲族族谱及民间相传,广东潮州市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外省都是由凤凰山迁徙而去,凤凰山成了畲族崇拜祖先的圣地。粤、闽、浙、皖、赣等省畲族中有着"广东路上有祖坟"的传说。其始祖原居住深山,以狩猎为生,后不幸被"山羊"所伤,死于丛林中,葬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上。墓茔的具体方位是:"前至雷家坊,后至观星顶,左至会稽山,右至七贤洞"。而墓碑的题铭却繁多,有"皇恩赐葬高王之墓"、"南山祖墓"、"高王之墓"等。

据凤凰山凤南区委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近年来,省外畲族群众来信来访,查询祖墓近况,并表示愿意资助款项,修茸祖墓,准备率众来凤凰山朝拜。本地畲族群众确信这个传说绝讹传,于是掀起"寻根问祖"热潮。施联珠先生等1982年撰写的《广东潮安县凤凰山地畲族情况调查》中提及:据当地人士介绍,凤凰山上有一口坟墓,中间有一块碑,上写"皇设(敕?)高王墓"(疑即龙麒王墓),两旁有石旗杆,中间仅能容一条牛通过,万峰山林场有位60多岁的老人韦栋,说他小时候放牛亲眼见过此墓,但近一二年去找,因时隔已久,说不清在哪里,没有找到。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风情

 

畲族节庆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清明做蓬馅(蓬,一种青草,捣碎杂以粳米粉冲成胚,以芝麻赤豆作馅)吃,扫墓;端午用箬包粽吃,挂菖蒲艾叶;中秋打糯米糍粑;重阳蒸糕;过年做年糕等都一样。只是畲家年糕是用一种专用的柴灰泡出碱水,粳米用碱水炒熟再蒸,放石臼冲成团,这种年糕色黄气香质软,畲家“黄米果”,为特色食品。本民族的节日,主要是各村各自定时的祭祖活动,较流行的是三月三染乌饭祭祖先。用乌枝(一种小灌木,深秋果实如黑豆,味甜可充饥,云和方言称从亡碎,景宁方言称山馒头)嫩叶汁杂糯米蒸饭吃。各地对吃乌饭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唐代一位畲族首领被官兵围困山上,吃乌枝渡过难关,故以染乌饭纪念;但普遍认为吃了乌饭上山劳动不怕蚂蚁咬,作为保健食品吃。现在三月三日已发展成畲族对歌节,形似广西壮族的“赶歌墟”。 

畲族婚嫁

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香"、"打皇"和"传师学师"、祭祖等活动。在念、唱和锣鼓敲打声中,有独人、二人、四人舞,舞姿粗矿朴实,奔放刚健,节奏明朗。"做功德"学师舞"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卷》。

“传师学师”活动,是以祖先崇拜为主体,又保留了图腾崇拜和受道教影响的痕迹。其仪式由法师舞、唱反映祖先“龙麒”上闾山学法,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整个仪式,情节错综复杂,舞姿共分60节,主要有请师爷、造寨、本师公接神、学师弟子拜天地、为弟子取法名、子弟接神、拜神、招兵排兵、唱兵歌、官兵出营斗王营、过九重山、归坛拜祖、坐筵唱高皇歌、王岳山老虎抢猪头、拆寨等。在念、诵、讲、唱中伴随舞蹈动作,其中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舞蹈时,鼓角齐鸣,灵刀作响,变化多样。

“学师”活动要三天三夜,花费颇大。解放后,仅1986年郑坑乡叶山头村有过一次活动,浙江省畲族民间文艺学会录制了实况。    

旧社会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畲族只好实行族内婚,远房同姓同辈可嫁娶。嫁男和做两头家是畲族婚姻特色。男到女方落户,和嫁女一样,女方出给男家一定财礼,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样的姓,嫁来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视。做两头家即夫妻双方家庭都参加生产,赡养两家父母,所生子女多则再分出继承两边家庭。

