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一点通2015科目一:[转载]《藏传佛教?》唐卡全解释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21:34:54

[转载]《藏传佛教 》唐卡全解释一

(2011-05-24 23:22:27)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佛教知识 原文地址:》唐卡全解释一"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873010100nane.html" target="_blank">《藏传佛教 》唐卡全解释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

 

释迦牟尼佛(Buddha Shakyamuni)

 

释迦牟尼佛,净饭王太子,名为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全名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

   释迦牟尼佛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是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释迦牟尼佛心咒:

达迪雅塔 嗡 牟尼 牟尼 玛哈牟那耶 梭阿哈


 

无量寿佛(Amitayus Buddha)

 

阿弥陀佛译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无量寿佛一头二臂,身红色,盘发成髻,戴五佛宝冠,上穿天衣,下着绸裙,身佩珍宝璎珞,具足一切报身佛的种种庄严,双手结定印于膝上,手上置长寿宝瓶,两足以金刚双跏趺安住于莲花月轮上。

 

阿弥陀含无量光,无量寿之二义。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于密教为五佛中之西方尊,于胎藏界曰无量寿,于金刚界曰阿弥陀。

 



长寿三尊(Three Buddhas of Longevity)

 

这幅唐卡主佛是长寿佛,一头二臂,身红色,盘发成髻,戴五佛宝冠,上穿天衣,下着绸裙,身佩珍宝璎珞,具足一切报身佛的种种庄严,双手结定印于膝上,手上置长寿宝瓶,两足以金刚双跏趺安住于莲花月轮上。藏画唐卡常以长寿佛、顶髻尊胜佛母、白度母为“长寿三尊”,四方为息增怀诛四事业空行母围绕,以勾召五大精华、寿命、福智等。 佛经中说:持诵长寿佛咒语,能增长寿命及福德智慧,避免非时而死及夭折或意外身亡,消除一切罪业,证无死成就或住生西方极乐净土。


金刚持/金刚总持(Vajradhara)

 

佛身分为法,报,化三身。如一盏灯火,火焰可分为内,中,外焰,内焰体空若无为法身,是佛身整体之根本;中焰明亮若光为报身,外焰最为熾烈,有其大用故为化身。金刚持是报身佛,又名持金刚。

 

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藏密中金刚持属本初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讲说密法时所呈现的形象,是释尊的秘密化身,故又称秘密主。一般形象为双手持铃杵,在胸前交叉,表示金刚部的菩萨摧毁魔敌时的智能和法力。

 

藏传佛教典籍中讲:持诵金刚持本尊咒可聚集一切诸佛之功德,能消除罪业,成就一切种智,并得历代传承祖师的加持。、


药师佛(Medicine Buddha)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月光遍照菩萨与日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

 

佛告文殊:

若欲生十方妙乐国土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欲得生兜率天见弥勒者。亦应礼敬琉璃光佛。若欲远诸邪道。亦应礼敬琉璃光佛。若夜恶梦鸟鸣百怪蜚尸邪忤。魍魉鬼神之所娆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 若为水火所焚漂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若入山谷为虎狼熊罴蒺[廿/梨]诸兽象龙。蚖蛇蝮蝎种种杂类。 若有恶心来相向者。心当存念琉璃光佛。山中诸难不能为害。若他方怨贼偷窃恶人。怨家债主欲来侵陵。心当存念琉璃光佛。则不为害。以善男女礼敬琉璃光如来功德。所致华报如是。况果报也。是故吾今劝诸四辈。礼事琉璃光佛至真等正觉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药师七佛(Medicine 7 Buddha)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蓝琉璃光药师佛王、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藏语音:“桑给眉拉”。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

东方光胜佛土,善称名吉祥王如来;

妙宝佛土,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圆满香稷佛土,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无忧佛土,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法幢佛土,法海雷音如来;

善住宝海佛土,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净琉璃佛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共称为药师七佛,蓝琉璃光为法身(Dharmakaya)像。

 

另外,也有把开示此七佛法门之本师释迦如来加入而尊为“药师八佛”的叫法。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

 

