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指标公式网站:国学困境三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52:21
张绪山http://www.gmw.cn 2011-01-02 08:00:51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国学”现在是充斥媒体的名词,“国学热”是街谈巷议的话题。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重镇先后成立“国学院”,民间如火如荼的“儿童读经热”,半民间、半官方的大规模的“祭孔潮”,以及国外不断出现的“孔子学院”遥相呼应,互为奥援,似乎有力地预示着“国学热”的美好前景。在许多人心目中,“国学复兴”、“国学重振”的局面指日可待。不过,在我看来,“国学”和“国学热”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国学与旧政治伦理如何剥离
与上世纪末的“传统文化热”主要限于学术圈不同,新世纪以来的“读经热”、“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界,呈现出立体规模。百余年来“国学”受到的压抑以及它在人们的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似乎一扫而空;过去被认为糟粕多于精华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为“国学”的代名词,正面形象空前未有地普遍确立起来。在许多中小学生中,《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成为大力提倡的读物。据报道,有的地方向儿童大量赠送《弟子规》等,甚至出现赠方校长跪拜即将赠出的五千本《弟子规》的奇观。全国各地从小学到大学的“读经”活动表现出的虔诚笃信,展现的是一股浓浓的复古氛围。可以预料,在这种日渐浓厚的复古氛围中,这些传统典籍所承载的旧政治伦理重新复活,卷土重来,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杞人忧天。
我们知道,“国学”一词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所促生的概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人“国学”概念中的“国”实际上就是近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之意,正是早已成为民族国家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才使中国人认识到“国”的意义;其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异质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固有传统之“学”——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学术传统等——与他族的不同。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命题中的“中学”,实际上主要指中国固有文教典章制度,即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政治伦理,而西学则主要指西方“坚船利炮”所体现的科学技术成就,正如梁启超所指出,“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7页。)
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以伦理之改造为最高目标的,它对于传统文化的攻击,主要在以儒家为代表与农本社会相适应的政治伦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背后其实不乏清醒的认识,陈独秀指出:“儒教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所坚持的“国学”,是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学问,因为“国故”中不仅有“国粹”,而且有“国渣”、“有鬼”,所以“国学”研究不但要提炼“国粹”,更要“以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清理“国渣”与“打鬼”。这一时期“国学”研究的目标,是将传统政治伦理与学术研究剥离开来,服务于建立“民主”和“科学”新国民伦理的社会改造。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半世纪,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主题即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即现代性改造。在经济层面,这个改造表现为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即农本经济向市场运作方式的转变;在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由封闭(垄断)的权力制度(即皇权专制)向开放的政治制度的转变,即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在思想文化层面,表现为由封闭文化思维向开放文化思维的转变,即传统思维的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所致力完成的,是后两个层面的改造,即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的科学化。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性改造道路走得实在太过曲折,内忧外患,加上执政者的错误认识,三个层次上的改造均难得正鹄。改革开放30年来,终于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的中枢——乃历史的必然,于是聚全民族共识,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国社会经济层面的改造初见曙光。与经济层面的改造相比,政治和思想两个层面的改造则正在路上,距离完成的目标还很远。在新的政治伦理完全而牢固地确立之前,“读经热”与“祭孔潮”带来的旧传统政治伦理的死灰复燃,必然都对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的实现形成巨大的阻力。
作为国学研究对象,传统典籍不仅包含“国粹”,而且包含“国渣”,更重要的是,与国粹并存的“国渣”似乎还不太容易失去其毒性,即使具有高度批判精神的学者也未必能够完全拒其腐蚀。更重要的是,在弘扬传统的旗帜下,对国学研究活动的误解和片面宣传,正在给予方兴未艾的“儿童读经热”以强力推动,由此造成的旧政治伦理的沉渣泛起,对于心神幼稚、毫无批判能力的青少年,其负面影响是可以想见的;与皇权专制互为里表的儒家政治伦理被当做社会公德加以推行,其于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建立所形成的阻力和造成的危害,不可视而不见。更何况,有些人乃至一些学者,以“振兴国学”为号召,将风水、算命、相面,甚至推背图之类传统糟粕也视为“国学”弘扬的目标,其对社会的危害就更不能低估了。
[责任编辑: 郑韶武 ]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相关内容
·“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0-12-22 17:17:19)
·国学漫画的“非国学”策略( 2010-11-29 10:36:05)
·不应漠视“国学”概念非科学性( 2010-11-23 11:18:12)
·不能用非理性方式批评“国学”( 2010-11-23 11:12:54)
·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 2010-11-18 00:31:36)
·不能用非理性的方式批评“国学”( 2010-11-18 00:31:36)
·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 2010-11-15 10: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