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的毛拔了还会长吗: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06:39

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编者:万源水(归元大道)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子孙?华人始祖伏羲女娲分别姓“风”、“云”,开创了“风云时代”!现在很多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很不了解,把源远流长、神传文化的中华历史说成是封建社会、旧社会,真是可悲啊!

   从三皇时代的“以道治国”降而成为五帝时代的“以德治国”,再降到夏商周三王时代的“以功治国”,再降到现在时代的“以力治国”,现代几乎全是凭借人为和武力来治国了,人类的整体道德水平在堕落,现在几乎是“一切向钱看”,不管什么礼义道德廉耻,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还沾沾自喜,其实都快成为行尸走肉了。现在已经到了“江湖时代”,有多少破坏传统的人已经不配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子孙了?

  

   中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向我们演示了“尊道重 德、积德行善”的重要性,“德可以转化成人世间的君臣富贵、福寿禄、功名利禄等各种福分”,秦隋元王朝为什么那么短命?而汉唐明王朝为什么那么长寿?—— “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对个人来说,为什么虞舜的四个大臣的后代能够分别建立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祖上积德,后人享福”,“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没有这个德,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就是中华历史朝代以及个人的道德轮回产生的因果关系。

 一、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就是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史记》)。三皇五帝时代是一个大道昌明的时代,八位贤君圣主统领天下,协和万国,为中国其后的五千年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三皇时代

  1.伏羲太昊——“龙的传人”的来历

  德性尚色:有木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以木德称王,姓风,称泰帝,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圣王,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传说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主要成就:根据考古及史料判断,神祗伏羲的部落大约居住在现在的甘肃一带﹐今天甘肃天水市就有一座“伏羲卦台”。伏羲的使命是教导原始人类如何结网捕鱼﹑打猎﹑耕种﹐带领人们过上定居的生活;他还教人如何用火烹饪;他开始创造文字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他又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官员身上都画着一条龙,表示他们的身份;他还按照周天之数以及五行制作了乐器-瑶琴,按照凤凰的羽翼形状制作了乐器-箫,并创作《驾辨》之曲,这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他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又制定夫妇制度,规定必须经过结婚仪式才可以生孩子,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养;他还确定了姓氏,自姓为风,从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姓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伏羲还根据阴阳变化,创制了八卦。相传伏羲氏一天来到黄河边上,忽有龙马负图而出,继而得之以化八卦,后来黄帝据此“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所谓的“受龙图,画八卦”即缘于此。古称此图为“河图”,其特点为:以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据说,这河图是给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国人常讲天象变化、天命难违,对天有无限的尊崇,天地变化之理就是所谓的“道”。伏羲据此而画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而后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到了孔子时代,人离道更远了,才开始以文字注解易经,就是易经系辞传。即使是今天,许多人也十分好奇,为什么几个简单的卦象能有解释不了的预测能力。其实,这是一部上天给人传达讯息的神传文化经典,显然不是人类智慧能创造出来的。

  辅助大臣:妹女娲、史官仓颉、混沌氏等六龙师、中黄氏与有巢氏等五官、共工氏与柏皇氏二相。

  仓颉造字:仓颉是伏羲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因果关系:伏羲氏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是女娲的兄长。伏羲的母亲叫华胥,伏羲的长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龙身,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大概就缘于此。

2.女娲——开创风云时代

  德性尚色:继伏羲后以(阴)火德称王,姓云,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其兄伏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传说与伏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主要成就:传说女娲造人,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为媒神。女娲还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传统乐器。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辅助大臣:仓颉与柏皇氏等。

  因果关系:伏羲(姓风)是女娲(姓云)的兄长,二人开创“风云时代”, 同被尊为人类始祖。

  

  3.神农炎帝——炎黄子孙、赤县神州的来历

  德性尚色:有火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继伏羲的木德以火德称王(木生火),火色赤,所以号称赤帝,或称炎帝,姓姜,华夏太古三皇之一。

  主要成就: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神农氏来到人世间为中国人建立起了相当完整的医药基础,后世几千年来中药的发展,事实上,都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此外,神农氏还创制了五弦琴,以此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还发明了耒耜(leilv),并教百姓耕作。他还教人们制作陶器﹐用以吸水﹑运水,烧烤食物等。正是在神农时代,中华民族开始进入了农耕社会。

  辅助大臣:儿子柱等。

  因果关系:神农称炎帝,或赤帝,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中国因而又称为“赤县”、“神州”。 七子一女,女精卫填海。神农的子孙世代为王者仍称为炎帝。轩辕黄帝是神农炎帝之弟少典的十世孙。

  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皇除了有大圣德以外,还具备着大神通。当人类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神为了人能够生息繁衍,亲自传给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时开创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稚嫩的人类就这样在神的呵护下,一步步地迈出了摇篮。在《圣经》的“创世纪”中也有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耶和华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的记载。

(二)五帝时代,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史记》)。

  4.轩辕黄帝——炎黄子孙、华夏子孙的来历

  德性尚色:《史记》称,黄帝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继炎帝的火德以土德称王(火生土),服饰尚黄(土,黄色),即服饰旗帜以黄色为尊,姓姬。

  主要成就:轩辕时代,炎帝的族落已经衰败。其他部族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暴虐百姓,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后取胜,黄帝被诸侯尊之为天子,天子的意义就是上天的爱子,赋天命行天道于人世。所以实际上,黄帝成为中国历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诸侯,统一了华夏族的帝王。英明的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举贤能,封禅祭天,大治天下,作《黄帝内经》;命臣民建屋室、种五谷、作衣裳、造舟车,甚至文字、医学、历法、算数、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中国的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史籍上说,黄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国没有贼盗殴斗,人们谦让和睦,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甚至虎豹不伤人,鸟兽虫蛾都受他的教化影响,是个“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盛世典范,因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天子,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治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形容黄帝懂得顺天而治,知阴阳、生死变化之理,行道天下,是个修炼得道之人。古史中很多黄帝求道、问道的记载,他得法悟道后,治理国事同时炼丹求鼎、静心修炼。纪元前二五九八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宫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来的太迟,只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脱落,他们也掉下来了。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这神圣壮观的一幕!这些没跟上的臣子与百姓,感恩怀念之余,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山下,即今天陕西黄陵县的黄帝衣冠冢。

  辅助大臣:歧伯,风后,力牧,羲和,泠伦,史仓变古文为篆文。

  因果关系:轩辕黄帝是神农炎帝之弟少典的十世孙。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皇五帝除了有大圣德以外,还具备着大神通。当人类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神为了人能够生息繁衍,亲自传给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时开创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太平御览》卷十五中说蚩尤起兵攻伐黄帝。双方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做法术降下大雾,一连三天也不散,黄帝乃令风后作指南车,以分辨方向。《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请来一位叫“魃”的天女,止住了大雨,遂杀蚩尤。

  黄帝在位一百年,寿高一百三十一岁,为五帝之首,有二十五子,第六子玄嚣继位为少昊白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等帝王都是黄帝的后代,正所谓“前人积德,后人享福”。

 5.少昊白帝

  德性尚色:少昊继黄帝的土德以金德称王(土生金),服饰尚白(金,白色),即服饰旗帜以白色为尊,姓己。

  主要成就:将山石化成铜铁,炼成器皿,雕成的玉器象陶瓦一样。发明鼓罄。

  辅助大臣: 高阳等。

  因果关系:少昊白帝玄嚣是黄帝第六子,在位二十一年,活了五十岁,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在史记中没能列于五帝之中。立其兄昌意的次子高阳继位为颛顼玄帝。

  

  6.颛顼玄帝

  德性尚色:颛顼继少昊的金德以水德称王(金生水),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颛顼帝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教导百姓养殖各种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将天下分为九州,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址,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辅助大臣:勾芒、玄冥、勾龙等。

  因果关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在位七十八年,寿高九十八岁,为五帝之一,有十三子,立其侄子即少昊之孙高辛继位为帝喾。

  

  7.帝喾

  德性尚色:帝喾继颛顼的水德以木德称王(水生木),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相传帝喾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身为帝王,他遍施恩泽于众人而不考虑自身。他高瞻远嘱,明察秋毫。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他行仁德而不失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道德高尚,天下无不归顺。他对收取的土地上的物产,一向节俭的使用;他行动合乎时宜,吃穿用度如士人 同。他爱护并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的迎送日月的出落;他明识鬼神,慎重的加以事奉。

  辅助大臣:司徒、司马、司寇、司空、冢宰等

  因果关系:帝喾高辛是颛顼的侄子,在位六十二年,寿高九十二岁,为五帝之一,有十四子,其次子尧即唐尧也为五帝之一。

  

  8.唐尧

  德性尚色:帝尧继帝喾的木德以火德称王(木生火),服饰尚白,即服饰旗帜以白色为尊,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尧继位后,象他的父亲一样,仁德如天,智能如神。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同老百姓一样﹐住茅房﹑吃糙米饭﹑喝野菜汤﹐夏天穿粗麻衣﹐冬天加块鹿皮。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个部落也都能和睦相处。他对老百姓关心备至﹐一点私心都没有。象黄帝、颛顼、帝喾一样,帝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的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帝尧在位期间,天下各族和睦相处,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帝尧后来将帝位禅让给了尽孝悌之道的虞舜。

  

   “禅让”的传说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借孔子之口评论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 国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说社会选拔贤能的人参与国家统治和管理,提倡诚实信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准则,建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社会。

  

   辅助大臣:羿治理四害、虞舜、夏禹、四岳

  因果关系:帝尧是帝喾的次子,为五帝之一,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寿高一百一十六岁。当时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因为帝尧的禅让之德造福后人,其后世子孙刘邦建立了同是火德的汉朝。

9.虞舜

  德性尚色:帝舜继帝尧的火德以土德称王(火生土),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红色为尊,姓姚,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规)河边的家中去, 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加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德行,于是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并疏浚河川。在舜的德政和贤臣的辅佐下,天下诸事都振兴起来了。后来,舜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辅助大臣:舜任命的那些官员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址、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帝开始。

  因果关系:虞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寿高一百岁。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有一个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将帝位禅让给大禹。

  虞舜的四个大臣禹、契、弃、益的后代能够分别建立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祖上积德,后人享福”:

  禹——和其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以金德继帝舜的土德称王(土生金);

  契——其后代成汤建立了商朝,以水德继夏朝的金德称王(金生水);

  弃——其后代周武建立了周朝,以木德继商朝的水德称王(水生木);

  益——其后代嬴秦建立了秦朝,以金德继周朝的木德称王(金克木);

  可以说,三皇五帝时期经历了人神共存的阶段,华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黄帝内经》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当人完全顺乎自然而生活的时候,就是处在一种虽然没有修道,但是却在道中的状态。这也正是真正人类应有的生活状态。

 

二、夏商周时代——中国进入王朝时代

  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所拥戴。而五帝对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为上,较为松散。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传贤”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将帝位传给符合这一条件之人,而并不一定将帝位传给子嗣,除非子嗣符合这一要求。在舜帝去世后,夏族的首领禹因为治水有功,并且为人贤德谦逊,而继承了帝位。禹死之后,其儿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自此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的、松散部族社会的基本结束,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夏朝——“家天下”的开始、华夏子孙的来历

  德性尚色:帝禹继帝舜的土德以金德称王(土生金),建立了夏王朝,服饰尚黑,即服饰旗帜以黑色为尊,姓姒。

  主要成就: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人们都为此十分忧愁(此时西方可能正是挪亚方舟时期)。尧便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众人推举了鲧。鲧采用息壤堵水的办法,但是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鲧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舜被定位继承人后,鲧因为嫉妒舜而反叛,禹劝说父亲无效,日夜向天祈祷,希望父亲改过。鲧因反叛被杀,舜命大禹来治理洪水,大禹有定水神针,可以知道水的深浅,并且通过疏通河道取得治水的成功。经过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海之内都可以居住了。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舜帝去世后,大禹被禅位为天子。《史记 夏本纪》上说,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而且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禹的儿子启也很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启即位后,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并以德化来治理天下。

  辅助大臣:皋陶、益等

  因果关系:夏禹是颛顼的三世孙,在尧帝在位的时候就开始治水取得成功,舜帝去世后,大禹被禅位为天子,建立夏朝。在位八年,寿高一百零六岁。夏朝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七十年,华夏因此而成为中华的别名。夏朝王系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11.夏朝的衰败和灭亡

  

   当夏朝帝位传至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时,因为其淫乱,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并且引起了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孔甲死后,又三传至夏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修德,奢侈无度,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于是贤臣绝迹,劝谏消失,桀愈加骄横。桀还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

  就在这种情形下,夏王朝星陨地震,河水断流。夏朝末,又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 崩。”(均见于《竹书纪年》)以致后世谈到夏末地震时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上》)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与惩罚。夏桀多行不义而天亡之。

  商汤见夏桀已是天谴众离,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诸侯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这样,商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正所谓“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

12.商朝——中国信史之开端

  德性尚色:商汤继夏朝的金德以水德称王(金生水),建立了商王朝,服饰尚白,即服饰旗帜以白色为尊,姓子。

   商汤的德行:商汤为人十分仁德。一天他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愿从四面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商汤听了说:“嗳,这样的话,就把禽兽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从命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的仁德真是到了极至,连禽兽都能受到他的恩惠。”于是四十多诸侯国都归附了商汤。后来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与妹喜出逃到南巢亭山,商汤放弃了追讨,让他们终老天年,又实践了其网开一面的仁德。

  主要成就: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因为夏朝最后的王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引起天下百姓不满,诸侯也纷纷背叛。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共同灭夏,以执行上天的意志。在伊尹的辅佐下,鸣条一战, 夏桀兵败逃至南巢,夏王朝因此而被灭亡。三千诸侯归顺商汤,商朝正式建立,并定都于亳(bo,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周易•革》中认为商汤伐桀灭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商初商汤施行仁政:商汤班师回朝,回到国都亳,废除了夏的政令,并作《汤诰》告诫诸侯要敬畏上天、修行德政、为民谋利。

  商朝殷墟遗址的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历史“信而有证”,故商朝被视为中国信史之开端。这些甲骨文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记录。

  辅助大臣:伊尹等,伊尹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商汤曾派人去请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归从,并向商汤讲 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商汤于是委任他管理国政。

  因果关系:商汤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汤武革命取代夏朝建立商朝。《史记》记载,从成汤建国到商纣亡国,共传国十七世、三十代,前后共六百四十余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后来又将商称之为殷,或称殷商。同夏朝一样,一部商朝史再次证明了敬顺天命的仁德之君才会使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导致国家衰败甚至亡国的是那些荒淫暴虐、无道的君王,因为他们的所为而自绝于天,而遭上天的抛弃,他们也成为上天谴责的对象。可以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贤君比较多的王朝。根据《史记》,商朝在成汤之后,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盘庚和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贤德之君。他们敬顺天命,以仁德治理天下,因此国运昌盛,人民生活安定,诸侯尽来归服。武丁在位期间,任用贤德圣明之人傅说(读悦)为国相。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商朝的鼎盛阶段,进入了繁荣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商朝王系表(1766B.C——1122B.C.)

  

   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 王)

13.商朝的衰败和灭亡

  

   *不敬天地的暴 君武乙之死

  

   武乙暴虐无道,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它为天神,让旁人替他下子,来跟他下棋赌输赢。如果天神输了,就侮辱它。又制作了一个皮革的囊袋,里面盛 满血,仰天射它,说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黄河和渭河之间去打猎,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击死。其在位时间仅有四年。

  *商末纣王淫乱灭国

  

   天下都管商末辛帝叫“纣”,因为“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虽然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但是他刚愎自用,拒绝臣下的谏劝;他善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而 凭着一些才能在大臣面前自我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还迫 害贤良、残 害百姓。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妃子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淫乐乐曲,以供玩乐。

  他还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 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做“酒池肉林”,即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 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非常怨恨他,有的诸侯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烙”的酷 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纣的臣子中有三公,为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便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 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这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这一酷 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大臣比干劝说纣,纣不听。

  后来,西伯攻打饥国并灭掉了它,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劝谏道:“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商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 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 淫暴 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商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周文王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率军东征,到达盟津时,诸侯背叛殷纣前来与武王会师的有八百国。诸侯们都说:“是讨伐纣的时候了!”周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于是又班师回国了。

  纣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商。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 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 囚禁起来。商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

  纣的暴 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商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地震。《竹书纪年》载:“帝辛四十三年春……峣山崩。”另据《淮南子》载:“殷纣时,峣山崩,三川涸。”史籍在解释地震原因时说:“纣王无道,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这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溃,也预示着商朝气数已尽。

  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商纣。纣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军队被打败,纣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 的宝玉衣,自 焚而死。商纣王重蹈了六百多年前夏桀的覆辙。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太白旗竿上示众。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商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商的民众非常高兴。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无论表面的形式如何的不同,历史却在某些方面惊人的重复着。譬如关于一个朝代的兴衰,过去的夏商王朝皆兴盛于施行仁德之政的贤王,如禹和商汤;皆亡于残 酷 暴 虐之王,如桀和纣。而且那些仁德之主都敬天畏地,遵循着上天的警示,不断修德于天下;反之,那些暴戾的君王则无视上天反复的警示,逆天叛道,而最终走向毁灭。

 

 14.周朝——礼乐文章八百秋,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德性尚色:周文王和周武王继商朝的水德以木德称王(水生木),建立了周王朝,服饰尚青,即服饰旗帜以青色为尊,姓姬。

   周文王姬昌的德行: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所以被称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虽然与九侯和鄂侯被列为商王朝的三公,但并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而来接待贤士,许多士人因此都来归附于他。

  西伯因商纣王听信谗言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据说曾经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出狱后在吕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辅佐下,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诸侯也都来请他裁决争端。

  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西伯的德行。虞国人和芮(ruì,瑞)国人之间因田界发生了争执不能断决,就一块儿来到了周国。进入周国境内后,发 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因为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虞、芮两国发生争执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觉得惭愧了,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人家周国人以为羞 耻的,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让出然后离去。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于是,诸侯尊西伯为王。

14--2.

  主要成就:

  武王继位后,决心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他拜吕尚为师,让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联络同盟者,还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做灭商的准备。

  *武王顺天命讨伐商纣

  武王继位第九年,决定出兵讨伐纣王。武王乘船渡河,当船走到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渡过河之后,有一团火从 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乌鸦,还发出叫声。当时,八百多个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这个地方。诸侯都说:“现在可以讨伐纣了!”武王却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

  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杀死了進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为了避祸,抱着乐器逃奔到周国来了。于是武王向全体诸 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 军队全部渡过盟津,和联合伐商的各国诸侯订立盟约,检阅军队。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这里演武检阅,就是向商朝的试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体官兵宣告说:“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的执行上天的惩罚。”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máo,毛)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用来指挥。 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 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将招致殷的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誓师完毕,武王与前来的各诸侯军队会合,共有战车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阵势。纣王听说武王来攻打自己,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率领 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五十辆、士卒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队冲进殷纣的军队。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却都没有心思打仗,他们都痛恨纣王的暴虐,心里都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武王攻过来后,很多纣王的士兵掉转兵器攻击殷纣的军队,并给武王做了先导。殷纣大败。

  

   *武王灭纣并昭告上天

  武王下令将被纣王关押的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还命令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命令展 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命令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这之后,武王才撤兵回国。路上武王巡视了各诸侯国, 并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

  

   *武王修德于天下

  

   武王命令全国修养生息,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进行整顿然后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礼乐文章八百秋

  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后代史家根据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此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称为东周。

  周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周朝的文化很发达,完善了关于“五行”与《周易》的学说,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 行”, 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出现的,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 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 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進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 两个部分。

  《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著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

  西周更以礼乐著称,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進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姜太公用“礼乐文章八百秋”来形容周朝,真是非常的恰当。

14--3.

  辅助大臣:

  姜太公吕尚、周公旦等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的姜太公,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西周的开国元勋,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封为齐王,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同时他还是一个大预言家,《乾坤万年歌》就是他留给后世的。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因为年幼,所以由他摄政七年。摄政期间,他出师东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乱;并进一步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成王长大后,他还政于成王。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

  因果关系:

  周文王姬昌——是帝喾之子弃的后裔——是伏羲转世——在位大约五十年,寿高九十八岁,共有十八子。伏羲依据河图创制了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而后伏羲又转世为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中国历代神仙通鉴》)。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万物有灵,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转生后所有外在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都带不走,只有内在的本质比如天赋、秉性、才能、特长、因缘等才能够带走。

   周武王姬发——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汤王转世——活了六十八岁。商王成汤建立了商朝,死后升天成神,看到商末诸王无道,决定再次下世建立功德,于是和伊尹等一起分别转世为周武王和周公旦,又一次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周朝,他们的特长就是讨伐无道,治理国家。(《中国历代神仙通鉴》)

  姜子牙——炎帝神农皇帝五十一世孙,一共活了一百三十九岁,共有十三子。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人神混战的场景在商末周初也出现过,明朝许仲林所著的《封神演义》描述了这一场景。老子、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共同签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武王伐纣之时,绝大多数的神以及道术之士都在这场大战中阵亡,灵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战争结束以后,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这些灵魂的善恶将他们封为三界内不同的正神或恶煞。那些未在战争中阵亡的神,如杨戬、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别武王、隐居修炼,从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周公旦——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朝伊尹转世。“大道废,有仁义”,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的时候,儒家仁义思想已经系统化,远而言之,当武王伐纣后,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学说来源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是继殷商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周朝前后共有三十代三十七王,历时八百一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道家思想贯穿并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历史。

  * 成康盛世

  

   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了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 一代雄主周穆王

  周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后来,穆王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平定了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周穆王曾经见过西王母,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活了一百零五岁,死后转生为汉武大帝。其在位期间,西周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但他死后,西周再没出现这种盛况。

   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后代史家根据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此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称为东周。

  周王朝帝系表(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西周朝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夷王 -> 厉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东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厘王胡齐 -> 惠王阆 ->襄王郑 -> 顷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简王夷 -> 灵王泄心 -> 景王贵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骄 ->烈王喜 -> 显王扁 -> 慎靓王定 -> 赧王延

15.周朝的衰败和灭亡

  *幽王宠妇亡西周——天之警示和亡国预言

   周宣王末年,西周发生了大旱灾。这场旱灾,一直持续到周幽王上台继位时。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 生了地震。大臣伯阳甫预言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 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 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 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夏商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 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 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此后,西周还出现了一些异常气候和自然现象。《竹书纪年》载:“幽王三年冬,大震电。四年夏六月,陨霜。”这里所记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冬暖夏寒的异常气候。冬暖则害虫多,夏寒则伤庄稼。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西周离灭亡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宠妇亡国——烽火戏诸侯

  幽王三年,他想废掉太子宜臼,而立宠妃褒姒(sì,似)之子伯服。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幽王除了想废掉太子,还想废掉申后,好让褒姒当王后。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

  传说,还是夏后氏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 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把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用木 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打开了匣 子。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 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 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 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 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 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 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 来了。

  周幽王还任用为人奸诈乖巧、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的虢(guó,国)石父在国中当政,国人都非常不满。

  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后,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增)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 来。申侯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并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抢掠一空才离去。后来诸侯共同拥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西周时,虽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但周王仍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并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進历史的下一幕。

*东周的衰亡——周法太松驰,政归于列国

  

   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诸侯的 力量。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诸侯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 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列国之间的竞争也从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后世史家又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春秋”缘于孔子所著史书《春秋》得名,“战国”则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事频繁而得名,西汉刘向曾著书《战国策》。不过,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却为全 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因果关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周朝的木德逐渐丧失,春秋战国四分五裂,而秦朝的金德开始旺盛,在秦昭王时周赧王让位于嬴秦(金克木),并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周和秦分别是虞舜的大臣弃和益的后代,也都是黄帝的后代。嬴秦取代了周朝,但是由于嬴秦金德过于强暴,失德过快,最后由周木之子汉火来报母仇,以火克金,汉王刘邦取代秦朝建立汉朝。

16.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弱肉强食、强者为王法则的逐步确立

  春秋和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国与国的交往和竞争,人际交流的扩展,也使人们的道德水准开始下滑,自上古至西周时期人们所尊崇的“德”让位于了现实的权力欲望和利 益,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开始确立。孔子认为,此时“天下无道久矣”。而《史记?秦本纪》中有一段秦穆公与戎王派臣由余的对话也反映了中原各国出现纷 争的根源。秦穆公问由余:“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的出现祸乱,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很困难吗!”由余回答 道:“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 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 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 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春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的诸侯间竞争

  东周时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 等国。

   *知人善用却不能善始终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后,对内政外交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 略。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又改進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还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这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管仲去世后,桓公不听其言,任用品德不佳的易牙、开方等人。这些人专权后,开始祸乱齐国。桓公去世后,齐国渐趋衰落。管仲前世是周宣王次子传的儿子,名叫神精。

  *以德厚人的秦穆公

  秦本赢姓,原为东方部落,可能在周初迁到西方,最后到达今之甘肃天水附近。秦国的始封君是非子,地处戎狄之间。到了秦穆公时,他励精图治,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穆公知人善用,重用俘虏的七十多岁的虞国大夫百里傒(xī,奚)。秦穆公为人还十分贤德,对老百姓十分爱护。穆公十二年,晋国旱灾,派人来秦国请求米粮。臣子丕豹不同意给,并劝说穆公趁着饥荒攻打晋国。穆公问公孙支,公孙支说:“哪个国家会不闹荒灾歉收啊,哪能不给!”问百里傒,百里傒说:“晋国国君夷吾得罪了你,可是他们的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秦穆公就拨粮救济了晋国。长长的运粮队伍,从秦国都城一直晋国都城都接连相望。最终秦穆公扩展疆土,增加属国,在东方征服了强大的晋国,在西方称霸了西戎。秦穆公的子孙也因此能够取代周朝并且统一中国。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庐举兵讨伐越国被越军射伤致死。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越王便先发制人举兵進军吴国,结果大败。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越军于会稽。勾践派大夫文种去向吴王跪地求和,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勾践从会稽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睡在薪丛上,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饮食都要能尝尝苦胆,时刻提醒自己。越国大夫范蠡自己到吴国作了两年人质,范蠡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夫差宠爱西施,杀了忠臣伍子胥。范蠡在计然的指导下让越国休养生息,兵粮充足,并让越军学习越女剑,十五年后越国大败了吴军,吴王自 杀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成为新的霸主。但是计然提醒范蠡说勾践是一个可以“与之共患难,却不可以与之共享乐”的君王。范蠡在勾践成为霸主后,离开了越王,到齐国开始经商。因为他贤德而名声很大,人称“陶朱公”。而文种最终被越王勾践赐死。

  因果关系:

  越王勾践是夏禹的后裔,又能卧薪尝胆,得到范蠡的帮助,因此能够称霸。

  范蠡,也就是陶朱公,是黄帝时的太师岐伯转世,其师父是计然、越女。

  计然,即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是周朝姜子牙转世。

  越女,擅长越女剑法,是黄帝时的玄女转世。(《中国历代神仙通鉴》)

  总述:春秋时期王室逐渐走向没落,各国虽然表面仍尊崇王室,但各国间却展开了兼并与斗争,这也促進了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 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战事频繁的战国即将拉开序幕。而且,更为重要的 是,这一时期开始确立了强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法则,而这一法则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历史。

  * 齐、魏争雄

  齐国人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 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苏秦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使得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多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历代秦王都非常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而卒,秦庄襄王继位,任用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了东周,攻取了韩国的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 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秦王政九年(前238 年),平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横扫六国,史称秦灭六国。秦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 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 新的一页。

  总述:战国时代以秦的统一天下而最终落下了帷幕。后世史家一直在探讨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外,或许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统一王朝远远多于分裂时期。一切按照的安排进行着。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文艺复兴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的。相传黄帝身边的一个史官仓颉造了字。然而有关五帝的记载,中国的史料是如此苍白,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有关夏、商与西周的记载也仅是九牛一毛。

  在距今2500多年前,当中华文明走过了她一半岁月的时候,历史上演了天地间第一个变局,数百个诸侯国家兵戎相见、弱肉强食,纷飞的战 火整整燃烧 了五百年。随著这场长达500年的阵痛,诞生了中华历史记载的一个飞跃,《左传》、《春秋》、《战国策》、《国语》和《吕览》相继出现。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等等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也在这长达500年的乱世奇局中呱呱坠地,这场“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将近 2000年。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私欲的增加,上古时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时的贤王治世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让位于现实的“利益”,比如君王谋求疆土的扩张,以获得国家的强势地位;百姓则“货力为己、各私其私”;因而各国间征战十分频繁,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而非德行逐渐成为人们的衡量标准。

  处此乱世之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寻找到治理国家、挽救时弊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诸子学说纷纷登台,针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提出 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包括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不过,虽然学说众多,但代表整个时代变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特别是儒道两家,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真道就在其中。

17-2

  诸子百家各树一帜、竞相争鸣的时代似乎是中华文化、思想与智慧大发展的时代,然而就在此时,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却临风长叹,十分怀念远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时代。他对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的时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贤王治世我没有赶上,但是古书中有记载。大道之行的时代,天下为公,选拔贤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会,人人诚实守 信,和睦相处,不把财产视为私有,而把劳动视为美德,没有阴谋和盗贼。可是现在大道已经没落了,天下成了统 治者的家天下,父死传子,兄终弟及,人们仅仅照 顾自己的亲属和子女,货力为己、各私其私。”

  孔子晚年的时候,喟然叹道:“凤凰不再飞来,河图不再出现,我也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泰山啊,将要崩颓;梁柱啊,将要坠毁;圣人啊,将要枯萎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后代的君臣士民无不视孔子之言为圭臬。然而谁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仁义真的是终极智慧吗,为什么大智慧的孔子却只能发出“大道没落”的无奈哀叹?

   就在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义哲学、克己复礼的时候,和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觉者老子却在他千古传世的《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无疑老子认为道德远远高于仁义,故曰:“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继续阐述道:“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现代人的概念中,仁义、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现都是值得庆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大道没落、社会混乱的结果。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圣经》上也记载了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伊甸园智慧树上的果子,从此可知善恶,然而知善恶后的亚当和夏娃却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东方道家的经书,和西方宗教的《圣经》竟然对智慧的认识如此相似!

