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蛇chroma守望先锋:中秋习俗猜月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8:21:15

中秋习俗猜月谜之一(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具有独特魅力的亮星。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  

 

   这些“月谜 ”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或许因为月亮那素华皎洁的美好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心目中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譬如:

 

  “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

 

  “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

 

  “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

 

  “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生明月》等等。

 

   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

 

来源:《说月》 

中秋习俗猜月谜之二

 

 

 

 

 

 

    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譬如:

 

    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

 

    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

 

    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

 

    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

 

    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

 

    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譬如:

 

    “月涌大江流”,打两个物理学名词:“冷光”、“波动”;

 

    “二十五弦弹夜月”,打一现代文艺形式:“音乐晚会”;

 

    “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

 

    “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

 

    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么,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

 

来源:《说月》 

中秋习俗猜月谜之三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比如:

 

    “二月平”,打一“朋”字;

 

    “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

 

    “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

 

    “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

 

    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贴近感。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像

 

    “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

 

    “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

 

    “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

 

    “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

 

    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

 

    猜射此类“月谜”,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

 

来源:《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