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币兑美元走势:[原创]甲午海战技术统计!看看谁更训练有素!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5:54:03
关于甲午海战有太多的谎言,太多的想当然。
我开了个甲午海战的帖子,发现太多人想当然。你给出的数据他们都说是已有有人驳过了至于怎么驳斥的有哪些不对他就死活也不说了。
那好我就专门开个帖子,等你们来驳斥。
理是越辩越清的,希望真有人能给出技术数据让我们大家都了解真相。
我收集的数据显示北洋舰队的训练水平高于联合舰队,指挥官的指挥没有原则性错误,北洋舰队失败主要因为武器的性能不如联合舰队。
我收集的数据如下,欢迎指正,不欢迎光说错了不指正的。
1.吨位方面:北洋舰队吨位3.5万。联合舰队吨位3.9万吨。
2.船龄方面:联合舰队比北洋舰队总体新12年左右。
3.发射药方面:日本是硝化棉,北洋是栗色火药(钝化后的黑火药)。
4.炮弹装药方面:日本至少速射炮是大名鼎鼎的下濑火药,北洋是黑火药。说个题外话我当年学的黑火药爆速是400m/s。苦味酸火药爆速7000M/s。下濑火药是钝化后的苦味酸爆速要低一些。
5.120MM以上火炮数量。120MM以下几乎没有用处就不统计了。
北洋舰队:
定远&镇远:305mm*8 150mm*4
  济远: 210mm*2 150mm*1
  致远&靖远:210mm*6 152mm*4
  经远&来远:210mm*4 150mm*4
  平远: 260mm*1 150mm*2
  超勇&扬威:254mm*4 120mm*8(只有22倍口径,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令人怀疑)
  广甲: 150mm*3 105mm*4
联合舰队:
松岛&严岛&桥立:320mm*3 120mm速射*34
  吉野: 152mm速射*4 120mm速射*8
  秋津州: 152mm速射*4 120mm速射*6
  浪 速&高千穗: 260mm*4 150mm*12
  千代田: 120mm速射*10
  扶桑: 240mm*4 170mm*4
  比睿: 170mm*3 150mm*6
  赤诚: 120mm*4
  西京丸: 120mm速射*4
双方比较:300MM以上8:3,200MM以上17:8,150MM以上18:33,120MM以上8:66.
6.火炮射速方面
北洋:理论射速
305MM 1发/3分钟
120-200MM以上 1发/1分钟
联合舰队:理论射速
300MM以上1发/10分钟
120-200MM以上 10发/1分钟
7.航速方面:
北洋舰队:平均16节
联合舰队:平均18节
8.装甲方面:
北洋舰队:12英寸装甲和9英寸装甲5英寸装甲.事实证明9英寸装甲5英寸装甲可以被200MM炮重创。12英寸装甲可以说无敌。
联合舰队:普遍是5英寸装甲。事实证明这样的装甲很容易被穿透。
9.发射炮弹数。
北洋舰队:1000发,300MM以上210发。
联合舰队:20000发,300MM以上13 发。
10.炮弹命中数
北洋舰队:120发,300MM以上11发。
联合舰队:1300发,300MM以上0发。
这里要说明一下:北洋舰队命中的绝大多数是150以上的炮弹,联合舰队命中的以120mm速射炮的炮弹为主。这就是为什么北洋舰队各舰伤痕累累却没有都沉没的原因。120mm速射炮能照成很大的伤害却不能有效的击沉装甲舰。
11.命中率(体现水手素质)
北洋舰队:12%,300MM以上5%。
联合舰队:6.5%,300MM以上0%。
12.火炮实际射速和理论射速差(体现水手素质)
北洋舰队:12%,300MM以上40%。
联合舰队:11%,300MM以上15%。
=======================
反驳几个关键的谣言:
1.是大炮晾衣服。这是北洋舰队嘛!

这衣服晾的水平高啊!知道是啥舰嘛!