   从诸子百家开始,历代思想家历时2500年呕心沥血、皓首穷经地上下求索,那倍受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如长虹经天的大道又是什么?他从何而来?因何没落?又是何时没落?是否宇宙中还存在着一种力量,可以正本清源,扭转乾坤?

   为什么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会发出如此的喟叹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且先让我们走入他们的世界。

 

18.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 道家的鼻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 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姓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后世的另一种为众人所普遍采纳的解释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 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十分长寿,据说活了二百多年。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辅导过姜子牙,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相传其气质禀赋也与众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为了避免祸害,老子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守关的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

   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 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阂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 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進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 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 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的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進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 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因此,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鼻祖。后来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其基本思想范畴是“道”,故称道家。“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指》。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只看作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進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 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進一步说明真道的可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而大道传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们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四十一章)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道”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以下我们分别就上述问题,结合老子的著作加以阐释。

  

   * 道的含义

  

   《老子》第一篇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说的这个非同一般的“道”究竟是什 么?老子描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这个神奇的“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诉我们:“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被称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发生起源的根本了,有研究者指出,有和无是“道”运作时的两种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有是万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后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个称为宇宙本源的“道”生发的结果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整个宇宙的演变正是在道 的作用下开始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顺乎自然和无为。那么,既然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其中是否也包括这个宇宙中那些高于人类的生命的产生和发展?那么他不就是造就这层宇宙生命,包括人类的这层法吗?不就是规范人类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最高法则吗?

   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又讲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人类按照这个“道”的要求去做,不就是一种修道吗?不就是在返本归真吗?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呢?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

* 返本归真之法

   老子认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对名、利的追逐,从而扰乱了人们的心性,失去了本真。仁义、孝慈、忠臣的出现正说明社会道德的败坏。正因为社会中存在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现象,所以人们才向往仁义、孝慈和忠臣。如果人人都相亲相爱,政治清明廉洁,这些就象普通衣食住行一样,没有人会加以倡导。 为了让人们可以归真,老子传出了“道”。

   真道是“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

   真道具有的威力是深不可测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

   那么对于那些向“道”之人,如何能让其返本归真呢?老子给出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要向善。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第八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要杜绝各种妄念、欲望和执著心,做到无为和清净。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修道的人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

   老子认为有道者不会“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修道的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而“清静,才是天下的正道”。(《老子》第四十五章)作为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就要摒弃人世间的一切杂念和欲望。

  要重德。老子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有道德,他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

   修道还要坚信,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三章)

   老子认为古代真正的修道之人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 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老子》第十五章)

   那么这个新人在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归其根”后,老子认为是“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即使是不修道之人,读了《老子》,也会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修炼的人和不修炼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追求人世的一切,不执著于人世的什么聪明、能耐,而求得的是返本归真;后者正相反,执著于人世的一切利欲。这正说明得到真道是如何的可贵。

   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道渊博深遂,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 有道的“圣人”

   在《老子》中,多次出现“圣人”一词。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他的使命是“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

   圣人的行为就是修道的人的楷模。圣人是“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是摒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无 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 之”。(《老子》第二十九章)

   老子借描述圣人的行为,非常清晰的告诉了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返本归真。真是用心良苦。

   * 道与人生及治理国家

   老子告诉人们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

   老子还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道家的基本政 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

  

   *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碰撞:儒道的分别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经27岁了。有一天,他忽然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个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访他。”南宫敬叔就架起一辆马车,不远千里,带孔子等前往东周求教。

   孔子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

  孔子亲自去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

   “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 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 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 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最后老子对孔子告诫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

   子贡很奇怪的问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 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我心神不定,已找不着自己了。”

  

   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又说道:“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谁能说不是27岁时与老子的会面,以及随后三年对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体悟,才让孔子豁然开朗呢?当后代君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们的治国方略中怎能没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余辉?

因果关系: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我们都知道中国从黄帝开始有了文字,也开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人类确实从此以后一步步迈向文明,不断地创造、不停地丰富 着人类的文化,但是文字的出现其实也将人类带进一个更复杂、更难生存的世界,也代表着人类的原始天性同时渐渐被复杂的人性取代了。黄帝承接着神传文化与人本文化的交接,黄帝不再象神话时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炼人”出现于世,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再回归于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来自于天,回归于天,“天人合一”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国人内心中。

   黄帝曾经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广成子(老子的前世)求道,他和老子一起并称为道教始祖,加之上古人神杂处,民风淳朴,从黄帝开始,五帝的统治都自然承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孔子赞叹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顾这段天下为公,大道昌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之初是一个对天地诸神谦卑敬虔的时代,君王德配阴阳、允恭克让,百姓过着童真般无忧无虑的生活。

   夏商周以后,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大道废,有仁义”,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的时候,儒家仁义思想已经系统化,远而言之,当武王伐纣后,封神榜落定时,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学说来源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当历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大道之光终于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尧舜禅让的谦恭,只见到为争权夺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再 也不闻舜帝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只听到刀枪并举,杀声震天;再也想不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谆谆告诫,只留下腥风血雨,诡诈迭出的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成了迫切的问题,因此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孔子采善贬恶,笔削《春秋》,大道在这些伟大的著作中还保留了最后一丝余辉,也成为后世君王开创盛世的最后一点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无不顺应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条返本归真修成真人之路。人与神(真人)之间连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炼”,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之所以珍贵,在于人拥有这个先天的神性,而“修炼”彰显的正是人类的这部分特性, 所以历史上很多修炼人都有许多神奇心灵力量、特异功能、超然豁达的生命观,象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是著名辅佐真命天子的军师道士,象一苇过江的达摩祖师、峨嵋山搬木的济公和尚,创太极拳的张三丰,民间中除妖降魔的吕洞宾等八仙传奇;许多知名历史人物,象苏轼、王维、李白、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都是修炼人。不只是儒释道三家构成的中国主流思想里充满着修身、修行、修炼的概念,先秦以前,各行各业、诸子百家都称道,人本文化的深层涵义不就是:只有人赋天命于人世,能通过修炼返出自己的这个神性、佛性或称先天本性,其它物种就没有这个殊胜的特性,这是生而为人的尊贵!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整个中国的历史,如果文化是神传的,人是神造的,神造人的目的,似乎是让人能基于神性,来创造人类这层的文化,丰富人类这层次 的生命,同时再返回自己先天的本性,那么“修炼”代表的意义不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一个知天命的人,一个悟道的人,一个半神恢复成为神的过程吗!在生命的长河里,许多次我们单纯地临世,在人间成长,无明中有喜乐追寻却也饱尝生命无奈的苦汁,我们曾经欢喜也曾痛苦,有过悲愤也体验哀伤,在爱恨情仇善恶交织下,锱铢计较地迷失在人世生活中,象无根的生命……

   流连客途中,忘却返乡路;浮荡红尘里,轮回人世间

   当一个历尽了红尘岁月洗炼的人,再度感悟到自身保存的神性、先天本性后,开启生命返本归真之路,这就展现出了“半神”的生命特性,而整个中国历史、文化里处处充满了这种特性,这个连结人神的半神文化特性,就让中华文化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远而緜长、历久能弥坚!

 

19. 儒家─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 儒家的奠基人─孔子的生平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打败了宋国。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 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 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顺墙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等 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在鲁国时,孔子曾去周学礼。孔子从周回到鲁国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尚书》之传。)的篇次, 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他为弟子订了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应当特别谨慎处理的是:斋 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到利,如果谈到,就与命运、仁德联系起来。他教育弟子的时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难,烦闷发急的时候,不去启发开导他。

   孔子说:“三个人行必有我师。”又说:“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学业,听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学习,对缺点错误又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忧虑的。”孔子请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请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和唱起来。

   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 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 “周天子巡狩来到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司马迁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 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 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孔子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和规范了仁、义、礼、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果关系:

  “五百年有王者兴”——三皇五帝时代和夏禹商汤周文王时代,帝王们除了管理国家政务,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教化的楷模。周朝以后,人类社会道德开始走向衰败,帝王们也不再是社会道德教化的楷模。“五百年有王者兴”,这样诸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耶稣等心灵王国的王者分别应运而生,纷纷下世来挽救人类败坏了的道德,使得人类不至于再遭受象大洪水时期那样的毁灭。

  孔子——距离周文王时代已经有五百年了,孔子降生了。孔子是五老之一水精 子转世,继衰周而为素王,成为万世文教之宗王。孔子享年七十三岁。

  孟子——继承儒家学说的孟子是帝喾青帝的下相柏皇转世,孟子活了八十四岁。

  老子——儒家学说给人奠定和规范了仁、义、礼、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告诉了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返本归真。老子是黄帝的师父广成子转世。

  庄子——继承道家学说的庄子是远古鸿蒙时代的一只白蝴蝶转世。

   释迦牟尼——就在孔子出世的前几年,南亚大陆上还诞生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他就是被后世人称为大雄世尊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也是印度正处在一个变乱的时候。当时古印度唯一的宗教婆罗门教已经走入末法时期,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不同的修行团体,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六师外道,六十二见和六派哲学等等。同 时印度全境并未统一,仅仅在《长阿含经》中记载的就有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如舍卫国,摩竭提国等等。就在这样一个被称为五毒恶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横空出世,有教无类,普渡众生。释迦牟尼讲,修炼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法门有不同的觉者主持的天国世界,比如释迦牟尼佛主持的天国叫大梵世界、药师佛主持的天国叫琉璃世界、阿弥陀佛主持的天国叫极乐世界,还有华严世界、莲花世界等等,我们人类所处的三界是一个比较低等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但是人可以通过修炼跳出三界外,回到原来的天国世界,这和道家的返本归真是一个道理。

   耶稣——在孔子与释迦牟尼出世500年后,在中亚的以色列也诞生了一位大觉者,他就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耶稣出世的时候,以色列也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说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的时候,耶和华在西乃山给摩西传十戒,规定了犹太人不能做的十件事。然而犹太人却经常背叛十戒,不 但拜偶像,而且供奉外邦的邪神。以色列国因此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吞并。耶稣出世时,正是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督统治以色列时期,犹太教当 时也分裂成了几个教派,如法利赛派,撒都该派,奋税党和艾尼塞派等等。就在这种外族入侵,教派混杂的时候,耶稣以人像行于地上,传播福音,救难脱 苦。耶稣据说是西方天主之子。

   儒释道三教并存——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耶稣与释迦牟尼,他们都是在神离开人后,降生到人间来规范人的思想,其原因也正是因为人类道德开始走向衰败。正如耶稣所 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宗教正是这种大道没落后人本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春秋以后, 儒释道三教并存,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

 

四、皇帝时代

  

  20.秦朝——统一却短命的王朝

  德性尚色:

  秦始皇之前秦国属于嬴秦,秦昭王时周赧王(木德)已经让位于嬴姓秦昭王,嬴秦以金德称王(金克木),而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为吕秦,以水德称王(金生水),服饰尚黑,即服饰旗帜以黑色为尊。

  主要成就:

  秦始皇亲征后,他任用尉缭(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公元前221年,秦国彻底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统治持续万年。秦始皇建立新王 朝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巩固其政权;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秦朝也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一个国家。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a,据说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措施:修改帝号自称“始皇”,修改历法、服色,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设三十六郡,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修筑驰道,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和修筑长城,巡行刻石,咸阳宫大辩论以及焚书坑儒,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派人入海求仙。

  秦始皇一生虽然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他个人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实行严刑酷 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 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生前所期望的万世秦朝也终是昙 花一现。可见,不行仁德治理天下者,最终还是要被上天抛弃的。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义波涛中崩溃了。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对秦亡的看法:“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信哉斯言!

  辅助大臣:

  吕不韦、尉缭、李斯等

 因果关系:

  嬴秦是虞舜时的大臣益的后代,经过了几十代后,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到秦始皇时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娶吕不韦的妾,生了始皇。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姜子牙在八百年前就已经预言了这件事,称之为吕秦。

  让我们再把时间倒转八百年,回到商朝末年的渭水之滨。周文王在这里请到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并以师礼视之。正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预言——《乾坤万年歌》,预言了从周代以后数千年的王朝兴替。对于周朝到汉朝的历史,姜子牙写道:“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其中“串去中直”是个字谜,谜底 是“吕”,这里指大商人吕不韦暗中用自己的儿子篡夺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详见《史记•吕不韦列传》)。“春禾换日头”也是字谜,用“禾”换去“春”下的“ 日”,谜底是“秦”,表示秦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只有十几年,这就是第三句中所说的“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 最后一句,“卯坐金头带直刀”也是个字谜,正是繁体的“刘”字。“削尽天下木羊首”,“木羊首”是指楚王项羽的“项”字。

  秦始皇是镐池龙君转世,也是五帝之子孙。吕秦的吕字,已经包含了秦朝的气数,“吕”,二口也,二世而亡。秦始皇时的刑 罚已经非常严 苛,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变本加厉,更加残 暴,最终实现了‘亡秦者胡也’的预言。

因果关系: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是现世做的好坏事,现世就得到报应,换句话说, 德高望重者得福报,缺德心坏者得祸报。不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逃不脱这个规律。这种例子在春秋战国故事里面举不胜举。比如秦朝的故事,李斯教唆秦始皇焚书坑儒,三年之后,秦始 皇死在沙丘,宦官赵高和李斯合谋变更秦始皇的遗命,赐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括死,立秦二世胡亥为帝,使秦二世残暴远远超过他的父亲,陈胜和项梁纷纷起 义,赵高 掩盖真 相,把责任推到了李斯身上。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问成谋逆之罪,判处他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最终,胡亥促使秦朝加速灭 亡,赵高后来也不得好死。这 种现世现报可谓大快人心,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 戮和酷 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 酷 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连九族,一家犯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 刑的滥施和刑 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作恶太多,秦始皇很快就死了,而李斯也被赵高判处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报应何其快也!

  我们再看看尉缭是如何能够功成身退的。尉缭同孙膑一样是鬼谷子的徒弟,擅长兵法。李斯向秦王推荐尉缭,尉缭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的 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他决定逃走,但被秦王发觉而被劝止,并让他当上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尉缭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成使命后,已经预见到秦朝的气数已经衰败了,就果断的功成身退了,而李斯贪图富贵,不明因果,后来弄得身败名裂。

  有一句话叫“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中国的历史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新的朝代或国家几乎都是由道家人物来帮助实现的,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国的范蠡、秦朝的尉缭、汉朝的张良等,他们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他们能够明晰因果祸福,都是得道高人,而来游戏人间。

21.秦朝的衰败和灭亡——秦二世残 暴灭秦

   关于秦朝灭亡的预言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时:“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 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去胡。 略取河南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过,秦始皇一直没有明白,“胡”是指他的儿子胡亥,而非北面的胡人。这条谶 语后来被收入《河图》中。

  

   秦始皇时的刑 罚已经非常严 苛,秦二世即位后,更加变本加厉,更加残 暴,以“杀 人众者为忠臣”,各级官 吏都是奉行这种刑 法的刽 子手。

  

   秦始皇死后,二世命其所有的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嫔全部殉 葬,殉葬 的人很多。下葬完毕,为避免泄露机关秘 密,就将所有工匠封在里边。然后墓上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返回到咸阳,又开始修建阿房宫。他遵循始皇的策略,对外安抚四方的外族,并征召了五万身强力壮的兵丁守卫咸阳。因为要饲养供宫廷玩赏的狗马禽兽,兵丁 狗马禽兽所需粮食很多,咸阳仓里的粮食不够用,就命令从下面各郡县征调运来粮食和饲料,让转运人员都自带干粮,咸阳四百里之内不准吃这些粮食。此时,刑 罚 更加繁多,杀 戮更加严 酷,官吏办事苛 刻狠 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不断的徭 役和严 酷的刑 罚,使百 姓民不聊生,天下危机四伏。

七月,戌卒陈 胜等在原生楚国之地造 fan,国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陈 胜自立为楚王,住在陈县,派遣将领们夺取土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山东各 郡县,年轻人因为受尽秦朝官 吏之苦,都杀 掉了他们的郡守、郡尉、县令、县丞,起来造 fan,以响应陈 胜,并在各地相继拥立侯王,取合起来向西进 攻,旗 号都是讨 伐秦朝,人数多得数也数不清。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在沛县起. 义。项梁在会稽郡起. 兵。

后来项羽在钜鹿城下俘 虏了王离等人并继续前进,章邯等人的军 队多次败退,上书请求增援,燕国、赵国、齐国、楚国、韩国、魏国都自立为王,从函谷关往东,大 抵全部背 叛了秦朝官吏而响应诸侯,诸侯都率兵西进。沛公率领几万人屠 灭了武关,并派人来跟赵高秘密接触。赵高派人逼迫二世自. 杀。项羽灭掉秦王朝之后,把原来秦国的地盘划成三份各自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项羽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赐封诸侯王,秦朝终于灭 亡了。此后五年,天下统一于汉。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可为后人之警戒。

   “秦国凭着雍州那块小小的地盘,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的权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级相同的六国诸侯都朝拜臣服,经历了一百多年。然而后 来秦统一了天下,以天下为家,以肴山和函谷关为宫殿,谁想到一个普通人带头发难,就使得秦之宗庙被毁,国家灭亡,皇子皇孙死在他人手中,让天下人耻笑,这 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夺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 酉告 法,把诡诈权势 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 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 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 天下和保 天下不能用同 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 线没有改,他的政 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 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 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 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 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 狱里的犯 人放出来,免去刑 戮,废除没收犯. 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 杂乱刑.罚,让被判 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 罚,给犯 罪人 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 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 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 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 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 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 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 罚更加繁多,杀 戮更加严 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 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 戮的人前后相望, 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 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 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 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 因此统治人 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 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 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 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因果关系: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是现世做的好坏事,现世就得到报应,换句话说,德高望重者得福报,缺德心坏者得祸报。不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逃不脱这个规律。这种例子在春秋战国故事里面举不胜举。比如秦朝的故事,李斯教唆秦始皇焚书坑儒,三年之后,秦始皇死在沙丘,宦官赵高和李斯合谋变更秦始皇的遗命,赐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括死,立秦二世胡亥为帝,使秦二世残暴远远超过他的父亲,陈胜和项梁纷纷起义,赵高 掩盖真 相,把责任推到了李斯身上。赵高对李斯严 刑逼供,问成谋逆之罪,判处他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最终,胡亥促使秦朝加速灭亡,赵高后来也不得好死。这种现世现报可谓大快人心,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戮和酷 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酷 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 连九族,一家犯 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 刑的滥施和刑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作恶太多,秦始皇很快就死了,而李斯也被赵高判处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报应何其快也!

    我们再看看尉缭是如何能够功成身退的。尉缭同孙膑一样是鬼谷子的徒弟,擅长兵法。李斯向秦王推荐尉缭,尉缭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的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他决定逃走,但被秦王发觉而被劝止,并让他当上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尉缭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成使命后,已经预见到秦朝的气数已经衰败了,就果断的功成身退了,而李斯贪图富贵,不明因果,后来弄得身败名裂。

    有一句话叫“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中国的历史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新的朝代或国家几乎都是由道家人物来帮助实现的,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国的范蠡、秦朝的尉缭、汉朝的张良等,他们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他们能够明晰因果祸福,都是得道高人,而来游戏人间。

22.西汉的建立——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一)

  德性尚色:

  西汉初赤帝之子刘邦以火德继承西楚项羽的木德称王(木生火),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赤色为尊。(西楚项羽的木德是继承秦朝的水德称王(水生木)。)

  主要成就:

  秦朝灭亡后,天下群雄以项羽实力为最强,刘邦次之,但是包括刘邦在内的诸王都想争夺天下。这之后的五年,進入了楚汉相争时期。因为刘邦知人善用,文有萧 何、张良等谋臣,武有韩信为其打天下,所以最终取得了胜利。

  *刘邦行仁义关中称王

   沛公刘邦進入关中接受秦子婴投降后,沛公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又退回来驻扎在霸上,等待其他诸侯的到来。当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并准 备与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 死,便在开战前夜来到沛公军营见张良。为解除项羽的疑虑,次日沛公带百余名随从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所以才得以脱身 返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鸿门宴”的故事的来源。

   项羽继续向西行進,一路屠 杀,焚 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秦地的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進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所以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后将其杀 死。

   鸿门宴后,项羽封了刘邦等十八人为王,又自称西楚霸王,兵威之盛、天下莫及,一时无人敢与争锋。

   谁料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被发配到蜀中的汉王刘邦得到了在项羽那里郁郁不得志的韩信,筑坛拜将。韩信不负刘邦所托,使尽心机,明修栈道,暗 度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尽楚军数十万。项羽在垓下四面楚歌,突出重围后于乌江自 刎。西楚霸王就这样死了。在当年分封诸王、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他根本就不是天命称帝之人。无论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还是拔山扛鼎的项羽,人力再大,也无可回天。

  

   *高祖在汉初采取的措施

  

   高祖称帝后,面临依旧并不稳固的江山和历经战火、期盼和平的老百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定都关中。当时的理由是关中地势险固,且面积较大,资源丰富,易守难攻。

  

   其次是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并分封同姓王。高祖首先率兵平定了燕王臧荼和项羽的旧将利几的反 叛。此后,开始寻找机会剥夺韩信的权力。大部分异姓王基本被消灭,而代之以同姓之王,此时天下才真正是姓刘的天下。

   高祖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是制定律令。西汉初的律令制度基 本沿用秦朝的旧律,但废除了其中严苛的部分。另外,高祖还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政策,免除一些地方老百姓的赋税等。

  

   *吕氏专权时期

  

   吕太后除了是个嫉妒心很强,性格比较残忍狠毒的人外,权欲心也很重。孝惠帝在位期间,她对夺取权力尚有所顾忌。待到孝惠帝去世后,吕太后首先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和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進入宫中,吕氏家族开始执掌朝廷大权。太后分封诸吕为王。

辅助大臣: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等

  * 张良的故事

  战国时,张良家五代先人辅佐韩国国君。秦始皇灭韩国后,少年张良倾尽家财招募刺 客刺 杀秦始皇,天下震惊。人们以为这样豪侠的人应该身形魁伟,哪料到他竟纤 弱俊秀,如同貌好的女子。十几年后他成为刘邦的智囊——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每一招都出奇制胜,令人惊叹不已。刘邦封赏功 臣,他不恋功名而请辞,令人肃然起敬。刘邦死后,他更加专心修道。最后仙逝,吕后不信,命人掘墓查看,结果一夜间天下出现三千张良墓。据《太平广记》载: 张良成仙后,仙位为“太玄童子”,常随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游。而他的孙子张道陵也得了道,在昆仑山时,张良曾去看过他。

  纵观张良传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挚诚报国,建立奇功伟业;后半生逐渐淡出官场潜心修道,留下仙名。张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争议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拾履授书的故事了。领悟这个故事,就可以解开他一生的种种令人费解之谜。

  据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天,他走到一座桥上,一位年迈的老头故意把鞋甩到桥下,对张良说:“ 小子,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碍于他年老,不忍动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跪着小心地帮老人穿鞋。穿 好后,老人大笑而去。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一会儿,老头又回来了,对张良说:“你还可以教,五日后的黎明,在这里见面。”张良很奇怪,就跪下来答应 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老人却已早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相约为什么反而落在后面?下次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但老头 还是早到,又教训了他一顿。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 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也再没见过他。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才知是《太公兵法》(太公, 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 义爆 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 下确实有一尊黄石,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

  有些人因为不相信有神存在,不理解修炼,所以认为张良遇仙人授天书这事玄之又玄,简直是胡 编。其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奥妙的宇宙有无穷的玄机,周易八卦等等至今不是仍然可以指导有智慧的人把握人生的脉搏吗?张良的神奇经历也只是沧海一粟,只 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解释他的不寻常,也才能给后人智慧的启迪。

*韩信的故事

  

   “胯下之辱”

  韩信,淮阴人,是韩国王孙。即使在沦落为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历史上流传甚广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就说明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

  韩信在淮阴还曾受到过重大侮辱。淮阴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韩信说:看你一直带着剑,但是我猜你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没胆量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看了这人很久,最后甘受“胯下之辱”。

  韩信功成名就封为楚王后,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 死他吗?杀 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指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韩信一生成败,从被刘邦重用到最终被处死都源于萧何的影响。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则又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

  当秦末天下群雄并起时,韩信先追随了项粱,在项粱手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他又隶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了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此后,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过,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并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以为然。韩信见得不到重用,就趁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 及报告汉王,亲自去追赶他,将他追回。汉王对萧何的举动十分不理解,萧何告诉汉王,能助他争夺天下的非韩信不可,因为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韩信这样 的杰出人物。汉王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并设置高坛,布置广场,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不负刘邦所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 尽楚军数十万。最终助刘邦夺得汉室天下。

  “存亡两妇人”——“存”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韩信早年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 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後,回到淮阴 ,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亡”是指韩信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韩信被吕后设计杀 害。

 22-4

  因果关系:

  * 汉高祖刘邦——是帝尧的后人,因为尧帝的禅让之德(火德),其后人刘邦能够战胜项羽(苍龙转世,木德)再次建立一个火德王朝(木生火),这同虞舜的四个大臣禹、契、稷、益的后代分别建立夏、商、周、秦一样,再次证明了“前人积德,后人享福”的道理——刘邦是赤帝之子转世,自身也有天子之德。

   周朝的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预言——《乾坤万年歌》,预言了从周代以后数千年的王朝兴替。对于周朝到汉朝的历史,姜子牙写道:“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其中“串去中直”是个字谜,谜底 是“吕”,这里指大商人吕不韦暗中用自己的儿子篡夺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详见《史记•吕不韦列传》)。“春禾换日头”也是字谜,用“禾”换去“春”下的“ 日”,谜底是“秦”,表示秦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只有十几年,这就是第三句中所说的“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 最后一句,“卯坐金头带直刀”也是个字谜,正是繁体的“刘”字。“削尽天下木羊首”,“木羊首”是指楚王项羽的“项”字。预言了姓刘的刘邦将接替秦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并且要战胜姓项的楚王项羽。

   周朝的法令过于松弛,结果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法令却又过于暴 虐,结果只传了二世不到二十年就灭 亡了;汉朝吸取了前面两朝的教训,折中而行,法令“萧规曹随”,因而能够延续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刘邦一个布 衣平 民就可以推 翻了强大的秦朝?这也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销毁了民间的兵 器,因而各地起.义阻力变小了,势如破竹,最终刘邦能够完成帝业。

 22-5

  *汉高祖刘邦身世及异相

  

   高祖刘邦,字季,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传说有一天,刘媪在大泽的岸边休息,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刘媪就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据说刘邦成年后,就显出了与常人不同的一面。《史记》说他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一次他在秦始皇出巡时看到了始皇,不禁长叹道:“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周围人都很惊讶。

   刘邦平素好酒,据说他常常赊酒,然后喝得烂醉。他在做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时,也很喜欢捉弄官署中的官吏。不过,刘邦为人心胸十分豁达,宽厚爱人,而且乐于施舍。

   史书记载,高祖是高鼻子,长着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颇有龙相。依照古人说法,有龙相之人必贵为天子。《史记》就记载了几则故 事,以佐证刘邦不凡的命运。一则说的是吕公在给刘邦相面后,认为他绝非寻常之人,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吕后;一则说的是一个老汉经过刘邦家时 给刘邦、吕后相面的事,认为他们都贵不可言。还有一则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斩杀的故事。

   有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民伕去郦山,民伕们有很多在半路上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说要喝 酒,就趁着夜晚把所有的民伕都放了。民伕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他们在抄小路通过沼泽地时,前边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借着酒意拔剑将大蛇斩 成两截。他们继续往前走了几里,刘邦醉得很厉害,就躺倒在地上睡着了。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个老妇在哭泣,就问她为什么哭,老妇说:“我的孩 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埃”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 刘邦,等刘邦醒了,那些人便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他,刘邦心中暗暗高兴。那些追随他的人也开始畏惧他了。

   《史记》上还记载,始皇巡游东方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想借此把它压下去。刘邦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 边躲避起来。吕后却常常能找到他。高祖非常奇怪,就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能找到你。”高祖心里更加欢 喜。沛县的年轻人中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依附于他。

   *汉初为什么会有吕后专权之祸?