龙尊王佛全称“龙种上尊王佛”,是佛教礼仪活动中称颂的三十五佛之一。此像头饰螺绿,肉髻高隆,面容庄严肃穆。身披袈裟,袒露右肩,衣纹自然写实。结跏跌端坐于束腰莲台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身后有7条花蛇相互盘绕,蛇头于佛像头顶伸向前方。

 

佛经记载,文殊的现身为菩萨,辅助释尊教化大众,但实际上他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果位上的如来,过去世称“龙种上尊如来”、现在世称“欢喜摩尼宝精佛”、未来世称“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还说,龙尊王佛在过去世成佛后,寿命达44000万年,度尽了世间天人,功德无量。

 

文殊菩萨的不可思议功德-《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

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注: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尔时众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同声唱言。南无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南无普见如来应正等觉。说此语已。八万四千亿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转。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


三十五佛(thirty-five buddhas)

 

“三十五佛” 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及《决定毗尼经》所载,三十五佛即∶(1)释迦牟尼佛,(2)金刚不坏佛,(3)宝光佛,(4)龙尊王佛,(5)精进军佛,(6)精进喜佛,(7)宝火佛,(8)宝月光佛,(9)现无愚佛,(10)宝月佛,(11)无垢佛,(12)离垢佛,(13)勇施佛,(14)清净佛,(15)清净施佛,(16)娑留那佛,(17)水天佛,(18)坚德佛,(19)旃檀功德佛,(20)无量掬光佛,(21)光德佛,(22)无忧德佛,(23)那罗延佛,(24)功德华佛,(25)莲华光游戏神通佛,(26)财功德佛,(27)德念佛,(28)善名称功德佛,(29)红炎幢王佛,(30)善游步功德佛,(31)斗战胜佛,(32)善游步佛,(33)周匝庄严功德佛,(34)宝华游步佛,(35)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另据《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为(1)释迦牟尼佛,(2)金刚坚固能摧佛,(3)宝焰佛,(4)龙自在王佛,(5)勤勇军佛,(6)勤勇喜佛,(7)宝火佛,(8)宝月光佛,(9)不空见佛,(10)宝月佛,(11)无垢佛,(12)离垢佛,(13)勇施佛,(14)净行佛,(15)梵施佛,(16)水王佛,(17)水天佛,(18)贤吉祥佛,(19)无量威德佛,(20)旃檀吉祥佛,(21)光吉祥佛,(22)无忧吉祥佛,(23)那罗延吉祥佛,(24)华吉祥佛,(25)莲华光游戏神通佛,(26)财吉祥佛,(27)念吉祥佛,(28)善称名号吉祥佛,(29)帝幢幡王佛,(30)斗战胜佛,(31)勇健吉祥佛,(32)勇健进佛,(33)普遍照耀庄严吉祥佛,(34)宝莲华游步佛,(35)宝莲华妙住山王佛。

   关于对三十五佛之崇拜,《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后记〉载称,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常于六时礼忏三十五佛;至今西藏与汉地的修行者中犹盛行着此一信仰。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Maitreya)

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修成正果后,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之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弥勒大成佛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略称弥勒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态,内容亦最丰,故冠以‘大’字。内容记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问,在摩伽陀国波沙山说弥勒出世之时代及国土。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


中央大日如来(Vairocana)

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

 

佛身颜色:白色

代表意义:自性清净

净土名号:色究竟土

所转烦恼:无明烦恼

所净五蕴:色蕴

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佛土是第一佛土,此佛土名色究竟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无上超越美得难以想像、难以言说;此一卓越境界名为法界。法界不是具体的境界或单独的处所,法界是因见色蕴本性而获得的证悟。当你得见色蕴本性时,即证得与其相应的佛土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显现此一证悟,而大日如来本尊便是这种显现的代表。在此过程当中,无明烦恼转成法界体性智无明的本性。如是,五蕴及五烦恼都变为清净或回归本性了。  此处所谈的一切,皆无单独的个性,而是以形像代表五烦恼、五蕴等之本性。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 Buddha)

(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代表大圆镜智

 