2.北洋舰队第一炮竟然震塌了自己旗舰的舰桥。
在“定远”级军舰的飞桥下方,有一个大型的装甲司令塔,起着托举和结构加强作用。丁汝昌当日受的主要是烧伤(“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督战,为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焚烧,虽为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劲项皆被烧伤……” ——1894年9月20日,丁汝昌电寄总理衙门报告),飞桥是被日方炮火打坏,而不是被己方火炮发射而震塌。而根据洋员戴乐尔的回忆,丁汝昌受伤之前, 305毫米主炮已经发射了10炮。从战后的照片和旅顺船坞的维修记录来看,“定远”飞桥震塌一说也完全不能成立。在海战后负责调查“定远”伤势的美国人沈威廉(William Sowden Sims)的记录表明,“定远”的伤情在于“前桅上部折断、舰首军医院被洞穿”而已!并无只言片语的“飞桥坍塌”的记录!
3.水手赌钱嫖娼。
那时哪个国家的水手不这么干,现在美国水手还这么干。

4.北洋的阵法
北洋舰炮火力主要集中在舰首,两侧几乎没有大口径火炮,雁翎阵并无不妥。一方面可以发挥主炮的威力,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受弹的面积。这种阵法是德国海军的常用阵法,而北洋主要是德式装备。日舰的主要火力不在舰首,而在其两舷的多门速射炮,因此“单纵队”最适于日军发挥其舷炮威力。

5.炮弹里的沙子。
炮弹掺沙子假的,当时炮弹分2种。一种就是穿甲弹,说白了就是一个空心大铁疙瘩,里面或者有少量火药,或者有点沙子(不掺全实心铁疙瘩太重打不出去,空心的话撞到装甲上会变形,所以当时的实心穿甲弹都是掺沙子的。)。就靠贯穿敌人军舰导致敌方军舰沉没。风帆时代的军舰和舰炮就是这个样子的。另一种是什么呢,就是开花弹,这种炮弹中国很少,自己造的不合格,去外国买呢,户部大臣翁同龢(千古罪人,就是他撺掇这小皇帝对日本宣战的)不给钱。而且他们的发射药是分开的。炮弹头一个300多斤,发射的火药一个100多斤,都扔进炮筒里,再发射。知道为什么是假的了吧。北洋水师的大炮炮弹根本没有弹壳,何来掺沙子只有?穿甲弹根本就是一个铁疙瘩,如何能打开?
总结: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满清政府腐败,而造成北洋舰队后期投入不足,硬件落后于联合舰队才战败的。北洋舰队训练和指挥都优于联合舰队。
欧洲海战图。
----------------------------------------------------------------------------------------------与以往所获得的知识不同,如果楼主的信息是真实而且有出处的话,应该是很让人震惊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9.发射炮弹数。
北洋舰队:1000发,300MM以上210发。
联合舰队:20000发,300MM以上13 发。

为什么北洋舰队的弹药发射量这么少,与日本如此悬殊。-----------------------------------------------------------------------------------------------我倒是看到过一个解释,可惜忘记出处了
北洋舰队统计的炮弹数不含机关炮,联合舰队统计的炮弹数包含20毫米的机关炮
因此,这种命中率的没有可比性----------------------------------------------------------------------------------------------  输给快船快炮,是当年失败者给自己找的免责借口,今被小粪视为真理。
一个不会自省的民族就是愚昧落后的民族。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应该多购买小型的快速豪华游艇,配上共污员的快射短炮,才是捍卫海权的王道。
税务购买豪华游艇,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李鸿章等既得利益者之流,他们想的不是什么韬光养晦,而如何苟延残喘。所以,即使北洋舰队当年拥有航空母舰,对外作战也是挨揍的货。李鸿章是一个明白如何维护高层利益的一个既得利益者,他最清楚的道理就是千万不能对外作战,一切武力一定要对内维持平衡。这也就是为什么历代王朝作战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因为祖上传下来的都是内斗之术。
    历代腐败王朝的高层,只要不是酒精婴儿、扒灰产物,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统治危危可及。大家不过尽量用暴力+谎言维持内部的平衡而已,一旦有外力介入,就是个稀里哗啦。
    体制决定了一切,很多军迷只喜欢探讨貌似偶然的表象,有意或纯属白痴的避开必然的、实际的、客观的本像。迂腐至极!!!
    历朝历代都不缺被表象迷惑的粪青。想通过战功挤入既得利益集团。
    历史记载往往是下级军官主战,高级将领避战,位置决定利益,屁股决定大脑。------------------------------------------------------------------------------------------------- chenlan3 2011/9/26 22:07:32 的原帖:一个奴隶主酋长的制度,买了点外国武器的酋长,还想打败代表当时先进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是不可能滴,社会不会倒转。和今天一样,一个落后制度的封建国家如果和世界先进制度国家打仗,还是必定失败,所以不敢打,他们明白,一打必败。---------------------------------------------------------------------------------------我收集的数据显示北洋舰队的训练水平高于联合舰队,指挥官的指挥没有原则性错误,北洋舰队失败主要因为武器的性能不如联合舰队。
=====================
楼主:沙皇俄国的海军被日本海军打败原因何在?