婚礼的特色较多:迎亲队伍到村时,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表示晚上要对歌;到中堂时,嫁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作揖,此仪式叫“拾田螺”,表示欢迎;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脚酒”;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午后,赤郎举行“借锅”仪式,赤郎端点红烛放有一刀肉和两块豆腐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用迷语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念不到就不拿出来,要全部重借。“借锅”意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请客人。

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娶方家挑来的一只公鸡用以嫁方“请祖公”。杀鸡时,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罚一碗酒,姑嫂们往往要来耍,以便好罚酒作乐;晚宴举行敬酒仪式,女歌手端来一只点一对红烛放一对酒杯的桶盘,新娘姐妹提酒壶作陪,从首席首位开始,先介绍对所敬人的称呼后,歌手再唱敬酒歌:“一双酒盏花来红,端上桌上宣(敬)××(新娘对客人称呼),宣你××食双酒,酒筵圆满结成双”。唱罢,姐妹斟满一杯酒,双手捧给客人,客人放一个红包入桶盘,接过酒一饮而尽。全部客人都要一一敬过,每人都给一个红包,这些红包钱一部份作歌手手薪,一部份分给新娘姐妹,一部份给新娘带到夫家以后用于给孩子置帽子银牌。因客人要掏红色,此仪式别称“撬蛙”。

宴席中途嫁方女歌手起歌头找赤郎对歌,女方唱:“换脯(昨天)听讲赤郎来,姐妹双窝(叫)站门背,姐妹双双去修路,修条大路赤郎来”。赤郎回:“今脯寮里起身来,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收拾南货饼搭面,担落娘洞度花栽”。起歌头后边吃边唱,酒席完毕后接着对歌,一直对到新娘快要起行。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传师学师”、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摇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功德舞》和《学师舞》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做功德中的“打饼儿”舞,已发展成现代集体舞。原是六人围着棺材跳圈圈舞,第一人手持木刀,第二人拿一只箬帽代盾,两人对舞,后四人各拿两块木块合拍敲打,每二人面对面敲一下,又背对背敲一下,然后舞步前进三步,边唱边舞,从“一月”唱到“十二月”,“一月”唱词是:“正有勒正月哩正月正,正月做米果等亲晴(亲友),亲晴相会在一堂,大家吃酒笑哈哈”。其舞曲是重复。故众人按曲和舞步两两对舞旋转即成了集体舞。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工艺

 

畲族服装

 头饰

解放前,畲族妇女冬夏以花布裹头,中为竹冠,缀以石珠,未嫁者否。其头饰绾发推结,领竹为冠,裸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均为五色椒珠。成年妇女发型梳扮凤凰式,把头发梳单辫盘于后脑,打成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安放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1寸、长3寸,富户用银制),包以红布,银钗高挑,4串长长的瓷珠和1串红黑相间的瓷珠穿在绉纱上,插1支银簪,另系8串尾端结有小银牌的瓷珠,垂于耳旁。这种通常称为“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相传为高辛帝所赐。这种具有纪念始祖意义的原始装饰,一般在结婚时始戴,以后凡节日或作客时戴。平时劳动,则裹以蓝布方巾或毛巾。现在戴“凤冠”的人已很少见,一些畲族村庄只在接待来访宾客或重大节日时才戴。

“笄”的配件:钳栏、头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载、骨挣、钳搭、方牌、耳环、头抓、古文钱、牙签、耳挖、蕃蕉叶、银金、银链、珠子、布料和棉线等。畲族凤冠共需银子4两8钱,折合银圆7.68元,外加配件及制作工资,一副“凤冠”折银洋12.84元。 

   花边

畲语称“兰观”,花边衫畲语称“兰观衫”。旧时,男子平时着青色大襟长衫,开襟处镶有月白色或红色花边,下摆开叉处绣有云头。劳动时都穿大襟或直襟短衫。现常见的直襟短花边衫、领、袖、襟均镶花边,口袋绣有花朵。男女都穿宽裤脚直统便裤,女裤脚镶花边。女上衣是大襟衫,长过膝,领、袖、襟均镶花边。布色过去只有青、蓝二种,大多是自织的麻布、棉布或蚕丝布。现在畲族男女穿着几乎与汉族无异。 