佛身颜色:蓝色

代表意义:法性不变

净土名号:喜悦净土

所转烦恼:嗔心

所净五蕴:识蕴

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东方不动如来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悦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意为真乐。它以真乐为名,是因生该土者即不再退转,亦不变异。这是证悟了列为第五蕴之识及与识相应之嗔烦恼的本性上嗔烦恼的藏文名称意思是比单纯的怒强烈。证悟了嗔的本性,你便能把嗔转化为真乐,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心态是没有恐惧、毫不迟疑。因了知嗔的本性而成就之智为大圆镜智。

   不动如来是象征证得真乐与无畏佛土的本尊。不动如来坐在由八只大象抬着的宝座上。大象被认为是体力最大的动物,象征嗔于诸烦恼中最强。不动如来代表此最强烦恼之被征服、平定和转化。不动如来面为蓝色,象征法性不变。


南方宝生如来(Vairocana)

南方宝生如来代表平等性智

佛身颜色:金黄色

代表意义:增益行愿

净土名号:具德净土

所转烦恼:我慢

所净五蕴:受蕴

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南方宝生如来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意即赋有光荣。此土之佛赋有光荣,乃因他具有成觉的一切品性和能力。第三佛土之本尊是宝生如来。宝的意思是宝贵,生的意思是宝贵之源。由于所有成觉的光荣都可能在此佛上获得,故其本尊自己乃成宝贵之源。此佛土在五蕴方面得以净化转化的烦恼是我慢的受蕴,其转化后的清净状态是平等智。宝生如来是增益行的本尊,因而面为金黄色。


阿弥陀佛(Amitabha 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

佛身颜色:红色

代表意义:平和安适

净土名号:极乐净土

所转烦恼:贪欲

所净五蕴:想蕴

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土是第四佛土,此佛土名为极乐,乃因其中从未闻苦、从不受苦。在此阶段所转化的烦恼是贪,所净化之蕴是想蕴。于贪欲的转化中所证得之智是无分别智。此佛土的本尊是无量光。我们称这位本尊为阿弥陀无量光,其实他还有成千的其他名号。另一常用的名称是无量寿。  阿弥陀坐在莲花与满月轮上,其下的宝座由八只孔雀抬着。孔雀象征美丽动人,也象征贪欲,因为我们一见美丽动人的东西,即起贪心,恋恋不舍。阿弥陀面为红色,右手持莲,左手持铃。花瓣光润之莲,象征修弥陀法可令修者之心平和而安适。同时,莲花还象征我们之生于轮回,有如莲花之长于污泥;一旦开悟,我们即解脱轮回的痛苦,如莲花之出于污泥而不染。


北方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 Buddha)

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佛身颜色:绿色 代表意义:一切成就

净土名号:胜业净土

所转烦恼:嫉妒

所净五蕴:行蕴

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土是第五佛土,此佛土名胜业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行为,是完全,是圆满。所以此佛土名叫;诸行圆满。于中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轻易成就。诸行圆满,即是指此易成就性。

   此佛土所转化的烦恼是嫉妒,所净化之蕴是行蕴。嫉妒转化后,便成为成所作智。象征这种成就的本尊或佛性,是不空成就如来。 不空成就如来的藏文名称意即成就一切的智慧。不空成就如来宝座下的象征性动物,依不同的仪轨而有异。一种是象征烦恼不安,另一种是象征成就。

   有时,不空成就如来的宝座是由一种名叫"CHUCUOG"的动物抬着。这种动物像水牛,爱争先。抬宝座的有八只,象征嫉妒,老是想比别人强的那一种烦恼。有时为了象征不空成就如来的成就,他的宝座是由神话中一种名叫桑桑的鸟抬着。此鸟具有人身、鸟翼和角。古时很多人都出海寻宝,据说寻宝的人,只要能闻桑桑声,即使未见其面,亦能当下成就所欲。虽未露面,桑桑的叫声还是极具影响力。这当然是不空成就如来的特质;他有能力成就一切。不空成就如来面为绿色。由于绿是多种颜色混合而成,故其含意是此一本尊行多种行,能达成多种目的。

 

 

五方佛(Five dhyani buddhas)

 