>>>>>>>>>>>>>>>>>>>>>>>>>>>>

1. 俄海军绕了大半个地球, 官兵很疲劳了. 日本是侦察舰在外搜索,主力轮班在港内休养等俄海军上门.
2. 船绕了大半个地球没有维修, 船底长满贝壳, 速度达不到战术速度. 日本是侦察舰在外搜索,主力轮班在港内休养维修.
3. 俄海军被告知远东基地没有煤供其作战,要自带燃料, 所以俄海军在通过对马海峡时,除了运煤船, 连主力舰司令官的住舱里也堆满了备用煤,导致船速更降, 而且被炮弹击中后容易大火.
4. 双方技战术水平相当.日军处于主动攻击地位,队形优势.


以上是美国人写的书里的,重点分析了机会成本问题, 即对马海战俄海军是应该

1.和运煤船分开行动,抛弃主力舰司令官的住舱里的煤,结果是没有足够的煤给以后作战,但是能以战斗状态迎战可能的日军拦击.

还是

2.和运煤船一起,不抛弃主力舰司令官的住舱里的煤,赌博日军拦截不到他们.

美国人说俄国司令赌了,赌输了. 这在俄国司令从越南出发前的电文可以知道,他对后果很清楚.
同样的美国人写的书里的,还分析了黄海海战(就是甲午海战),主要是分析战术问题.重点是清海军的队形和指挥,他的观点是没有什么错误, 因为清海军的队形是当时被公认为对拥有铁甲舰的舰队优势的队形.黄海海战十年前, 意大利海军就是同样队形击败了奥地利海军,当时是技术飞跃期,是铁甲(防护)和火炮(火力)竞争的时期,没有人知道什么队形更有利.黄海海战后,人们意识到火炮(火力)在竞争中占了上风, 所以"当时被公认为对拥有铁甲舰的舰队优势的队形"就淘汰了.所以在西方, 黄海海战不是腐败的代表, 而是战术教科书和发展史的一章.-----------------------------------------------------------------------------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北洋舰队:12英寸装甲和9英寸装甲5英寸装甲.事实证明9英寸装甲5英寸装甲可以被200MM炮重创。12英寸装甲可以说无敌。
联合舰队:普遍是5英寸装甲。事实证明这样的装甲很容易被穿透。
双方比较:300MM以上8:3,200MM以上17:8,150MM以上18:33,120MM以上8:66.
双方比较:300MM以上8:3,200MM以上17:8,150MM以上18:33,120MM以上8:66.
炮弹命中数
北洋舰队:120发,300MM以上11发。
联合舰队:1300发,300MM以上0发。
11.命中率(体现水手素质)
北洋舰队:12%,300MM以上5%。
联合舰队:6.5%,300MM以上0%。
==============================
清军的装甲占优势,200MM以上火炮数量占优势,日军的装甲很容易被穿透,而且装备200MM以上炮清军有10艘,日军有6艘,清军的命中率又高出日军近一倍,那么日军5IN装甲应该有很多被穿透,为什么战役时没有一艘沉没,而清军损失5艘。就算是日军的命中数量多,但是日军也应有很多沉没。而且300MM以上炮弹清军命中11发,竟然没有当场击沉日军一艘。击中松岛二发,也只是击伤。这是什么原因?
  日军受伤五艘,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赤诚:120mm*4 西京丸: 120mm速射*4,日军沉没这两艘的火力为日军军舰中最弱,仅比双方中最弱清军广丙多一门120MM炮,它们损失并不奇怪。其中赤诚只有622吨,战役开始就被重创,但是在战役结束时都没有沉没,而且竟然是被定远、来远、经远击伤的,定远&镇远:305mm*8 150mm*4,经远&来远:210mm*4 150mm*4,被定远重创竟然都没有被击沉OH!
  吉野: 152mm速射*4 120mm速射*8,吉野的火力仅比清军第二弱的广甲要强一些,其余清军主炮口径全在200以上,可是竟然击沉二舰,大出风头。
---------------------------------------------------------------------------------------------  英国斐利曼特海军中将曾评论说:“为比较两军实力计,但以参与黄海战斗之军舰而事对照,已可得其正确结论矣。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该国军舰除赤城外,性能约略一致,舰体大小由二千二百吨至四千二百吨,俱为甫竣工之新锐舰。中国方面,虽有定远、镇远两二等战舰,吨位各七千四百吨,其次经远、来远两舰,吨位亦各二千九百吨,但不过虚具装甲巡洋舰之名而已。其余各舰,或吨位小、实力弱,或舰型不称,装备不当。集合若是复杂军舰编为一队,不惟非专门之丁提督不能统率,即专门老练之将帅恐亦无能为力比。”
                                                 ——摘自《甲午战争史 下》戚其章,P127,
