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刘庆邦赏析:抗战初期正面战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20:23:07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

2007-06-21 17:24:24 来自: lama

正面戰場的展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为了把日本軍閥侵略重点吸引到日本軍閥機械化部隊難以施展的中國東南山川河流衆多的地區,利用東南山川河流衆多的地形抵消日本軍閥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本軍閥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本軍閥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本軍閥作戰,改變日本軍閥戰略進攻方向,使中日戰爭按中方的戰略意圖行進,蒋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国军队扮作保安队进入上海市区。日本軍閥则以保卫租界为名,占领租界外的地区。8月13日,冲突爆发。但中国普遍的说法是,由于华北地区的日本陆军大胜的刺激,日本海军跃跃欲试,主动挑起了上海方面的战事。上海作战最初参战的日本軍閥都是属于日本海军系统的。由于海军部队作战不力,才不断增援陆军到上海方向。

日本軍閥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軍(三个月后增加到50萬人),開始向上海進攻;中華民國則共派出中央军精銳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这些部队装备极差,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萬人,與日軍血戰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華」之狂語,此即為淞滬會戰。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中正亲自兼任。11月20日,中國軍隊在伤亡25萬人之後,被迫撤退,上海至此淪陷;由于下达撤退命令過於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误,撤退演变为溃败。同一天,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立即宣布將首都和所有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汉直到武漢會戰后再遷往陪都重慶。雖然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国方面在战术上是失败的,但是在战略上却成功的将日本軍队吸引于中國東南,打破了日本希望蚕食中国的战略意图。上海中国军队的持久抵抗,掩护了党政机关、学校和大批工商企业转移内地,为抗战保留了元气。在上海遭到約4萬傷亡的日本军队,在同年12月13日侵佔南京,竟然以持续数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報復。数十萬無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殘暴地殺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萬)。下令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上海派遣军(后改称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第六师团师团长是谷寿夫。
同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万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部位于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共產黨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協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閻錫山進行防禦。
9月25日,八路軍將領林彪指挥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歼灭号称“陆军之花”的日本軍閥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后卫辎重部队1000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八路军首战告捷。毛泽东盛赞一一五师为中国人民打了个争气仗。蒋中正表示:“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八路军的120师取得雁门关大捷,129师夜襲陽明堡,焚毁敌军飞机二十余架,夺回战区制空权。被認爲是國共合作的典範,兩黨的軍事合作達到最高峰。然而,在日本軍閥的迂回攻势下,太原会战仍告失败。11月8日,太原陷落。直到1939年底,第二战区发动冬季攻势,八路军仍然参与了国军的战役进攻计划。
之后,八路軍三个师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山西地方武装牺盟会分赴华北各地展开游击战,115師副師長聶榮臻前往五台山,採用遊擊戰朮建立了共產黨的作戰前綫——抗日根據地,該抗日根據地隸屬晉察冀邊區,標誌著除國民政府正面戰場外另一條戰綫“敵後戰場”的開闢。晋察冀根据地号称中共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它能在日本軍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眼皮底下生存发展壮大,确实在全国独树一帜。此後,華北地區成爲中國共產黨活躍的戰場。

1937年10月,在中国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被合编为新四军,在长江下游开始抗日。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但是因為山东军阀韓復榘临阵脱逃,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的滕县、台儿庄。1938年1月14日,蒋中正将其枪毙。


花園口黃河大壩的潰隄導致黃河下游部分地區交通全部中斷,雖然起到了緩解日本軍閥的推進的目標,同時也令黃河下游地區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約1250万居民遭受水災。這次的黃河汎濫也成爲了日後中國地理上最大的黃泛區。
1938年2月,日本軍閥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軍隊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自杀殉国。李宗仁隊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臺兒莊與日本軍閥反復爭奪,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本軍閥侧背,最終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毙伤日本軍閥一万多人的戰果成爲中国国民党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本軍閥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是南北两线日本軍閥源源不断增兵,這次勝利沒有扭轉徐州戰場的侷勢。5月19日日本軍閥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河南省会開封。6月9日,蒋中正忍痛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此擧雖然暫時阻擋了日本軍閥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衆對國民黨的不滿。战后蒋中正调拨了大量资金修复黄河大堤,史称“黄河归故”,即恢复故道。参与会战的中国军队分路撤退,粉碎了日本軍閥的合围企图,至此,徐州会战結束。会战后,有一部分国军留在鲁南苏北敌后战场,后蒋中正下令组建苏鲁战区,以东北军于学忠为战区司令。这部分国军坚持到1943年,被日伪軍閥压迫,与中共军队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鲁南苏北。华北日本軍閥除以主力进攻山东津浦线方向外,还以一部向河北平汉线追击,宋哲元率部節節抵抗,最後退至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
1938年8月至10月的举行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本軍閥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战场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中国军队大部脱离战场,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别山区敌后坚持游击,主要是桂系军队。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最大的胜利是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本軍閥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日本軍閥在占领武汉和南方的广州后,战线拉长,无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转入休整。在会战期间,以卢作孚为首的民族企业家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在敌机狂轰滥炸下的川江航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殊勋。此外,苏联航空志愿队参加了保卫武汉的空战。武汉会战迫使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請的“中国事变”。政治诱降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但到了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政府在中国国内影响力甚小,且无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强的黄埔系军队,于是将蒋中正选定为诱降对手,但终未成功)。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