此唐卡中间主尊为毗卢遮那佛,为五方佛之首,身白色,表水大之净相,能转色蕴入第九之阿摩罗识成法界体性智,除去下劣、愚痴,调伏一切众生,而证得昆卢遮那佛之法性身。双手结定印捧法轮,表为诸法之王,於诸法中变化无碍。金刚不动如来(阿閦佛)此尊为五方佛之第二位,梵名阿閦鞞,译作不动、无动或无忿怒等,是东方妙喜净土的教主,身蓝色表空大之净相,能转识蕴及第八识成大圆镜智,除去下劣、身见、执著,并调伏一切嗔性众生,而证得不动佛的报身。不动佛之手印名触地印,乃惊觉心中诸烦恼魔,令发起大圆镜智菩提心也。宝生如来为五方佛中之第三位,乃集一切福德财宝,具备万法能生的如来。宝生佛的净土为南方众宝庄严净土,身黄色,属地大之净相,能转受蕴及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净除凡夫下劣、不平等、小我、执著等诸障,并调伏一切骄慢众生,而证得宝生佛圆满报身。宝生佛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捧摩尼宝,表万行圆极所求皆遂心也。

        阿弥陀如来,梵语的阿弥大巴,汉译作无量光,是莲花部的主要本尊,也是五方佛中之第四位。阿弥陀佛住西方极乐世界,身红色,属火大之净相,能转想蕴及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净除凡夫之贪图、下劣、欲乐、俗见,能调伏一切贪性众生,而证得阿弥陀佛报身佛果位。阿弥陀佛手结定印,表六大无碍。不空成就如来,梵名阿摩伽悉地,密号为悉地金刚或成就金刚,为羯磨部主尊。他能使一切众生悉解除惑业烦恼,成就大愿,从不落空,故称不空成就如来,居五方佛中之第五位。此佛之净土为北方无上妙行成就佛土,身绿色,属风大之净相,能转行蕴及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净除下劣、妄自菲薄、无有佛分之疑心,能伏一切疑嫉众生,而证得不空成就佛之报身果位。不空成就佛之手印名施无畏印,能使三界生死怖畏众生,皆能到达无畏之处。

 

毗婆尸佛(过去七佛 Vipasyin Vipassin)

 

梵文 Vipasyin ,又作毗钵尸,微钵尸,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据说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说法,一劫为13亿4千万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第三次八万。

 

又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称佛名号品第九:...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毗婆尸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槃裱,母字般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过去七佛 Sikhin)

 

梵文 Sikhin 又作式式弃,大论作严那尸弃。为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义曰顶髻,最上。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

 

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所述,尸弃佛于过去三十一劫出世,人寿七万岁,姓拘利若(Kon!d!an~n~a),于分陀利(Pun!d!ari^ka)树下成佛。初会度十万比丘,第二会度八万比丘,第三会度七万比丘。第一弟子为阿毗浮(Abhibhu^),第二弟子为三婆婆(Sambha-va),执事弟子名忍行(Khemankara)。父为刹利王种,名明相(Arun!a),母名光曜(Pathavati^),子称无量,父所治之城名光相(Arun!avat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尸弃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阿轮孥,母字婆罗诃越提。所治国名阿楼[邱-丘+冉]和提。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过去七佛 Visvabhu Vessabhu)

 

毗舍浮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三佛。又作毗湿婆部佛、鞞恕婆附佛、毗舍婆佛、随叶佛。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巴利文大史谓此佛乃以燃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中之第二十一佛。另据长阿含卷一大本经所载,此佛出世于过去三十一劫中,其时人寿六万岁,其父名善灯,为刹利种,姓拘利若,母名称戒。其时之王城名无喻。此佛于娑罗树下成道,初会说法度众七万,次会说法度众六万,其中有扶游、郁多摩二上足,执事弟子名寂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毗舍浮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须波罗提和。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国名阿耨忧摩。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过去七佛 Krakucchanda)

 

又作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佛等,华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是过去七佛中之第四尊佛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拘留孙佛,姓迦叶,婆罗门种。父字阿枝达兜,母字随舍迦。所治国名轮诃利提。偈曰:

见身无实是见佛,了心如幻是了佛。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过去七佛 Kanakamuni Konagamana)

 

过去七佛之第五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二佛。又作拘那含佛、迦那(诺)迦牟尼佛、羯诺迦牟尼佛。意译金色仙、金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姓迦叶,婆罗门种。父字耶[目*夹]钵多,母字郁多罗。所治国名差摩越提。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过去七佛 KasyapaKassapa)