     该页同时附有两军舰只数量、总吨位、马力、装甲、火炮数量类型与口径、航速、舰员等对照表---------------------------------------------------------------------------------不过北洋舰队的运气也是差了点,如果击沉对方一艘军舰,情况或许不止于此。事实上,北洋舰队虽然在数据上上要比日本舰队差,但毕竟差距不是太大,特别是定镇二舰的存在,对日本舰队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国运相搏,国运相搏啊。这一次上帝站在了日本的一边。不过,甲午战争的主要责任不是海军而是陆军。是陆军的大败,导致一发而不可收拾。本人今年正好出了一本《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商务印书馆2011年),书后即附有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的所有舰艇技术参数和数据,做这个证明应该够格吧。声明一下,本人无意给书做广告。纯粹偶然瞎逛碰到,多说了几句。 甲与快炮,是两个方面的发展。甲午战争是蒸汽时代世界海军史的重要战例,各国军事专家的结论,两者必须并重。事实上,定远镇远的表现是很优异的,而日军运用速射炮也非常成功,两者各有优劣。 事实证明,日本舰队无法击沉定远镇远,这点是没错的。但定远镇远也无法击败日本舰队,因为你追不上人家嘛。事实上,定远镇远中弹不下千发,但速射炮毕竟威力小,打不穿定远镇远的厚甲,只能杀伤舰上人员。如果被定远镇远巨炮轰中,那就完蛋了。日本旗舰就差点被击沉嘛。定远”舰(主力铁甲舰):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公使李凤苞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了两艘军舰,即后来的“定远”、“镇远”两舰。两舰为同级姊妹舰,由伏尔铿船厂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设计,母型为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炮台布置参考英国“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集中了两者的优点,号称“全球第一等铁甲舰”。两舰共耗银340万两,李鸿章亲自为其命名并选派刘步蟾、魏瀚等人驻厂监造。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类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舰,二舰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为世界海军所侧目。
“定远”和“镇远”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马力,航速14.5节(“镇远”舰为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1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舰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长度43.5米,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6毫米)、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毫米)、主炮露炮台装甲厚304毫米,炮罩厚15毫米,司令塔装甲厚203毫米,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至363人。按《北洋海军章程》,该舰管带为总兵衔(北洋舰队的职级如下: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
两舰主要武器为4门克虏伯305毫米后膛主炮(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水压动力,每门炮管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毫米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管重4.77吨,35倍口径)、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4门、37毫米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毫米、4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1具、舰尾1具,备有21枚鱼雷)。
“定远”舰于1881年12月18日下水,“镇远”舰于1882年11月28日下水;二舰与“济远”舰同批建造,本应于1884年交付中国,但因中法战争爆发而未能按时交舰。1885年战争结束后,“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于当年10月由德国水兵驾驶护送到天津大沽口交付。后来,“定远”舰被定为北洋舰队的旗舰。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定远”和“镇远”为北洋舰队中坚力量,两舰中弹不下千发,仍在战场上坚拒不退,并最终迫使日本舰队首先撤出战场。颇遗憾的是,尽管“定远”和“镇远”两舰的抗击打能力令世界海军为之震惊,但终因海战经验不足、弹药匮乏而未能在此次海战中充分发挥其战斗力。在随后的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继续参战。1895年2月4日,“定远”舰被深夜偷袭的日军鱼雷艇击伤,最终搁浅刘公岛浅滩。后因战事恶化,丁汝昌于2月10日命令将其炸毁,以免资敌。“定远”舰自毁的当晚,管带刘步蟾殉国自杀。