   在夏王朝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时,刘邦的祖先有个叫刘累的,也就是帝尧陶唐氏的后代刘累,从会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相传当时上天降下两条神龙,一 雌一雄,孔甲喂养不了它们,也没有找到能够饲养的人。刘累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 他姓御龙氏,让他来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做成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吃。夏后孔甲吃了以后,又派人去找刘累要肉酱,刘累害怕了,就 迁到鲁县去。所以刘累的后人建立汉朝后会受到吕后女主专权之祸。

 22-6

   * 张良——战国时,张良家五代先人辅佐韩国国君。秦始皇灭韩国后,少年张良倾尽家财招募刺客刺杀秦始皇,天下震惊——张良是黄帝时期的谋臣风后转世来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其师父黄石公(炎帝时期的赤松子转世)传授给他《太公兵法》(太公, 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说:“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他前半生挚诚报国,建立奇功伟业;后半生像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国的范蠡、秦朝的尉缭一样功成身退,逐渐淡出官场潜心修道,留下仙名。

   少年张良勇毅绝伦,自以为可以扭转乾坤,一心要恢复韩国,刺杀失败并不能动摇他的志向。然而,得遇黄石公授他兵法,不只是成全了他的智谋,更主要是 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因为随着“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证明历史的发展是天意而非人为,每一件事都是安排好了的,人做什么也是天命。张良的智谋再 高,是上天给予他那样的智慧,他就要顺天意完成他的历史中的使命。既然是“天数茫茫不可逃”,人生的功成名就只不过是上天对所选之人的一种福报而已,又有 什么可喜悦、可追逐的呢?最重要的倒是要成为黄石公那样超常的人,能洞察天机。所以聪明的张良自然会看淡荣华富贵,在被封侯的时候,他就表示要一心修习道 术,抛弃人间世事。这与今天凡夫俗子所认为的“看到功臣被杀而借口自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张良后来的神迹说明,他不管世间繁事,一心修炼,是真正的智 慧。看看刘邦时代的和历朝历代的功臣名将的沉浮,看看功名利禄转头空的现实,更让人觉得张良实在是一个最成功的智慧之人——立于不败之地,立于天地之间, 令后人仰视和深思。

22-7

  

   * 韩信——是韩国的王孙,在沦落为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历史上流传甚广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就说明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正是因为这一点,被帮助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后功成身退的尉缭子看中,尉缭子是师父找徒弟一样的赠送给韩信兵法和宝剑,目的是让他协助真龙天子取代暴秦建立一个新的有仁义的朝代,韩信最后也成为像尉缭子那样的战神,不负刘邦所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尽楚军数十万。最终助刘邦夺得汉室天下。

   淮阴侯韩信——是天上的白虎星临凡转世。白虎星在天庭是大将之星,专司平定天下之职。秦始皇平定六国以后,由于横征暴敛,弄的天怒人怨,秦朝命中注定只有几年天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谁能称王,取而代之,都要一名大将辅佐。已经下凡诸神,能文者不善武功,善武者粗通文墨,都不能足以担当安邦定国平天下重任。惟有白虎星能文能武,有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又有横枪跨马,扫平天下之功。于是白虎星下凡成了韩信,并被尉缭子看中,赠送给韩信兵法和宝剑,目的是让他协助真龙天子取代暴秦建立一个新的有仁义的朝代。

   古时,虎是中国人仅次于龙的图腾,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说某将军勇猛,说是白虎星下凡,在旧小说里,说韩信、薛仁贵、杨六郎、岳飞都是白虎星转世。古人的门堂前,均喜挂一幅白虎图。

 

23.西汉文景之治——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二)

  德性尚色:

  西汉初赤帝之子刘邦以火德继承西楚项羽的木德称王(木生火),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赤色为尊。(西楚项羽的木德是继承秦朝的水德称王(水生木)。)

  西汉文景两帝又是以黄龙土德为王,实现道家无为而治,称为文景之治。

  

  主要成就:

  

  *文景之治─孝文帝仁德无为治天下

  

   孔子曾经说过:“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 暴免除刑杀了。”这话千真万确。从汉朝建立到孝文 帝刘恒,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的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得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 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了强盛。

  

   文帝的仁德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一,他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

   其二,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希望寻找到圣德之人实行禅让。

   其三,文帝能够推己及人,与民同乐。

   其四,为了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文帝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

   其五,对于自己,文帝则十分节俭。

   其六,废除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

  

   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为本,采取“无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并按户口比例 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 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 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乐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在对待同姓王反 叛的问题上,文帝则是以德报怨。

   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认为百官的过错,应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23-2

  文景之治─承前启后的孝景帝

  

   孝景皇帝刘启继承皇位后,基本遵循文帝时治理天下的政策,使西汉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史家将文帝和景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这为随后武帝的向外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迅速得到了恢复。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 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逐年累积,致腐烂而不可食用,政府的库 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经济的发展,也使人口迅速增长。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 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24.西汉汉武大帝——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三)

  德性尚色:

  西汉汉武帝继文景两帝继续以土德为王,以黄色为尊。

  

   主要成就:

  

   景帝去世后,武帝即位。在西汉王朝,除了高祖刘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过了刘邦。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强盛的时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 ”,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称为“秦皇汉武”,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而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

   被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武帝不仅开创了新的制度,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时代,而且他的成就和作为也已经深深的熔铸進了华夏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以 前帝王没有年号,但从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开始,后世帝王才使用年号。汉民族的名字则是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武帝时代所开拓的 疆 土,从福建、广东琼崖直到四川、贵州、云南,从新 疆于阗和阿尔泰到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勾勒出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 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 国影响力所幅 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 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武帝生之异象

  

   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出生前,景帝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云中降下来,直入宫内的崇芳阁。景帝 一下子惊醒了,他召来一位算卦的姚翁请教,姚翁说“这是大吉大利的预兆。这个崇芳阁里一定会出生一位主宰国家命运的人,他将会平定北方的夷、狄等异族,使 国运昌盛,成为刘氏王朝兴盛时期的一位明主。

  

   武帝的功绩

  

   在文景盛世以道家无为而治使汉朝经济大发展之后,汉武帝武帝时期,分封的诸侯王们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来压制地方势力,汉武帝采用了儒家治国方法来使汉朝的中央集权制政治巩固下来。

   在治国思想上,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 权,对付地方的诸 侯势 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独尊儒家, 废除其它百家学说;强调君王的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此外,还强调实施仁政,“德主刑辅”。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 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其 他皇帝治理天 下的指导思想。

   前面已然提过,经过近70年的恢复和发展,武帝即位时,天下已经非常富庶,粮食和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但是他仍然面临着文帝和景帝时期没有解决的 问题,即对内是解决各地方诸侯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 权以及如何保证汉室天下长治久安的问题;对外,则是如何解决匈 奴威胁汉室边 境以及向外开疆拓土、恢复秦 时疆域的问题。雄才大略的武帝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使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武帝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24-2

  

   武帝个人评说

  

   史家对武帝的评价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卓具眼光的君主,而且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 清皇 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 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但同时作为一个个体,他能文善赋,风流倜傥,好 色、骄傲、虚荣、自私、奢侈享 受,又有着普通人性中的弱点,因而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他爱民如子,同时却又杀.人如麻。

   与武帝同在一个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描述成一个奢侈、易被方士所欺骗的君王。

   武帝的功绩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而史家对武帝的诟病主要在于他的奢侈和对外的连年征 战。比如他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 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 (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而他的对外征 战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不过,武帝对自己的所为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认 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 他的扰民政 治,他告诫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 辙。

  

   由于他任用方士为其寻仙访道,晚年时,出现了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因怀疑“巫蛊”,误杀太子和丞相刘屈氂(音毛),并使得将军李广利投 降了匈 奴,所带的七万军 队全部丧失。最后,武帝终于查清楚所谓的“巫蛊”之祸都是江充一手制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诛 杀了江充的全家。

   公元前89年,武帝最后一次巡游路过泰山时,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后 来,武帝又下了罪己诏。此后,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与民休息,任用有为的大臣,两年之后,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汉朝又恢复了活力,这为武 帝的儿子昭帝和曾孙宣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尽管汉武帝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皇帝的光芒,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历经千年也不曾衰退。

  辅助大臣:太尉田蚡、窦婴、董仲舒、东方朔等

24-3

  

  因果关系: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岁。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强盛的时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是周穆王转世,雅尚儒术——“五百年有王者兴”,继周文王、孔子之后,汉武帝应运而生。

  

   周穆王西征大败西戎各部落,俘虏过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华之士,让造父当车夫,向西登上昆仑,而在王母那里作客。周穆王拿出白珪和重锦,用它给王母作寿礼。这事在周穆王传中有叙述。

  到了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王母又降于汉宫。记载在汉武帝传内.

  

   东方朔——是岁星转世, 别号曼倩。东方朔初次给汉武帝上书时,洋洋洒洒,用了三千汉简,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读完。后来,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跟随汉武帝在朝中为官四十余年,有君臣之谊。他是为汉武帝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更是告诉汉武帝神仙的存在,但前题是必须“有道”的人才能见到。

  

   武帝向道,也修道。《汉武内传》中有记载他即位后,特别喜好神仙之道,经常到名山大川和五岳去祈祷,以求神仙。后来,其诚心感动了上天,有西王母 降临宫殿,授他真经。汉武帝自从得到真经后修行了六年,觉得心胸清爽,格调高雅,认为既然得到上界大仙的亲传,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有了这种想法后,就渐 渐放松了对自身品德的约束,又大 肆修建宫殿亭台,劳民伤财,并对南方北方的异族夷、狄进行远 征讨 伐,对投.降的俘.虏也残.酷的活.埋屠.杀,以致血.流成河尸.骨如 山,黎 民百 姓怨 怒冲天。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日,天 火 焚. 烧了供奉真经的柏梁台,存放在那里的经书连同装经书的匣子一起不见了。这是王母得知武帝不遵从她 的教导胡作非为,才让天 火 烧.毁了柏梁台。

25.东汉——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四)

  德性尚色:

  东汉刘秀以火德复兴西汉初赤帝之子刘邦的火德,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赤色为尊。

  

  主要成就:

  

   王莽篡 夺西汉政 权后,天下纷纷起 事,希望复兴汉室天下。在纷乱的大舞台上,一个叫刘秀的汉室宗亲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天下,汉室天下至此得以真正复兴。因为刘秀建立的汉朝定都洛阳,所以史家称之为“东汉”,也称“后汉”。

  

   东汉从光武帝刘秀起,历经近二百年而衰亡。东汉很多制度都沿袭了西汉,但也有新的发展。其间亦出现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画卷和诸多风流人物,比如光武 帝刘秀,明帝刘庄,将军班超,比如科学家张衡,等等。不过,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强盛还是逊色一些。而且,“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思想 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在西域的统治。汉朝与中亚、西亚的交往沿着丝绸之路向内陆拓展着。而影响了后世诸多中国人信仰的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 路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到了东汉第二个皇帝明帝时,他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 寺。自此,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六月已未,刘秀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進下,在镐(今河北省柏乡县)举行告天仪式,正式即位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而中国历史又恢复了刘姓汉家天下,進入东汉时期,也称后汉时期。

  

   *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刘秀前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公元36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刘氏宗族复兴汉家天下的计划,至此才最终宣告完成。

  

   刘秀之所以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有很多,一是他善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二是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 罚严明,虽仇必 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三是注意讲求策略,在攻伐中,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一方面严整军纪,一方面采取释 放奴婢、刑徒,减免赋 税刑 法等措施。 另外,作为个人而言,刘秀豁达大度,史称其才兼文武。

 25-2

  

   贤明的光武帝和“建武盛世”

  

   自西汉灭 亡、王莽篡 位,到刘秀复汉称帝和统 一全 国,天下凋敝已极,民不聊生,因此极需休养生息。

  

   作为一位了解民 间疾苦、体察下情、宽宏大量、厉行节约、听从谏言、勤于政事的圣明贤君,光武帝刘秀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 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 策,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 数 民 族,力图重振汉家盛世。

  

   首先,刘秀采取了“退功臣,進文吏”的政 策。

   其次,刘秀建 国之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 政,外戚篡 权,以及地方权重的教训,加重了尚书职权,削弱三公权力,以加强中.央集 权,即皇权。

   第三,刘秀承继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策,先后6次发布命令释放奴 隶和禁止残.害奴婢,还多次下诏释放罪 犯为庶民。他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的政策,将田租由什一税恢复到西汉初的三十税一,还下诏赈济老人和鳏寡孤独穷人。

   第四,废除王莽严.刑 苛 法,实行比较宽松的法 治。

   第五,加强对地 方的控 制。

   第六,在军 事上,一方面,加强中 央军,削弱地 方军。另一方面,则强化监 军制度。

   第七,在边 防问题上,废除了边 郡更戍 役制度,所谓“罢边郡亭候吏卒”,大量以刑 徒兵、夷兵充实边 防力量。

  

   光武帝还常常自省。有一次发生了地. 震,光武帝下诏说,发生地. 震的责任在君王身上,因为自己无德,才连累 了百姓。

   刘秀还提倡勤俭节约,葬时用的都是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并且没有起坟。

  

   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励精图治,建武之世,受西汉末年战 乱破坏的社会经济较快的得到了恢复,社会矛 盾得到缓和,饱受战 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刘氏汉家天 下得以完全恢复、发展和中兴,社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光武帝刘秀自公元25年称帝,至公元57年去世,在位33年。前31年使用“建武”年号,后2年改用“建武中元”年号。他统 治时期,中国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价刘秀说:“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刘秀的“建武盛世”,为后来的“明章之治”以及近200年的东汉刘氏王朝的统 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辅助大臣:

   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太傅卓茂、尚书伏湛

25-3

  

   因果关系:

   刘秀——赤龙转世——建立东汉,在位三十三年,享年六十三岁,谥曰光武皇帝。

  

   *刘秀的身世和异相

  

   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刘秀,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后裔。

  

   《后汉书》上说,刘秀刚出生时有红色光照在屋中。他的父亲十分奇怪,就请了一个算卦先生。算卦先生说:“此兆吉不可言。”这一年他父亲所在的县里长出了一茎九穗的禾苗,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光武,叫秀。

  

   刘秀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很有志向,又能刻苦耐劳。他9岁丧父后,由叔父刘良抚养;13岁时,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20岁时,他到长安入太学学 习,“受《尚书》,略通大义”。后来从太学毕业回到南阳,因受牵连逃到新野(今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狱,出.狱后回到南阳老家,继续过耕田种地读书交友 的生活。

  

   成年后的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高鼻头,天庭饱满。当时有一个宛城人用《河图》给刘秀算道:“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李氏指李阳,东 汉大臣)刘秀前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公元36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刘氏宗族复兴汉家天下的计划,至此才最终宣告完成。

 26.三国时代——“忠义、仁义、信义” 尽情演“义”的时代

  德性尚色:

  蜀汉刘备为金德,吴国孙权为土德,曹魏为水德。

  主要成就:

  就在汉室这幕大戏即将落幕之际,又一出波澜壮阔的大戏拉开了序幕,这就是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当时一位复姓诸葛单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纵论天下大计时,就准确的预言了三分天下的结局。

  

   历史的走向果然如其所料,并在一直验证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法则。而诸多的风流人物就在这业已预先设好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着智谋,尽情 的演绎着“忠义、仁义、信义”,并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赤壁之战,七擒七纵孟获等。虽然 转瞬间,三国“是非成败转头空”,让后人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千古不曾泯灭的是“遥看三国事,满盘皆忠义。”

   三国始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曹操的身世和才能

   曹操,字孟德,是今天的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来官至太尉。

   曹操小的时候就十分机警,善使计谋,但是他任侠放荡,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有异相。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转折点

   *刘备的身世和异相

   刘备,字玄德,涿郡(河北涿县)人,是汉朝的远支宗室,即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他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靠贩鞋织席为生。《三国志》记载,刘 备家东南角有棵五丈多高的桑树,从远处看,像小车的华盖,非常茂盛。往来经过的人都认为这棵树不是凡品,大概预示会有贵人出世。

   刘备小的时候,与同宗的小孩子在树下戏耍时曾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十五岁时,与同宗的刘德然、辽西公孙瓒共同从师于九江太守卢植。刘德然的父亲常常资助刘备,认为他“非常人也”。

   根据史书描述,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耳朵大而及肩,相貌非常奇特。他平常不喜欢随便说话,喜怒哀乐也不随意表达出来,但是对下人非常仁慈,而且个性 豪迈,喜好结交天下豪杰,有着过人的气度;为人十分仁义、宽厚,所以很多人都争相与其交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与其结拜的兄弟关羽和张飞。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 巾起.义,天下由此大 乱。乱 世之中,自是英雄辈出。志向高远的刘备也想一展身手,于是在乡里招募勇士。两位三国时代的忠义英雄关羽和张飞开始登上了大舞台。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因为杀 了当地的恶 霸而逃到涿郡。史书上说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 风凛凛”。张飞,字翼德,与刘备同乡,原是卖酒屠猪之人,但专好结交天 下豪杰。史书上记载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后来有人考证张飞很英俊,并转世为岳飞)。

   为人仗义仁德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便结拜为异姓兄弟。三人焚香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 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因刘备年长,所以为兄,关羽次之,张飞 为弟。当时正是三月,桃花盛开,俗称“桃园三结义”。

   这一拜,使三国的整个历史充满了义胆忠心;这一拜,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忠义故事,让人们理解了“义”的深刻内涵。

   三人结拜后,招 募了乡中勇 士三百余人,参加了镇. 压黄 巾起. 义。因为镇. 压有功,刘备当了安喜县县尉。后来督邮来视察,刘备求见,但督邮索 要红 包。张飞十分生气,将督邮吊在树上鞭打了二百。随后,刘备弃官挂印,带着关羽和张飞投奔了公孙瓒。

   *关羽忠义寻兄 曹操守信义得人心

   关羽降了曹操后,曹操想尽办法想留住关羽,不仅拜其为偏将军,而且送金银、美女,甚至把心爱的赤兔宝马也送给了关羽。但是关羽不为所动,对曹操手 下的张辽说:“吾极知曹操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操乃去。”(《三国志》)。曹操听说后,认为关羽乃 重义之人,十分慨叹。

   忠义关羽为报曹操厚待之恩,在白马之战中,斩 杀了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和文丑,曹操因此拜其为汉寿亭侯。

   身在曹营的关羽时刻关注着兄长的消息。当他听说刘备在袁绍军中时,便将曹操所赐封好,拜书告辞去寻兄。曹操手下想将关羽追回,曹操却阻拦说:“吾 昔已许之,岂可失信!”而后,关羽过五关斩了曹操的六员战将,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应关公,就不可失信为由阻止 手下人追赶。

 26-2

   *仁义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预言三分天下

   刘备初露锋芒,但经常寄人篱下,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他虽有关羽、张飞等虎将,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谋臣,帮自己出谋划策。公元207年,刘备驻扎 在新野,谋士徐庶向他推荐了隐居的奇才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登门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躬耕于 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他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而且博览群书,对 时势有其独到见解,很多人都认为他非同常人,其智谋亦为大家所公认。

   在答应刘备出山之际,诸葛亮好似一位预言家,在隆中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以及刘备如何成就霸业,预言将来必是三分天下。他说,曹操地广人众,“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 据 地。然后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 一全 国的事业。

   不过,虽然答应刘备出山,但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都看得极淡。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 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临终前在给后主刘禅上表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 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辉映在三国的历史中,也让今人赞叹不已。

   *诸葛亮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初争天下

   刘备自从得了诸葛亮,好比鱼儿得了水,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间,刘备采纳诸葛亮占据荆、益二州,联结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 国的建议,开始了新的发展。

 26-3

   *才秀明达的孙权江东称雄

   三国时期在江东称雄的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孙权,字仲谋。史书说他“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他袭孙策位后,继续重用周瑜、张昭等旧臣,同时还四处访求有才能的人,任用了如鲁肃、诸葛谨等贤士。在这些良臣的帮助下,孙权在江东扩展着自己的势力。

   *奇才周瑜和鲁肃忠义助主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其祖父是东汉太尉,父亲是洛阳令。史书记载,周瑜长相英俊,颇有才学,而且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待人和气谦虚。

   周瑜不仅是个帅才,而且智谋过人,眼光独到。当荆州刘琮投 降,曹操得其船步 兵数十万时,江东诸将和谋臣们都十分恐惧,很多人主张投 降,但周瑜却认 为“孙权占据江东,地方数千里,而且有足够的精 兵。曹操自己来送 死,怎么可以投 降?如果曹操北方彻底安定,没有内忧,曹操可以与我们進行旷日持久的争战。 但是现在北方还没有完全安定,关西的马超、韩遂又是曹操的心腹之患。此外,北方士兵并不擅长水战,而且水土不服。现在又是寒冬季节,没有藁草,士兵必生疾 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因此周瑜坚决主张抗击曹操,这为后来的与刘备的联合打下伏笔。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出生时丧父,与祖母居住在一起。家富而有财,声性好施舍。由于天下已乱,鲁肃就大散家财,卖掉田地,赈济穷苦士人。

   孙权得了鲁肃,十分欢喜,与他合榻对饮,询问天下之事。鲁肃对天下形势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在汉室已经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马上除掉。孙权 只有立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才是上策。目前应先剿除黄祖,進伐刘表,占据长江之地,然后建号帝王来图谋天下。这番高论与诸葛亮的见解何等相似,这说明鲁肃 也非一般智谋之士可比。

   刘表死,鲁肃向孙权指出了荆州的重要性“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故而提出了借去荆州吊孝之名,寻求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的可能性。此又是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诸葛亮来到后,又和主战派一起给孙权分析了与曹军作战的有利形势,孙权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

   *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战。

  当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号称八十万,而孙、刘只有五万人,从数量说,曹操占绝对优势。但是,曹军有许多不利条件,如长途行军,“远来疲敝 ”;“舍鞍马,杖舟楫”,军中疾疫流行;距后方较远,补给困难;荆州人心不服,韩遂、马腾盘踞西北,曹操有后顾之忧以及有骄傲轻敌的思想等等。与此相反, 孙、刘联军数量虽少,但以逸待劳,用长击短,补给容易,士气旺盛。加上诸葛亮、周瑜谋划得当,取胜自在情理之中。

  当双方在赤壁相遇之后,曹军因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便将船舰首尾相连。周瑜趁机派黄盖率载满浇注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船只,向曹操诈降。然后利用火 攻,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進,曹操遂率残兵逃跑。一路不断遇到堵截。后遇关羽率兵挡住去路,关羽感念曹操当年之恩,遂义释曹军。曹操逃回江陵后,命曹 仁守江陵,乐進守襄阳,自己便退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是一场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和周瑜超群智谋的战役。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周瑜随着这一著名战役而名垂千古。900年后,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鼎立态势的形成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辅助大臣:

  魏有司马懿,蜀有诸葛亮、关羽、张飞,吴有周瑜和鲁肃等

  因果关系:

  诸葛亮——是商朝伊尹、周朝周公旦(合称伊周)转世

   周瑜——是战国时孙膑转世,孙膑是鬼谷子的徒弟

   庞统——是战国时庞涓转世,庞涓是鬼谷子的徒弟

   徐庶——是战国时张仪转世,张仪是鬼谷子的徒弟

   王佐——是战国时苏秦转世,苏秦是鬼谷子的徒弟

   司马徽——是战国时尉缭转世,尉缭是鬼谷子的徒弟

  *预言《马前课》第一课和蜀汉的灭亡

  《马前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部预言之一,是诸葛亮所做。这部预言非常简洁明了,只有十四课,每一课预言一个历史时代,而且每一课都按顺序排列。每一个历史时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就会发现诸葛亮的预言惊人的准确。

  在《马前课》的第一课中诸葛亮就预言了蜀汉灭亡的命运:

  无力回天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诸葛亮早已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一切努力都是“无力回天”,但他还是要尽己之力辅佐蜀汉,不负刘备三顾之情,托孤之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终于为了再兴汉室,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公元258年以后,后主孱弱昏聩,宦官黄皓擅权,国事日乱,小人当道,可谓“阴居阳拂”。大将姜维也只能维持残局。

  公元264年,曹魏大将钟会大举南征,姜维据守剑门关(四川剑阁北),战 事胶着。曹魏的另一位大将邓艾却从阴平郡(甘肃文县),深入万山,直取蜀汉重镇江油(四川江油),進入成都平原。后主刘禅听说敌.军已距成都不远,根本没有想到抵.抗,也没有想到姜维大军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曹魏, 蜀汉至此终结。“八千女鬼”和起来就是一个“魏”字。蜀汉为魏所灭。

  蜀国历经二帝,共四十三年。

 

27. 两晋与南北朝(一)——广泛兴佛的时代

  主要成就:

   西晋的兴亡(公元265年-316年)

   在讲三国历史时,提到了一篇诸葛亮写就,预言三国之后及至今天历史大事的奇文《马前课》。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一课中预言了蜀汉的灭亡,在第二 课中则准确预言了西晋的兴亡。第二课的四句是这样写的:

  火上有火 光烛中土

    称名不正 江东有虎

   我们结合历史史实来看一看预言的前瞻性。这一课是预言晋朝。司马家族在曹魏掌握大权,宰相司马昭已成为实质上的统.治者。公元265年宰相司马昭逝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立即下令让曹魏最后一任皇帝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建立晋朝,首都设在洛阳。“火上有火”就是“炎”字,指司马炎。

 公元280年,晋朝军 队攻 陷建业(江苏南京),把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活捉。晋朝一统天下,可谓“光烛中土”。因为司马炎的晋朝实质上是篡 夺曹魏而建立的,因此“称名不正”。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元317年镇守建康(江苏南京)的亲王司马睿,宣布继位称帝,建都建康(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建康地处江东,故曰“江东有虎”

  西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它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不过,在西晋短暂的统.治期间,近一半时间是处于战乱之中,因此经济谈不上什么发展。但西晋文学则开始作 为独立的形式存在。

27-2

   因果关系:

  尽情演“义”的三国时代随着东吴的被灭而终于谢幕了。当大幕再次开启时,我们迎来了一个经历了短暂的统一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佛教在华夏大地广传的时代,这就是两晋和南北朝时期。

  奠定人类正信基础─佛教传入中国概述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那么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人的信仰的呢?这自然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机缘,不过,那曾经走过的历史却将一切早已安排停当。

  佛教传入西域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便传入了当时西域的于阗(今和田)、龟兹(今库车)等地。印度大乘佛教兴起之后,约在公元2—3世纪也传入了西 域各地。

  自然居住在西域的居民最先沐浴在佛法中。自秦起至东汉,居住在西域(广义)的少数民族先后有月氏、乌孙、大宛、匈奴、鲜卑、羌、羯等。佛教在西域的兴起和强盛自然影响到这些少数民族,很多人,包括上层贵族都开始聆听佛法,并成为了佛教徒。

  

   佛教传入中原

  东汉明帝时,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派使者赴天竺,也就是古印度,求取其书及沙门,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这时,一些天竺僧侣也开始从西域進入中原游历传法,翻译佛经。

  到了三国末年和西晋初年,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末年和东晋时的五胡十六国的建立,虽然造成了中原动荡,但却推动了佛教 的广泛传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佛教达到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大批王公贵族出家事佛,成为了一种时尚,使住持正法的僧人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推动了佛教的发展,扩大了佛法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慢慢扩展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这一时期,在西域境内开凿了众多规模宏大的石窟,兴建了雄伟壮观的佛寺,并广纳四方贤才,讲经说法,使佛寺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现存高昌等地的石窟群及佛寺遗址可知,它们大多或依山傍水,拥有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或耸立在城市中心,近距上宫官府和繁华街市,出入凡尘世间,不即不离,自然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

  西域佛教的兴盛,沿着丝绸之路,随着西行求法与东来弘法的高僧的宏扬,随着胡人的内迁,随着胡人对中原的统.治,开始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较为强盛的时期。

  以前的中国人成神的修炼方法是修道,而道家强调的是独修和清修,不能大面积普及。佛教则不同,它强调普度众生。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扬,逐渐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佛,什么是修炼,也奠定了人们理解佛法的基础。

  此外,两晋、南北朝时期诸多皇帝的信佛、修佛,对佛教的兴起和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8. 两晋与南北朝(二)——广泛兴佛的时代

    德性尚色:

   晋朝司马炎以火德克蜀汉之金德,其后五胡乱华,匈奴族刘北以水德克晋朝火德,羯族石勒以土德克匈奴族刘北之水德,鲜卑族慕容氏以木德克羯族石勒之土德,氐族苻健以金德克鲜卑族慕容氏之木德,羌族姚苌以火德克氐族苻健之金德。

  主要历史:

  东晋与南北朝的兴亡

  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二课中预言了东晋取代了西晋,曰“江东有虎”。而在第三课中预言是这样写的

  扰扰中原 山河无主

  二三其位 羊终马始

  这一课是预言八王之乱和五胡十九国及南北朝时代的。时间跨度达298年(公元291年到公元589年)。

  公元290年,司马炎逝世,司马炎的嫡子司马衷继位。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听说有人饿 死,他大惊说:“为什么不吃肉?”司马衷继位的第二年,爆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八个司马家族的亲王为了权 力和皇位而互相残 杀,中原从此大 乱。从公元291年第一个亲王司马亮被 杀,到公元311年第八个亲王司马越死 去,历时21年,结束了晋王朝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局面。

  公元304年,八王之乱正高潮时,五胡十九国(又称五胡乱华)时代来临。“胡”是古代汉人对汉民族以外,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五胡,当时指的是: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南北朝时代各朝按南北顺序排列如下: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把皇帝司马德文罢黜。刘裕当了皇帝,建立刘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中国,南北朝时代拉开序幕。

  在南中国,公元479年,萧道成篡夺刘宋建立南齐;公元502年,萧衍篡夺南齐建立南梁;公元557年,南梁大将陈霸先篡夺南梁建立南陈。  

   在北中国,北魏在公元534年分为东魏和西魏两朝。公元550年,东魏被高洋篡夺,建立北齐。公元557年,西魏被宇文觉篡夺,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 并。公元581年,北周被国舅杨坚篡夺,改称隋。公元589年,隋灭南陈。南北朝时代结束。   

  从以上排列可以看出在这298年中,无论五胡十九国还是南北朝,各朝、各国国 运都很短,长的几十年,短的才几年(“二三其位”)。只有北魏国运稍长一点,也就只有148年。真是“扰扰中原 山河无主 二三其位”。“马始”指天下大 乱起于司马家族的晋朝,“羊终”指大乱结束于杨坚建立的隋朝。

 28-2

   因果关系:

  西晋末年和东晋时的五胡十六国的建立,虽然造成了中 原动 荡,但却推动了佛教 的广泛传播。

   西域佛教的兴盛,随着胡人对中原的统.治,开始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较为强盛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处于兴盛时期,许多皇帝信佛,佛寺也广为修建。佛教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信 仰。

  南朝时大举兴佛,到梁武帝萧衍时更达到全盛。梁武帝萧衍——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昙花葛阳转世到中土,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武帝初崇道教,后来舍道悟佛,即位后第三年四月八日,率僧侣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秦等大寺。

  *梁武帝仁德治理国家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个万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个苦行僧。他登基之后,因为自己长期了解佛法,再加上受诸多修炼人的熏陶,准备正式修炼了。于是在宫中筑坛打算受戒。在受戒的过程中,天下起了甜美的雨露,还飞来两只孔雀落在殿前的台阶上。这让梁武帝很高兴。梁武帝自从受戒以后,就严守戒律,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顿饭,只食素菜,而且只吃点豆羹粝饭而已,有时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过午,就不吃了。他穿布衣盖布被,坐草席登草鞋,头戴葛布巾;一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盖二年。从五十岁起,他不饮酒不取乐。