 

“过去七佛”的第六佛是迦叶佛,意译是饮光。

 据《长阿含经》卷一所载,迦叶佛在此贤劫(现在之劫)出世。

 据说,迦叶佛骑一头狮子,十分威严。他又是释迦牟尼前世之师:当时一位名叫波塞奇的国王膝下有一儿一女,太子名叫宝髻,公主名叫牟尼。尽管波塞奇国王统治者一个强大的国家,太听却不愿从政领军,只想着供佛斋僧;公主更是经常诵经念佛。有一次,她听说有位叫圣友的比丘(即和尚)到处乞化灯油,以燃灯来供养迦叶佛,便派人请圣友来,公主说:“我也发愿奉持布施,你燃灯所需的灯油、用具,由我来供给好吗?”圣友答应了。从此,圣友燃灯用的一切酥油,灯柱等用品均由公主提供。迦叶佛前的燃灯更加清亮了。迦叶佛知道这件事后,十分赞赏比丘圣友和公主牟尼的义举,迦叶佛为圣友授记:“你将在未来之劫成佛,名号定光如来。”又为公主牟尼授记:“你将于未来之阿僧祇(佛教的一种时间计量)九十一劫成佛,名号释迦牟尼。”后来公主牟尼果然托生为男身,成为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的第七佛)。

  迦叶佛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弟子二万人参加。迦叶佛的两位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迦叶佛,姓迦叶,婆罗门种。父字阿枝达耶婆,母字檀明越提耶。所治国名婆罗私。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 Shakyamuni)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释迦牟尼佛心咒:嗡牟尼牟尼 摩诃牟尼耶 娑诃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一切佛法之总持者,也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传承者,是故本师释迦牟尼佛即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之根本上师。无论修任何部主本尊之法。持释尊心咒者即得释尊加被令修习诸教法者急速增进成就。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凡是一切共同世间的行境当中,其余没有能和密咒所赐的悉地相同。梵天、大自在、如意树、摩尼宝等,也不能和咒力相比。针对凡夫众生来讲,诸佛心咒的利生力量,比智慧身还要直接,因为,一般凡夫很难相应甚深的见修等,但是,心咒谁都会念。 藏传《小般若经》,彼经云:「诸佛皆从此陀罗尼咒中生,释迦佛亦依此陀罗尼咒之威力而成佛,观世音依此现前得菩萨果。仅以听闻此陀罗尼咒也将无勤获得广大福德,并清净一切罪障。若修密咒,则无有魔障而成就。」 其余经典中也说,念诵一遍此陀罗尼咒,可清净俱胝八万劫当中所造的一切业障等,具无量功德利益,此乃释迦如来之殊胜心咒。 诸佛心咒秘密不可思议,以一个心咒,能作无量利益。因为,心咒是圣尊的本体,以持咒就能召来佛力,可以作无量的事业。这些,和净土宗大德所说的「以名召德」也是相通的。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星云大师 著

   有一次,太子又启禀父王,他要和贵族子弟们到城外的园林中去玩,父王只要他高兴去玩的,从来没有不准许。当太子在园林中玩的时候,他总欢喜一个人独坐在树下思索冥想,他叫那些贵族的青年,各人自由的去游乐,只要不惊扰到他。

  他静静的端坐的閰浮树下,生死、起灭、无常转变的道理,像海潮一样的在太子的心中起伏,他想:「世间实在是一个苦的地方,人之一生是有限的时间,可是一般人都不明白这无常转变的道理,终日拼着命来营求生活,这真是最大的悲哀!见到别人的老病死也知道可怖,但不了知自己生命的短暂而惊惧。呵!这就是人生的大患!我不能像世间的常人一样,我要战胜这骗人的青春健壮,我要征服恐怖的老病死,我更不让世间上的人,永远这样受苦,现在我急需要的是求得解脱这些的道理。」

  太子正在思惟的时候,忽见前面有一个沙门向他走来,太子赶快的站起来迎接,并很恭敬的问道:

  『请问你,你是甚么人?你为甚么要穿与众不同的服装呢?』

  『呵!你要问我这个吗?我告诉你,我是离开家庭束缚的沙门。我厌离老病死的苦恼,我为了要求得自由解脱的大道。众生,没有人能免除老病死,没有人能逃脱瞬息万变的无常,因此,我才出家来做沙门。我没有甚么可以忧愁,也没有甚么可以欢喜。我的希望只是能够获得不生也不灭,达到冤亲平等的境地!

