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被宰杀的女人图片:李 剑:我看医药股及水泥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7:27:18

李 剑:我看医药股及水泥股

(2011-07-18 22:18:50)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成功之路(价值成长投资)

     如果说钢铁、水泥和大宗商品等行业最具产品同质化、最易了解,那么,制药行业恐怕是最具差异化、最难把握的行业了。它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不亚于百货商店缤纷女装给男士带来的晕厥反应。

    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就是医院的主任医生,也不一定能统统了解所有药品的性能和疗效。让一个投资者神农尝百草,实在是要求太高。何况生物制药高深莫测,有几人能透彻了解?就凭这一点,你就知道研究分析制药行业的难度了。

    让我们看看制药行业有多少家上市公司:一百多家。显然,它们还不包括医药流通企业、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更不包括医院。队伍已经不算小了。再来看看这些上市公司生产多少种药品吧:一千种?一万种?哦哦,这番计算还是免了的好。

    但投资者是创造方法的人。优秀的投资者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用什么方法能对制药行业化繁为简,较快较好地找到满意的投资对象呢?看谁总市值最小?谁市盈率、市净率最低?谁的走势最漂亮?哎哎,这些用电脑马上就能解决。价值投资者不是要失业了吗?

    不,价值投资者不是这样处理问题。他们首先是从基本面来考虑一家药厂、一种药品的竞争优势。这是他们的法宝。

    把握竞争优势又有多种方法。对繁杂深奥的制药行业,我们试试磨快剃刀用排除法吧。因为有人说,价值投资者都是选股苛刻的人。苛刻的人喜欢用排除法。

    首先是厂家的主打产品必须是独家药品或专利产品,并且最好是拥有多个。独家生产和专利保护是制药企业的护城河,解除了专利保护大家都能生产的抗生素之类,只能赚取微薄得利润。这就排除了一批没有“围墙”的公司。很多纯仿制药的厂家可以歇菜了;

    第二是要有厂家名牌和药品名牌、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口碑,否则没有长期的突出优势,不能长久赚大钱。你很少看到哪个原料药生产厂家在做广告吧?它们默默无闻,纯粹面向企业,处在激烈地竞争中,只有少数暂时辉煌。这就排除了一大批生产原料药、类似大宗商品型生产企业的厂家;

    第三,主打的独家药品或专利产品,必须是想买就买的普通药品。因为大部分处方药不能让消费者随意购买,面对的是理性的医院(企业),而不是直接面对广大议价能力很弱的消费者,再加上价格老被国家监控,因而提价能力其实不强。这就排除了一批主打产品是处方药的生产厂家。这里必须说说生产疫苗的企业,很多投资者看好它们。因为这些年生物制药子行业高速增长.其实疫苗的销售也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厂家拼得是研发、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有些靠得是突发性事件。并不象生物医药股炒作者们想象的那样好把握。特别是研发和生产小疫苗品种的企业(市场太小);

    第四,主打的独家药品或专利产品,必须是治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缓解常见病的药,是针对反复发作而不能断根的病的药,甚至仅仅是保健性的药。制药企业要想成为市场的宠儿获取高额利润、获取象爆满的餐馆一晚翻好几次台面那样的反复利润,最好是变成生产名牌快速消费品的厂家。制造高端药、特效药、根治药的企业反而利润成长性不强;这又排除了不少生产疾病克星的公司(写到这,我也很为奎宁这样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生产厂家愤愤不平);

    第五,主打的独家药品或专利产品,必须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而且越多越好。药品比食品更要让人放心,更要让医院和医生开得有理有据。公费医疗市场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大蛋糕。这又排除了一些主打药品没有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厂家……

    剩下的鱼儿就不多了,可是个个肥美。你只要等着价格合适,就可以轻松地买进来。

 

摊开近十年各行业利润增长一览表,在无品牌强周期的行业中,水泥行业的利润增长最为迅猛而耀眼。海螺水泥上市八年来,利润和市值增长均达三十倍,几可与著名白酒公司贵州茅台相比美;在香港上市不久的中国建材和华润水泥,连续四年利润平均复合增长高达80%以上,完全可与白酒新秀洋河股份相匹敌。其中中国建材股价四年上涨二十倍,上涨幅度一时无与伦比。