  萧衍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冬天过四更才睡觉,夜深天寒仍然勤撰不已,手都冻裂过;他不但勤政而且爱民,亲近侍从,犯过者多被宽恕,每判一死.刑,常常难过得掉眼泪;他居小暗室殿,虽然见内宫小臣也像遇见贵宾,即使古之贤君也很少有象他这样的。

  萧衍以仁德治理国家。当帝王之初,他就下 令解散后宫的乐府,年老不能自立的由国 家奉养。还下令减轻刑.罚。他派人四处寻访贤德之人,访查不白之事。为了能够更广泛的听取意见,他还下诏“于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横议,投谤木函,若从我江、汉,功在可策,犀兕徒弊,龙蛇方县;次身才高妙,摈压莫通,怀傅、吕之术,抱屈、贾之叹,其理有皦然,受困包匦;夫大政侵小,豪门陵贱,四民已穷,九重莫达。若欲自申,并可投肺石函。”

  萧衍在全国大举兴佛,广建佛寺。他还提倡礼仪,为了让子孙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他命人编写了《千字文》,这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百家姓》和宋代编写的《三字经》还早。

  南朝各代寺院,僧尼之类极多。据载,宋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人﹔齐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有寺院2846所,僧尼 82700人﹔陈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不少王臣达官及文人学士,乃至民间也笃信佛法,于是佛寺遍布江东,而以梁武帝所造为最多,也最奢丽。特别是同秦寺“阁殿台,房廊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

29. 隋朝——开启盛世华章的王朝

  德性尚色:

  隋朝杨坚以火德称王,色尚赤。

 主要历史:

   隋朝的建立

  杨坚年轻时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书。他常嘲讽自己是“不晓书语”。不过,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十四岁时便开始做官,先后做过骠骑大将军、大兴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时,不满二十岁的杨坚做了随州刺史。六年后,娶势 力强大的大 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为妻。史书上说,独孤皇后的个性颇强,而且十分有才干,对杨坚的帮助非常大。

  年纪轻轻的杨坚就有了如此高的地位,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寻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后来杨坚的长女又成为太子妃,所以虽有危险,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 命威胁。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 死,宣帝即位。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 政大 权。宣帝昏 庸 荒 淫,在群臣中没有威信,于是,杨坚开始准备取而代之。

  580年,宣帝决定出 兵南伐。但还没等出 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根据宣帝的遗诏:杨坚总管朝 政,辅佐八岁的周静帝宇文衍。杨坚做了辅政大臣后,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处理朝 政,稳定政 局。随后,又向威胁其地位的各宗室展开了攻势。

  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杨坚秉政的一大障碍。杨坚便派人游说宇文赞,使他回家休养。

  此后,杨坚先后消灭了在地方上的五个具有实力的分封王,并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三地反对他的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北周的政 权。

  公元581年正月,周静帝写好禅位诏书,送到杨坚的王府。四十岁的杨坚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为杨坚是继承父亲的爵位随国公,后来又進封为随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又觉得这个字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号定为“开皇”,都城仍为长安。

 29-2

  隋文帝了愿大举兴佛

  杨坚登基做了皇帝后,说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刚。还说:佛法由我兴。文帝杨坚因此发大愿,度僧弘法。他头两次在各州兴建的舍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间,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座,重修无计;出家僧尼达50余万。

  由于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仅民间信佛者日众,而且朝中的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简直成了地上佛国。

  隋文帝被称做大行菩萨国王,皇后独孤氏受戒后也被称为妙善菩萨。满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号。皇宫里天天雾烟缭绕设坛讲经,佛乐高鸣永夜不绝,简直跟寺庙没什么分别。帝王后妃出巡,常跟从僧尼,随时可开道场讲经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开建的洞窟多达94个,几乎是莫高窟开凿二百多年来总数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变得高大恢宏,并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现了众多五彩缤纷的菩萨、金刚,仿佛是突然间众神粲然云集于华夏大地。

 29-3

  隋文帝勤勉治国

  虔诚信佛的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能励精图治,十分勤勉,诸事亲躬,提倡节俭。

  为了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杨坚在称帝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到各地驻守,同时掌管当地及周围的军 事。同时,为了治理好国家,杨坚罢黜那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其中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

  随后,杨坚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 革,包括中.央和地 方的政 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

  一、在政 治体制方面,隋朝在中.央机构中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 书、内侍五省。在地方,隋文帝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撤了一批冗官,节约了政 府开支,加强了行 政效率。

   二、在选拔官员方面,隋文帝首创了科举制。

  三、在兵制和刑律方面,隋文帝也進行了改革。从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出现了兵民合一、兵农合一的趋势。针对北周刑 律 苛 酷的情况,隋文帝制成《开皇律》。

  四、农业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五、在赋税方面,隋文帝降低了农民应缴的税额,而且奴婢缴半赋。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有利于促進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在户籍管理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政策。通过这一措施,新增丁44.3万,口164万多。这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七、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八、在对外关系方面,隋文帝采取安抚、防御性的政策。

  隋文帝统一中国,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文帝的功绩

   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卓有功绩的皇帝。他对政 .治体 制、法.制等方面的改革,对于唐朝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事实上,唐朝的体 制基本上是隋朝时的翻版。因此在我们赞美唐朝的盛世华章时,也不要忘记了开启这华章的隋朝,尤其是隋文帝。

29-4

  辅助大臣:

  杨广、杨素、宇文述等

  因果关系:

  隋文帝杨坚——是东海一有功矫龙转世,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某弟 子,再往前是某金刚。杨坚 死 时,终年六十四岁。

  在经历了一个三百多年的动 荡、分 裂时期后,天下复归统一。如同三国时诸葛亮在《马 前 课》预言的那样,中原在“二三其位”后,终于由“羊”(杨)氏终结了自司马氏建立西晋以来的“山河无主”的局面。

  虽然隋朝在历史大舞台上仅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它在华夏历史上却被视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经心中上演的一切,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统 一的大业后,承继南北朝时的兴佛、礼佛、敬佛举措,重新大举宏 扬 佛 法,让自周武帝灭佛后处于低潮的佛教重新兴盛起来,并在唐代進入了一个盛传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隋朝为安定天下,制定了许多新的制度。可以说,唐朝盛世华章的书写,是与隋朝奠定的基础分不开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于此,一些史书常将隋朝和唐朝并称为“隋唐”。

29-5

  隋文帝的身世和异象

  隋文帝名叫杨坚,弘农郡华阴人。杨坚的父亲叫杨忠,因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

  杨坚晚上出生在冯翊般若寺。据说当他要降生时,红光照室,并有紫气满庭,紫气使人的衣服都变成了紫色,这让周围的人惊异不已。他的母亲吕氏,梦见苍龙踞腹而生。史书记载,杨坚生得相貌奇异,手掌有“王”字纹理。

 杨坚出生后,一个叫智仙的来自河东的比丘尼(宋代开始称呼为“尼姑”)来见他的父母,为他取了一个乳名——那罗延(梵语是金刚不坏之意),并说“此儿来处不比寻常,你们俗人之家秽杂,由我来抚养。”又说:“你们不用为此儿担心,他有天佛所佑”。

  虽然杨坚的父母不愿意将儿子让一个不认识的女尼来抚养,但看到杨坚一见智仙就不哭,一离开就啼哭不休的样子,只得同意让智仙住在隔壁来抚养。

  智仙领养杨坚时,曾与其父母约定:没有得到她的允许,不得随便抱看小儿。有一天,吕氏很想念儿子,乘智仙离开时,就偷偷的走進房中,从床上将儿子抱起,不看还好,一看之下,竟忽然发现孩子头上出角、身上起鳞变成了一条龙,她一下惊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来。从此杨坚的父母再不敢来抱他了。

  杨坚从小就与智仙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吃斋奉佛,成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岁智仙才离开他。杨坚七岁时,智仙有一天对他说道:“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后来果然如她所说:杨坚成为皇帝,大兴佛法。

 

30. 隋朝的灭亡——不修仁德走向灭亡

  主要历史:

  隋炀帝使心机继承皇位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公元604年,杨坚病倒在了仁寿宫,太子杨广贪恋皇位,就找大臣杨素商量。杨素的回信落到了杨坚的手里,使杨坚非常生气。后来杨坚又听说自己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被杨广调戏,更是火冒三丈,叫人把杨广招来,要将其废掉,重新传位给杨勇。杨广安排在杨坚身边的亲信赶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杨广。杨广于是撤掉了杨坚身边侍奉的人,换上自己的亲信。当天,杨坚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历史上没有说清是如何死的,后来人们猜测是杨广下的毒 手。不过,病重的杨坚因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隋炀帝即位后的发展

  杨广即位后,除承继文帝时的各项制度外,还对其中的某些制度实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功绩。

  第一、功绩较大的是在文帝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主要是建立了進士科,这为选拔平民读书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第二、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取消了隋文帝末年比较严 酷的律法。

  第三、兴学,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

  第四、在体制方面,隋炀帝时改州为郡。这些都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 央集权 制的统治。

  第五,为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洛阳城。

  隋朝在文帝和炀帝的治理下,到炀帝即位后的初年,出现了府库充实,国库丰盈,人民安居乐业的兴盛局面。

   其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这时的手工业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丝织业和瓷器制造方面。此外,当时的造船技术也相当先進。史书记载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舟”制作非常精致,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在位期间的一个最大的工程是开凿大运河。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南北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更方便的去江南游玩。

  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和大运河对物资供应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时间,单就大运河一项,我们可以肯定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唐代的贞观之治的功绩里面,应该是有一点大运河的因素吧。

  隋炀帝时的对外关系

  *开发西域

 606年,杨广开始大规模开发西域。

  隋炀帝为了开发西域,还派兵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了一大障碍;并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

  本来,和西域的贸易应该是双方互利的,但在隋炀帝朝贡式贸易的号令下,主要是向西域炫耀隋朝的富有,所以隋朝基本上是赔钱的。在西域商人走的时候,还要给予很多的赏赐。这既使国家耗费巨额钱财,百姓也因此而负担巨增。

  *征伐高丽

 隋炀帝即位后,前后三次对高丽的用 兵,因此使隋朝的国力大减。高丽战 争无果而终,隋炀帝和隋朝的命运则走向了尽头。

30-2

  * 隋炀帝的不修仁德

  虽然隋炀帝在统治前期取得了一些功绩,但他残.暴奢华的本性,以及不修仁德最终使其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做了皇帝之后,因为无人约束,所以本性逐渐暴露无遗。他喜欢女 色,喜欢华丽宫殿,喜欢四处游玩。

 他的生活很是奢华,史书上说他每一天都在建造新的宫殿,虽然有些夸张,但和实际情况也差不了太多。

  他喜好游玩,十几年中竟三次去江南看山水,还北上到突厥可汗驻地,向西还到达过张掖。有一次巡游到北方的长城,结果被突厥围困,后来李渊领兵将他解救出来。

 隋炀帝不仅对西域的使者和商人讲气派,而且在其出外巡游时也摆足了架子。他第一次到南方巡游江都时,自己乘坐的龙舟就高达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达二百尺。上下还分为四层,有正殿、朝堂,还有侍臣们的住处。里面用金银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他的人,如皇后、嫔妃、贵人们也各自有独立的船只。随行的其它船只就有几千艘,前后绵延达二百里之远。两岸之上还有骑兵护送。路过的州县,五百里以内的都要殷勤供应,最后吃不完的就地掩埋。每次出巡的浪费可见一斑。

  隋朝的国力经过文帝的精心治理,虽然还算强盛,但隋炀帝的十几年的虚耗,最终把整个江山虚耗到了末日。

 隋炀帝虽然很有文才,但却十分残暴,而且任用奸佞小人。一些文才出众的大臣被他藉故害死。他还拒绝纳谏,如果看出来谁的奏章是在指出他的过错,他肯定要想方设法报复,因为说话的内容刺激了隋炀帝而被赐自.尽的大臣不少。比如,在三次征伐高丽结束后,太史令庾质因为劝谏他不要到洛阳巡游,说应该让百姓有个喘息的机会,结果被他杀死。时间一长,大臣们就没有敢于進谏的了。在各地巡游的时候也是一样,凡是让他高兴的人就提拔,让他生气的就罢官,或者赐死。到江都巡游时,当地的官员竞相献珍异之物,好的就升官,不好的就地免职。

 一些奸佞小人,如杨素、宇文述和郭衍,很擅长察言观色和献媚邀宠,经常用奇珍异宝讨取炀帝的欢心。有这样的臣子,隋朝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隋朝末年的天灾

  隋朝前期安定时日多,所以疫病较少;隋末天下重新处于混乱状态,而隋炀帝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社会矛盾激化,因此疫病流传广泛。可以说,隋朝的疫病有很多次是与战 争联系在一起的。

  612年,山东、河南大水,淹没四十余郡,不久出现疾疫。其中山东地区疫情尤为严重,“人多死”。加上炀帝派大军远征高丽,山东地区“征敛供帐军旅所资为务”,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隋炀帝末年的三次征伐高丽,使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此时关中地区疾 疫流行,“炎旱伤稼 ”。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疾 疫流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可想而知,疾 疫的流行加速了隋朝统 治的崩溃。疫病的流传,一定意义上而言,是隋末统治腐.败的结果。

   隋炀帝之死及其预言

  公元617年,隋炀帝再次南下巡游江都。

  史书记载,隋炀帝巡游江都时,乐工王令言的儿子自宫内回家来。王令言问他的儿子:“今日進献给皇上的是什么曲子!”儿子说:“是《安公子》。”王令言让儿子为他演奏一遍,听完后,说:“你不要随驾去江都了。这支曲子没有宫声,皇上肯定回不来了。”后来历史发展果然如此。

  隋炀帝这次去江都就是在往黄泉走。他在那里住了一年多的时间,看着自己的江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一泄千里,无法挽救。各地的将领也有很多割据称帝的。从太原起兵的李渊虽然没有称帝,但在攻下长安之后,拥立炀帝的孙子杨侑称帝,尊自己为太上皇,表面上是让他退位,实际是为李渊自己称帝做准备的。

  618年,即隋炀帝即位的第十四年的三月,侍从的卫士们推举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领,发动了兵.变。隋炀帝最后被勒.死,时年五十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

30-3

  因果关系: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修炼了多年的硕鼠转世。隋炀帝最后被勒 死,时年五十岁。下世转生成为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也是被缢 死在马嵬坡。

  杨广死后的谥号是“炀帝”,是评价最低最坏的一种。隋文帝杨坚原来夺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后自己的儿子杨广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杀,风水轮流转,历史在这转了一个小圆圈。不过帝位没有再传回去,而是到了李姓那一边,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唐朝徐徐拉开了大幕。

31. 唐朝(一)——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德性尚色:

  唐朝李渊先以土德称王,后以火德称王,色尚赤。

  主要历史:

  沧海桑田,转瞬间,若干个朝代已然在华夏大舞台上依次走过。当历史驻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时空隧道中时,一幅“天朝”的画卷徐徐展开,并将她迷人的光彩尽情的再现在后人面前,这就是被称为盛世天朝的大唐。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百花齐开、大放异彩的全盛时期。她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

  特别是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她在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时代。而唐诗的繁荣,散文的复兴以及传奇的成熟,把人类文学史推上了辉煌灿烂的顶峰。随之而来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造像、建筑、冶金、制瓷、纺织、印刷、酿酒、焙茶…… 多元纷呈,绚丽夺目,达到了盛况空前的地步。史称“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人类社会在此时真正走入了一个祥和、礼让、安定、富足的歌舞升平时期,而后世也记住了这盛唐气象缔造者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

  这盛唐气象也远播海外。当时,宇内诸国莫不知有唐,所以后来“唐”遂成了中国的同义语。时至今日,外国人犹呼华人为“唐人”,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所穿服装为“唐装”。

  唐朝,亦是个佛法广传的时代。佛教在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兴起和传播后,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佛教宗派正式形成,石窟艺术也得到了進一步发展。

    唐朝兴起的预言

  关于唐朝取代隋朝而兴起,三国时的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四课中早已有了预言:十八男儿,起于太原;动则得解,日月丽天。

 “十八男儿”就是李字(十八合起来是木字,男儿就是子,木子合起来是李字)。“起于太原”指李渊是太原留守,起 兵平天下也是始于太原。

  李渊因为和杨广是表亲,所以不愿起兵。当时有谣言说姓“李”的将代替姓“杨”的君临天下,杨广对他很忌讳。太原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李渊当时如不起兵则很有可能被李密、杜伏威等反王消灭,起兵则生,不起 兵则死,李渊当时面对的形势真可谓“动则得解”。所以李渊不得不冒险起 兵,死中求生。

  李渊次子李世民是一代英雄,先后击败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反 王,打下了大唐江山。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并缔造了为中外史学家一直称道的“贞观之治”,可谓“日月丽天”。

31-2

  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和异相

  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出生时,有二龙在房门外嬉戏,三日才离开。高祖到岐州上任时,李世民只有四岁。有个善于相面的书生拜见高祖说:“公贵人也,且有贵子。”等到看见李世民,他又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便采“ 济世安民”之义为其命名。

    李世民自幼就十分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当时的人莫能测也。

  李世民助父完成统.一大业

  隋朝末年,政.治昏暗,兵 荒马乱,民不聊 生。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劝身为太原留守的父亲李渊道:“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 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 心,兴义 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在其劝说下,李渊在太原兴 兵 反隋。

  自此李世民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攻掠必克,所向披靡。终于在公元618年助其父李渊登基,创国为唐。人类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为了進一步完成大业,李世民亲自率 兵讨 伐 各地割据势力。唐朝的军队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先败薛仁皋于浅水源,再平刘武周定西北边域,又挫窦建德和降王世充于虎牢。接着,率兵讨伐刘黑闼,打赢了最后一战,在七年内统.一了全国。唐军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头顶香盆夹道跪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他以骁勇超人的武艺和出奇制胜的策略替李渊稳定了天 下,成为神州大地的真正主人。

  李世民顺天意承继大统

  统一天下后,由于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威望日增,引起了太子李建成与皇弟李元吉的妒嫉。再加上李渊的后宫嫔妃因索要金银珠宝不遂而产生的愤恨,李世民屡遭谣言诽谤,李渊也渐渐对他起了猜疑。不久,李世民被削去兵权,调离京城,随后又被东派西遣转战不止,而且还被亲兄弟骗饮毒酒,几致命丧黄泉。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奸险小人,天下有目共睹之,人人得而诛之。

  公元626年六月,建成和元吉密 谋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在妻兄长孙无忌等谋臣武将的帮助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发生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不正是顺天意而行吗!葬礼之日,李世民在众人面前“哭之甚哀”。后世有些史学家把“玄武门之变”称之为“兄弟相残,篡权夺位”,实在是有悖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所有政事都由其决断。李世民于是下令禁止宫廷内豢养鹰犬,并停止了诸方所進的珍异,普天下老百姓十分高兴。此外,李世民还下令百官上书陈述理国的要务,并通告“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同年八月,李渊在众大臣的直谏下,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在众望所归下登基,史称“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继他青年时代无数沙场大 战 后,于二十八岁开始了他的治国生涯。

 31-3

  唐太宗的德政和治术

 唐太宗即位后,常常对隋亡于暴.政引为鉴戒,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与以往大多数皇帝不同的是,太宗深信“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所以唐太宗主张君臣共理天下。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而大臣们多能直言极谏,面折廷诤,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就出现在此时。

  此外,唐太宗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广施仁德之政,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简而言之,唐太宗的统.治方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为君之道,要先存百姓;2.实行宽简法.律,强调修德;3.去奢省费,割情屈己;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恢复经济;5.容人纳谏,时刻自省;6、选用廉吏。

   唐太宗时期,大臣俸禄高,而且大多廉洁守法,所以政.治十分清明。

  正是在上述统.治方针下,在众多良臣的辅佐之下,唐太宗缔造了持续近三十年的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627-649年)。

  佛法走向鼎盛的时代

  佛教在唐太宗时期开始走向鼎盛,其标志是佛经的翻译和佛教宗派的形成。这时候出现了一位西行求得真经的觉者:玄奘。此时,佛教.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逐渐形成。而石窟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贞观之治─盛唐气象

  由于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同秉一心,并且笃信佛法,使得初唐国.势强大得惊人。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她如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这一时期政. 治清明,社会安 定,风调雨顺,农业上每年都是大丰收。每逢节日,皆有君、臣、民同乐的庆典,百姓安居乐业,无复盗 贼,囹圄常空。天下大治活现眼前。

  太平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法简 刑.轻。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处. 死. 刑的只有29人。公元632年,全国判 处. 死. 刑的囚犯共390人,年终,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受.死(古时秋天行 刑)。公元633年9月,390人全部回狱,无一人逃.亡。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天下大治,可 谓“日月丽天”。

  此外,这一时期在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时代。人类社会在此时真正走入了一个祥和、礼让、安定、富足的歌舞升平时期。

 《新唐书》上说:“至四年,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通典》上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当此之时,各国臣 服,大. 唐边 境一派安定,天下人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 汗”。

  这种盛 世气象在中 国 历 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31--4

  辅助大臣:

  魏征、李靖、李淳风、袁天纲等

 青史留名的贤臣——天佑太宗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垂万世而不替,一方面有赖于唐太宗的仁德及卓绝的才能,另一方面则离不开那些才华出众,并竭尽所能,一心为国的贤臣。在唐太宗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留名青史的贤臣,他们包括:

 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有“房谋杜断”之称。房有奇谋妙策,而杜则果断立决。国戚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二人不因身份尊贵自矜,竭忠尽智,难能可贵。谏官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每次皆言之有理,令人拍案叫绝。

  如此良臣彷佛就是亮星一群照耀着大唐,闪烁绚烂。

  李靖一生为国东征西讨,威震北狄,正是“无数声捷鼓沙场飞传,千万里江山胡尘敛迹”。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家中,享年七十九岁。大唐勇士神归何处?只为太宗来一场。

31-5

  因果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为紫微星转世。

   武则天——为李密转世。

   李淳风——为黄帝时的大臣斗苞转世。中国历史上有久远的国家观天制度,黄帝时代有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

   袁天纲——为黄帝时的大臣大桡转世。甲子乃大桡所作。

  唐太宗的历史评价

  公元649年,唐太宗崩于含风殿,终年五十二岁。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丧纪采用汉制。死后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可以说,论胆色,论才智,论武略,概括而言,李世民可谓“天下无敌”。其勤奋亲民,文韬武略,英勇过人,既有创业之能又有守业之才,确为“千古一帝”。其仁德遍于四海威武震慑八方,唐初版图更远远大于秦汉。后有明代史学家朱翌赞太宗曰:“自三代以下,创业守文之君,兼之者为唐太宗,汉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

  尽管盛唐的气象已渐行渐远,但托起这辉煌图画的一代帝王李世民,在后人心中将是永远被敬仰的天子!

  预言《推背图》的出现

  在唐朝的历史刚刚拉开帷幕,刚刚走進太宗的盛唐时代,似乎尚不知晓未来的走向时,却出了两位奇人,共同编撰了一部预言后世历史的图谶《推背图》,他们就是唐初贞观年间的司天监李淳风和隐士袁天罡。《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朝起至今以至未来,历朝历代在中国发生的大事。

  因为《推背图》的准确性,一些人怀疑它是后人杜撰的。

 对于《推背图》的解释很多,影响最大的还是金圣叹的注解。金是明末清初的人,目睹了明清的朝.代更替。他对《推背图》中的三十三象是这么说的:“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徵。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欤。辽金而后胡.人两主中.原,璜璜汉族对之得毋有愧。”

 从三十四象起就是金身后的事了,金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看到符合预言内容的事发生,因而在解这一象时说:“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后,吾所谓平治者皆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无.罪矣。此象疑遭水.灾或兵.戎与天.灾共见,此一乱也。”

  事实上,预言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只有事情发生以后才一目了然。而在事前,预言总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似乎存心不让人知道得太明白。所以预言常采用暗喻、同音、拆字、甚至五.行八.卦术语,对从小就学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就更困难。从一定程度上讲,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跟真正的传统文化已经割裂了。西方的文化传统远没有中国那般博大精深,但西方人在许多方面更珍惜他们的历史,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很多我们认为不值一题的传统思想,平心而论西方还没有呢。许多人们不理解的问题历史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就看我们愿不愿意突破思想框框,静下来想一想。

 在讲述今后的历史时,我们将结合《推背图》来看一看它那不同凡响的预见性。

31-6

 《推背图》中关于唐朝气 数的预言

  《推背图》的第二象对唐朝的气 数做了预言。

  第二象的图中画着一个盘子,上面堆放着二十一颗李子,其中第四颗李子没有蒂。文中颂曰:“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那么图中二十一颗李子表示什么意思呢?显然,唐朝李姓,历史上共有二十一代皇帝,二十一粒李子暗示李姓唐朝会有二十一代,其中第四粒李子没有蒂子,又是什么意思呢?正好唐朝第四代是女皇武则天,她是李姓媳妇而不是其儿孙,没有根蒂。

  

  文颂中的第一句“万物土中生”,其中的“土”含有深意,按古代天干地支学说,土属戌已土,翻开唐朝的历史,李渊称帝,正是戌寅年,即土年。第二句 “二九先成实”的“二九”,预示唐朝将有二百九十年天下。历史上,唐朝天下整整二百九十年。第三句“一统定中原”则没有其它含蓄的意思,第四句“阴盛阳先竭”也正好为后来的唐朝历史所证实,因为唐朝自从武则天称 帝之后,女人干政,成了风气,例如韦后干政,中宗被韦后所 毒. 杀,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 杀了韦后,也是干政,李隆基又为杨贵妃所惑,荒废 朝 政酿.成 祸 变。

 31-7

     武则天篡唐建周

  *《推背图》中关于武则天称帝的预言

  《推背图》的第三象图中一女子手持宝 刀 而立。文字是:“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雄。”

  文中“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暗示出武曌的名字,并且有君临天下即照临下土的意思。

  “扑朔迷离”是一个成语,来源于花木兰从军的典故,故事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十三年军 旅生活,军 中无人知晓其乃是女郎的底细,也就是说是男是女,是雌是雄,谁也搞不清楚。李淳风借此来说明武则天开始当才女,谁也不知道她后来会反雌为雄当女皇帝的命运。

    “参遍空王色相空”,以江山为重的太宗相信了李淳风关于女子乱 政的预言,忍痛割爱,远离了武则天。唐太宗驾 崩之后,曾 倾慕武曌美貌的高宗李治即位,又把她接進宫中,立为昭仪,应了“一朝重入帝王宫”。武则天進宫之后,先用阴 谋手段废去王皇后,自己取得皇后之位;然后垂 帘 听政,与高宗并称天帝天 后;在高宗 死.后,废中宗,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并大量杀. 戳放逐李唐宗室、大臣,当时王皇后所生太子李旦,即后来的睿宗,只有几岁,被太监杜回悄悄送到江 夏王李开芳处幸免于难,这就又应验“遗枝拔尽根犹在”。

  “喔喔晨鸡孰是雄”当然是指武则天称帝了,大有反雌为雄之意,而晨鸡的鸡乃是指鸡年之事,武氏称帝之年正是已酉年,即鸡年,

  *武则天篡唐称帝

  高宗即位之后,身体一直不好,便想禅 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不顾母子之情,用.毒 酒 杀. 害 了太子,改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既有才干又有文采,在士人中很有声望,武则天又将其 废 为庶人,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公元683年高宗驾 崩,传位给李显,是为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第二年 废 了李显为卢陵王,立第四子李旦,是为睿宗,武则天仍独 揽朝 政。

 684 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 复唐室、拥 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 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 兵 反武则天。这两次起. 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 兵击 溃。和这两次起. 兵 有 牵 连的唐朝宗室、大臣都被武则天残.酷 镇.压。从此皇族中再也听不到反 对的声 音了。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周朝,以洛阳为都城,降唐睿宗为皇嗣。一切历史确如《推背图》中所预言的那样发生着。

 31-8

 武则天当.政 时期

 武则天从掌握朝.政开始,就任 用.武 氏家 族的人 为 政,并启用告.密者和酷.吏来施 行铁 腕 统.治,于是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丘神绩等人先后执掌朝.廷重.权。他们贪.赃.枉.法、滥.杀.无.辜、互相倾.轧、残.害.忠.良。至此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战兢度日。虽然武则天也曾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清.廉大.臣,比如狄仁杰、李峤,但 在这屠.杀.成.性.腐..败.成风的朝.纲中只不过是江.河一粟罢了。

  武则天在位20年中还曾17次更改年号,为历代帝王之最。每次改元皆大.赦天.下.死.囚,还令全 国聚.众饮.酒,但这并不能粉.饰太.平。血.腥的杀.戮、纷.争的朝. 廷、动.荡的政.局、残.酷的镇.压,给人.民带来无.数的沉.痛.灾.难,连天地都为之震怒。天.灾.人.祸频频出现,冰.雹洪.水覆地而至,全国饿.冻而.死.的人 畜 不计其数,连京师洛 阳都不能幸.免,数次发.大.水.淹.没了几万户人家。

  不过,武则天在位期间,基本能够承继贞观时期的制.度和政.策,因此经.济并没有停滞,而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她还十分重视科举,鼓励普通士人通过考试做.官为.国家效力。但武则 天 乱.唐.称.帝为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几次女. 性. 乱.政。

31-9

  大唐复.国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柏张柬之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 动 政.变,强.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同年武则天在上阳宫中去.逝,终年八十三岁。死.前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指令与葬于乾陵的高宗合葬。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

  唐玄宗的开元之治

  唐玄宗是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之子,开元时期政.治的清明与安定,使经 济再度得到发展,国 力蒸蒸日上,空前强 大,出现了唐朝历史上又一个盛世时期: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景象