“镇远”舰(主力铁甲舰):
“镇远”与“定远”是姊妹舰,舰体规模、技术指标和武器情况基本相同,只是“镇远”舰马力稍大,为7200匹;航速稍快,为15.4节。黄海大战中,“镇远”舰主炮直接命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舰,使其丧失战斗力而被迫退出战场。
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入威海港时因浮标被风推移而不慎触礁受伤,加之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导致无处修理,“镇远”舰虽经抢救但终因伤势太重而无法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为此负疚过重,于次日晚上含恨自尽。
威海保卫战后期,在丁汝昌自杀殉国后,“镇远”舰继任管带杨用霖随之殉国。1895年2月17日,“镇远”舰被编入日本舰队,列入一等铁甲战列舰。为羞辱中国人,日本舰队仍将之命名为“镇远”。后来,“镇远”舰参加过日本侵略台湾战役及日俄大海战等战事,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 年4月6日出售拆解,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以此羞辱中国人。抗战胜利后,“镇远”舰遗物于1947年由招商局“飞星”和“隆顺”号轮船分两批接回祖国。
本队四舰:“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
“松岛”、“严岛”、“桥立”为三艘同级穹甲巡洋舰,由法国工程师白劳易设计,其中“松岛”和“严岛”舰在法国地中海船厂建造。“松岛”舰建造于1888年2月17日,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1年3月建成。“严岛”舰于1888年1月7日开工,1889年7月11日下水,1891年8月建成。在法国建造“松岛”和“严岛”二舰的同时,采用同样设计的另外一艘军舰“桥立”号于1888年8月6日在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建造,并于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完工。
“松岛”级舰的正常排水量4278吨,舰长89.9米,宽15.4米,吃水6米,正常载煤405吨,最大载煤量670吨,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5400马力,航速16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轮机部外侧装甲厚125毫米,炮塔装甲厚300毫米,炮塔顶盖装甲厚100毫米,装甲防御甲板厚50毫米,编制360人,“松岛”舰识别线为黄色,“严岛”为黑色,“桥立”为红色。
“松岛”级舰的主要武器为法国造320毫米38倍口径加纳主炮1门(采用露炮台设计,用于对付“定远”舰和“镇远”舰厚达355毫米的铁甲,其中“松岛”的主炮布置在军舰后部),120毫米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1门(“松岛”舰为12门),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松岛”舰5门),47毫米轻型哈乞开斯速射炮12门(“松岛”舰10门),8毫米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松岛”级三艘军舰是日本政府慑于北洋舰队“定远”、“镇远”2舰威力、为应付二舰的铁甲巨炮而造,原定计划建造4艘(各有2艘主炮向前和先后,使用时将主炮向前和向后的军舰搭配编队),后更改为3艘。因3艘军舰分别用日本三个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 (松岛、严岛神社、天桥立),因而也被称为“三景舰”。甲午战争中,“松岛”舰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甲午战争时期,“松岛”的舰长为尾本知道(海军大佐),“严岛”的舰长为横尾道昱(海军大佐),“桥立”的舰长为日高壮之丞(海军大佐)。三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原本为对付“定远”级军舰而设计的320毫米口径巨炮故障频发,未发挥作用,但舰上装备的大量120毫米速射炮给中国舰队带来巨大损伤,三舰均参加了进攻威海卫的战役。
“千代田”舰为装甲巡洋舰,由英国J.Brown工厂建造,设计上属法式巡洋舰,于1888年12月4日开工,1890年6月3日下水,1890年12月建成,1891年4月回日本,是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二艘采用“千代田”舰名的军舰。
“千代田”舰的正常排水量2439吨,舰长92米,宽13米,吃水4.3米,装甲甲板厚25至38毫米,水线带装甲厚92毫米,正常载煤240吨,最大载煤420吨,主机采用2座立式3汽缸三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6座,功率5678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9节,编制350人。其主要武器为120毫米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14门,8毫米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3门,36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3具。
   “千代田”舰参加了黄海大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曾被击中3弹,舰长为内田正敏(海军大佐)。 第一游击队四舰:“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
“吉野”舰属防护巡洋舰,由英国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设计,阿姆斯特朗埃尓斯维克工厂建造。该舰于1892年1月3日开工,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由于“吉野”舰由英国海军造船处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防护巡洋舰,其使用新型的蒸汽机,航速高达23节,号称当时“世界第一快舰”,并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兵工厂最新设计的速射炮。建成后,立即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主力。
 “吉野”舰正常排水量为4216吨,舰长109.7米,宽14.2米,吃水5.2米,装甲甲板厚115毫米(倾斜部)、45毫米(平坦部),炮盾厚115毫米;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主机采用2座立式4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12座,功率159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编制360人,舰体识别线黑色。“吉野”舰的主要武器为152毫米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毫米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47毫米重哈乞开斯速射炮22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5具。