    水泥行业得益于朱榕基总理以来的中国“铁公基”等基础项目的大量投资,得益于近十年的房地产大牛市,得益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市政工程,还将得益于刚刚开始的保障房项目和水利工程。如果想到中国广大农村基本建设的更长远的需求,这个行业的发展似乎无穷无尽。

    也许,它们还得益于水泥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水泥虽然属于大宗商品,但由于原料石灰石和制成品等运费高昂的原因,拉法基等国外企业除了异地办厂外很难靠出口与国内企业竞争,水泥价格并不与国际接轨,所以也不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需求是它们繁荣的决定因素,国内需求就足以让水泥行业空前发展。

    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巨大的生产力,需求的巨大增长让一些本来缺陷重重、毫不起眼的行业焕发了光彩。

    水泥行业生产的是同质化产品,能够提高售价的企业显然是由需求所主导,而不是由无形资产、转换成本和网络效应等形成的“经济护城河”所决定;要在这个行业内形成“经济护城河”,最大的可能来自于规模和地域造就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来自于能大肆并购和大规模进行干法生产技术性改造的资金实力、来自于有强大背景的国企;地域优势来自于石灰石资源的富裕、半径内多经济发达的城市、运输的便利或周边无其他水泥厂竞争的特殊地区。在规模和地域形成的成本优势中,规模又是更重要的因素。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润水泥是这个行业最具规模优势的企业,也是选股中的优先考虑。

    但是,我一直认为,无品牌强周期性行业比较特殊,收入、利润等成长性数据并不是选股的首先考虑;它们没有品牌,没有口味、品位、色彩、消费层次等等的不同,没有特色和差异化,拼的是规模、实力和资源。它们的发展大起大落,完全取决于宏观经济的繁荣与否,取决于生产是否过剩或不足;对它们的投资趋向可能完全相反,极度辉煌时卖出,极度衰败时买进。

    甚至有没有强大的经济护城河这个问题,也不是强周期性行业的首要考虑。当全行业出现生产过剩的时候,哪怕是最具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和最具地域优势的地方企业,也难逃亏损的命运,就象2008年的中国铝业、东方航空以及很多远洋货运公司一样。而品牌消费类行业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即便全行业生产出现过剩,龙头公司依然安然无恙。比如1998年全国白酒产量达830吨,生产严重过剩,造成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间行业持续萎缩,中小白酒厂大量倒闭,全国产量一度降到320万吨,但那些有强大经济护城河的龙头白酒企业却越战越强,大大扩展了市场。龙头公司命运的不同,是稳定成长性行业和强周期性行业在投资上的最大区别。

    经济护城河的科学解释是持续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强周期性行业都不具备真正宽广的护城河。

    周期性行业的首要考虑是未来的需求。

    我本人并不喜欢强周期性行业,不喜欢具有高投入、高负债、高能耗等诸多缺点的“三高型”行业。特别是在今天,当我知道水泥的主要成本煤炭的价格居高不下,水泥企业的产能使用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很多企业正在加速收购扩张,本能地感到警惕的时候。特别是最近又看到这样一些惊人的数据:中国水泥总产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今年将达到20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世界第二名的印度只有不到2亿吨,第三名的美国才1.1亿吨。中国一家海螺水泥的产量就比全美国的产量大百分之五十。还有,海螺水泥进行技术改造同中国建材竞争,居然要投入资金一百亿;还有,水泥是高能耗的行业。每吨水泥消耗115公斤标准煤。水泥严重依赖石灰石原料。石灰石并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遍地都是,与中国巨大的水泥需求和产能相比,现有已探明储量不到500亿吨,按现在每年约18亿吨的消耗速度,再加上递增幅度,40年不到就将开采完毕,比世界石油消耗得还快。

    伴随着水泥行业的兴旺,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夺目。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重型机械如果出现产能过剩,还可以向国外出口产品。而水泥的国内产能如何消化?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是个新兴经济体大国,仍然还在强劲增长,下一步水泥的需求当然还有两种可能:已是高峰或者还有空间。但投资者的思考宁愿保守一些。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行业,乐观思维往往有害。我宁愿相信中国宏观经济虽然依然向好,但基础建设已经有了一些泡沫,那些强大的数据让人有点高处不胜寒;我宁愿错过一些机会,也不愿承担对国内产能将来可能过剩的忧虑。

    作为长线投资者,不得不经常怀抱一种遗憾:对那些缺少长远稳定需求而在短期内又非常光彩夺目的行业,只能欣赏而不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