  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开元盛世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农业的发展,也促進了商业的发展。不仅出现了类似后世的钱庄的柜坊,还出现了汇兑票证——飞钱。都 城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商业中心。许多外 国商人来到长安、洛阳和南方的扬州、成都、广州等地進行贸易。其商业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史书上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全.国判.死.刑.的人只有五十九人,大理.寺.监.狱一片冷 落景象,乌鸦和麻雀竟在树上筑巢。可见,把行 仁 义作为治 理 国.家的第一要务取得了类似贞观之治的效果。

  此外,因为玄宗本人多才多艺,更大力提 倡文化艺术。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和王维等皆活跃于这一时期,可谓:“奇人雅仕,尽在京.城。”唐朝的文化艺术,包括诗歌、舞蹈、书法等都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颠峰。

32. 唐朝的衰亡

  主要历史:

  唐玄宗由“明”趋“昏”——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在经历了开元盛世后的唐玄宗,开始“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开元之治乃是依据“贞观故事”,但玄宗不及太宗之处在于,不知“守成难”,不知“慎终如始”,一旦取得了盛世成就,便陶醉在自我满足中。加之摒弃贤臣,亲近阿谀奉承之辈,曾经的明 君也逐渐变成了昏 君。

  《推背图》中关于安史之 乱的预言和历史的真 实

  尽管历史上昏聩之人不少,但那种大智慧者也并不罕见。生活在太宗时代、以预事准确著称的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早有预言。

  《推背图》第五象的图中画一妇人跪在地上,旁边有一副马鞍和一部史书,暗指“安史之乱”。谶文是“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颂词是“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让我们结合史实来详细解析。

  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而中.原各地亦由于常年无战. 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

 没有受到多少阻挡的安禄山很快占 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在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并长驱直入,進逼长安,应了“渔阳击鼓过潼关”一句。

 756 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玄宗和杨国忠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打.败,全 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 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叛 军攻 入长安后,大肆.杀. 掠,惨 绝人 寰。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君臣一行慌忙出逃走蜀道,蜀道古有剑阁,雄峙群山,又应了“此日君王幸剑山”一句。仓惶出逃的玄宗在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 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强.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否则不肯护驾。杨贵妃自.尽,年仅三十八岁,应了“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两句。木易合起来是个杨字,山字下加一个鬼字是个嵬字,即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这里金环是杨贵妃的乳名。

  而谶.文中的“杨花”指贵妃杨玉环,一二句意思是杨贵妃自.尽,唐玄宗流落在蜀道上。“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中的“截断竹箫”暗指唐肃宗,意思是肃宗出来当皇帝后,安史之乱才有了平息的可能,但没有一个官吏可以是唐朝平安真正的依靠。

  让我们再来看看《推背图》中对此后形势的预测。《推背图》第六象图中画着一个城门,代表都.城长安。前面两人手执仪仗,为皇帝开道,后面车上坐着一个人,一人推车,为唐玄宗返回长安之象,谶文中说:“非都是都,非皇是皇,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非都是都”是说都城为皇帝所居,但皇帝却逃到四川,四川不是都城,却有皇帝在。“非皇是皇”,指唐玄宗已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亨,李亨已是皇帝,但唐玄宗仍号为太上皇。后两句指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将安禄山、史思明.打.得一败再.败,使唐王朝“日月复光”。

 颂文是“大帜巍巍树两京,辇舆今日又东行。乾坤再造人民乐,一二年来见太平。”两京指洛阳和长安;辇舆是皇帝的车乘。四句大意是说,唐朝打.败安、史叛军,使唐朝大.旗又在两京升起,唐玄宗又坐着车由四川返回。唐朝再次稳 定也是人.民的幸福,但完全太平还要一二年的时间。

 32-2

 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走向衰弱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却造成了极大的破 坏。在安史集 团盘 踞的地区黄河流域,社会经 济遭到了大破 坏,特别是激 战最烈的河南一带,更是“人 烟断绝,千里萧 条”。而且贫 富分 化更加悬 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军.队大多调集到内 地,边. 防.空虚,因此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不得不由進.攻转为退.守,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在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骚.扰。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此后,藩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战 乱频起,唐朝的中. 央力量越来越削弱。

  《推背图》在第七象中也早有预言。第七象的图中人物,身穿胡服,口含一支羽毛。隐指少数民.族的吐蕃。谶.文中说“旌节满我目,山川跼我足。破关客乍来,陡令中原哭。”

   “旌节满我目,山川跼我足”,指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全国藩镇割据之多,令人一看满眼都是;藩镇多了,你有你的关口,我有我的渡口,走起路来就处处拘束。破关客指吐蕃,后两句讲吐蕃打入中原,令中原老百.姓一片啼哭。

  颂曰:“蝼蚁从来足溃堤,六宫深锁梦全非。重门金鼓含兵气,小草滋生口吐啼。”第一句用蝼蚁溃堤比喻藩镇割.据已足以摧.毁唐王朝了,第二句讲后宫虽然深锁,但宫妃们作的梦已经面目全非了,暗喻宫妃也知道形.势严.重。第三句讲皇宫以外,金鼓阵阵,随时都会有.战.争发生。第四句中暗含吐蕃一句,“小草滋生口吐啼”,口土为“吐“字,小草滋即小草蕃衍,是一个蕃字。

  可以说,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统.一、繁.荣、强.盛的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而玄宗李隆基实为安史之乱的.罪. 魁 祸 首。对玄宗一生之评价,有八个字可言,“功.过相抵,兴.衰由他。”.

32-3

  《推背图》中关于唐朝灭.亡的预言

  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唐朝,到了唐文宗,已是政道昏暗,雾色苍茫之时。朝.廷弊.端甚多,宦.官.权.倾朝.野,宫.廷内弥漫著一股恐. 怖的气氛。

  《推背图》第九象预言了唐王朝的灭.亡。该象图中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鸟巢,下面躺着许多死 人。暗示着唐末黄巢起.义失败,死 人无数。

  谶.文中说:“非白非黑,草头人出。借得一枝,满天飞.血。”前两句指黄巢起.义,“非白非黑”,即指黄色,暗寓黄巢。后两句讲黄巢起.义,与唐朝开战,飞.血.满天。颂词是:“万人.头上起英雄,血.染河.山日色红。一树李花都惨淡,可怜巢覆亦成空。”繁体的万字上部分与英的下面结合,仍是一个黄字。一二句仍旧是 讲黄巢起.义,战.争.死.人之多,染红了山河。而三四句讲黄巢起.义后,李姓的唐王朝的日子惨淡,已经没有几天好过的了。第四句讲黄巢旧将朱温灭.掉唐朝,但朱温建立了后梁,所以说:“可怜巢覆亦成空。”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朝政的腐.败,藩镇的割.据和争.斗,使昔日辉煌无比的唐王朝走向了没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也逐渐恶化。在唐文宗时期,唐朝的形势就已经是“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忧在旦夕。”到了三十年后的唐僖宗时期,农.民已经是“冻无衣,饥无食”,特别在赋.税严.重的江淮地区,起.义浪潮席卷江淮各地,其中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袁晁和方清的起.义,唐朝的统.治已然是危在旦夕了。

  公元875年,山东王仙芝在濮阳县起.义,部.卒.达数万之众。在发布的檄 文中,王仙芝指责唐朝“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而在今山东曹县北的黄巢亦率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王仙芝和黄巢都是私 盐.贩.子。史书记载,黄巢家有资财好骑射,略通诗书。

  后来王仙芝兵 败被 杀,余部全部归附了黄巢。黄巢号称“冲天大将军”,率.军与唐军作.战,先后攻.下了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洛阳、长安等地。由于黄巢没有能力约.束部 队,所经之处均遭洗 劫,死 人无数,应了《推背图》中的所说的血 染山河。

  黄巢攻.占长安后,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于881年1月在长安自称皇帝,国号为大齐,年号为金统。唐朝的达官显贵或死 亡或逃散,消失殆尽。正如一首唐诗描述的“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唐朝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由于长安城内粮食不足,加之黄巢部将朱温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降唐,唐军進.攻长安,黄巢不得不放弃长安东撤。884年,黄巢在山东兵 败自杀。持续九年的黄巢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其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使统.一的唐朝走向了分.裂。此后,虽然唐朝名义上还存在了二十多年,但已经是名存实亡,唐朝的辖地被各种割.据势.力瓜.分。这些割.据势.力经过争.斗,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集.团:以汴州为中心的朱温,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以风翔为中心的李茂贞。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改元为开平。唐朝正式灭.亡,历史走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一幕轰轰烈烈的大戏虽然落幕了,但曾经辉煌的唐朝在各个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回味的朝代。

32-4

  因果关系:

  唐玄宗李隆基——为隋炀帝妃朱贵儿转世。

   杨贵妃——为隋炀帝转世。

  隋炀帝杨广前世,乃终南山一壮硕怪鼠,窃食九华宫皇甫真君之丹药,被真君发觉缚之石室1300年。他在石室潜心静修,立志欲做人身,享人间富贵。适逢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前世元始孔升真人作客九华宫,劝真君放之人世,遂为炀帝,在.位十三年。又因元始孔升真人在太极宫与蕊珠宫仙女调.笑,真人降谪人世为炀帝妃朱贵儿;仙女转世为炀帝之侯夫人。隋之将.亡,炀帝与朱贵儿约定来世仍为夫妻。朱贵儿女投男胎,乃转生为大唐玄宗李隆基;隋炀帝白绢系颈而.死,转生为女子,仍以杨姓,乃玄宗贵妃玉环,此所以完结炀帝与贵儿的孽缘。 杨贵妃天.定仍为白绢绕颈而 死,所以胎带脖颈白如玉环,故名玉环。

33.大唐李家与弥勒佛的关系

  主要历史:

   李世民与大唐佛教的兴盛

   我国佛教的昌盛,与唐代的提倡同样密切相关,其最初的原由,亦在李世民的幼年时期。

  世民幼年多病。七岁时,李世民却感 染了“时 疫”,即传.染.病。病显然相当重。当时,民间流行求 神许愿。李渊无奈,就近到闻名于世的荥阳大海寺求佛。后来幸而痊愈。李渊为还愿,在该寺造弥勒石像一尊,立碑还愿。省亲回陕第二年,身体素质较差的李世民,在八岁时,又一次患病。李渊返陕渡渭,在又一座闻名于世的佛教大寺——户县草堂寺,再一次为儿子虔诚地拜佛许愿。正月,病愈。在该寺还愿,再造弥勒像一尊。

  两次生 病,两次求佛,两次病 愈。这段经历,对幼年李世民的影响太大了:他最终成了虔 诚的佛教徒。

  及至成年,当了皇帝,生病“平复”,仍然认为是佛佑所致。于是,就像父亲在他幼年曾经作过的那样,如法炮制,以作善事来报答佛恩,而且是大作善事。《全唐文●卷八●诸州寺度僧诏》记载:世民病愈,曾在全国广度僧众: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各度五人,宏福寺度十五人。他最终并因此受戒,成为一名真正的佛 教徒,在《宏福寺施斋愿文》中,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在佛教诸戒中,菩萨戒的要求比沙弥戒、比丘戒更为严 格,是最高一级的戒律。唐太宗是继梁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之后,第四位受过菩萨戒的皇帝。

  为弘扬心目中无比崇高的佛教,李世民曾大力宣 扬佛教。他认为佛“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历千劫而不古”,可以“导群生于十地”,“人免盖缠,家登仁寿”。他宣扬佛教的文章,收在《全唐文》里的,共有18篇之多。推动佛经的翻译出版事业。他深信佛经“文如金玉”,开设译经馆,任命西 突 厥的波罗颇迦多罗主持。玄奘译出全部657部佛经后,他为之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

   修建、改建佛寺。为超 度 亡 灵,自晋阳起.兵以来,凡作.战之处,包括晋州、汜水、洺州,筑塔七座。贞观年间建造的慈恩寺,规模很大,殿舍计凡1897间。多次舍皇家旧宅为寺。

   广度僧尼。贞观初,已度三千,后为译经馆的开设,再度三千。慈恩寺建成后,度僧三百人。

   大作法事。“京城及天下诸州寺观僧尼道士”,规定每年正月七月,转经行道七日七夜。玄奘回国,李世民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自朱雀门起,“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列道两旁,瞻仰而立”。

  而今闻名世界的法门寺文化,与唐太宗有密切的关系。是他当初为法门寺修寺建塔,度僧八十人,确定了第一届主持惠业。据《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记载: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批 准向信众开示法门寺珍藏的佛骨舍利,开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迎送佛骨、再再轰动全 国的重大佛事活动的序幕,推动了佛教在唐代的大发展。

 33-2

  乐山大佛与弥勒佛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若干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 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 国 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 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 战 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33-3

  弥勒佛与弥赛亚信仰

   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东方,弥勒佛与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 度,而是指伊 朗,乃至罗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 救 世主的信 仰。耶稣宗 教里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弥赛亚,反映了被 压 迫民 族对自 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 仰,和世界范 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 仰就是世界救 世主信 仰的一个组成部分。

   弥勒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 世主,这里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范围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 仰的根源。所以说,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

   中国民间保留有一个弥勒的造型,一尊笑哈哈佛像,在身体周围有十八个小孩子玩耍,各具形态,称为十八子弥勒。而十八子,合成一个“李”字,即预言“弥勒佛和李家有关。”这个传说伴随着弥勒佛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

  未来弥勒佛成为东方等待的神。弥勒,在梵文里面叫Maitreya,巴利文里面叫Metteya。弥勒是音译,意译叫“慈氏菩萨”。

  西方等待的神叫“弥赛亚”,英译文Messiah,是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出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意思是“受膏的”。希腊文把它翻成 christos,“受膏的”,由此引出“基 督”(Christ)。“弥赛亚”与“基 督”基本上意义相同。

  吐火罗语中的弥勒就是希伯来语当中的弥赛亚。同一个词,只不过在西方要读弥赛亚,而在我们这边就念弥勒,这样类似的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见。可见,东西方人苦苦等待神的回来,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倘若如此,这场涉及整个人类的大 救 度将超越一切人类的文化与宗 教,是神在兑现自己的承诺。

    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 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 最早得到中 国 民众信仰的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描写和弥勒会见的故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信仰在汉代,很快得到了中国信徒的认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弥勒净土。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他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所在。

    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 势显赫的女性,如 吕后,慈禧,可都不是皇 帝。而武则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怎么能当皇 帝呢?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 弥勒佛 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 帝的理论基础。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佛 教信 徒的主要部分。

34.五代和十国——短暂的割据时期

  主要历史:

  繁华盛唐在给后世留下了辉煌璀璨的文化后,也告别了历史舞台。由于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唐朝土崩瓦解之后,国家進入了短暂的割据时期,后世史家称之为“五代和十国”时期。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到960年赵匡胤灭周建立宋,前后共存在了五十三年,更换了八姓十四个皇帝。

  所谓五代,是指在黄河流域地区相继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为了区别于先前已有的王朝,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所谓十国,是指在南方建立的、并与北方五个王朝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楚、南平以及在山西的北汉。十国当中有六个是在960年之后灭亡,最后被灭的北汉亡于979年。除此之外,在北方还有辽国和西夏。

 五代十国时期是个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时期,特别是五个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 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历史名城长安和洛阳都曾经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王朝。后来的残. 酷. 刑. 罚“凌迟”(即千 刀万剐)就是在五代时期出现的。相较北方五个王朝的混乱而言,南方诸 国却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社会稳定,经济继续发展。

  不过,这一时期印刷术的发展,以及文学上词的出现,都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不少亮色。

  因果关系: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五课中早就预言了五代灭 亡的命运:

  “五十年中 其数有八

    小人道长 生灵荼毒”

    这一课是预言大唐末年藩镇割 据演变来的五代大 乱。

    公元907年,军.阀朱温篡夺皇位,建立后梁,为中国带来黄金时代的大唐王朝,终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从朱温篡唐到赵匡胤于公元960年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间约有五十年的时间,故曰“五十年中”。

    在这“五十年中”,中原地区先后有朱温建立的后梁(907年-923年);李存勖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石敬瑭建立的后晋(936年- 946 年);刘知远建立的后汉(946年-979年)(后汉950年以后只局限在太原一带);郭威建立的后周(951年-960年)这5个短命王朝,故曰“五代”。

    “五代”共有8个姓氏(家 族)的人当上了皇帝:后梁皇帝姓朱;后唐就复杂了,李存勖是唐朝大 将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还有一个干儿子李嗣源,李存勖死于兵 变,全族被屠,李嗣源就当上了皇帝。李嗣源 死 后由他的儿子李从厚继承皇位。不久,李从厚的义兄李从珂起 兵 杀掉了李从厚,自己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虽然都姓李,可实质上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算下来后唐就有三个李姓家族的人当皇帝;后晋皇帝姓石;后汉皇帝姓刘;后周也复杂,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全家都被后汉皇帝所杀,郭威只得将柴荣收为养子,改姓为郭,后周实质上就是郭、柴二姓。这就恰好应了“其数有八”这句话。

    五代都是短命王朝,5个朝代加一起才53年(公元907到公元960年),很多大臣都是今日保这个皇上、明天保那位皇上,古时那种大臣忠心无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忠义都不再被人推崇了。比如后唐有个大臣叫冯道,可算后唐开国元老。石敬塘灭了后唐,冯道毫不畏惧,打了个包就投奔了后晋。不久契丹大军压境而来,攻入开封,擒了后晋皇帝,冯道又去归附契丹。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又归附了后汉,后来又归附后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五代的皇帝几乎全是昏 君,所以国运都不长。特别是石敬瑭为称帝向契丹国(辽国)割 让燕云十六州的土 地作为报酬,还称契丹皇帝为“父”,自称为“儿” ,人称“儿皇帝”;后汉的皇帝也要依靠契丹,称“侄皇帝”。故曰“小人道长”。

    五代大 乱,兵连祸结,其结果自然是“生灵荼毒”。

 

35. 宋朝——中国文化的又一辉煌时期

  德性尚色:

   宋朝赵匡胤以火德继承后周木德而称王,色尚赤。其弟赵匡义一统天下,以木德称王。

  主要历史:

  “五代”时的混乱仅仅持续了五十几年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 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起,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立国三百一十九年,比唐朝持续的时间略长,但其影响却远在唐朝之下。不过,这一时期,却是继唐朝之后,中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绘画、文学方面等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并与唐代文化共同影响着此后1000年的中国。

  史家通常将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1127年前的宋朝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朝为南宋。北宋基本完成了国 家的统一大业,并处在与辽国、西夏国和金国的对峙时期,而南宋则是偏安衰亡时期。南宋时期,尽管统.治者软弱无能,但由岳飞、文天祥等人演义的“忠烈”之歌却流芳千古,让后人明白了 “忠” 的真切内涵。

  关于宋朝建立的相关预言

   关于宋朝的建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预言《马前课》和唐朝李淳风等著的预言《推背图》中都早有所述。

  《马前课》的第六课写道:“惟天生水,顺天应人;刚中柔外,土乃生金。”我们不妨结合历史,解析这一课。

  历史上,赵匡胤于公元 960年黄袍加身,结束五代,建立大宋,而其弟赵匡义于公元979年一 统天下。公元961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根绝了兵变之源。大宋创立以来对前代各朝各国的皇帝、大臣均未大加 杀 戮,对平 民百 姓也能实行仁 政,修生养息,怀柔以安天下。平民百姓渴望的天下太平得以实现。古人云 “上天有好生之德”,“水性至柔”,故而首句为“惟天生水顺天应人”。天心民心皆大快。

  35-2

   几百年后的另一部预言《推背图》的第十五象和十六象也预见了赵匡胤出世,统 一天下,建立宋朝的史实。

   第十五象的图中画着一棵树,下站一人,手执扫帚,暗喻赵匡胤出来,扫清天下,建立宋朝。谶文是:“天有日月,地有山川,海内纷纷,父后子前。”意思是大自然井然有序,而人世间的五代十国却战 乱频繁。

  颂文是“战 争 中原迄未休,几人高枕卧金 戈。寰中自有真 天 子,扫尽群 妖见日头。”意思是五代十国以来,中原战 乱不休,人人枕 戈 待 旦,谁能高枕无忧。但终于有真 命天子赵匡胤出来,平 定了战 乱,并统一了天下。

  第十六象的图中画一人中间坐立,下面几人站立,另有一人为坐着的人打伞。暗喻赵匡胤称 帝,众臣参 拜。

  谶文是:“天生一水,姿禀圣武。顺天应人,无今无古。”意思是宋太祖赵匡胤是应天 运而生,而宋朝也是顺天 意而建立。颂文是:“纳士姓钱并姓李,其余相次朝天子。天将一统付真人,不杀. 人 民更全嗣。”前两句讲南唐后主李煜和吴越王钱俶投 降 宋朝,其它南方小 国也一一归 顺,朝 拜宋太 祖。第三句的真人指宋太祖,说他是真 命天子。第四句讲的是宋太 祖不 杀 降 臣。

*宋太 祖赵匡胤的身世和异象

  赵匡胤,是涿郡(今北京西南)人。927年生于洛阳。史书记载,说他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长大后,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赵匡胤曾学习骑 射,技艺在众人之上。一次试骑一匹顽劣之马时,他不用马鞍,当勒马冲到上城斜道时,头触门楣坠地。周围的人都以为他必 死 无疑,却不料赵匡胤起身追马,并骑上马背而毫发无损。众人皆以为奇。

  后汉初年,赵匡胤出外漫游时,在襄阳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告诉他,“北往则有遇矣”。此后不久,赵匡胤应募到周太 祖郭威帐下,并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周世宗时,因为屡立 战 功,被升为禁 军. 统 帅—殿前都点检。

    *宋朝的建立

  周世宗 死 后,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周恭帝。恭帝年幼,无法执掌 朝 政。

  960 年春,禁军. 统 帅赵匡胤,利用带兵 北 上抵 御辽国進 攻的时机,在今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 动了兵 变。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等授意将士将黄袍加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其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 军回师都城开封,夺取了后周政 权,定国 号为“宋”,史称“北宋”。史称赵匡胤为宋太祖。

  宋太 祖赵匡胤创立大宋,赵匡义一 统天下。大宋创立以来,对前代各朝各国的皇帝、大臣均未大加 杀 戮,对平 民百 姓也能实行仁政,修生养息,怀柔以安天下,平 民百 姓渴望的天 下太 平得以实现。

    但到了北宋末年时,皇帝昏 庸,对平 民的赋 税日益加重,早已不复宋朝初年太平景象。宋徽宗常常微服出宫,夜 宿娼门,还在宫中设小市场,宫女们扮成商贩卖酒卖茶,徽宗扮成乞丐挨门行乞,大家取乐,昏君心中早已不存大宋二百年家国,数千里锦绣河山。徽宗时大兴花石纲、生辰纲等这纲、那纲(纲就是民间向皇上进贡的财物)弄得民 不聊 生,反 抗四起,如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替 天 行道,即是小说反应民 间的例子。当时民 间出现了因为百 姓们无法忍受花石纲的搜 刮劫 掠而导致的方腊起. 义,徽宗命军队残.酷镇.压,而不是使用怀柔政策,可谓对内用刚(纲),「刚」字其实是一语双关。

    在军事上,宋朝从创立以来一直就力量薄弱。文职人员担任军 队统 帅,负责实际作 战的将领则是临时委派,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西元1004年辽国南征,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朝居然要向辽国每年进贡十万两白银,二十四万匹绸缎。西元 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宋朝与西夏几乎每战必败,只好每年向西夏缴纳绸缎十三万匹,白银五万两,茶叶二万斤。可谓对外用柔,宋朝内外政策可用「刚中柔外」来形容。

    《马前课》的第六课「土乃生金」代指金与元的崛起,按五行学说金克木,宋朝属木,那么土所生的金与元朝就是宋朝的克星。

   西元1120年,金、宋达成对辽国的夹击密 约。在金、宋夹击下,辽国灭 亡。西元1125年,金灭辽后对宋发 动攻 击,西元1126年,北宋灭亡,金军把宋徽宗、宋钦宗全体皇族三千余人掳往金朝──这就是靖康之耻,在历史上被视为汉 民 族的奇耻大辱。唯一漏网的皇族康王赵构逃往临安(浙江杭州)建立南宋。

  宋高宗赵构从1127 年至1162年在位,共三十六年。在南宋政权建立初年,由于金兵的严 重威 胁,高宗任用声望极高的李纲为宰相,积极抗金;并支 持爱 国将 领宗泽率军北 伐,以图收复中 原和北宋失地;还一度支持岳飞的抗金斗争。那时,河北、河东的军 民纷纷组 织义 军抗 敌,多的几万人,少的也有上万人。

  后来,倾向于偏安的高宗撤换了李纲,并听信奸 臣秦桧的唆使,与金朝和 谈,使岳飞收复中原的大业功败垂成。

 35-4

  辅助大臣:

  杨延昭、范仲淹、王安石、岳飞等

   精忠报国之岳飞流芳千古

  当南宋偏安于东南之地初期,高宗重用了那些主张抗金的大臣,并支持将领岳飞抗金、收复北方失地,以血“靖康之耻”。

  岳飞,字鹏举。史书记载岳母为了让岳飞记住忠心报效国家,便在岳飞的背上刻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

  岳飞真是不负所望,在南宋弱军残兵的时势之下,他组织一支所向无敌的岳家军。这军 队不但能与金兵抗衡,而更大有收复北宋所失的全部省县之势。他曾经以五百骑兵打败敌兵十万,令金人闻风丧胆,当时有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主要的战功有:1128年,在泛水关大败金兵。1129年,打败游寇张用、李成,又在广德打败金兵。1130年,败金兵,光复健康,因功升官。1134年,光复襄阳六郡,移驻鄂州。1135年,剿平洞庭湖之乱,因功升开国公。1136年,大破齐兵。1140年,在郾城破兀术拐子马。在朱仙镇又大败金兵(金龙蛟尾阵)。

  岳家军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岳飞一方面统兵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由此得到了百 姓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十分关心士兵。士卒有疾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诸将远戍,岳飞负责照顾他们的家人;对于战死的,岳飞为之泪下,并抚育其孤儿,或者是帮他们的儿女完婚。凡是朝廷有犒赏,岳飞都给了军吏,一点也未曾留给自己。

  岳飞一心挂念宋氏王朝的安危,有人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后来,主张和议的宰相秦桧私通金人兀术,要害死岳飞。为了构陷岳飞,他在高宗面前進谗言,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父子召回国都。使者一到,岳飞笑着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岳飞在接到十二道金牌回归时,有一个叫道月的禅师劝他不要回去临安。但忠义的岳飞为表明自己的忠心,没听道月禅师的劝告,仍随锦衣卫回归临安。道月只好留下一首诗送给岳飞:“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深涛。”

  岳飞被押回临安,开始时,秦桧命令何铸审理,岳飞撕裂衣服把背上“精忠报国”四大字给何铸看。何铸被他的精诚所感动,知道他是无辜的,于是回去把详情告诉秦桧。然而秦桧却另外叫一个忌恨岳飞的人审理岳飞的冤案。此人假公济私,极尽诬陷之能事,然而还是找不到证据。

  当时岳飞被关的狱 中有个亭子就叫风波亭。岳飞知道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是自己想扶起天数已尽的宋朝就扶得起来的,于是在狱中仍处之泰然,不忧不惧。

  最后秦桧以一手书小纸,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杀 害了忠良父子!岳飞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九岁,家无余财,当全国军民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个个顿足号呼,悲痛不止。

 害死岳飞后的秦桧,十分忌恨道月禅师,便指使侍卫长何立到金山寺逮捕他。当时道月正在讲经说法,何立静悄悄的在旁伺机而动。想不到道月禅师口占一偈:“吾年四十九,是非日日有;不为自家事,只为多开口。何立从东来,我从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随后,坐化而去。

  不过,善恶有报是天理,害死岳飞的秦桧遭到了应有的报应。他恶梦频发,失魂落魄,并把自己舌头嚼得脓烂,流血不止而死。其妻子王氏亦死于非命,舌头拖出二三寸长。不久,高宗也驾崩。

  孝宗即位后,为表彰岳飞的忠义,下令重修岳庙,将其修得金碧辉煌,并在岳飞坟前铸造了跪着的秦桧、王氏、万俟、张俊四个奸人的形象。有人在坟上题了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大殿正中,赫然四个大字“精忠报国”闪闪发亮。

  35-5

  因果关系:

  赵匡胤——是赤龙转世。赵匡胤“杯酒释兵 权”根绝了兵 变之源。大宋创立以来赵匡胤对前代各朝各国的皇帝、大臣均未大加 杀 戮,对平民百姓也能实行仁政,修生养息,怀柔以安天下。平民百姓渴望的天下太平得以实现。因此宋朝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赵匡义——是青龙转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传位给弟弟赵匡义,赵匡义却背盟灭侄,伤残天理,赵匡义继帝位后,逼 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 病身亡。因此有金国人来争占中原,转取江山,拘禁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惩其咎。赵匡义的子孙后代康王赵构逃到南京建立南宋后,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 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赵构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斧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宋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

  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转世(故名飞,字鹏举),也是汉朝白虎星韩信、宋朝杨六郎杨延昭转世(共同点是战功显赫,却遭 陷 害),也是三国时张飞转世(共同点是文武双全,书法家)。

   白虎星在天庭是大将之星,专司平定天下之职。白虎星能文能武,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又有横枪跨马,扫平天下之功。古时,虎是中国人仅次于龙的图腾,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说某将军勇猛,说是白虎星下凡,在旧小说里,说韩信、薛仁贵、杨六郎、岳飞都是白虎星转世。古人的门堂前,均喜挂一幅白虎图。

  

  35-6

   北宋邵雍及其预言《梅花诗》对宋朝的预言

  北宋中期时的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时人曾赞叹他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有个故事讲,邵雍看见飞鸟的异常就预知了国家的兴衰。邵雍与客人散步洛阳天津桥,闻杜鹃声,惨然不乐。客人问他原因,邵雍说:“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后来不出5年,南方人王安石为相,变法失败,使国家遭受许多磨难,许多人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想辞职而去......