  『我,没有财欲也没有色欲,终日隐居在山林寂静的地方,断绝世间名利的关系,没有「我」的观念,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没有净秽的选择,也没有好丑的分别,在市镇或村庄上乞食,滋养这假合的色身。

  『遇到别人有苦难的时候,我就设法为他解救,我没有希望别人报酬的心理,更没有求功德的念头。我只觉得众生的苦恼都应该让我一个人承受,我不努力去解救生死大海中的众生还有谁呢?』

  太子听沙门的话后,满心欢喜的说道:

  『我也是和你一样的思想,远离一切欲念,寻求解脱的境界。同时,我也有救度众生的愿力,只是我还没有懂得怎样去作,今天幸而遇到你,我彷佛见到黑暗的世间上一盏明亮的灯光!』

  太子说罢,再看沙门,沙门忽然不知跑到那儿去了!

  太子以为这是过去诸佛来点化他的,他即刻立定坚决的志愿,非要去出家不可!他收敛起一切恩爱之情,和那些贵族子弟,默默的回城。

  太子入城进得宫来,先向父王问安,然后说明生死的可畏,恳求父王允许他出家。太子鼓着勇气说道:

  『父王!在这个世间上,不论男女,不分贵贱,有会合的欢喜就有别离的悲哀!所以,我现在就要去出家,求得真正的解脱之道,希望慈爱的父王允许我的祈求!』

  净饭大王一向所忧虑的问题终于听进他的耳朵,像霹雳一声,惊得净饭大王战栗颤抖起来,他向前一步,抚摸着太子的手,流泪满面的说道:

  『悉达多!请你中止你的这种思想,你是无论如何不能这样想的,你的年纪很轻,青年人的思想是会变动的,也是最容易招致错误的!世间不是如你想得那样可怕,人生也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可厌,你要出家修行,一定不会达到究竟的境界。

  『学道的人,都欢喜到寂静旷野的森林里去居住,但他们的心,并不能完全寂灭。悉达多!你要去出家学道,至少你到我这样的年龄才可以,不然,你是绝难如愿,甚至会懊悔。

  『你,现在将要统领这个国家,继我来管理国家的政务,让我先去出家,你是绝对不能的。你舍了父亲,忘记了嗣国的重任,这是很不合理的。你赶快打消这个念头,顺从世间之法,继承王位,等到你治理国家数十年后,你对国家尽过义务,那时候你才可以去出家。』

  太子听了父王的话后,很恭敬的向父王禀白道:

  『父王!你说的这些话,早就在我的心中想过,如果现在父王能保证满足我的四个愿望,我也可以考虑不去出家。这四个愿望就是:第一、没有衰老的现象,第二、没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没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大王连连的摇头道:

  『悉达多!你绝不可以说这样的话,这四个愿望,谁也不能保证的。悉达多!如果你要求别人保证你这四点愿望,给人知道了,一定要嘲笑你这无智的要求。你现在立刻停止要求出家的心,我在最近就要你继承我的王位!』

  太子很有礼貌而又沉重的说道:

  『这四点愿望如果没有人保证,请父王还是听许我的出家吧!让我自己去成就这四点愿望。

  『我此刻,好象住在一个被火烧起来的房子里,我必须要走出这个房子,寻求一个安稳的地方。聚必有散,会必有离,这是最普通的道理。世界上无论什么人,用合理的方法生活也得要死,用不合理的方法生活也是要死。死,人生毕竟是不能免的。那又为甚么不在合理的生活中去寻求解脱呢?』

  净饭大王已经知道太子的心是不可回转,他只有尽力的想出种种的方法来留他。他想,这个时候跟他讲话是无益的,只有再增加更多娇美的宫女,添置更多悦耳的乐器,引诱太子情欲的心。除此,他又令人日夜防卫,阻止太子的出家;国中诸大臣,也常到太子的宫中,劝他接受父王之命,预备嗣位的大典。

  太子在宫中辟了一间静室,很少去看望耶输陀罗和罗侯罗,而耶输陀罗也因为初生爱子,所以她的时间和乐趣,大都集中在罗侯罗的身上,总以为夫君忙着国事,无暇进入她的宫门。

  太子每次见到父王的时候,都看到他在愁眉苦脸,太子心中更觉得王宫像鸟笼一样的关闭着他,使他苦恼!