甲午战争爆发后,“吉野”成为日本舰队对付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其先后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之后,“吉野”舰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吉野”舰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大雾被相邻的日本军舰“春日”撞沉。甲午战争时期,其舰长为河原要一(海军大佐)。 
“浪速”舰和“高千穗”舰同属防护巡洋舰,由英国设计师威廉.怀特设计,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浪速”与“高千穗”舰在舰型设计上与北洋舰队的“扬威”、“超勇”两舰有一定的渊源。“浪速”舰于1884年3月27日开工,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高千穗”舰则于1884年4月10日开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二舰的正常排水量为3709吨,舰长91.4米,宽14.1米,吃水5.8米, 装备2座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正常载煤量350吨,最大载煤量800吨,双轴推进,功率7604马力,航速18节。装甲甲板厚50-75毫米,轮机部外侧装甲厚76毫米,炮塔顶及舰桥装甲厚37毫米,编制357人。“浪速”舰识别线为黑色,“高千穗”舰为红色。“浪速”舰和“高千穗”舰的主要武器为260毫米35倍口径的克虏伯主炮2门 ,150毫米35倍口径的克虏伯炮6门,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25毫米四联装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0门,11毫米10管格林炮4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甲午战争中,“浪速”舰在丰岛海战中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随后二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和威海卫之战。“浪速”舰于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抚岛海面触礁沉没;“高千穗”舰则在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于10月17日被德国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甲午战争期间,“浪速”舰的舰长为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高千穗”舰的舰长为野村贞(海军大佐)。 
“秋津洲”舰属穹甲巡洋舰,由英国工程师设计,在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制造。该舰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秋津洲”舰正常排水量31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3米,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4座,双轴推进,主机功率8400马力,航速19节,装甲甲板厚38毫米,炮盾厚115毫米,标准载煤490吨,最大载煤800吨,编制304人。“秋津洲”舰的主要武器为152毫米40倍口径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毫米40倍口径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毫米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甲午战争期间的舰长为上村彦之丞(海军少佐)。 济远”舰(穹甲巡洋舰):
“济远”舰与“定远”、“镇远”为同批生产,由驻德公使李凤苞于1883年2月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造价白银68万两。“济远”舰由伏尔铿船厂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设计,母型参考了德国的装甲蚊子船Wespe号,是德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穹甲巡洋舰。“济远”舰于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与“定远”和“镇远”两舰一同回国。
“济远”舰本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铁甲舰,后因经费短缺而改为穹甲巡洋舰。“济远”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测为2300吨),正常载煤230吨,最大载煤300吨,动力为2座复合式蒸汽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2800马力,航速16.5节(一说是15节)。
“济远”舰装甲甲板(穹甲)由25.4毫米钢质和50.8毫米的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主炮露炮台装甲厚254毫米,炮罩及司令塔装甲厚38.1毫米,编制为180至202人,按《北洋海军章程》,该舰管带为副将衔。
“济远”舰主要武器为双联装21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1座(炮座为露炮台式,每门炮重13.5吨,35倍口径,现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克虏伯150毫米后主炮1门(现存旅顺万忠墓纪念馆)、4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3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15吋鱼雷发射管4具、舰载鱼雷艇2艘(即“中甲”和“中乙”号),后加配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
1894年7月25日,“济远”舰与“广乙”舰在护送运兵船的回途中,在丰岛附近海面遭遇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和“秋津洲”三舰,日舰不宣而战。“济远”舰因寡不敌众而败退西撤,后用尾炮将“吉野”舰击伤而得以撤回旅顺。海战过程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和运输舰“操江”号路过作战海域,“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击沉,船上871名士兵殉国;“操江”号被“秋津洲”俘获。
黄海大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因先行撤退、扰乱军心而在旅顺被正法,原“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继任管带。威海保卫战失败后,“济远”舰被编入日本舰队,参加过侵台战役,后于1904年日俄战争中在旅顺触雷沉没。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单位曾打捞出“济远”舰的武器、舰材等部分遗物(包括“济远”舰的150毫米克虏伯舰尾炮)。

