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丫简笔画:五桂山镇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04:03
武侯庙

中山市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通广州市,东、南连珠海市,西接江门市,毗邻港澳。全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0多万人。中山市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的同胞6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五桂山办事处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脉腹地,毗邻港澳和珠海经济特区,东邻南朗,西接南区,南连三乡,北枕东区,西南面与板芙接界,面积113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翠,飞瀑流泉,乃中山市之天然氧吧,有中山“市肺”之美誉,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山市唯一的生态保护区。
    五桂山交通便利,城桂公路贯穿南北,是联结中山、珠海、澳门的交通要道,长命水、石鼓、龙塘、南桥、桂南等村如长藤结瓜之状分布在城桂、马石、翠山公路两旁,公路沿途风景如画,曾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热情赞誉。
    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今日的五桂山,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特别是在被定为生态保护区之后,五桂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环境保护。优越的自然环境先后吸引了广东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中山中专、香格里拉酒店国际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的入驻,一个现代化的职业教培育园区正在五桂山形成。泮庐山庄、阳光翠苑、岭东上筑、山水豪庭、万鑫花园等高档住宅区先后兴建。
    设立生态保护区以来,五桂山取得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2.11%;实现工业总产值37.4亿元,增长15.25%;外贸出口总值3.19亿美元,增长32.85%;国地两税合计2.58亿元,增长43.41%。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450元,增长10%。
    五桂山人民正为把五桂山打造成为中山市的教育高地、绿色宝地、宜居福地、旅游胜地而不懈努力!五桂山以毗邻中心城区的优越位置,以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优美风光,以“一站式”优质服务,热切欢迎热爱、关心、支持和有志于在五桂山建设和发展的有识之士、海内外朋友,在五桂山这块投资热土上,精诚合作,携手共赢,共创美好明天!

五桂山简史五桂山办事处(原五桂山镇)简史(至2005年止)
    据清道光《香山县志》载,五桂山主峰顶有五峰,产木犀、岩桂,故称五桂山。《香山县乡土志》云:“宋史《太平寰宇记》,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以里数计之,疑即今县东南五桂山。考旧志称,五桂山多异花、神仙茶,与《寰宇记》所言正合”。 古代香山乃以五桂山而得名。
    五桂山镇因地处五桂山腹地,故名。位于中山市南部,介于北纬22°16′12″~22°27′,东经113°35′~113°20′。东与南朗镇翠亨村相连,西南与板芙镇交界,西北接南区,南邻三乡镇,北连东区。辖区面积100.84平方公里。镇属46个自然村庄呈长藤结瓜之状,依附在境内的公路两旁。
    据1986年龙塘出土的沙丘遗址及有关史料表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五桂山就有先民在此生存,是香山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置县后今五桂山镇地域分属仁厚乡、丰乐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分属良字都、得能都、谷字都;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称为仁良都、得能都、谷都;民国33年(1944年),境域内的南桥村和长命水村的全部村庄,石鼓村和桂南村的部分村庄属五桂山区民主政权下辖的乡村。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南乡和桂北乡;1953年分属第一、第二、第四区;1957年分属沙涌乡、三乡乡、濠头乡,1958年10月,分属三乡大公社三乡耕作区和沙涌耕作区以及张家边大公社濠头耕作区;1967年后分属三乡公社和环城公社。1969年冬成立山区建设指挥部,1974年后从三乡公社和环城公社先后划入桂南、南桥、石鼓、龙塘、长命水大队归山区建设指挥部管辖,属公社级建制。1983年改置为五桂山区公所,1986年改称五桂山镇,2005年11月改置为五桂山街道办事处,辖社区居委会1个,桂南、南桥、龙石、长命水村委会4个。
    1977年户籍人口8458人,为历年最多,1990年6445人,为最少。2005年7391人,其中男性3669人,女性3721人。居民人口占户籍人口的56.6%,受教育人口达90%以上。旅海外华侨2678人,港澳台同胞4453人,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人数接近于常住人口的总数,故称为侨乡。改革开放后,由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劳动力,外来人口从1990年的1270人,增至2005年的1.41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5.6%。
 
五桂山镇是中山市唯一的山区镇
    五桂山镇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是中山市唯一的山区镇。
    镇境群山环绕,地势东高西低,山地面积12.7万亩,占辖区总面积的84.4%。境内超过海拔300米的山峰有25座。山脊纵横交错。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是中山市的最高山峰。由于连年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山地绿化覆盖率达90.8%。辖区受气候影响,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状植被主要是灌丛和沟谷常绿季雨林,还有较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有沉香、樟木、松木、马占相思、大叶相思、高山榕、海南红豆、三角枫、火力楠、荷木、降香王檀、荔枝、柑桔橙、龙眼、乌榄、芒果、杨桃、仁稔子、黄皮、桃、李、梅、枇杷、石榴、蒲桃等树种400余种,还有毛麝香、紫苏叶、广东土荆芥、防风草、山白芷、羊角藤、镰叶廇足蕨、三夹草、薄荷、倒扣草、金盏银盘等中草药材485种。据市2005年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五桂山林地中,共有维管植物209科844属153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镇境山岭连绵,植被茂盛,林木葱葱,对调节中山空气具有重要作用,有“中山市肺”之誉,2003年被定为市级生态保护区,“五桂雄峰”是中山新十景之一。
境域雨量充沛,溪流发育较成熟,山间贯流宫花水、北台河、长命水河3条主流,溪流总长33千米。在群山之中,孕育着蜥蜴、穿山甲、草龟、果子狸以及各种鸟类和蛇类等品种繁多的野生动物,并藴藏有铁、锡、钨、钼、铋、花岗岩、水晶、石料、砂料和陶土等矿产。