  宫中的宫女,奉国王的命令,一时一刻都不肯离开太子的周围,一颦一笑,都竭尽媚力要去拉转太子的心,像深秋森林里的鹿,猎夫的一举手一投足,牠们都丝毫不敢懈怠的在细心注意。

  然而,太子并不要猎取这些自作多情的鹿,他并未把她们看在眼中。她们穿著盛装,鼓着精神,在深夜里,还奏着美妙的音乐。音乐是令人陶醉的,但太子的心,却是远远的,远远的,空无一物。

  宫女们长时间的演奏,终于是疲倦了。有一天夜中,她们因为整日辛劳,不觉都昏迷的睡去,容颜上的脂粉涂得已不均匀,身体上呈现出种种的丑态,有的是仰天而卧,有的是卷曲睡眠,乐器散乱在她们的身旁,璎珞像锁炼似的掉了下来,和着装饰的衣裳而眠的像捆缚在她们身体上的绳索,抱着琴瑟而卧的像刚被处决的囚犯,有的依着墙睡去的像杀人的弓箭挂在墙上,有的伏在桌上而眠的像是上了绞刑,有的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鼻,有的合眼开口,有的磨着牙齿,千姿万态,实在是极尽了丑陋!

  太子本来是睡在床上,听到烦扰的音乐和歌声停止下来,窗外照进银辉似的明月,太子此刻再也不能入眠,他即披衣而起,看看睡在床上披头散发的耶输陀罗,怀中抱着罗侯罗,他没有惊动她们就走出来,当他经过宫女们歌舞的地方,太子举目一看,不禁惊讶万分!这些宫女起初都是很妖艳的姿容,而此刻都变成如此的丑态,太子沉默的看了一会,只是感叹不置!他的心中不觉油然的生起一个念头:

  「这一切世事是这样的虚假,我不能再有一刻的踌躇,我要赶快离开这里去寻求解脱的地方!」

  太子实时下了坚定的决心,他望了睡着的耶输陀罗及罗侯罗最后的一眼,就经过沉睡着的宫女身旁,轻轻的走向车匿住的地方。

  『车匿!把白马犍陟带来!』

  『这样的深夜,你要到甚么地方去呢?』车匿低声的问。

  『我要出城饮甘露的泉水,你快点把马牵来,那个泉水的地方有不死之乡!』

  车匿已经知道太子的本意,嗫嚅着说:

  『太子!夜深了,这时候出城,对于贵体的有妨碍的,还是恳求你明天的早晨再去吧!』

  『车匿!你没有听到我叫你把犍陟带来!』

  这样低低而又有权威的声音,使车匿感到非常的畏缩而惊怖,车匿以为太子深夜出城,应该要禀告大王,得到大王的旨意才行。然而威严的太子看着他,使他不得不把太子爱用的白净的骏马犍陟牵出,太子摸抚着马的头,好象对人讲话似的对犍陟说道:

  『犍陟!父王当初骑了你,往来在千军万马之中,终能获得胜利。我现在也要仗你往昔的英勇,带我到有甘露的不死之乡!战斗的时候,有众多的军旅;游乐的时候,有很多的人陪伴;商人去求宝,乐从的人也很多;但是,苦乐相共的难友,真实为道的良朋,那就很稀少了!这二者如果都能获得,实是人生极大的幸运。犍陟!我现在出城,为了解脱生死的大事,为了传播救世的圣音,为了救拔苦海中的众生,你!犍陟!假若你要救济你自己的将来,那你就要应该先分一点幸福给其它的众生,竭尽你的力量,走在漫长的旅途之中,万万不可疲倦!』