   拦腰 

 即围裙,长1尺,宽1尺5寸,镶红布拦腰头,两角钉彩带,家务或下田均系拦腰。 

    花鞋
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钉鼻梁,扎红缨。女鞋花纹多且细,只在结婚、喜庆、走亲戚时穿用。平时多穿草鞋。

畲族首饰 
 畲族妇女首饰畲语称“gie”,旧时是结婚始戴,以后凡出门或节日时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装扮为: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富者全部用银),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gie”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形如凤凰鸟头冠,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绣有花边,花边色彩鲜艳,花色繁多,布质,旧社会为自织麻布,现在丝绸、涤伦都有。腰扎围裙,畲语称“拦腰”,为长一尺、宽一尺五的麻布块,染青色或蓝色,镶红布拦腰头,钉上彩带。过去,男女子都一样,为裤脚镶花边的宽裤脚直统便裤。男子旧社会出门穿大襟长衫,劳动时穿大襟短衫,现在都为直襟短衫。过去,畲民上山劳动都打绑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袜,下雪天用棕包脚行走。花鞋,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做硬鼻,系红缨,女的比男的花纹多些细些,平时不穿,作寿鞋用。

民间工艺  
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

景宁有几位畲族木匠雕刻马腿十分精湛,刻的龙凤、人像、花草生动活泼。民国时期沙湾镇张庄村雷凤新是全县有名木匠,县内一些庙宇及财主人家房子都请他建造。现在他的手艺尚有继承人,县城一大款装修请来雕龙刻凤。

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带子径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纬线为白纱。径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径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中间径线一般有五双或十三根,宽者有23根、33根、55根等。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径纬线有丝质的也有棉质的。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以往农村男青年喜欢把刀鞘壳用火烙成花纹或刻成图像,钉上情人送的彩带,缚在身上两人的手艺就结合在一起了。故《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妇女自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彩带是否能象藏族献哈达那样起作用,确实值得研究。其他木刻、石雕、竹编等工艺品也待于人们挖掘。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神话

 

鹤溪

景宁县城鹤溪, 传说早年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浑泽大湖, 湖西是一块草地, 远远看去, 犹如漂浮在水上的浮萍, 当时人们称它为丽泽, 为何后来称鹤溪? 相传与西汉儒生浮丘伯有关。

西汉时, 浮丘伯因战乱从长安南下避乱, 在青回居住了几年以后, 带着两只白鹤沿小溪逆流而上, 寻找地方隐居。一天来到丽泽, 见这地方, 山青水秀, 人烟稀少, 就停留隐居。因他当时年岁己大, 不能耕种, 就在湖边的一块大岩石上垒石筑台, 每天到湖边钓鱼, 两只白鹤也每天陪伴在湖边沐浴。过了许多年, 丽泽的水慢慢枯 , 聚居丽泽居住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浮丘伯又带着双鹤另找人烟稀少的地方隐居去了!

后来, 人们就将浮丘伯隐居过的地方叫浮丘, 他钓鱼的地方叫浮丘钓台, 中间的小溪叫沐鹤溪, 溪边村庄叫鹤溪。

惠明茶

很久很久以前, 鹤溪一带人不知道种茶树, 也不知用茶叶泡茶。

景宁畲族惠明茶

相传, 四川峨眉山有一个叫惠明的和尚云游到鹤溪, 见敖木山云雾缭绕, 是个建寺好地方, 于是缘款建寺山中, 取名惠明寺, 佛课之余在寺周辟地种茶。以后, 每到春天, 他就将细嫩茶叶摘下, 制成茶干泡茶。

有一年, 鹤溪一带瘟疫流行, 病死、逃亡的人不可胜数。惠明和尚得知这情况, 就携带茶叶走门串户, 问病赠茶。没几天 , 喝过茶叶汤的病人竟病情好转。一时, 惠明名声大振, 茶叶汤清香、甘醇之味, 治病之神效也随之人人皆知。人们就仿效开始在屋前屋后种茶树。鹤溪一带为感激惠明和尚, 就把惠明寺一带的茶叶称惠明茶。惠明茶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店家女巧对谢灵运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 常外出察访民情。