建国后,山区资源被逐渐开发利用。1970年前后,中山县委号召开发五桂山区,各公社纷纷到五桂山造林绿化办水电,兴修了一批水库和小水电站,至2005年,境内尚存水库14个,总库容1045万立方米,配建有小水电站10个,总装机容量2320千瓦,年发电量296万度。改革开放后,开发五桂山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资源和青山碧水的环境资源,先后建成美力士、中盛、粤山泉、富山清泉等8家矿泉水厂;并建有逍遥谷度假山庄、翠竹林漂流乐园、中国养蜂博物馆、客家庄、龙贵山庄等一批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成为中山南部旅游重镇。
据《香山县乡土志》载:“山居者则为猺獠,如今客家之类”。五桂山先民在香山立县前后,为避战乱,从中原一带几经艰辛转辗迁徙到山区,披荆斩棘建造家园,于300多年前逐步形成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人在长期畋猎樵苏之际,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勇敢、热情厚道的美德。在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五桂山客家人创造了山歌,用唱山歌的形式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客家山歌成为中山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
 
五桂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是中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下旬至1940年3月,日军向县城石岐及邻近地区共发动5次军事侵略,其中前2次由于国共合作,顽强作战,取得了横门保卫战的胜利。1940年3月15日中山县境大部分沦陷。日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中山人民陷入灾难之中。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为谋求在中山建立较为理想的抗日根据地,派出谢立全到五桂山区进行实地调查。1942年初,中心县委认为五桂山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建立根据地的政治条件和地理条件。因而决定开辟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部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5月,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在五桂山区整编成立;1943年7月,广东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转移到五桂山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中山抗日游击战争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44年1月1日,经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批准,原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后改编为珠江纵队第一支队)。1944年10月中区纵队在槟榔山村正式宣布成立,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宣布成立,司令部设在槟榔山村古氏宗祠内,五桂山区便成为南番中顺游击区的指挥中心。
在抗日战争中,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在广东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直接领导下,同日军进行了140多次战斗,其中发生在境内的著名战斗有“抗击日伪六路围攻”、“粉碎日伪十路围攻(大帽山伏击战)”、“粉碎日军四路围攻”、“五九反扫荡”等。在历次战斗中,有300多人光荣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林锵云、梁嘉、谢立全、谢斌、谭桂明、欧初、梁奇达、罗章有、杨子江等是抗日武装斗争的出色领导者,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全面发动内战。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国民党中山县政府先后4次大规模围剿五桂山革命根据地。五桂山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军警展开了艰苦顽强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扫荡”,保存并发展了革命武装。
从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到中山解放的8年多,五桂山人民大力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境内近100子弟参军参战,20人光荣牺牲。广大群众为部队捐款送粮,主动为部队提供住处。在日伪“清乡扫荡”时,山区人民对日伪进行坚壁清野,许多民房被毁坏,群众毫无怨言,反而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部队传送情报,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战时,群众自动组织运输队、救护队、后勤队支援部队作战,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五桂山镇被划评为抗战时期革命老区乡镇,辖内20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庄。
 
建国后,五桂山镇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五桂山在建国前贫穷落后,建国后,在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下,老区建设逐渐发展起来。1978年开办有凉茶厂、松香厂、电石厂、榨油厂、钢球厂、砖厂、茶厂、石场等几个小场厂,1979年工农业总收入161.17万元,其中企业产值24.07万元。1979年后,山建指挥部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指示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出“以农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工副业的发展。1980~1983年,腐竹业、编织业、水果业蓬勃发展,山区涌现了一批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三来一补”企业开始落户五桂山,为经济发展作了良好的前期准备。
1984~1990年是五桂山工业兴起阶段。区党委认识到,要办好企业实业,必须具有交通、技术、能源、信息、市场等先决条件。经过反复的论证,1985年,区党委明确提出“出山去挣钱,挣钱建山区”的口号,决定打开“山门”办实业。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抽出部分干部到石岐开展经商、地产、建筑、旅业、工业等经济活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办了一批集体企业。1986年,正确处理山内山外的关系。在山内,吸引外资兴办玩具厂、丝袜厂、工艺雕刻厂,并因地制宜办石场、饮料厂、茶厂,大力种茶、种果,实行区、乡、联合体、个体“四驾马车”一起转,发展山区商品经济;在山外,联营兴办中航实业公司,下设四厂二公司,并拥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华侨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和十五工区两个建筑企业,创办了集旅游、商贸、饮食于一体的中山酒店,建成近万平方米的工业区,并在石岐开设多家贸易公司。到1987年年底,全镇有镇、乡、个体、联合体企业80多家,形成工业、农业、建筑、商业、旅业五条主线,基本构成贸工农经济体系。到199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1184万元,比1984年增长776%。工农业总产值为809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245万元,占总产值的89.5%。