“经远”舰(装甲巡洋舰):
“经远”与“来远”为同级姊妹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造,两舰造价白银174万两。“经远”与“来远”为同级姊妹舰,原为“济远”级战舰的后续舰,后经驻德公使许景澄的力争改为装甲巡洋舰。两舰均由伏尔铿公司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设计,该舰为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之开始。
“经远”与“来远”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为2座 卧式3胀往复式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每座重38吨),双轴推进,功率4400马力、航速16节、载煤量320到350吨,水线带装甲厚9.5至5.1寸,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1.5寸(平坦处),炮座装甲厚8寸,炮盾厚1.5寸,司令塔装甲厚6寸。全舰编制202至270人,按《北洋海军章程》,该级舰管带为副将衔。
两舰的主要武器为双联克虏伯210毫米前主炮1座(35倍口径)、1880年式克虏伯150毫米炮2门(35倍口径)、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毫米哈乞开斯炮1门、37毫米5管哈乞开斯炮5门、14吋鱼雷发射管4具(3具可转动,另外1具为固定式水下鱼雷发射管,位于舰艏撞角下方)。 
“经远”舰于1887年1月3日下水,同年9月12日与“来远”舰到达英国会合“致远”、“靖远”两舰后一同回国,12月10日到达厦门加入北洋舰队。1894年黄海大战中,在管带林永升的率领下,“经远”舰力战沉没,包括管带林永升在内的舰上官兵大多殉国身亡。