一日到鹤溪, 宿溪边一客店, 吃罢晚饭, 正拥被于床上看书,“噔……” 一阵楼梯响, 有人来给他送茶。谢灵运抬头一看, 见一个十五六岁姑娘, 打扮朴素, 一条丝带扎着满头秀发。他就随口吟道:“六尺丝带, 三尺缠头三尺挂。”
不料, 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锦被, 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灵运大吃一惊, 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 对仗如此工整, 可惜口气有点轻飘, 我男你女, 你怎好说老夫锦被半床空?便道 “ 竹本无心, 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一听, 面红耳赤, 知刚才随口所对, 有易生误会漏洞, 马上答道:“ 藕虽有孔, 不染半点污泥。”
谢灵运一听, 知其所对不是轻飘, 乃无心所对, 就故意叹气道:“唉 ! 山深林密, 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 哎! 水清沙浅, 劝渔夫莫费心机。” 答罢, 泡好茶, 带上房门下楼。

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 感叹不己, 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 偏出如许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 便朗声答道:“地僻村贫, 莫嫌怠慢贵客。”

景宁畲族自治县-当地特产

 

茶叶

 

金奖惠明茶是浙江省八大名茶之一,也是全国重点茶之一。产地景宁敕木山,在张春乡境 内,主峰四周,云山雾海,适宜茶叶生长。景宁县志称:唐咸通二年,惠明和尚建寺山中,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茶因僧名。至今已历一千一百余年,历代列为"贡茶"。民国 四年(1915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出凿成功,在美国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浙江省政府征集各地著名丝绸织品,土特产等出国赴赛。在这次赴赛中唯有景宁的惠明茶获得一等证 书和金质奖章。从此,惠明茶名扬四海誉满中华,景宁县把这一光荣历史载入《景宁县续志》,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畲族人民生活贫困,茶园荒芜,名茶也就"凋花一现"。

解放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惠明茶,并予大力扶植,1973年丽水地区科委将惠明茶列入重点研究课 题,重新挖掘了这一历史名茶,对茶区土壤、气候和茶叶的栽培,采制等项目进行研究,加快了惠明茶的发展,产品质量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使惠明茶重获新生,几年来已发展 新茶园近千亩,投产茶园一百多亩1979年开始,名茶产量已达4000多斤,新茶运往北京、 天津、青岛、上海、杭州等城市销售,还通过亲朋华侨关系把茶叶寄到美国、香港、印尼、 比利时等国和地区获得好评。浙江电视台多次拍成电视加以宣传,《中国新闻》、《人民画报》《民族画报》都先后加以介绍,引起国内外人士重视。1979一1982年连续评为浙江 省优质名茶,1982年、1986年参加全国在长沙福州的评比中,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十大名 茶之一。1991年在杭州召开的国际茶文化节上,又评为"优秀文化名茶"奖。由于惠明茶 外形紧结,颗颗饱满,色泽翠绿有神.茶毫披布全芽。

食用菌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固久旱祈雨而食素,苦无素菜。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刘伯温顾念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山多田少,地瘠民贫,遂奏请太祖以种菇为三县专利。民国年间,景宁县有菇民5万人,占当地劳动70%左右,岁计获值五六万圆,为重要生计来源。香菇具有丰富营养成份和独特清香,香菇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占有7种,故香菇久享“植物性食品顶峰”之美誉。(《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七·名优特产)

我县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水平,菇农的生产技能在国内外也处于领先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每年有1000多菇农带技术到全国50多个县市开发食用菌产业。近年来,我县为减少木材资源消耗,大力调整了品种结构,提高了菇品质量;积极发展草腐菌和珍稀食、药用菌,推进了以草代木的食用菌生产,增加了反季节和特色菇类品种。目前,我县人工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有10多种,“山山牌”香菇黑木耳的品质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曾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2000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中药材

 