  太子说罢,跨上了马,马鞭一扬,命令车匿一同出城了。

  人,像天上静静满轮的明月;马,像上空迅速飘浮的白云;没有喘息,没有嘶声,城内的万象都寂寂的在睡眠,唯有太子和马的心很锐,奔驰如流星一般,东方还未白,已经行程数十里了。


释迦牟尼佛-忉利天下降(Shakyamuni Trayastrimsha)

 

释迦牟尼佛讲完《妙法莲华经》以后,为了报答母亲摩耶夫人的恩德,带领弟子上升到忉利天三个月,讲说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二月十四讲完,释尊又从忉利天下降到人间来。

 

忉利天

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成了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城廓八万由旬,名喜见城,帝释居之。巅之四方有峰,各广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连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是为三十三天。


释迦牟尼佛降魔转[法轮](Shakyamuni dharma-cakra-pravartana)

 

佛徒称释迦成道后初次宣传他的学说为初转法轮。法轮是比喻,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自然会有‘轮宝’出现,它能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便被称为转轮圣王。把佛的说法称为转法轮,即含有这种意义,同时也显示释迦所悟的为最高原理。

释迦初转法轮,相传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对憍陈如等五个弟子讲的。从现有经律中研究,释迦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而是首先讲了一番中道。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原来随侍他的这五个人,看他抛弃了苦行感到失望才离去的。释迦最初对他们宣扬理论,应该是先批评了苦行和其他学派的主张,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来证明苦行不是正道,只有中道才合理。因而讲了‘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把五人说服了,然后才宣讲四谛。


佛涅槃图(Parinirva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涅槃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涅槃

(摘自 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大师 著)

 

西山上高悬着一轮满月,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时分,它显得是更大更美,但谁也不去注意,大家只沐浴在佛陀的爱的慈光中。

   伟大的救主佛陀,看看时间要到,他又慈祥的对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们作最后的叮咛:

   “诸弟子!你们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体的生命活上数千万年,和你们共同在一起,但有会合就有别离,这是不变的道理!这个世间上现在已有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之法,大家都会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备,我进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顾你们,还有甚么可悲哀的地方呢?

   “我所要度的众生皆已度尽,还末度的众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缘。现在已没有让肉体继续存在的必要,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处!”

   多么有权威的声音啊!多么伟大崇高而永世长存的救主佛陀啊!

       

   佛陀就这样安静的进入了涅槃,这时娑罗双树都变成白色,一片乌云遮蔽了月光,狂风从四方吹起,山川震撼摇动,火焰从地中冒出,清流都滚沸起来,天人擂鼓打锣悲叹传报,弟子们捶胸顿足号哭失声,百兽从山中狂奔而来,群鸟集在林间乱飞乱鸣。──这一切都是在为三界导师佛陀的涅槃致哀!

   佛陀涅槃以后,弟子们用金棺收殓起圣体,上面装饰着宝幢幡盖,并以一切名贵的香华庄严在四周。这时在远方的大迦叶闻讯赶到,抚着金棺痛哭失声,佛陀不灭的灵光,知道首座的弟子大迦叶赶到,特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见了更是感动流泪道:

   “慈悲的救主!伟大的佛陀!请您放心,我们会依照您的足步来行!您永劫的寿命会长存世间,您的甘露之法会流布一切地方,您的慈悲德光会庇护一切,您像是永远不灭的太阳!”

   大迦叶说后,佛陀的足收进金棺之中,弟子们又号哭起来,正当弟子们号哭时,佛陀用三昧真火荼毗了。

   佛陀荼毗后,舍利为拘尸城的末罗族所得,各国的国王不服,都带兵前来征讨拘尸城,夺取佛陀的舍利,后经调解,由摩竭陀国阿阇世王领导,八国共分舍利造塔供养。

   佛陀涅槃后的九十天,是五月十五日,由五百大阿罗汉的常随弟子,公推大迦叶为上首,离竹林精舍西南一里多的耆阇窟山的大石室中,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经过大众的印可,完成八万四千法门,永作生死海中的宝筏,这就是佛典的第一次结集。

   佛陀的真理言教流传至今,依法修行而得救的人,其数之多,实在难以统计;受佛陀之光庇护的人,在今日世界上那一个角落没有?佛陀实在是我们人格最高的模范,是我们三界众生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