  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言,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晦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人,是不易弄懂的。

   在讲述以后的历史时,我们将结合《马前课》、《推背图》、《梅花诗》以及其它预言,来阐明“历史只不过是沿着定数演化”而已这个至简至易的道理。

   走向灭亡的北宋

  *《推背图》和《梅花诗》中关于北宋灭亡的预言

   唐朝的《推背图》中第二十一象预言了北宋的灭亡。该象的图中前面两个人身穿皇袍,后面一个金人,隐喻宋徽宗和宋钦宗被 俘押向北的情形。谶文是: “空厥宫中,雪深三尺。吁嗟元首,南辕北辙。”意思是指宋朝京城被攻下,宫殿被洗劫一空。而皇帝,本应该住在宫中,现在却南辕北辙的被押往北方。

  颂文是:“妖气未清不康宁,北扫烽烟望帝京。异国立朝终国位,卜世三六又南行。”前两句讲的是奸臣蔡京父子使北宋不得安宁,终于被金人攻破京城。后两句讲金人扶持张邦昌在北方建立楚国,北宋十六年后灭亡。“南行”指南宋建立。

  《梅花诗》的第一节是:“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首句“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荡荡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敞开了。多少人来到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然而,这两句诗具体又是指什么呢?这里一下子还看不清楚,在以后解完全诗后,才能真相大白。不过,从这第一句就可以看出邵雍身手不凡,立意高远,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未来要发生的事件而已,而是要告诫人们这历史纷扰中的最终主题。

  后两句则预言了北宋的灭亡。宋朝初年,太祖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遣散了打天下的功臣悍将之后,宋朝的将帅多由文人担任,而且朝廷采取了严格的防犯措施,这样导致宋军“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致使军力纤弱,无法消灭北方的辽国和西夏,只能采取防御措施。而北方的国土,“燕云十六州”一直被辽所占,因此说:“山河虽好非完璧。”

  本来北方金国的女真族是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时,曾经联合北宋,想一同推翻已近末势的辽国。昏庸的宋徽宗,不听忠臣的规劝,一意要结盟金国,并同意把每年進贡给辽国的贡品转给金国,不相信这定都“黄”龙府的大“金”国才是宋朝真正的“祸胎”。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宫妃、亲王、满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后来强大的金国掠为奴隶,使得半壁江山落于金国之手。正所谓“不信黄金是祸胎”。

36. 南宋的灭亡

  主要历史:

 南宋末年的天 灾

 业已走过的历史告诉人们,当一个王朝走向灭 亡时,往往会出现相当多的天 灾,这是上天对当 政者不修德政和行 恶者的警告。南宋王朝也不例外。由于南宋皇帝大多昏聩无能,所以从高宗开始,直至南宋灭亡,发生灾祸的频率逐年增加。比如疫病,宋高宗时约平均6年出现一次,到宋孝宗时则每2年一次,宋光宗每 2.5年一次,宋宁宗每2.4年一次,宋度宗、恭帝每年1次。我们以度宗和恭帝时期的灾 疫为例。

  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 疫,死 者不可胜数。这一时期元兵展开了灭亡宋朝的攻势,其主 力直奔临安,沿途宋军纷纷投降。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 领,城内居民纷纷四处逃窜,“民 患 疫 而 死 者不可胜计”,躲到城郊天宁寺的灾 民中也出现疫 情。由于居住得十分拥挤,疫情一旦出现就无法收拾,“死 者尤众”。

  德佑二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三月,元人進入临安府,小皇帝恭帝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全太后及太皇大后谢道清也先后被解往大都。在数月围困之后,临安府一片混乱,乌烟瘴气。闰三月时,天气稍有点炎热,疫病大作,“城中疫气蒸蒸,人之病 死 者不可以数计”。国家已经破亡,而疫病再次凶猛的降 临。

  36-2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 革方.案,表述政 治抱负, 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進士中的状元。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進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 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 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進,直取临安。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抗.击元军。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未到目地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 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進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 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其被.关.押期间,许多人来劝 降,都被其拒绝。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 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志向。

  不久,文天祥被 杀 害,时年47岁。

  36-3

  南宋灭亡

  贾似道虽然被杀.死,但此时的南宋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1275年10月,元兵分三路挺進临安。次年正月,南宋终于向元军统.师伯颜献上传国玺,宣布向元朝投.降,要求成为元朝的一个藩属小国。元军不愿受.降,于三月攻入临安,宋恭帝赵显、全太后以及众官僚和太学生被俘,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宋恭帝赵显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后来入寺为僧。

    南宋都城临安被攻.陷后,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曾立赵昺端宗,后又立赵昰为帝。

  公元1279年,宋军残部在战 败后穷途末路。因不愿被 俘,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大将张世杰保护着杨太妃企图逃脱,结果,被一场突来的飓风淹没在大海。南宋王朝在历史的舞台上彻底谢幕了。但由岳飞、文天祥等人演义的忠义之歌却流芳千古。

    36-4

  因果关系:

  历史记载,南宋疫.病较多发生在以临安府为中心的两浙地区。而该地区正是皇帝及其重臣们居住的所在。上天降下如此多的灾.祸,必定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失德的事情。

  《梅花诗》中关于南宋灭亡的预言

  《梅花诗》的第二节是:“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到了南宋,皇帝更是昏.庸无能,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终日沉浸于声.色歌舞之中。而且,整个民风都是颓迷不振,从上到下迷醉在情.色.欢.爱之中,不思奋发图强。宋词万首,多以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而高昂振奋者很少。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儿上,依山傍湖,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沉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正当南宋王朝沉湎于醉梦中时,北方的成吉思汗,励精图治,一统蒙.古,并迅速扩张着自己的版.图。在灭亡了金国之后,大举入.侵南宋。“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宋朝在历经三百余年后(公元960 年至1279年)终于灭亡了。公元1276年,元兵入.侵临安,宋恭帝被 俘。“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宋朝最后灭亡时所上演的一幕最悲.壮的场面。

37. 元朝——扩大欧亚交往的统 一王朝

  德性尚色:

   忽必烈依照中原的传统,采用《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于1271年改国 号为大元,忽必烈为元世祖,乾属金,元朝以金德取代宋朝的木德(金克木),色尚白。

  主要历史:

  在南宋偏安于江南之际,北方的一支少数民 族蒙 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的势 力 开始强大,并逐渐统 一了漠北草原,随之建立了草原帝国“大蒙 古国”。新兴的蒙古国在强烈的扩 张欲 望驱使下,三次西征,横跨欧亚大陆,甚至打到了今天的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一带,令欧洲也为之震动。其后,回师的蒙 古军队在大汗忽必烈的率领下,南下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和南宋,并在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大兴)。中华历史大舞台在宋朝拉上帷幕后,再度出现了一个王朝统治的格局,继续上演着似曾相识的一幕幕悲喜剧。

  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在一些史学家们看来是未开化的蛮族,但事实上,它继承并发展了历代中原王朝的传统,对中国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史书记载,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热心汉文化,并在继承大汗王位后,改革蒙古旧制,实行汉法,任用汉人,吸收了汉族文化中的有益之处。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元朝时得以继续发展,文学形式上以元曲著称,并与唐诗宋词比肩共同为后世所推崇;绘画艺术则在宋朝的基础上达到了又一颠峰时期。

  此外,由于蒙古三次西征,使东起太平洋,西到波罗地海,南临波斯湾,蒙古大汗的金牌可直达各地,以往阻塞不通的道路得以开辟,欧亚大陆的交往在元朝时進一步加强,可以说盛极一时。这种交往一方面体现在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书籍大量传入中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中国的火药和各种工艺技术、丝绸等商品大量進入欧洲。这种交往使东西方在科技等方面相互借鉴,進一步促進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交往,才有了最早系统的向欧洲介绍中国的一部书:《马可·波罗游记》。书中不仅介绍了元朝大都以及其它城市的风土人情,而且向欧洲人介绍了元朝丰富的物产、发达的工商业和交通、宗教、科技和各种完善的制 度,对欧洲的发展给予诸多的启示。

  不过,从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交往的增多,人种的混杂也逐渐增多。其产生的后果就是这些混杂人种的后代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根,也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37-2

  蒙 古的崛起和成吉思汗统 一蒙 古

  蒙 古的祖先是突厥族的一支,属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外 蒙古之东,以游牧为生,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南宋时部族林立,不相统属,但名义上均属于金。主要的部族有:乞颜、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为了掠夺财富,蒙古各部贵族之间经常進行残酷的战 争。

  乞颜部酋长也速该,是一位勇士,曾与塔塔儿作 战,一连俘 杀 了塔塔儿二个酋长,其中一个名叫铁木真兀格,恰在此时,也速该的妻子在家产子,新生儿“手握凝血如赤石”,也速该深以为奇,因此以铁木真之名为之命名,以纪念自己的武功。

  一次宴会上塔塔儿部有人偷偷的在也速该食物里放了 毒 药。也速该中 毒 而 亡。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 尽办法,渐渐把原先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拢起来,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由于铁木真兄弟能征善战,因此在与其它部落的争斗中不断取得胜利。

  铁木真没有忘记自己的杀 父仇人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没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颜襄约铁木真配合進攻塔塔儿部。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 仇的好机会,就和金兵一起夹击塔塔儿部,把塔塔儿部打得全军覆没,俘 获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辎重。

  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 斗,陆续消 灭了蒙古高原其它部落,统 一了漠北草原,从此就统称草原各部为蒙古。历史再一次验证了“胜者为王”这一道理。

  1206 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部族大会——忽里台大会,并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铁木真被推戴为“成吉思汗”。“成吉思”在蒙古语中,音是“ 大海的意思”,“汗”则代表伟大崇高,所以“成吉思汗”是“大海原的君主”,也就是“全世界的君主”之意。从这个尊号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非常崇拜这位英雄。铁木真后被尊为元太祖。在成吉思汗的统 治之下,蒙古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汗国。

  成吉思汗的对外扩 张

  铁木真在北方称汗之时,南面仍旧是金、夏、南宋等三国鼎立的局面。

  1211 年,成吉思汗决心大举進 攻金朝。他登上高山对天祈祷,说:“金朝皇帝 杀害我的祖先俺巴孩,请允许我报这个仇吧!”接着,他就选了三千名精锐骑兵南下。金将胡少虎带了三十万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过了两年,蒙古兵又打進居庸关,围攻金朝的中都燕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四个儿子分兵几路,在河北广大平原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不到五年,黄河以北尽为蒙古所有,金被迫迁都汴京,以黄河为界。

  就在成吉思汗准备继续南侵之际,发生了中亚西亚的花刺子模(在今里海东,咸海西)杀 害蒙古使者及商人之事。成吉思汗决定将攻击的矛头转向西方,而只派偏师去对付金国。

  1219 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二十万蒙古大 军攻 打花剌子模,占 领了花剌子模的都城。随后,成吉思汗率军继续向西攻打,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并進入东欧斡罗思(俄罗斯)境内,1223年歼 灭南俄联军八万人于迦勒迦河(喀尔科河)畔(乌克兰境内)。前锋一直打到现在的欧洲东部、伊朗北部以及印度的广大区域,于1224年带 兵回国。

  成吉思汗取得胜利后,开始分封土地。

   成吉思汗带兵西征的时候,曾经要西夏发 兵相助,西夏不但拒绝出 兵,而且和金朝结了同盟。成吉思汗回来以后就决心灭 掉西夏。1225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国,西夏兵 死 力相抗,其都城被蒙古军 队围攻达半年之久。在围攻西夏京城的最后时刻,成吉思汗得了重病,死于漠北,结束了他六十六岁的辉煌一生。临 终前,他提出了联宋灭金的战 略方针。不久,西夏皇帝投 降,西夏王朝在拓跋氏立国一百九十年(1038-1227)后灭 亡。

  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受流传的史料所限,我们对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伟大业绩还是知之甚少。不过,从留下的有限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之人。他统一了蒙古,发动了西征,使蒙古显赫一时。他还在蒙古地区建立分封制 度,颁布法典《大札撒》,而且命人创造了蒙古文字。其对外的扩张行为为后世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元朝时期东西方交往的扩大成为可能。或者可以这样说,历史在这个时期造就了成吉思汗,让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加强欧亚之间的交往。

   37-3

  忽必烈建立元朝

  当忽必烈听到蒙哥的死 讯时,为了争 夺汗位,与南宋暂时议和,撤 兵北归。于1260年三月在开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忽必烈改年号为至元,建都燕京,并仿照汉人预立皇太子的办法,确定了帝位继承人。

  元朝开 国后,一切政 治制度和国 家机 关组 织大半都沿袭辽、金的旧章。1272年又在燕京旧城的东北筑新城,建设宫殿衙署。命名首都为大都。此后,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来了。

  此外,他又依照中原的传统,采用《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忽必烈为元世祖。

  忽必烈的身世和文治武功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拖雷共有十一子,其中长子蒙哥、忽必烈及阿里不哥为同母兄弟。

  据说忽必烈容貌亦非同常人。关于忽必烈的容貌,我们可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略知一二。马可·波罗的记述如下:“大汗风度翩翩,看起来让人心生好感”,“不长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适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

   从才智上说,忽必烈也有其过人之处。他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立经陈纪,规模宏远。年轻时常和汉人接触,因而对中国历史文化颇有心得。尤其唐太宗更成为他崇拜的对象,并且延揽大批中原汉人去加以仿效。

  忽必烈的文治武功主要表现在:

   一、对外的武 力扩张。降服高丽,两次东征日本,四次南征安南,五次南征缅甸,对东海与南洋群岛用兵 等。

  二、开国建制。蒙古大帝国的完成以及元朝一切开 国规模与各项政 治制度,都是在元世祖的时候,所以元世祖属于元朝开国建制时期。由于受大臣姚枢的影响,元世祖相当仰慕汉人的文物教化,其延揽了大批包括窦默、许衡、刘秉忠、王文统、张文谦的汉儒,而订定出一套中国型的政治制度。包括:

  1.定年号与国号。由元世祖即位开平的元年,开始定年号为中 统元年。而国号则是采纳刘忠秉的建议,名为大元。过去历代都由当初封邑之名为国号,而其以易经中 “大哉乾元”的文义命名,也说明了蒙受统治者接受中国的文化传统后,竟以承继唐尧虞舜之绪而自居。2.建都邑,继续推行仿唐、宋制度建立的政治体系。3.隆祀典。4.制定文字。5.确定国教。蒙古在长期争 战之中受了宗教影响,深刻感到要完成政 治统 一必须尊重宗教。所以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对宗教采取放任的态度,而众多教派中以佛教的喇嘛教最受崇敬。忽必烈本人对于佛道尊崇有加。在他的提倡下,全国佛寺达到4.2万座。6.制定历法。7.制定行钞法。8.水利交通。9.完成站赤(驿站)制度。10.建立农社制度。

  三、平定叛 乱,加强对边 疆的管理。

   忽必烈统 治时期的经济繁荣

  忽必烈统 治时期采取的上述措施,有利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由于贯彻了重视农桑的政策,各地的农业生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粮食产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元世祖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盛于天下‘,关、陇、陕、洛出现了‘年谷丰衍,民庶康乐‘的景象。长江以南地 区产量更高,仅江浙一省的岁粮总数就占了全国岁粮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当时大半个中国,已遍植棉花。

  在商业方面,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元朝的大都被称为“汗八里”,当时不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到大都。在国内,西藏的喇嘛们每次往返均要运输许多货物,是宗教团体而兼有商队的性质;从东南沿海直航天津的海船也带来闽、广、江、浙的丝绸、瓷器和南洋的香料。大都城内流通的商品有粮食、茶、盐、酒、绸缎、珠宝等,也有单项商品集中经营的市场,如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驼骆市、珠子市等。商业行会的组织中,有“行老”负责业务上的内外事务。

  沿着运河和长江,一些旧有的商业城市更蓬勃发展起来,如杭州、平江、镇江、集庆(南京)、扬州等城市是比较著名的。

  此外,沿海城市有广州、泉州、福州、温州、庆元(宁波)、澉浦、上海等,其中除福州外,都是设有市舶司和提举司的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如泉州已成为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出口商品有瓷器、丝绸等,進口商品有丁香、豆蔻、胡椒、钻石、珠宝等。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曾提到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

  1270年(至元七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至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商税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共计四十五万锭。不到二十年,增长了十倍。商税的增长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

  可以说,在忽必烈统 治期间,元王朝实现了空前的统 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 家非常强盛。元朝的繁荣富庶我们同样可以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窥见一二。

  忽必烈做了二十年大汗,后统 治中国十五年,在位共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去世,享年八十岁,死 后庙号世祖。

  对忽必烈的评价

   从上述忽必烈的文治武功而言,可以说,忽必烈是蒙古继成吉思汗后一位最伟大的帝王,尤以其统治期间(1260——1294)为蒙古的鼎盛时期,对蒙古帝国而言是一个划时代的时间。从此,蒙古人控制东亚到西亚的局面,一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结束。而其领土则包括亚洲及欧洲东部,疆域之广,前古未有。

  《元史》对忽必烈的评价为:“其度量宏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对于这位伟大的皇帝忽必烈,身为外国人的马可·波罗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他的游记中,他写道:“忽必烈大汗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是“人类远祖亚当(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且认为“彼实有权被此名”。而在另一部外国人所著的《蒙古源流》中,对忽必烈的评价是“治理大国之众,平定四方之邦,四隅无苦,八方无挠,致天下井然,俾众庶均安康矣。”

  而波斯史家瓦撒夫(Wassaf)说:“自我国(波斯)境达于蒙古帝国之中心,有福皇帝公道可汗驻在此处。路程相距虽有一年之远,其丰功伟业传之于外,致达吾人所居之地,其制度法律,其智慧深沈锐敏,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据可信的证人,如著名商贾、博学旅人之言,皆优出迄今所见的伟人之上。”

  可见,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中国史家对忽必烈的评价可以相互验证,忽必烈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汗和皇帝。

  37-4

  辅助大臣:

  姚枢,窦默、许衡、刘秉忠、王文统、张文谦等汉儒

  因果关系:

  朝代不长久,文化永流传;一朝天人,一朝文化

  天朝上国中国的朝代换了一代又一代,能够留给后人亲身感受到的主要就是每个朝代的文化了,而且每个朝代的文化大多都不一样,确实令人称奇!

  唐朝——主要文化为唐诗——主要信仰为佛教

   宋朝——主要文化为宋词——主要信仰为儒教

   元朝——主要文化为元曲——主要信仰为藏传佛教喇嘛教

   明朝——主要文化为小说——主要信仰为道教

   清朝——主要文化为小说——主要信仰为藏传佛教

  文学

 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

  元曲,是元朝文学上的最高成就,与唐诗宋词可以比肩。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当时称为杂剧,在元代极为盛行。据统计,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八十多人,作品有五百多种,保存到现在的还有160多种。

  在至元、大德时期(1264年~1307年),出现的著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世称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是关汉卿《窦 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 女离 魂》等。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脍炙人口的名著。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史诗

  元朝除了为后世留下了杂剧、散曲和南戏(传奇)外,还留下了一些优秀的史诗。比如藏族民间说唱体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在元朝写就的。当时在全国广泛流传。还有《密勒日巴传》,作者署名是后藏疯 人海如嘎,成书约在13世纪后期,主要描写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此外,还有作者不可考的《元朝秘 史》(即《蒙 古秘 史》),不仅记录了蒙 古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的历史,而且也是诗歌、口碑、传说等民间口头文学的汇编,是一部蒙古民 族的史诗,也是蒙 古族的可考的第一部历史文献。

    37-5

  《推背图》和《梅花诗》中关于元朝建立的相关预言

  《推背图》第二十五象预言了元朝的建立及整个元朝的气 数。图中画一把铁斧,柄分十节,内涵十分浓缩;粗略的解释是:斧 头(铁),斧柄(木),暗指元太 祖叫铁木真;斧柄分十节意思是接下来元朝有十个皇帝。简简单单一幅图,就将一个朝代的大趋势刻画尽致。

  谶文是:“北帝南臣,一兀自立。离离河水,燕巢补。”“北帝南臣”预示着南朝(汉人)将向北方(胡 人)臣服。“离离河水”指元太祖称帝于离河。颂文是:“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须臾。北关锁钥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其中“子子孙孙五五宜”,“五五”为“十”是一个意思,指元朝历经十个皇帝而 亡。

  《梅花诗》第三节是: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天地相乘数一原”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原头,就是新朝代的气数来了。“忽逢甲子又兴元”的“忽”字隐涉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公元1264年(甲子年)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后又迁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国。元朝虽然因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而得以发展,但在忽必烈死 后,就马上陷入一片争权夺位的混乱之中了。在经历了从元世祖至元顺帝的十位皇帝后,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横跨欧亚的短命王朝,就走入了灭亡。若从公元1279年宋朝最后灭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 灭,也差不多八十八年,正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一句,也影 射了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 压 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 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

38. 元朝的灭亡

  主要历史:

  忽必烈之后的皇位之争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之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即位,是为成宗。他在位时间较后代其他皇帝都长,为十三年(1295年~1307年)。成宗死后,蒙古人对中国的统.治开始走向衰弱。在随后的26年中,元朝一共换了7个皇帝。成宗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由其侄子海山继承,这就是武宗。武宗在位四年多(1307年~1311年),后由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嗣位,即仁宗。仁宗在位九年多(1311年~1320年),死后,传位于儿子英宗。英宗统.治时期,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皇权之争与权臣派系之争非常激烈,政.局不稳。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一派权臣,勾结诸王亲贵,发动政.变,于上都之南三十里的南坡,刺.杀.英宗,史称“南坡之变”。他们拥立忽必烈孙、晋王也孙铁木耳为帝,是为泰定帝。

  而泰定帝死.后的五年之间,换了五个皇帝。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宗次子文宗图帖睦尔赶下台。文宗即位一年后,迫于形势,又让位于总领漠北军事的异母兄明宗和世瑓。明宗自一月即位于和宁之北,至八月,就被权臣燕铁木儿和文宗密.谋.害.死,文宗复位。他在位四年,死后,由文宗皇后与燕铁木儿等立明宗年仅七岁的次子为帝,即宁宗。他十月即位,十一月就死.了。燕铁木儿和文宗皇后又立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儿为帝,即元朝末代皇帝顺帝。他利用权臣之间的矛盾,维持了三十多年的统.治。

   38-2

  元朝末年的天灾和元朝的灭亡

  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是顺帝,在位35年(1333年至1368年)。因为他荒.淫无道,因此他在位期间是元朝历史上疫.病流行最多的时期,史书载有12次之多。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疫.病发生。疫.病在顺帝至正后期尤其集中,几乎到了每年都有一场疫.病的地步。

   至正十二年(1352年)以后,大疫一场连着一场爆发,社会秩序混乱。这年正月,翼州、保德州发生大疫。至夏天,龙兴发生大疫。至正十三年(1353 年),黄州、饶州大疫。十二月,大同路大疫,许多人得病.死.去,文书记载是“死.者大半”。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江西、湖广先是出现大饥. 荒,后是“民疫疠者甚众”。十月,京师先是大饥,“民有父子相食者”,疫.病又接踵而至。至正十六年春天,河南大疫流行。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菖州蒙阳县大疫。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汾州大疫。这时期中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府派军.队前去围剿,“两河被兵之民携老幼流入京师,重以饥疫,死. 者枕藉”。宦官朴不花雇人收.埋.尸.体,到至正二十年四月,累计掩.埋.了20余万人。这场京师大疫连续两年之久。

  至正十九年(1359 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这年二月,在金陵建立政.权的朱元璋派兵突然攻至杭州,杭州被迫关闭城门达三月之久。城门被围不久,城内粮食吃尽,由于四周交通被切断,粮食无法运入城内。“一城之人,饿.死.者十六七”。朱元璋兵退后,从吴淞江里来的运米船先后到达,人们眼看可以活命了,传.染.病却开始蔓延,死.亡.大半。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天,南方一些地区疫.病流传,其中绍兴路的山阴、会稽二县疫. 病最为严重。二年之后的春夏之交,绍兴路又一次出现大疫。

  元朝末年,统.治黑. 暗,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而顺帝对此不闻不问,继续行其荒.淫之事。政治的腐.败,军.费的无限扩张,皇帝、贵族和官.僚,只知享. 乐,欺.压百姓,各种矛盾已经发展到了激化的地步。尽管中国老百姓一向不过问政.治,但就如温州、台州老百姓的旗子所写的:“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就如《醉太平小令》所描述的:“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哭人,钞买钞,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于是,当积怨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喷发而出。元朝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中,以方国珍举兵最早,首先在浙江沿海袭击官船。此后白.莲.教成为反元的中心,以韩山童为首领,密.谋起.兵,后来因计划泄.露被.杀!韩山童.死.后,刘福通立其子韩林儿为帝,组成红巾军。另有自称红巾南派的徐寿辉、陈友谅、方国珍等人,以及不属于红巾的张世诚。

  朱元璋为后起之秀,他先依附郭子兴,待郭子兴.死.后,余将归朱元璋,兵势强盛,其后阳奉韩林儿为北方屏障,依序击败南方之陈友谅、张世诚、方国珍。大局已定,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是为明太祖,改元为‘洪武‘。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命将领徐达、常遇春北伐,第二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入主中原仅九十年。

38-3

  因果关系:

  同那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朝代一样,蒙.古人缔造的帝国和王朝的崩.溃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关于元朝灭亡的预言

  《推背图》第二十六象预言了元朝的灭亡。二十六象的图中画着一个僧人,后面跟着几个美.女。暗指元顺帝受僧人迷惑,妄信房.中.术,整天沉迷于女.色中。

  谶文是:“时无夜,年无米。花不飞,贼四起。”第一句指元顺帝与僧人整日淫.乐,不分昼夜,而庄稼却是年年欠收,百姓家里没有隔夜的粮食。老百姓没办法生活,只好四处为贼,但元顺帝却根本听不到这方面的消息。

  颂文是“鼎沸中原木木来,四方警报起边陔。房中自有长生术,莫怪都城澈夜开。”其中“木木”合起来是个林字,指红巾军所立的皇帝韩林儿。意思是说中原红巾军起,韩林儿已经逼近京城;四面八方都响起了警.报。而元顺帝却相信房.中有长生术,不分昼夜的在宫.闱中淫.乐。

 

  39.明朝——应运而兴的统一王朝

  德性尚色:

  明朝朱元璋以火德取代元朝的金德(火克金),色尚赤,朱元璋起兵时的队 伍叫红巾军,以红巾裹头。 “明”这个国号有传说指出是“三重火”,明是汉人王朝,汉朝是火德,称为炎汉,两重;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属火;又明字拆开是日月,日者阳之极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

   主要历史:

  曾经让欧洲人为之震惊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也走入了历史,留给人们的是淡淡的神往。回眸那些业已在历史大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兴衰大戏,我们不禁慨叹:难道上天早已为我们做好了安排?这种种的安排究竟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在思虑中,上天再次为我们拉开了又一幕绚烂的大戏,再次给懵懂的我们一个新的暗示。

  

  这幕被冠以“明朝”的绚烂大戏以1368年朱元璋建立新的王朝为开端,在经过三十年的治理后,明朝在成祖年间达到了全盛时期。明朝同样在文化科技领域为后世留下了令人称道的辉煌:郑和的七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修成;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的问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又书写了浓重的一笔;特别是《西游记》,通过描述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艰险,赴天竺(印度)取经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佛的庄严、神圣和伟大。还有对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经验总结的药典《本草纲目》。

  

   明朝从公元1368年建立,到1644年被清朝所灭,前后共经历十六个皇帝,立国二百七十六年。

  39-2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的身世和异象

  朱元璋祖籍南京,《明史》上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刚刚怀孕时,梦见神仙授药一丸,放到手掌中放出光芒。于是,陈氏将药丸吃下,睡觉时口 中仍然留有香气。到生产那一天夜里,数次出现红光,邻居家还以为是着火了,奔走相救。

  据说朱元璋从小长相就很奇异。黑黑的脸,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脸型活像一个横摆的立体山字。长大后,更是“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朱元璋十七岁时,也就是1344年,当地发生了旱 灾和蝗 灾,随后是大 瘟疫。他的父母兄长相继病死。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没有棺椁下葬。朱元璋孤独无所依靠,便到当地的皇觉寺出家为僧。此后,他被住持打发出外云游度荒。朱元璋一顶破笠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出门做了游方僧。游方,即化缘,社会上称为叫化。几年中,朱元璋走遍了淮西,增长了许多见识。

  二十一岁时,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这时,因为元朝朝 政腐败,天下已大乱,聚众起 义者众多。而这时的濠州已在红 巾军的占领之下,为首的是郭子兴。朱元璋十分犹豫,不知是否该去投奔,于是求助于占卜。占卜的结果是逃走或避祸都不吉利,而参加义军却“不妨”。

  公元1356年,朱元璋投入郭子兴的门下,加入反 抗元朝的行列。因为他体格好、记性佳,再加上遇事小心、敢做敢为,因此打仗时常得到胜利。更为难得的是,朱元璋得到战利品时不会私藏,获得赏赐也推说是战友的功劳,所以不仅得到同僚的敬重,郭子兴更是视他如左右手,什么事都与他商量,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

  得到重用的朱元璋回乡招募人马,他少年时的伙伴徐达等参了军,并在其后辅佐他成其功业。

  不久,郭子兴战死。郭子兴死 后,朱元璋接收了他的势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他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他采用元池州学正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任用刘基(刘伯温)、宋濂等儒士。在农业生产上他开始设置营田司。又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及时开垦,以收地利”,保证军粮供应,恢复社 会生产。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治军严明,每到一地必申诫部下不可扰民,所以他的军 队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的欢迎。