1991~1998年确立“以山建山,工业兴镇”的发展方向。以出山多年集体经济的累积为基础,以搬迁镇址为载体,以改善投资环境为标志,以重点企业为龙头,进行第二次创业。1991~1995年共投入3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城桂公路、11万伏变电站、自来水厂、邮电大楼、农贸市场等一大批市政配套设施和五桂山中学、镇党政办公大楼、文化中心、医院、桂祥苑生活小区等一批社会服务设施。为了发展集体企业,加快工业兴镇的步伐,投资近4亿元建成具有先进设备、配套完善的中兴丝厂、中兴丝袜厂和中盛矿泉水厂等企业,“仙蒂”、“雪尔雅”、“雅美娜”女装丝袜成为著名品牌畅销国内外市场。1995年丝袜销售量占国内同类产品的13%,中盛矿泉水被国家鉴定为优质矿泉水。基本形成城桂公路、丝织骨干企业、饮用水的“一路、一丝、一水”经济发展格局。199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4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68亿元,其中镇办工业产值5.2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2.5%,各种税收1142.67万元。1996~1998年,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发展经济实施“抓大放小、发展民营”的方针,整顿落后企业,合并企业近10家,集中力量发展丝织等重点企业,并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到1998年,形成丝织、矿泉水、五金、家具、电子产品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镇办企业中兴丝织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丝袜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锦纶66丝10D,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该年镇办企业调整为16家,村办企业29家,个体私营企业133家,三资企业18家,“三来一补”企业6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家,超1000万元的企业13家。全镇工业总产值8.33亿元,其中镇办企业总产值5.9亿元,村办企业产值0.7亿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1.7亿元。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中上升到98%。
1999年以后,进入以企业产权改革,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时期。1999年制定出台了《五桂山镇招商引资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发展民营经济。2001年引进资金5300多万元,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新建成逍遥谷、翠竹林漂流乐园、中国养蜂博物馆3个旅游景点,公路沿线的小景点、小商店、小餐馆不断增多。2002年完成镇属骨干企业中兴丝织公司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盘活了数亿元的不良资产。与此同时,加快长命水、龙石、桂南工业园区的建设,到2003年共建成工业园区面积2163亩。1999~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共5455.8万美元,累计引进企业83家。2004年,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该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各项税收突破1亿
元。2005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生产总值达7.8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24.27亿元,其中外资企业产值16.3亿元,民营企业产值为7.18亿元。全年各项税收1.04 亿元。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235亩,已建成厂房面积38.2万平方米,在建24.9万平方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6亿元。农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形成了以种植业为龙头,以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6188万元,比1979年增长近44倍。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改变了交通落后状况。建国前,山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成长沙主线公路以及石横、新田支线公路。这些公路均是简易沙土公路,弯曲、狭小、凹凸不平,逢风雨则山泥倾泻,堵塞道路。80年代后期,镇政府投入资金把长沙公路改建为水泥五级公路,道路状况有所改善。1994年投资2.3亿元建成长20.98公里、宽24米的城桂公路,成为中山至珠海的交通大动脉。1996年马石公路相继建成。各村筹措资金,修筑村内水泥道路30多千米,衔接主干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03年市政府投入资金200万元,把石横公路石莹桥至槟榔山路段改建为水泥砼路面。2004年春,全长8.9千米的翠山公路建成通车。山区的交通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到2005年,镇境内有主干、支线公路4条,城桂公路北连石岐城区,南接105国道三乡沙岗路段,贯穿镇境南北;马石路西接105国道长环路段,东与城桂公路相接,沟通中西部村庄;石横公路与城桂公路连接,沟通东南部村庄;翠山公路东接南朗镇翠亨,西连城桂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境内可通车里程达72千米,混凝土水泥路面为68千米,占总里程93%。公路密度为60千米/百平方千米,达到先进地区的标准。从城区经过五桂山的公共中巴有11路B、30路、39路、47路,每10分钟1班,交通便利。
——电信事业发展迅速。过去五桂山邮电事业十分落后,到1985年电话用户仅50户,普及率4%。1993年6月五桂山邮电支局成立,电信事业发展较快,通讯设备由纵横自动交换机取代原来的供电磁石电话交换机。1995年邮电大楼建成,装机容量可达5万门,采用先进的程控电话,传输技术由载波方式发展到数字、微波、卫星通信。1997年,全镇有出局电缆3600对,移动电话机站4个,无线传呼机站2个,磁卡电话亭9个,程控电话用户1601户,普及率达82%,移动电话1075户,传呼机用户560户,成为中山市第9个电话达标镇。2005年,程控电话用户6800户, 移动电话8300户,电话普及率达97%。

——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建国前,山区仅有几间简易小学,家庭经济宽裕者