“来远”舰(装甲巡洋舰):
“来远”舰和“经远”舰为同级姊妹舰,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其舰体规模、技术指标和武器情况基本相同。1894年黄海大战中,“来远”舰在激战中燃起大火,后与“靖远”舰撤往浅滩扑灭大火后,回转战场。“来远”舰在大火中受损严重,甲板几乎烧光,但还是开回了旅顺进行修理。威海保卫战中,“来远”舰被入港偷袭的日本鱼雷艇击沉。

“致远”舰(穹甲巡洋舰):
“致远”与“靖远”为同级舰,由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两舰造价170万两白银,由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设计。按李鸿章的计划,“致远”与“靖远”为“济远”级的同型后续舰,后在曾纪泽的坚持下而改为英式穹甲巡洋舰设计。“致远”舰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同年11月,在外聘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的率领下,“致远”舰和“靖远”舰会合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两舰一起抵达天津大沽。
“致远”舰和“靖远”舰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战舰,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为2座卧式3胀往复蒸汽机,4座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5500马力(航试时测得6892马力,采用强压通风时可以达到7500马力),航速18.5节,正常载煤200吨(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甲板厚3吋(倾斜处)/2吋(平坦处),司令塔装甲厚3吋,火炮炮盾厚2吋,全舰编制204至260人。按《北洋海军章程》,该级舰管带为副将衔。 
两舰主要武器为克虏伯210毫米主炮3门(舰首2门双联装、舰尾1门,35倍口径,克虏伯炮管、阿姆斯特朗炮架,每门炮备弹50发,射速1发/2.5分钟),阿姆斯特朗152毫米副炮两门(每门炮管重4.065吨),5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4门(其中1门现存日本长崎“三笠”纪念舰公园),18吋鱼雷发射管4具(军舰艏艉各1具,司令塔前部下方舷侧水线附近各1具)。 
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被敌弹击中引发大火,在被日本舰队围攻的危急情势下,“致远”舰在管带邓世昌的率领下冲至“定远”舰前,挡住日本舰队的猛烈进攻,为“定远”舰扑灭大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激战中,“致远”舰受伤严重,枪弹几尽,管带邓世昌下令直冲日本舰队速度最快且最猖狂的“吉野”舰,以图撞沉敌舰,挫灭敌人凶焰,不意为敌人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爆炸(也有说击中锅炉后爆炸的)而沉没,邓世昌与舰上官兵大都殉国身亡。

“靖远”舰(穹甲巡洋舰):
“靖远”为“致远”的同级姊妹舰,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与“经远”、“来远”、“致远”三舰一起返回中国天津大沽,并充当了临时旗舰。
黄海大战中,“靖远”舰在管带叶祖珪的率领下英勇作战,在被日本军舰围攻的情况下,“靖远”舰和“来远”舰临时结成姊妹舰,共同抗敌,后为扑灭舰上烈火和修补漏洞,两舰冲出包围圈,退往大鹿岛附近海域浅滩,以舰首重炮对敌,尾随追击的日本舰队亦无可奈何。扑灭大火后,“靖远”舰升起指挥旗,召集余舰赶回战场。
威海保卫战中,“靖远”舰与北洋舰队的其它舰艇一起承担了威海口的防御任务。“定远”舰被鱼雷击中搁浅后,丁汝昌将提督旗移至“靖远”舰。1895年2月9日,“靖远”舰在日岛附近抗敌时被击中沉没,管带叶祖珪和丁汝昌落水后意在殉国,后被水手拼死救起。次日,为避免“靖远”舰被日军利用,丁汝昌下令将“靖远”舰彻底击沉。
装甲输给了速度嘛。即舰速和炮速。如果靖远经远致远这些巡洋舰及时装备速射炮,原本不会输这么惨的。万吨级战列舰,那是1900年后时代的主流产品了。对历史而言,超强了,咱不能玩穿越。战列舰也是过渡产品,接着马上是航母出现嘛。 而且,不要小看了日本人发明的下濑火药,这种火药比黑火药强得多,因为它的燃烧能力很强,对舰上人员威胁很大。就这点而言,日本的创新能力比中国强。 多大的吨位放多大的炮,都是有讲究的,蚊子船,三景舰失败就在于此。贪大是没用的。还有一个原因,定远镇远大多是穿甲弹,有时击中敌舰也无用,它们从左边船舷进去,右边船舷出来,凿一个洞而已。不像日本多爆破弹,击中后爆炸,威力大得多。日本人运气是好,居然没击沉它。哪怕击沉一艘,面子上也好看些。击沉和重创,概念完全两样。重创可以修补,击沉就不可逆转了。对海战而言,运气的成分还是很大的,这点不应排除。日本人无知?日本人对中国研究不要太透。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倒是我们这些人,颟顸得很。现在也是一样。看看那些仇日愤青,问问它们对日本了解多少。再来一次,还得输。不说别的,就装备的先进程度而言,北洋舰队输也在情理之中,但不该输这么惨,被击沉5艘,而日军是重创5艘,当然,里面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就战术、指挥而言,大家彼此彼此。训练水平,可能日本要强一点,但差距不会很大。建造、修理、创新能力,中国比日本要差。
------------------------------------------------------------------------北洋舰队发炮数量少, 完全是应为装备更新没有跟上世界海军的前进步伐,极度缺乏中口径速射炮造成的。 这当然要拜大清高官的昏庸所致。 大东沟海战以前很多年, 舰队就没有外购军火装备了。 原因嘛, 是官爷们觉得海军靡费而无用。 所以, 下层军人不管再怎么拼死战斗,也无法改变注定的失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