中药材是我国最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不断认识,人类疾病和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已在形成,国际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我国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天然植物中药、中成药的需求逐年增加。

景宁县地处山区,山地多且垂直型多样的气候环境,为发展中药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多年来,在利用天然中草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厚朴、“浙八味”等多种中药栽培,其中厚朴种植达2.6万亩,梧桐乡高演村厚朴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厚朴基地。我县的畲药研究工作和基地正在逐步形成,是景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

高山蔬菜

 

蔬菜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宗优势农业产品,但种植规模小。近几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种植有了较快发展,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之一。我县高海拔地域有着气候反差的优势,在夏季中能利用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的最佳区位带,春季气候由于回春早,有明显的季节差。为提高品牌质量,我县制订了“雪松牌”等高山蔬菜品牌,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在上海杭州温州等城市有一定的市场优势。2002年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3.5万亩,其中高山反季节蔬菜达到近1万亩。并建立了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企业,加快了蔬菜的加工生产步伐,促进了蔬菜产品的保值增值。

烟叶

 

烟叶生产是我县近几年引进的新项目,实现证明,我县地域条件优越,非常适应种植。通过试验种植已取得了较好成效,促进了烟叶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到2002年,全县面积已达1000多亩,产值200万元,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几年的栽培种植,农户已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与产品烤制技术,已成为我县山区农户经济增长的一条新的途径,发展潜力较大。应因势利导,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加快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加强栽培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推进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加强无公害技术操作流程的实施与监控,培育品牌,推进品牌战略和规模化种植力度,使我县的烟叶生产成为后起之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水干果
水干果生产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种植面积4.8万亩,总产量3916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61万亩,板栗1.76万亩,其它水果1.43万亩。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环境优势,加大科技投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的研究与实施,使果品质量逐步向优质化发展。“英川牌”高山蜜梨、“农发牌”板栗曾多次获奖。其中“英川牌”高山蜜梨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个山多地少的山区县,发挥山区的山地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水干果基础条件好。近年来,通过科技培训和在大专院校的结对扶持与技术引进和指导下,开发了“英川牌”高山蜜梨,对于推动景宁县水干果生产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水干果生产非常适合景宁的具体实际。

蓄产品

 

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畜牧业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畜牧业的内部结构也日趋合理。我县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牧草资源丰富,利用林地草资源饲养的食草牲畜和山地果园、山塘水库、河流等良好生态环境饲养的放养鸡、鸭等优质家禽得到了较快发展。生猪生产在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良种化率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2002年全县山羊饲养量达2.55万头,优质家禽77.85万羽,外三元(长大)母猪存栏达450万,占全县能繁母猪的24.5%。

厚朴

厚朴又名温朴、厚皮、烈朴。为国家保护二级植物,是医用广泛的名贵中药,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抑制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功效。景宁厚朴以皮厚肉细、肉色深紫、油气足、气香浓著称。

景宁厚朴

境内昔无厚朴种植,但野生厚朴分布面广,生长茂盛,农民剥取其皮出售,为传统副业。1970年,梧桐乡高演村开始人工营造厚朴林,到1993年发展到8000亩。1982年开始采摘朴花,1993年收干花600公斤,1990—1993年间产厚朴30余吨。

2001年,在全省林业特产之乡评比中,景宁荣获“浙江省厚朴之乡”的美称。在省林业厅的扶持指导下,实施万亩厚朴优势林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建成以梧桐乡、大漈乡为核心的万亩厚朴基地。到2004年,全县人工营造厚朴林5.7万亩,其中梧桐乡高演村1万余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营造厚朴基地。2003年,县林业科技人员完成《畲山牌厚朴生产系列标准》的制订,并申报注册“畲山牌”厚朴。是年,产品在省农博会上获优质奖。

2004年,县林业局、质监局承担制订浙江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厚朴》,经省专家组审定通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是年,组建县民力种苗合作社、梧桐跃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宏达中药材苗木中心等。全县药材育苗产业发展迅速,育苗面积1500亩,苗木2000万株,远销福建、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地。中药材产值2600万元,重点乡镇药材收入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