子弟才能入学,女孩一般没机会进学校。建国后,教育落后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1979年有小学5间,其中3间附设初中班。小学生1046人,入学率98%,初中生359人,入学率80%,学前班2个78人,入园率低于30%,高中入学率仅28%。中小幼教师82人,学历达标率为35%。随着经济的发展,镇村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1982年普及小学教育,198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2年9月,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的五桂山中学正式招生,结束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历史,1996年提前一年普及高中教育,1999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普及教育的年限延伸到15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2~2003年12年间,镇村两级共投入教育资金3869.6万元,新建和扩建校舍总面积达28278平方米,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2003年,镇政府决定创建教育强镇,加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撤销原有6间中小学校,组建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制的公办五桂山学校,以及龙泉、桂南2间民办学校。2004~2005年,镇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扩建和改善五桂山学校的校园设施,全力促进信息化工程建设,每间教室均装配多媒体教学平台,每位专任教师均配备手提电脑,生机比为5︰1,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水平均优于省一级学校标准,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提高。2005年6月,五桂山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五桂山镇以高分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该年,全镇有公办学校(五桂山学校)1间,民办学校2间,幼儿园4所。小学62班3179人,初中41班2214人,高中6班284人,幼儿15班469人。其中当地户籍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为100%、100%、95%,3~6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6%。在校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万分之八十一。公、民办学校共有教职工302人,小学、中学、幼儿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2.6%、100%、100%。此外,中山市技工学校五桂山分校、中港英文学校中学部、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先后落户五桂山镇,使镇域具有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较为齐全的教育体系,成为中山市南部的教育重镇。
——人民群众生活有较大改善。1956~1979年,农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从集体生产中得到的口粮分配和年终的现金分配,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小部分。1979年人均分配约110元。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人均年纯收入1266元,1995年为2835元,2000年增至4680元,2005年达7413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985年为1590元,1990年增至3530元,1995年、2005年分别为9360元、2.52万元。1990~2005年16年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22%,城镇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4%。人均储蓄存款大幅增长,1985年为400元,1990年增至1398元,2000年达到1.51万元,2005年为2.8万元。
居住条件大为改善。1979年前农户住宅为砖木结构的低矮平房,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8平方米,1980年后,绝大多数农户新建了2~3层钢筋混凝土小洋房,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15平方米增至2005年47平方米,部分农户还兴建出租屋出租给
外来员工居住,增加了收入。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日常消费中饮食支出,20世纪80年代约占家庭总收入50~60%,2005年下降到32~40%,其中副食品消费比重上升,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品和儿童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家用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大多数家庭都有电饭锅、电风扇、电冰箱、音响、VCD、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空调日渐增多。石油气和自来水普及率为100%。投入教育、住房、通讯、交通的消费增长较快。摩托车从1979年的6辆增加到2005年的1643辆。私人拥有小汽车从1979年的3辆增加到2005年的168辆。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 2005年家庭有计算机400台,占总户数的19.1%。电话普及率达100%。
农村的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镇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恢复停办多年的合作医疗制度,2004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490人,占农业人口的93%。同年年底镇党委、政府又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为男性45周岁、女性40周岁以上的4049名农民办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5年1月起,年满60岁的男性和55岁的女性每月按时领取养老金260元。全镇同时实施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贴、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使鳏寡孤独的老人和经济困难的家庭生活有了保障。
自建置以来,五桂山镇经济建设经历了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转变,完成了企业产权改革,形成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并驾齐驱的格局,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群众文明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治安环境良好,社会和谐,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991年五桂山镇人民政府被评为广东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市绿化达标单位和绿化达标先进单位;1993年、1996年、1998年获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展教育事业先进镇区奖;1995年获小康达标镇区称号;1996年被评为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度评为市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并授予“特别嘉奖单位”;1996~1997年双拥模范镇;2001年获“市卫生镇”光荣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征兵工作全优单位;2005年获评为“广东省教育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