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26:02
                          “15+30”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唯有真正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我校借鉴于自辅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现状,严格按照课改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15+30”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多于15分钟,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是一种学生能力不断积累、才情不断展示、个性不断张扬、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课堂模式。课堂上再没有教师和学生之分,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15+30”课堂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预习—展示—交流—反馈。

一、体验成功,发现疑难

 预习即课前预习。要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就必须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最终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开始阶段,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必须做到让学生学有目的,带着疑问去读书、去发现内在的联系,探索规律,归结方法,并勾画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课前预习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们都知道,预习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决定一堂课学生接受知识快与慢、好与差的基础。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本节课三维学习目标、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采取相宜的教学策略及合适的评价方式。根据新课标要求去辅导学生学会预习。把握知识梗概,探寻内在规律,明确学会的与没有学会的知识。为了做足教学的预见性,把每一节课备到最佳效果,同学科、同进度的教师必须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主备人与研讨者讨论、商榷(包括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形成集体备课最佳教案,每位教师可结合所教学生实情采取相宜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做到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对学生发展有利的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在研究学生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每节课的下课前1分钟,利用投影仪布置下节课预习内容。以便课后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查找资料、请教他人、上网查询等方式方法,了解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的开设,解决了课时不足、课堂容量大的难题,解决了学生缺乏独自探索求知获得成功的机会,解决了学生因个体差异输在起跑线上的不足,解决了学生听课抓不住要点,精力无法保证时时集中的困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未知的能力。

二、推演成果,呈现疑难

  展示,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学的成果,提出预习中的困惑。学生在讲台上讲解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过程,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发问。对于学生的困惑,一部分可以由学生互为解答,无法解答的,教师予以归纳梳理,通过展台出示。教师也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关键问题。

展示的原则,学生预习学会的不展示,出现错误频率高的及有独到见解的展示;展示的方式,学生讲解;展示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巩固预习学习成果,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探索欲望,营造学习氛围。

三、合作探究,排除疑难

 交流即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困惑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研究,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答案。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课堂秩序,彻底解放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既可以与同桌交流,也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商讨,还可以与教师交流。班级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超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交流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巡视、观察,了解学情,对学生执行点拨(暗示、提示),调控学习节奏,把握学习热情。交流的开设,是为了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学会与人交流的方式,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达标反思,积累经验

反馈即巩固成果。教师出示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呈现课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方式由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协作。出现共性的问题,教师集中点评,个别的同学单独辅导。反馈的试题,要有针对性,涵盖面,有梯度,有拓展面。反馈的开设,是为了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状况,梳理出学困生,及时帮扶,减少学困生输在下次学习的起跑线上的几率。

小结。在学生充分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教师要在下课前几分钟,由学生代表(不确定,随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使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得到进一步明确,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多表扬,点出不足,激励学生有更佳的表现。最后把作业和下一节的预习内容展示给学生,以备学生课下巩固和预习。

  说明:“15+30”教学模式不是教师不讲课,而是把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再重复讲解。课堂上,教师要解决的就是本节课学生没有突破或掌握不到位的知识,以及随时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学习问题。因为课堂是流动的,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这就在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就必须提前预设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能力,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出来的信息,不断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拓展知识视野。教师这些活动都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目的就是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

追问,引导偏离轨道的学生,回到知识的主线;点评,解题的关键及注意事项;拓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升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内在联系,总结规律;评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发现闪光点予以表扬。

三维目标的落实:1.知识与技能立足于让学生“学会”;2.过程与方法立足于让学生“会学”;3.情感与价值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要求:1.课堂情景化。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去创设大量的语言情景激活课堂气氛。2.视听多媒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法和手段。3.训练多样化。训练设计合情合理,运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语言应用原理。4.教学示范化。语言规范,互动合理,容量可观,过程有趣,效果要好。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通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几年来,学校教学成绩稳中有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榜上有名,中考升学率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各科平均分一直处于全市前两位。学校先后被评为2007年中国创新示范单位、绥化市课改先进学校、绥化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绥化市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省级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绿色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和称号。15+30”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我校办学的基本模式,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它必将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