 39-3

  明朝的建立和统 一全国

  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 伐军和南征军势如破竹,天下的统一指日可待。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朱元璋于当年登基称帝,定都应天(南京市),国号明,定年号为洪武,史称明太祖。其后一直沿用“洪武”这个年号。自此之后的明清两朝的皇帝均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年号往往可以代表某一皇帝,如朱元璋又称为“洪武帝”。而取国号大明是军师刘基的注意,他折衷了创立明朝的两股势 力的意愿:对于红巾军而言,他们信奉明教,其首领韩林儿曾称小明王;对于士大夫而言,明是光明,是日和月,明朝取代元朝是以明克暗。

  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后,继续着他统 一全国的步伐。在南方,明军在平定了福建、广东和四川的的割据势力后,于1382年攻下大理,平定了云南。至此,南方基本趋于统一。

   与此同时,北 伐军也不断取得胜利。而此时元朝的皇帝顺帝沉迷于声 色淫佚之中,不理朝政。1368年8月,明军攻入大都,从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 以来统治了中国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灭 亡。虽然逃 亡后的元顺帝之子在塞外和林一带建立起了北元,但已经不成为气候,在1387年归降了明朝。朱元璋至此 完全统 一了全国。

  勤 政 爱 民但却多疑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帝。虽然他识字不多,但却勤奋好学,爱读史书,所写诗文和散文都有着独特之处,其所写公文也多用口语,洪武三年为了建立户帖制度下的一道圣旨是这样写的:“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们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因此,在明朝,口语公文成为一大特色。

  或许正是由于明 太祖出生微贱,深知人民生活的困苦,下诏说:“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勉之。”因此对贪 官污 吏 严惩不怠,整顿元朝末年以来腐 败的政 治风气。此外,他下令严禁宦官干预政 事,并且防制外 戚专 权。同时提倡奖励人民上 书建议施政的措施。

  在恢复经济方面,太 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奖励垦荒、水为己业的政 策。同时,还下令户部统计浙江等地的富户,将其迁移到北方,土地关系因此得到了调整。

    另外,为平均老百姓田赋和差役的负担,明太 祖朱元璋下令一方面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编成赋役黄册;一方面根据全国田地清丈,编成鱼鳞图册。

  在文化方面,太祖下令广设学校,让贫寒子弟亦有书可读。明代学校分三类:中 央国子学、府(州)县学和市镇乡村民间社学。

  太 祖时期继续实行科举制 度,选拔人才。

  太 祖这种事事以民生为本的作法,很受百姓的推崇,他也可算是一位勤政爱民的贤君。

  但另一方面,朱元璋猜疑心很重,不信任他人,特别是对那些与他同生共 死 的功臣更是如此。因此,那些功臣能得到善终的几乎没有几人,受牵 连的有数万人。

  39-4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之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史》上说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在建文帝实施削藩后,他被迫起兵推 翻建文帝,并于1403年正式称帝,成为明朝第三代,也是卓有建树的皇帝,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作为最高的统 治者,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没有其父猜忌、偏信、武断的短处。他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注意守成,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進入了繁荣辉煌时期。

  朱棣称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继续实行削弱藩王实力的政策,强化中 央集 权体制。

  其二,加强边 境防御。为了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成祖逐渐把政 治、军 事中心由南方转向北方。1421年(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京,从而大大加强了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现今北京的故宫就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动工兴建的。

  其三,积极开展与周边其它国家的外交。

  而这一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

  郑和远航亚非各国,在政 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后,亚洲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

  郑和的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外交关系,中原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也很融洽,促進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政令也达到了外兴安岭内外、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区。

  其四,在经济上,成祖继续实行太 祖时期的经济政策。

  其五,在文化上,成祖在继承太 祖时的政策外,还提倡和奖掖文学艺术。1407年,囊括了前代关于政治、历史、伦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永乐大典》成书,自此之后的200年中,各种书籍和文章大量刊行,学术上出现了新的繁荣期。

  在明成祖的治理下,明朝進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永乐之治”。经济、文化趋向繁荣,中华文明進一步远播海外。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十分迅速。1419年(永乐十七年),明政府共征收棉布1206887匹。由此可见全国总产量之多。永乐、宣德年间是明代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这里人口约十万,洪武年间有官窑20座,宣德时发展到58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

  在矿冶业方面,从1403年(永乐元年)到1434年(宣德九年)的30年中,产量 从近120万斤增至830多万斤,上升七倍。此外,明初的造船业也居世界前列。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進了明初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商埠,比如济宁、淮安、扬州等。而南京的人口达到了近20万。

  对成祖的评价

  《明史》对成祖的评价是:“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应该说还是中肯的。

  39-5

  辅助大臣:

  刘伯温,徐达等

   明朝的预言家刘基刘伯温

  刘基 (1311-1375年),人称刘伯温,是明朝开国谋臣。相传中国三大民间预言之一的《烧饼歌》就是刘伯温作的。刘基二十二岁时進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 发监察御使失 职,受排挤回家隐居。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并最终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业。

  据《明史》记载,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么对付他们呢?于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 主篡 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 舰精兵,时时刻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不能两边作 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 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 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 灭元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最后朱元璋削平群雄,成就了王业,基本上是按照刘基开始的谋划实现的。“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明史》)刘基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不亚于姜子牙之于周武王,张良之于汉高祖,诸葛良之于刘备。他们即有才略以成开国之相,同时也都深明易理。古人深信改朝换代,自有天意。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 数已尽,明朝将兴。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顺乎天意吧。

  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刘基也是屡次力排众议,帮助朱元璋作正确选择。起初陈友谅势 力相当强大,攻 陷太平后意欲南下。朱元璋部下慌了手脚,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而刘基则怒目圆睁,闭口不言。朱元璋见状,便召刘基到后面商议。刘基说,“主张投 降或逃 跑的,可以杀掉。”朱元璋便问刘基有什么计策,刘基告诉太 祖说,陈友谅十分骄横,可以先诱 敌深入,然后用伏兵奇袭,必可取胜。朱元璋依刘基之见用兵,大获全胜。事后太祖要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

  刘基不仅有战略眼光,紧要关头也十分机智。朱元璋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 战时,双方一天之内交 战数十次。朱元璋亲自乘战船督战,刘基就站在他身边。忽然刘基要朱元璋离开战船,当君臣一行刚刚换到另一艘战 船上,还没来得及坐稳,原来的战 船便被敌人击碎。两军相持了好几天,刘基建议先占据湖口扼守,然后选择金木相克的日子出战。结果朱元璋终于取得了这一决定性胜利。这里刘基也充分运用了地形位置与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谋划战役。

   对于刘基的为人,《明史》中说,“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请设立军 卫法,又请肃正纪纲,人惮其严。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告老还乡了(太祖赐归)。刘基疾 恶如 仇,得罪了一些奸妄之人。胡惟庸是明 初的头号奸妄,刘基和大将徐达等都曾進言太 祖勿用其人,胡惟庸后来派人散 布谣言说刘基为自己选择了有王气的墓地,以图后荣。朱元璋虽然是个勤奋的君主,但 是心胸比不上唐太宗。于是明太祖剥 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被 诬陷后不得不到京城请 罪,太 祖没有太多责 罪,后来派人护送刘基返乡。据说当时刘基有病,胡惟庸派 人曾在刘基药中下 毒。

  回到家乡后,刘基告诉儿子:如今朝廷应当修德政,减少刑 法,可惜如今有胡惟庸当道,讲这些没用。将来胡惟庸败 亡之后,太祖会想起我,你要将我的意思奏给皇上。刘基还说:如果我的预言不准,才是天下人的福份啊。一个月后,刘基便死 了,终年六十五岁。后来胡惟庸成了宰相,做了许多坏事。直到多年后他逆 谋败 露,被 处 死。

  刘基用兵料事如神,却屡次为奸 佞所中,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姜子牙、诸葛亮、刘基,还是张良、李淳风,这些古代的著名谋士很讲究“知天命”,他们知道不可用其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和地位。

39-6

   明朝的预言《烧饼歌》

  作为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可否永 保 江山。他知道刘伯温是深明数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刘伯温询问有关将来的事情。朝代更替自有定数,天机更不可轻泄。但是朱元璋毕竟是帝王,不好推托,于是刘伯温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诗歌。据称刘伯温面君之时正赶上太祖吃烧饼,所以称之为《烧饼歌》。故 事是这样的: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晋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帝问曰:“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基答曰:“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

  这段文字用白话文简单讲就是有一天明太 祖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一口,忽听刘伯温求见。于是太 祖用碗扣住烧饼,待刘伯温進来,便叫他猜碗中是何物。而刘伯温十分准确的讲出是被皇帝吃过一口的烧饼。朱元璋十分佩服,便向刘伯温询问未来的事。

  历史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江 山是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为止的,此后便是满清王朝的天下。祟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 义 军攻陷北京,明思宗自 缢 而 死,明王朝宣告灭亡。而这个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钧)万历皇帝的孙子。很明显,刘基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是一句双关语,表面上是一句恭维话,说明朝江山将会传至千秋万代,实际上是明确预言:明朝的江山将会传到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为止。这里可以看到刘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问题,预言了未来。

  帝曰:“虽然,自古兴 亡原有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基曰:“泄 漏天机,臣 罪 非轻,陛下恕臣万 死,才敢冒奏。”帝即赐以免 死 金牌,基谢恩毕,奏曰:……

  就这样,刘基对以后的几百年作了预言,包括“土木之变”,“宦 官 乱 政”,“清 军入关”,“汉 人剃 法”,“康乾盛世”,直至清末及以后的事,这就是著名的烧饼歌的内容。

  39-7

  因果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为上帝的左金童转世。朱元璋重儒并不妨碍他对老子的喜爱,他于 1374年亲自注解《道德经》并作序。在序言中他详细记述了自己读《道德经》的过程。在精研了《道德经》的微言奥旨,且与诸儒之说进行了一番比较之后,他认定《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见《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序》)。洪武十七年(1384),因大道张三丰声名远播,太祖朱元璋下诏征张三丰入朝,不赴,遂下令张三丰弟子沈万三(元末时初仅温饱;后得张三丰炼金之法,富甲江南;曾以其财力资助过朱元璋打天下)与邱玄靖(武当弟子)再次请张三丰,亦不赴。

   刘伯温——为黄帝时期的容成转世,其师父为黄石公(赤松子),黄石公另外的一个弟子为张良。

   徐达——其师父为谷公(鬼谷子),鬼谷子的另外几个徒子徒孙为孙膑、尉缭、韩信等。

   永乐大帝朱棣——为玄天佑圣(真武)宗派转世,“应此杀 伐之运,而根心于道”。

   (《中国历代神仙通鉴》)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推崇真武,武当道教从兴隆走向鼎盛,武当山成了明朝全国最大的道场。

  原来,武当山还有一位传说古老的神灵,这就是真武大帝。说是黄帝时代有位北方之神叫玄武,托胎净乐国皇后,智勇双全,放弃王位,修炼于太和山,得玉清传授无极上道,白日飞升。玉皇封他为玄武。武当山因此而得名。宋真宗加封为真武帝君。

   张三丰于明朝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真武大帝)于天柱峰,并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会仙馆”。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此山异日必大兴”。后来,明太宗朱棣果然大修武当山,封武当山为五岳之首,曰“大岳”。

   明太宗朱棣入继大统,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多次派人寻访。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

    由此可见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后来朱棣责令尚书胡广限期把张三丰请来。张三丰为保全胡广,以免他受皇帝处罚,同意去见朱棣。张三丰忽然出现在殿前,并朗唱访道修丹之情一阕,”……驾云直上长朝殿,官家儿喜悦龙颜。俺欲代口口相传,恐违了玉皇命言。只待跨凤乘鸾上九天。”张三丰从容步下玉阶,一时卿云瑞彩,弥满朝廷,良久始散,三丰去矣。君臣惊叹,才开始相信有真仙。

   于是明太宗朱棣下诣在武当山专为张三丰建“遇真宫”,塑铜像供人朝拜,并派官员洒扫。至高无尚的皇帝为一名武当道士专门建庙礼奉,这在中国道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39-8

   关于明朝建立的预言

  唐朝的《推背图》和宋朝的《梅花诗》早已预言了明朝的建立。

  在《推背图》的第二十七象中,图中的预示十分明显,树上挂曲尺,即木字上加一个拐曲符号,是个“朱”字;图中画着的两个圆,分别指日和月,合在一起就是“明”。

  谶文是“惟且与月,下民之极。应 运而兴,其色日赤。”“惟且与月”暗含着明朝的国 号“明”字。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从小孤苦伶仃,讨过饭,放过牛,当过和尚,所以谶 文中称“下民之极”,但谁能想到和尚最后作了皇帝?古人相信天意,因此是“应运而兴”。“应运而兴,其色曰赤”由贱民应运而一举成就帝业, 其特征带有赤 色,“赤”就是“朱”,红 色,暗含朱元璋的名字。另外朱元璋起兵时的队 伍叫红 巾 军,以红巾裹头“其色日赤”。

  颂文是“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东岸上光明起,谈空说偈有真王。”“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依旧暗指“明朝”,同时还点明了地点“江东岸上”,后来的明太祖也的确出于濠州。下一句的“照四方”和“光明起”也都暗示明朝兴起。最明显的是最后一句“谈空说偈有真王”,“谈空说偈”是指和尚参悟禅理做功课。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尚里边会出真命天子。而朱元璋青年时,整整做了八年和尚,这早被八九百年前的李淳风看出来了。

  在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中,也预言了朱氏王 朝的兴 衰:“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前两句预言了明王朝的兴起,而后两句关于明王 朝衰 亡的预言我们稍后再分析。前文已经讲过,明太 祖朱元璋,出身贫贱,身为平民布衣,曾当过几年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 巾 军,因为骁勇善 战,从一个普通士 兵跃升为领袖,并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了。“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就写明了这段历史。

  39-9

  关于燕王称帝的预言

  明太祖朱元璋 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并着手削 藩以巩固自己的势 力。在铲 除了几个势 力较小的藩王后,将矛头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虽负抵御蒙古之重任,是举足轻重的藩王,但是这一次,即使装 疯都不能幸免被削藩之运。最后燕王朱棣起 兵打 败建文帝,攻占南京,作了皇帝。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当时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这也就是“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意思。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对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情做了如下的预言。图中画的是建文帝焚 毁皇宫。谶文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草头火脚”意思是燕王朱棣将有逼宫之举;“宫阙灰飞”指建文帝在朱棣進 攻下,将皇宫焚毁;后两句的意思隐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流落郊外做了和尚。颂文是 “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两句指朱棣成为皇帝之时,连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也向他献媚。后两句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为家。

  而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中的第三句“飞来燕子寻常事”也预言了这一史实。

  “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燕王得 天 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在明朝刘伯温的预言《烧饼歌》中自然也有着对该事件的预测。“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河山永乐平。”意思是说建文帝即位后,虽有文官的拥戴,但需防 备西 方(指燕王)的威 胁。永乐是朱棣夺 取皇位后所取的年号,暗指永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

40. 明朝的衰亡

  主要历史:

  明朝中期的衰败

  1424年,明成祖在第七次出塞亲征时,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五岁。仁宗和宣宗先后即位。他们遵循成祖旧制,尚能维持明朝表面的繁荣。特别在宣宗时期,任用贤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辅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昌盛。但是自成祖开始的宦官专权,吏治败坏,使明朝从1436年明英宗即位开始走向了衰落,不 仅农民起义频发,而且对外防 卫也危机四伏。

  *宦官专 权和吏治败坏的恶果

  明太祖时期,严禁内臣干 政。靖难之役,宦官多有军 功。朱棣认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司 法机 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但在英宗之前,皇帝都亲自视政,宦官还不敢擅权。但英宗之后,因为皇帝多昏庸无能,宦官便乘机弄权,开始插手内阁、司法等事务。

  到了成化年间,明朝又设立了西厂,后又设立内行厂,比东、西厂尤为酷 烈。正德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正德时,厂、卫合势,特务布满全国各地,连居于穷乡僻壤的人民也受其害。可以说,明代宦官专权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突出,为后世的专制体制再一次提供了强化专 制的范例。

  宦官在政 治上弄权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贪 污受 贿,搜括民财,巧取豪夺,勒索了大量财富,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之争,自宣宗以来更加激烈。吏 治已渐趋腐 败。

  宦官专权和吏治败坏使明朝开始走向衰败。

    关于“土木之变”的预言和英宗到世宗的统 治时期

  1435 年,宣宗死。次年,9岁的英宗(朱祁镇)登基,年号正统,太皇太后辅政,并委政于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这开创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明阁臣中只有位高望重的首辅(又叫首揆)才有票拟权,次辅、群辅只能参论而已。于是,为了谋当有权势的阁臣,特别是首辅,朝臣间展开明争暗斗。

  预言《推背图》和《烧饼歌》都对英宗时期发生的事件作了准确的预测。

  在《推背图》第三十象的图中画着一只老虎在乱石岗上,虎为兽中之王,暗指英宗时掌权的宦官王振,而石指宦官石亨。英宗在王振的引导下整日享 乐,导致英宗被蒙古也先俘虏;后英宗被放回,石亨又帮助英宗复位。这幅画隐喻了英宗被 俘和复 辟之事。

  谶文是“半圭半林,合则生变。石则有灵,生荣死贱。”“半圭半林”合起来指土木,暗指在土木堡事 变。“合则生变‘指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俘 虏。 “石则有灵,生荣死贱”指英宗被 俘后,景帝即位,但后来英宗被放回来,石亨发动宫廷政 变,使英宗复 辟。但石亨因为以功自傲,终被处以 极 刑。

  而明朝的《烧饼歌》预言道:“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这段话预言了英宗被 俘和复 辟之事。

  1457年正月,在宦官石亨等的帮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极。史称“南宫复辟”。英宗复位后,于谦遭到 杀 害。英宗从新做了皇帝后,并无善政。

  1464 年,英宗死,儿子宪宗即位,年号成化。宪宗在位期间,宠信宦官汪直。宪宗 死 后,孝宗即位,政治还算清明。孝宗死,武宗朱厚照即位,年号为正德。这几个皇帝常常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很少与大臣商议国事。而朝政基本由宦官操纵,为宦官擅权、厂卫横行提供了条件,先后出现了宦官头目王振、汪直、刘瑾专政的现象,形成了天下人“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怪事。这样政治日趋腐败,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的生活开始恶化。

  武宗无子,死 后由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

  40-2

  世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了宦官专权,但由于世宗醉心于学道成仙,同样不理朝政,出现了严嵩长达二十年的擅权时期。吏治同样腐败。嘉靖末年,严嵩失宠,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严嵩之子严世蕃,严世蕃被杀,严嵩也被革职。但这一时期,却出了一位留名青史的清官海瑞和抗倭英雄戚继光。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积极反对贪 污和奢 侈;禁馈赠,惩 贪 官,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审理积抑,昭雪了许多冤 狱。

  公元1566年,海瑞在京城做官时,曾批评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不理朝政。嘉靖皇帝大怒,命人去抓 捕海瑞,处以斩 刑。可是海瑞毫无畏惧,并已经准备好了棺材等皇帝赐 死。正在此紧要关头,宰相徐阶再三为海瑞求情,海瑞才免一 死。

  海瑞不仅为官清廉,生活也十分俭朴,清苦之行举朝第一。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七十四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死后仅余葛帏旧衣,赖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殓。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故海瑞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被百姓呼为“海青天”。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

  海瑞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榜样。

  抗倭英雄戚继光

  元末明初,日本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進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盛行。如1439年(正统四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 戮人民,烧毁房屋,“积骸如陵,流 血成川”。

  到了嘉靖时期,东南沿海一带的官僚、豪富地主与倭寇勾结,为患一方。此时,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牟平人,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来表达自己决心消除倭寇的志向。为了消灭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这支队 伍经过严格训练,勇敢善战,纪律严明,是抗倭斗 争中的主力。

  1561 年,倭寇几千人焚掠浙江台州一带,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继光率领精锐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扫除了浙东的倭寇。随后,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来。戚继光又奉命率戚家军入闽剿倭,连战皆捷。不久,戚继光和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一位英雄。

  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中兴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年号为隆庆。隆庆初年,高拱以东宫旧臣,受穆宗器重,与徐阶抗衡,终于取代徐阶。不久,高拱又被张居正取代。

   由于宦官专权,明朝特务横行,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增加,农民负担剧增,不仅出现了大量流民,而且激发了大量农民起义。

  另外,明中叶后,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

  1572年,穆宗死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为万历。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大权在握的首辅张居正开始了全面的改革,这就是万历新政。

  首先,集中精力整顿吏治。其次,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官、儒生必须“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空谈废业。第三,加强边防。第四,進行了经济改革,整顿赋役制度,又推广了“一条鞭法”。

  万历新政的经济改革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明朝的财政赤字消失,史书称“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这段时期是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几十年,又称“万历中兴”。

  从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记载看,当时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园艺等各方面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印刷业中已经使用铜铅活版,这比宋代的胶泥活版又進了一步。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全国各地有许多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促進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白银的广泛使用,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例证。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据估计,嘉、隆两朝,仅广东市舶司每年收取的关税和外商租地税,就达二百万银元。万历以来,出自西班牙的墨西哥鹰洋银币,已在闽、广通行。

  不过,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 死 后,一些不满改革的官员群起攻讦,抄没了张居正全部的家产,改革措施有所被破坏,但尚能维持中兴局面。

  万历二十年后,神宗怠于朝政,纵情声色,恣意挥霍,使中兴局面渐渐消失。同时,神宗信任宦官,使其到各省开矿,借此勒索。而此时日本丰臣秀吉侵犯朝鲜,明朝派兵数十万支援,相持七年,不能却敌,耗费了大量钱粮。神宗后期,政治更趋昏乱。

  40-3

  走向灭亡的明朝

  神宗死后,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但不久就被 毒 杀。弟弟熹宗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宠信宦官魏忠贤,使明朝在业已衰败的基础上,走向了灭亡。

  魏忠贤,原来是一个无赖,吃喝 嫖 赌倾家荡产,進京做了太监。他勾结熹宗的乳母容氏,升任总督东厂太监,并最终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并以“九千岁”自居。而熹宗对魏忠贤百般容让,在诏旨中与他平起平坐。

  在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初,东林党人大受重用,分据首辅和吏、兵、礼、都察院等部院长官,势盛一时。但1625年(天启五年),魏忠贤借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失陷广宁事,诬陷熊廷弼曾贿 赂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祈求减 罪,大兴冤 狱,不仅诏决熊廷弼,还将杨、左等人杖 毙 狱 中。一时,东林党人被 逮 杀殆尽。魏忠贤总揽内外大权,使明后期政治更加黑 暗腐 败。

  而这时农民的赋税越来越重。从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开始按亩加派“辽饷”。经过前后三次增额,至1620年(泰昌元年),每亩加派银增至九厘,一年得银520万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又有关税、盐课的加派及杂项的增收,三项共加额银239万余两。一些农民只得卖屋、卖田、卖牛,甚至典妻鬻子,弄得家破人亡。明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中。

  1627年,熹宗病 死,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思宗希望重振朝纲,不动声色的处死 了容氏,迫使魏忠贤自 尽,并铲除了阉党对朝政的干预。不过,此时风雨飘摇中的明朝给思宗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时间。

  思宗即位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国内农民起 义不断爆 发;另一方面,位于辽东的女真族开始崛起,并于崇祯九年,也就是1636年,由皇太极建立了与明朝抗衡的清朝。思宗徘徊在攘 外和安 内的两难选择中。

  明朝末年的天灾

  由于明朝后期统治更加腐 败黑 暗,社会生产力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以至水 灾、蝗 灾和瘟疫不断发生。从万历到崇祯,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1587年(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各县‘有以石为粮者‘。第二年,河南饥,“民相食”。1590年(万历十八年),湖北麻城死于瘟 疫和饥饿的有四万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有人指出:数年来灾害不断,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老百姓有的吃土,有的吃雁粪, “老弱填委沟壑,壮者辗转就食”。1639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都发生饥荒,河南“人相食”尤为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万历以后,各地不断爆 发农民起 义以及民 变、兵 变,预示着明王朝即将走向灭亡。

  40-4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 义

  1627年(天启七年),陕北澄县饥民在白水县人王二率领下,冲進县城,杀 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 义的风云很快就遍布陕北和陕中。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当时,李自成也参加了起义的队伍。李自成勇敢善战,在他的谋划下,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并攻下了明中都凤阳,斩留守官兵几千人,树起了“古元真龙皇帝”旗号,这引起了明王朝的极度恐慌。1636年,因为高迎祥被捕遇害,起 义陷入了低潮,李自成不得不率军长期转战于陕、川、鄂接境地带。此后,明朝政府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军 事围剿计划。一些起 义 军向明朝投 降。

  1640年冬,李自成乘明军主力入川追击张献忠,河南空虚之机,率部从郧阳地区出发,進入河南。当时河南连年旱、蝗、瘟疫,赤地千里,各地民变纷起。李自成一進入河南,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饥民参加,于是声势大振。李自成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 ”的斗争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到处传唱着“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藩邸及大家巨室粮数万石、金钱数十万赈济饥民。这时,河南各地的起 义军都先后接受了李自成的领导。群雄归附,势力日强。

  1642年冬,李自成進军湖广,夺取了襄阳,并進而攻占除武昌外湖北沿江州县。1643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并称‘新顺王‘,创立了新顺政权。新顺中央还设置上相、左辅、右弼等文职官员,其下有六政府(六部)等。新顺辖区还建立府、州、县各级地方政权。不久,李自成再攻入河南。

  1643 年八月,明军出关入豫,阻击李自成。九月,李自成大败官军,斩 杀 四万余级,获器仗辎重数十万件。十月,李自成乘胜攻破潼关,占领西安。 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铸永昌钱,造《甲申历》,進一步完备大顺中央政府机构。同时,开科取士。至此,大顺农民政 权正式成立。

  大顺军進京后,在西安建制的基础上,進一步加强了政 权建设。中央机构基本上因袭明朝,有的只改换名称。大顺政权右武轻文,规定“凡文官俱受权将军节制”,保证了农民军将领在政权中的核心作用。在北京期间,大顺政权又实行了考选举人的措施。

  随着农民军控制地区的扩大,大顺军建立的地方政 权也愈来愈多。占领北京前后,大顺军已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宁夏、青海、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建立了府、州、县各级政权。

  与此同时,张献忠于1644年十一月,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称成都为西京,造《通天历》,铸“大顺通宝”。

  40-5

  明朝的灭亡

  在农民起 义 军的步步進逼下,特别在大顺政权建立后,明思宗与大臣们不得不集中全力,加以应对,主要对策是出征、南迁和勤王。

  所谓出征,是由刚入阁的李建泰代帝出征,征讨李自成。不料军 队出发不久,就遭遇起 义 军。李建泰被 俘。

  所谓南迁,是把首都从北京迁到南京,以躲避起 义 军的锋芒。但该建议因为内阁中没有一个大臣全力支持,变成了议而不决,最后不了了之。

  所谓勤王,就是将驻扎在山海关 外的吴三桂所辖军 队调入关内,协助消 灭起 义军。但是这一决定意味着明朝要放弃宁远和山海关外大片土地,因而大臣们都借此推委不决。等到太原陷 落,京师危急时,崇祯下令征 调吴三桂保卫北京,但为时已经晚了:吴三桂赶到北京时,北京已于前一日陷 落了。

  走投无路的崇祯在1644年的十九日凌晨,来到煤山(景山),在一棵大树旁上吊自 杀。临 死 前他在衣服上写下遗诏:“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天上,不敢终于正寝。”明朝随着崇祯的死去 也土崩瓦解了。

    40-6

  因果关系:

  关于明朝灭亡的预言

  在唐朝预言《推背图》和明朝的《烧饼歌》中早已预言了最终将明朝推向深渊的两个人: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容氏。

  《推背图》第三十一象图中画有一男一女,男的暗指魏忠贤,女的暗指容氏。谶文是“当涂遗孽,秽 乱宫阙。一男一女,断送人国。”指魏忠贤和容氏秽 乱后宫,并把持朝政,断送了明朝的江山。颂文是“忠臣贤士尽沉论,天启其衷乱更纷。纵有胸怀能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意思是说魏忠贤和容氏当道,忠臣志士都被赶 尽杀 绝,天启年间后更是厉害。后来崇祯即位,将魏忠贤等或 杀 死,或流 放,但为时已经晚了。

  《烧饼歌》中则说“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八千女鬼”是一个“魏”字,指魏忠贤毁了大明天 下。

  历史的真实也是如此。

  唐朝的《推背图》第三十二象预言了明朝的灭亡。图中画一扇门,门中有马,一个“闯”字浮现眼前。

  谶文是:“马跳北阙,犬嗷西方;八九数尽日月无光。”闯王李自成灭明,“日月无光”指“明亡”(日月合在一起是明)。颂文是:“杨花落尽李花残,五色旗分自北来。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颂曰”四句诗预示着李自成坐不久(“李花残”),北方民 族终将取得天 下。“太息金陵王气尽”暗指汉人称帝的气数已尽。

  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第四句“开到李花春已非”也预言了明朝的灭亡。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 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 败,加上多 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 义 军功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景山上上 吊 自 尽,明朝灭亡,所谓“春已非”。

  明朝的《烧饼歌》对明朝的灭亡也做了预言。“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曰:“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其中“祖宗山上贝衣行”暗含崇祯的名字,“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暗含李自成的名字。“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指明朝末年的农民大 起 义,后一句暗指吴三桂。

  对于崇祯的下场,《烧饼歌》的预言是“奔走梅花上九重”,暗指崇祯在煤山上吊自 杀。

  从崇祯个人来讲,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而且也并不是一个残 暴的皇帝。他上演了一幕并非亡 国之君的亡 国悲 剧。这似乎说明,历史永远在按照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行着,人类永远只能顺天意而行。

41. 清朝的建立——三大盛世天朝之一(一)

  德性尚色:

   清皇太极早在关外就改族名女真为满 洲,改国号为清,意以三个水德来克掉明朝的三个火德。

  主要历史:

  恍惚间,人类历史在神之创世纪后,已走过了几千年,走过了半神文化时期,走过了辉煌灿烂的西周和秦皇汉武,走过了盛世大唐与璀璨两宋。在声名远播的元、明的余音中,中华历史又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清王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清王朝建立于17世纪前期,并在18世纪出现了康乾盛世,使中国的人口与疆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经济及文化上再次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一代明君康熙大帝亦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清朝 作者:心缘)

  康熙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 湾,北拒沙 俄,订《尼布楚条 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他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其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并开启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此后的乾隆皇帝将清朝带入了鼎盛时期,使清朝时中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但是在这个东方大国按照自己古老的文明运行方式运行之际,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开始与之发生了碰撞。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工业革 命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工业化成为发展趋势。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欧洲工业国家追逐的目标。而富裕且地大物博的中国更 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经历了正常通商的要求被拒绝后,西方国家开始采用武力叩开中国的大门。从1840年起,中国历史走入了近代史阶段,在与西方的交往中,经历着动荡和剧烈的变化。西方文明开始侵蚀古老的东方文明。1911年的革 命彻底摧 毁了这个王朝昔日的辉煌。

  1912年2月13日宣统帝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关于清朝祖先的神话

  很久以前,在东北的长白山有一潭,今人称作天池。池水十分清澈,加之四周高峰林立,风景非常秀美。一天,三位仙女来到池中洗澡。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妹叫佛古伦。洗完后,她们正准备披衣,突然一只喜鹊口衔红果放在佛古伦的衣服上。佛古伦看见后,爱不释手,不小心将红果吞如腹中,感而成孕。不久,佛古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生下来就能说话。没过多久,就已长大成人。佛古伦对儿子说:“你是奉天命来到人间,上天生你,就是命令你去平定乱国。”她还把自己的来历以及吞红果后怀孕生子等事情,告诉了儿子。接着给了儿子一只小船,让儿子顺流直下,而佛古伦则腾空而起,回归天国世界。

  佛古伦的儿子按照母亲的指示,乘着小船,来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来到岸上,折树枝为椅,独坐其上。当时在这个地方居住着三个部族首领,为了争得上峰,整日争斗。当佛古伦的儿子上岸时,正好被一个担水的人看见。担水人回去告诉了正在争斗的三个部族的人们,称自己在岸边看到一位奇人。人们立即停止了争斗,来到岸边观看,果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坐在那儿。人们非常惊奇,便询问他的来历。他说:“我是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上天生我就是来平定你们的纷乱的。”他又把母亲告诉他的话述说了一遍。人们非常高兴,抬着布库里雍顺回到住地,并推举他为国王。自此这个地方战乱平息,人们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号称满 洲,布库里雍顺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

  清朝入关前的发展

  *女真族的发展

  前面说过,清朝的祖先是布库里雍顺,初建 国为满 洲,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后被称为女真族。发展到元朝时,元政 府在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朝初年,女真族按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活动地区的不同,分为三大部: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或“东海女真”;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称“建州女真”。

  41-2

  雄才努尔哈赤统 一女真并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姓爱新觉罗氏。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其父祖 遗甲十三副起 兵。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他统一了建州女真。由于努尔哈赤“忠于大明”和“保塞有功”,明政府先后封他为指挥使、都督佥事和龙虎将 军。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同时,他还先后兼并了东海女真的许多部落,征服了散居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及 外兴安岭等地各部族。

  当女真各部基本统 一后,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建立起了新政权,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 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成为后世清朝军 队的主要建制。

   “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每牛录三百人,首领称“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统辖。每固山一旗,最初四旗为黄、白、红、蓝四色。以后另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余人。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个固山额真即八旗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他们既是军 事统 帅,又是各部的政 治首领。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

   努尔哈赤在统 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政权之后,势力强盛。于是,以报父仇为由,开始向明朝发起了進 攻。1618年,努尔哈赤起 兵攻占了抚顺等地。明朝急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在全国加派“辽饷”,调各地官 兵8.8万多人,于1619年二月分四路進 攻赫图阿拉。但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击溃了明军。 1621年,努尔哈赤陷沈阳,破辽阳,夺取了辽东七十余城。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围 攻山海关外重镇宁远(辽宁兴城),受到明参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努尔哈赤被炮火击 伤。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 死,后谥号“太祖”。

  《清史稿》对努尔哈赤的评价是:“天赐智勇,神武绝伦”,“用兵三十余年,建 国践祚”。

  41-3

  皇太极建立清朝及其统 治

  努尔哈赤死 后,儿子皇太极在其他几位阿哥的拥戴下继汗位。皇太极不但能文善武,智勇超群,战功卓著,而且十分善于收揽人心。早年,他辅佐努尔哈赤攻打辽西,屡屡取得战功。即汗位后,他大胆進行改革,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采取了一些安民措施。比如他下令满人和汉人的“讼狱差徭,务使均一”。他在重用一些满族八旗将领的同时,还注意任用汉族士大夫,因此有“贤明”之称。

  为了与明朝一争天下,他大胆对外用 兵。1629年,他下令避开蓟辽总督袁崇焕把守的宁远,从喜峰口越长城,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回兵驰援,败后金军于北京广渠门外。这时,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了袁崇焕,使明朝失去了一个抗金名将。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

  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在政 治制度上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仿明朝建制,设置六部和内三院等机构。在军 事编制上,除原有满洲八旗外又添置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合为二十四旗。此外,皇太极还彻底征服了蒙古各部和朝 鲜,统一了东北各地,为以后满族入关打下雄厚的基础。

  为了使满洲人避免重蹈前金灭国的覆辄,皇太极下诏令后世子孙千万不要“废骑射而效汉人”,并制定了官服和百姓常服。

  此后,皇太极又多次挥兵入关。1638年,他命多尔衮等越过长城,扰河北,下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攻下城池58座,掳获人口46万。1641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松山,被俘投 降。至此,除宁远孤城外,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尽失。

  当松山之役处在关键时刻之时,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病 逝,皇太极悲痛欲绝。海兰珠之 死 给皇太极在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自此,他身心崩溃,于1643年八月九日突然驾崩,终年五十二岁。死 后被尊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清史稿》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既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

  41-4

  少年天子顺治时期的清明统 治

  顺治帝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史书记载,说福临出生时,其母孝庄文皇后“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在生产之前,皇后梦见神人将孩子抱入怀中,说他 是统一天下之主。第二天,生产时,“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其生得是“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随着他的逐渐长大,福临更是聪明无比。他从 6岁时就酷爱读史书,并说“皇父自幼小读书,我也想要读书”。读书一目十行,不用先生讲解,能自悟其义。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皇太极的喜爱。

  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以及没有指定谁来继承大统,使皇位继承人的争 夺再次白热化。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最具有竞争力的皇位人选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两派势力均不肯让步的情况下,最终议定由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理朝 政,全权处理朝 廷军政大事。至此,福临即位,亲王辅政,年号为顺治。

  多尔衮死 后第二年,14岁的顺治正式亲政。作为顺治生母的孝庄皇太后继续精心辅佐儿子,并常常告诫他要继承祖宗之业,勤于政务。她教导儿子说治 国之本在于得 到民心,与民休息才能得到百 姓的爱戴和拥护。百 姓安居乐业,国 家才能繁荣昌盛。因此,选拔任用贤能之人十分重要。为此,她劝诫儿:“治 理国家必须亲近忠直 之臣,远斥奸恶小人;用人必须亲自选拔,处理政 务必须详细审慎又要坚决果断;赏罚必须公正平允;自己的衣食住行必须崇尚节俭,不可奢侈靡费;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要加强自身修养,临危不惧,喜怒不形于色;不要沉湎于游戏娱乐之中。”

  年少的顺治皇帝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其亲政的10年中,严于律己,勤于政 务,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他时常与臣下讨论政 务得失,遇到重大决 策必先商讨尽善,再行颁布。同时他采纳臣下意见,仿照古制设立起居注官,记载皇帝日常的一言一行,以传之后世。

  顺治能够体恤百 姓疾 苦。比如在重新修建乾清宫一事上,他接受大臣的建议,将工程钱粮都用在了赈济受 灾的百 姓身上。同时告诫诸王和大臣们今后的饮食和娱乐也要从俭,对于富户愿意出粮捐助百姓的,国家可以给予奖励。

  此外,顺治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 策,废除了前明万历时期增加的多余赋税。对于受 灾地区的赋税则予以免除。

  顺治时期,天下初定。虽然明朝并非为清朝所灭,而且清初沿袭明代制 度,翻译《洪武宝训》,由顺治帝写序后颁行天下,称要与天下共遵明朝的祖训。但毕竟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 权,引起了一些汉族,特别是江南地区汉族的反 抗。部份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部份豪绅则隐匿土地,逃避赋税,以此与清政 府对 抗。对此,顺治一方面派 兵将南方的叛 乱相继平息,一方面下诏对拖欠钱粮的人加以查处,并根据数量多寡,予以治 罪。

  顺治亲 政后,对佛学十分感兴趣,先后邀请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宫讲经。他曾说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来到寺中,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1658 年和1660年,顺治先后遭遇爱子之死 和爱妃之 亡,性情大变,对世事更加心灰意冷。1661年正月,顺治外出不幸染 病,几天后,在养心殿 病逝,终年24岁。在遗诏中,他要求实行火 化,行法事。顺治一生笃信佛法,死 后也依据佛家仪式火 化。顺治 死 后的庙号是“世祖”。

  《清史稿》对顺治的评价是:勤 政 爱 民,孜孜求治。

 

41-5

  

   辅助大臣:

  多尔衮等

  皇太极驾崩后,各派势力取得均衡,清朝内部基本趋于稳定。在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的辅政下,清军开始对明王朝发起了最后的進 攻。在收降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后,清军入关,并打败了闯王的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终于取代明朝统 一了天下。在这一过程中,多尔衮以其超凡的胆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定都北京后,由于福临年纪尚小,国家大事由摄政王多尔衮裁决。多尔衮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下令清军在進驻北京城时不要私闯民宅,严禁抢劫财物。此举受到了北京城的老百姓和原明朝官员的欢迎。

  同时,多尔衮在用人方面,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即“一概录用,宽大为治”的方针。对原明朝各衙门的官员一概录用;对明朝有罪的官员,罪无大小, 一律赦免。在这种用人政策之下,许多曾经与清为敌的原明朝文武官员都投到清政府为官,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贤良之才到清政 府任职。这既扩大了清政 府的影响, 也为清政 府在关内的立足和统 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多尔衮将豪格治罪,使其最终 死 于狱 中。豪格一方的势力被削弱。直到1651年福临亲政,才恢复其爵位,并立碑表彰其功绩。至此,多尔衮的势力空前。虽无皇帝之名,但却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很多大臣只知道有摄政王多尔衮,却不知道有皇帝。逐渐长大的福临虽然心怀不满,但却敢怒 而不敢言,只得让自己沉湎于游猎逸乐中。

  多尔衮是满人能统 一中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但一般认为他有「六大弊政」, 剃发 、 易服 、 圈地 、占房(侵占房舍)、 投充 (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 ),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逃人法。在多尔衮当权期间,还发生了“扬州十日”屠城事件。

  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因操劳过度,加之自己的亲弟弟多铎年纪轻轻就出天花而 死,身体日渐衰弱。1650年12月,多尔衮去边外狩猎,猝发疾病而 死。终年39岁。其短暂的一生为满族的兴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两个月后,顺治帝因多尔衮当年独断专行,并迫害 其兄豪格 ,及与其母孝庄皇太后的复杂关系,于顺治八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斩 其头骨,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这也是多尔衮应得的报应。

  41-6

  因果关系:

  满洲族缔造者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是天女佛古伦之子。在有了天和地之后,神造了人,又下凡来到人间帮助人类掌握生活的技能,教导人类以文娱形式丰富自己的生活;此后,神又为人类选择了统治者,并通过他们出生时昭显的神迹来告诉人们他们的降临。在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清王朝的缔造者爱新觉罗,同样为后人留下了关 于自己祖先的神话。

  「满洲」一词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名字「曼殊室利」。「满洲」(Manchu),亦即「曼殊」也就是「文殊」的意思。「满洲」则是音译的汉字。改定族名是非常重大的事,究竟皇太极为何会以「文殊」为族名?是否与菩萨乘愿而来有关?以目前的史料来看,只知道女真族在皇太极之前早有以「文殊」尊称族长的记载,但原因已不可考。作为佛祖的众弟子之首,文殊是智慧的守护神,其造像经常是手持宝剑或一本书端坐于狮子之上。在蒙古和西 藏的资料中,满族皇帝被认为是文殊菩萨转世,清朝皇帝、皇太后等经常被称为(老)佛爷。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清朝历代皇帝尊崇五台山,五台山的另一名字为“清凉山”,该名的第一个字与清朝名字相同。

  「国语」,现在中国称之为「普通话」。现在我们问一个外国人是否说中文,会问他「Do you speak Mandarin?」这个Mandarin,就是从Manchu来的,英文的正式翻译是「满洲的官方语言」。弄明白「满洲」的原意之后,就会知道 Mandarin其实应该译为「文殊菩萨的语言」!菩萨的语言怎么会普通呢?华人通行的这个语言一点也不普通。

  顺治皇帝——坚信自己前世是僧,是金轮王转世,号痴和尚;

  41-7

  关于清朝建立和发展的预言

  历史上诸多预言都对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進行了准确的预测。

  《马前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课》在第九课中预言了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九课的预言是:“水月有主,古月为君。十传绝统,相敬若宾。”“水月有主”就好像是一个字谜,“水”为“清”字的水字傍(三点水);“月”为“清”字右半边的“青”字的下半截;“主”字形就如“清”字右半边的“青”字的上半截。谜底为“清”字,清朝的国 号。“古月”合起来就是一个“胡”字,“胡”是古代对少 数民 族的统称。“古月为君”是指清朝是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 也确是东 北的满 族建立的。

  清朝入关以来共有十位皇帝,按其年号依次排列如下:顺治(1644年-1661年)、康熙(1662年-1722年)、雍正(1723年 -1735年)、乾隆(1736年-1796年)、嘉庆(1797年-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咸丰(1851年-1861年)、同治(1862年-1874年)、光绪(1875年-1908年)、宣统(1909年-1911年)。“十传”就是指这十位皇帝,“绝统”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是“宣统”。

  1912年2月13日宣统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正式落下了历史的帷幕。新的国 民政 府宣布优待清朝王室成员,允许退位的清帝依然住在皇宫里面,给其访 华的外 国 元 首待遇,而且全 国上下对满 族人 民也没有歧 视,宣布中 华民 国是汉、满、蒙、回、藏五 族共 和。故曰“相敬若宾”。

  《推背图》:唐朝《推背图》第三十三象预言了清朝入主中原。

  第三十三象图中画一大船,上插着八面旗帜,坐着一群人,从水上而来。一千多年前的李淳风,连清人的八 旗与八 旗 子 弟都预示到了。

 谶文是“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谶文的含义是:朝 代换了,来统 治中 原的人国号曰“清”,应了“黄河水清”。黄河是中华民 族的发祥地,黄河就代表着整个中原,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号顺治,又应了“气顺而治”。本来满 清是明朝的客人,现在清 兵入关,做了中国的皇帝,成了中国的主人,但汉人并没有变成客人,因为经过康熙大帝一生的武功文治,汉满已经逐渐融汇在一起,变成“主客不分”,满汉一家。清朝传位十一世,又应了“地支无子”,因为地支有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今少了其中的子,只剩下十一支,就暗示清朝君主十一位,包括入关前的皇太极。

  接着再看下面四句。清太祖努尔哈赤原据有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之地,也就是长白山一带,就应了“天长白瀑来”,即来自于长白山,自从五胡乱体,以至于北宋灭于辽,南宋灭于元,明朝又灭于清,则应了“胡人气不衰”。清圣祖康熙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削平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则应了“藩篱多撤去”。清人入主中原,汉人都要剃光前半部头发,象个小孩童一般,所以叫“稚子半可哀”。

  《梅花诗》:宋朝《梅花诗》第五首预言了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五首中预言道:“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 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胡儿骑马走长安”中“胡儿“指满族,这里指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吴三桂引清 兵入关,一统明末的残局,并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为大清帝国。“开辟中原海境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别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的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進行较大规模的与海外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海境宽”。

  “洪 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一个“洪 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 国起 义,象洪 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13年之 久,严重动 摇了清朝统 治。太平天 国被平息后(“乍平”),清朝内忧外患不断,革 命势 力不断崛起壮大,直到最后,武 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 华 民 国 军 政 府 都督,袁世凯 死 后又成为总 统,清王朝彻底灭 亡。所以,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武汉(“汉中”)看。

  《烧饼歌》:明朝刘伯温的《烧饼歌》对清朝建立的预言是“水浸月宫主上移”,此句暗示一个“清”字。左边三点水,右上角为“主”,右下角为“月”,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清字。

  在预言中,当刘伯温告诉明太祖大明江 山已经 灭 亡多时时,太祖十分吃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刘伯温的回答是:“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 血,倒置三元且听说。”

  “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几句,暗示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满”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右上角可视为“草字头”(艹),右下角的“两”又与“ 雨”字相近。预言有以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节”来扰乱人们的视听,其实暗示着一个“满”字。“春三月”正是清明时节,在此更指明了“清”字。而“王出头 ”,─方面是“王”上加一点,预示真“主”出现,一方面是指“清”字右上角的“主”字。综合起来看,这几句暗示满 清王朝入主中国。而清王朝强令汉人剃掉半个头,使人活象半个和 尚,不正使“路上行人一半憎”有了着落吗?至于“赤头童子皆流 血”意思更为明显,看来指那些不服剃发令的人惨 遭 杀 害 无疑。最后的“倒 置三元且听说”则复杂一些。“三元”即是“三才”──天、地、人。

  “倒置三元”,是说清王朝强令人们剃 头,一方面违背了天、地、人的常理,一方面指汉民族的抗 清斗 争。

  42. 清朝的康乾盛世——三大盛世天朝之一(二)

  主要历史:

  在业已走过的中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位旷世明君,比如西汉的武帝,唐代的太宗,宋朝的太祖。当历史走入清朝时,又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他引导着大清帝国摆脱了明清之际的混乱与动 荡,走向了和平与安定,为持续时间长达130余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清朝对中国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完成了国家统 一,而这一成就正是在康熙朝奠定的。后世史家在评价康熙帝的一生时,认为其“虽曰 守成,实同开创”,评价可谓公允。

 康熙帝的身世和异象

  康熙帝,名玄晔,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孝康章皇后。史书记载其“天表英俊,岳立声洪”。

  顺治帝临 终时,指定玄晔为皇位继承人。因当时的玄晔年仅8岁,顺治帝又指派了4名亲 信大臣辅政,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玄晔即位后,改元康熙,史称康熙帝。

  康熙8岁丧 父,10岁又丧 母。母亲重 病时,康熙“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 故后,他又昼夜守灵,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幼年的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

  康熙是个非常喜爱学习之人。康熙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他曾说自己“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为疲也。”康熙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 劳咯 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的身上流淌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康熙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与奋進,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教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42-2

  少年康熙计除鳌拜亲政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 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聪明的康熙以退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在对待鳌拜的处理上,再次显示了康熙的睿智。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朝局。

  康乾盛世的开启——康熙的宽仁之治

  康熙亲政后,清朝内部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但是,国内形势仍然十分险恶。南方的三藩割据,西北噶尔丹的反 叛,台湾郑氏的割据等等,都摆在康熙的面前。深谋远虑的康熙凭着自己超凡的胆略,在良臣的辅佐下,开创了盛世王朝。

  在治国之本上,康熙选择了儒家思想。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信奉儒家思想的康熙因受祖母的影响,对佛家思想亦有所研究。每当天下发生灾祸,康熙常常视为对当 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发生地 震,康熙下诏说:“朕躬不德,政 治未协,致兹地 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洁。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诏说,这都是由于自己缺少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 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 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 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清朝官僚政 治制度。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清朝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征,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从此,清朝官 僚政 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 治运作的规范化。

  在用人方面,康熙任人唯贤,任用了一大批敢于直言的清官。康熙在用人方面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说:“尧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业业,不敢谓己治已安。汉文帝亦古之贤王,贾谊犹指陈得失,直言切谏。今但云主圣臣贤,政 治无阙,岂国家果无一事可言耶?”他要求大臣们尽心职业,视国事如家事。

  在经济上,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 “圈田令”,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其四,改 革赋役制度。

  此外,康熙还重视兴修水利,大力修治黄河,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 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

  在军 事上,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以德服人的统 一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国家的统 一,康熙在缜密谋划之后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 约;武 力平定割据台 湾的郑氏家族,使台 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

  在文化上,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在康熙倡导之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九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题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还策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

  在对边 疆少数民 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 疆少数民 族对中 央政 府的向心力。比如土尔扈特蒙古虽然受到沙 皇俄 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 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贡。

  在西 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 赖政策外,还派 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 藏,击 败了占 据西 藏的准噶尔叛 军。此后,清政 府分 兵驻 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42-3

  *康熙之治下的繁荣

  康熙在位六十年,其文治武功都无与伦比,并开启了康乾盛世,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经过其治理,到康熙中叶以后,清朝社会就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足。时人称,“士敦诗礼,民安耕凿,萑苻夜息,桁杨昼静,行旅歌于途,商贾嬉于市。即梯山航海,沐日浴月之乡,欣欣蒸蒸,无远弗及”(《清圣祖实录》卷300,跋)。各个地方志的记载是“颇多开熟,村烟相接,鸡犬相闻”,“环河洛间无旷土,无游民”。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显然与康熙帝密不可分。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 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 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 (银)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另一方面,雄才大略的康熙平定了国内的叛 乱,将台 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康熙卓绝的武功主要体现在:

  平定三藩: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朝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 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 动叛 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变 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叛 乱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帝力排众议,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在康熙运筹帷幄的指挥下,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進 攻下,被迫投 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 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 杀。云贵悉平。

  此次平 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收复台湾: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 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年,郑经 死 后,其部将冯锡范等 杀 死 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

  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進取澎湖、台湾”。

  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進攻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不久,郑克塽派人前来乞降,清军進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 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 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平定准噶尔叛 乱: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特别到噶尔丹为汗时期,势力更加强大。他不仅统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为了实现割 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 俄勾结起来,于1688年春,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進 攻。在清政 府的帮 助下,噶尔丹暂时退 兵。

  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万多骑兵,向内蒙古大举進 攻。

   康熙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边疆,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亲征,打败了叛军。最后,噶尔丹走投无路,染 病 死 去。

  噶尔丹叛 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 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 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 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此后,清政府又先后平息了噶尔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 乱,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 乱和准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的叛 乱。并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青海办事大臣,分蒙古族为二十九旗,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劣谟大臣、都统等,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 治。

  平定准噶尔叛 乱,突显了康熙卓越的军 事才能,是其武功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

  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 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 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 了有力的军 事行动。

  俄国因内外问题一时无力在东方大规模用 兵,遂希望议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订立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和近现代欧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 约。根据条 约,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直达于海的外兴安岭为中 俄 边 界,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另行议定。这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被确认为中国的领土。此后,俄国多次派遣使节和商队来到北京,清政 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俄罗斯馆供俄人居住。

  42-4

  *康熙时期东西方的交流

  中国在唐宋时期乃至元朝,其面积和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中世纪的欧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辉煌的中华文明影响着欧洲,比如丝绸、造纸术、印刷术、瓷器、火药、铸铁、船舵、罗盘、茶叶等都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并对欧洲的历史進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世纪欧洲大盛“中国风”,欧洲人不仅热衷于儒教思想,伦理道德和仁君思想,而且中国繁荣建筑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也风靡一时。

  欧洲与中国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進行的。特别在清朝初年,一些耶稣会教士违背耶稣的“不要向东方传教”的旨意,来到了中国,在传播基督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中华文明迥异的西方文明。

  而康熙皇帝作为一位博学的皇帝,他不仅谙熟儒家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颇有研究,而且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在康熙时期的开明宽松政策下,一批传教士得以在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督教义。康熙帝时,在清朝耶稣会传教士的国籍,有意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墨西哥等。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医学(比如推广种牛痘以防天花)、解剖学等被介绍到了中国。

  康熙皇帝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同时关注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和他并列的只有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 年)的报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晋著《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的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十分高兴。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至今仍运转自如,光彩耀人。这些展品主要有:(1) 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过里面的齿轮進位進行计算。故宫博物院收藏10台手摇计算机,都是康熙年间制作,能進行加减乘除运算。(2)铜镀金比例规。原是伽利略发明的计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开平方等各种计算。康熙的比例规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计算。(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御制”四个字。(4)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制,是清宫造办处为康熙学习几何学所制作的教具。(5)绘图仪。质地有银、木、漆、鲨鱼皮等,每套6至20余件不等。盒内装有比例规、半圆仪、分厘尺、假数尺、两脚规、鸭嘴笔等。为适用野外作业,有的还配有刀子、剪子、铅笔、火镰、放大镜、黑板、画棒等。这类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仿照西洋绘图仪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绘图。

  这充分表明康熙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单向交流。不过,这种交流中中华文明依然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这也导致了清政 府在对外交往中依旧采取了并非平等的态度。

  康熙的为君之道及史书对康熙的评价

  1722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大帝病 逝,终 年六十八岁。终其一生,可以说康熙是一位圣德之君。其为君之道主要在于:勤慎理政,仁爱宽刑。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42-5

  *康乾盛世之世宗雍正统 治时期

  康熙后期,因为其子嗣众多,诸皇子为夺取皇位闹得不可开交。而康熙晚年崇尚无为而治,对于诸皇子的争斗也只能尽量调和。康熙帝最终在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了四子胤禛,也就是世宗雍正皇帝。雍正在位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其务实的风格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雍正皇帝的务实之治

  康熙晚年,吏治腐 败,国 库空虚,朋党林立,百姓深受其苦。雍正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并任用能吏,严 禁朋党,整顿吏治,继续发展经济。

   首先,雍正即位伊始,就宣布打击朋党。其兄弟及其党 羽相继被加以严惩。

  其次,整顿吏 治。对历年的钱粮亏 空和积欠严追不休,限时归还。雍正时期,国 库存银达到了六千多万两,为乾隆时期的富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第三,在经济上,实行“摊丁入地”的政策。清初赋役的征派仍是按地亩、人丁两重标准進行的,导致不少弊端。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不是免除丁银。康熙末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实行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的办法。雍正时,清政府進一步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这样,无地或少地农民不摊或少摊丁银,使赋役负担一元化。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

  第四,废除“贱籍”。清时的贱民不完全具备人身自由,要听凭主人的支配,在法律上低人一等。贱民包括世仆,伴当,乐户和惰民。所谓世仆和伴当是指一种奴仆化的佃农。他们不仅要为主人耕种田地,交纳地租,还要终身服役,世代相承。乐户又称乐籍,主要指陕西和山西等地编入乐籍的贱民,从事歌舞吹打业等。惰民,是指浙江绍兴一带数以万计的贱民,男的充当婚丧礼仪中的帮手和牙侩,女的充当喜婆和送娘子等。他们禁止读书,缠足,不许与良人通婚,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雍正下旨将这些贱民除去贱籍成为良人,在法律上承认了他们与良人具有同等的地位。尽管这些贱民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受到歧视,但雍正的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为他们進入各行业创造了条件。

  第五,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以往,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世袭土司管辖政策,雍正时实行全面的“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设立机构,政府委派非世袭的“流官”進行管理。这一政策,促進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雍正时期还设立了军 机 处和密折制度,進一步强化了皇权。

  在对边 疆的管理和对外关系上,雍正承继了康熙时的政策。1727年(雍正五年),清政 府在西 藏设置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 藏地方事务。驻 藏大臣的设置,说明清中 央政 府对西 藏地方的管理有了進一步的加强。

  针对北边沙俄的不断侵 略,清政 府逐步加强了边 防,并迫使沙俄同意接受清政 府的建议,派遣使节来华谈判。1727年8月(雍正五年七月),中俄双方 签 订了《布连斯奇条 约》。这是一个关于边 界划分的初步协 定,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此后,中俄双方又签 订了《恰克图条 约》。条 约共十一条,可以说是谈判的一个总结果。在边 界问题上,其内容与《布连斯奇条 约》相同,不过除了中俄北部边 界以外,又重新申明《尼布楚条 约》中关于东部边界的乌第河地区仍然暂不划分的规定。其次,关于中俄通商,规定俄国商人每三年可以到北京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二百人,买卖货物,俱不征税。除北京外,可以经常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進行边境贸易,也不征税。此外,条约还规定了俄国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俄国在北京 的俄罗斯馆内建造教堂、增派教士等等内容。

  雍正在继承康熙盛世的前提下,又革除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史料,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耕地统计数字是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而人口也在继续增长。

  《清史稿》对雍正的评价

  雍正帝在 位期间,实行务实严 明的政策。《清史稿》的评价是: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 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 要矣!

  42-6

  *康乾盛世之高宗乾隆统 治时期

  继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圣祖康熙大帝后,清朝再次出现了一位留名青史的皇帝:高宗乾隆。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可以说,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乾隆在康熙和雍正王朝发展的基础上,使清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在文治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称得上是一位有为之君。而且,乾隆皇帝是继远古尧舜实行禅让制后,第一个在有生和在位之年提出“禅让 ”的皇帝,虽然只是形式上的。

  乾隆帝弘历,世宗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乾隆确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而非野史中传言的那样是汉人的子孙。

  乾隆还是孩子时,就是“隆准颀身”,赢得了康熙帝的锺爱。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在乾清宫写下密诏,藏于世祖所书的正大光明扁额上,由弘历继承皇位。雍正驾崩后,乾隆正式登基。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 策,既有其祖父康熙帝的宽仁,也有其父亲的严苛。他继续采取务实的政 策,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为保护百姓,在浙江修砌海塘,同时继续平定边疆的一系列叛乱。根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乾隆下诏先后五次减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减免江南的漕粮,共计2万万两。其减免钱粮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同时说明乾隆时期天下的富庶。此外,乾隆帝向慕风雅,除了自己喜好诗词、丹青外,还在文化方面多有提倡。其在文治方面值得称道的成就主要有:

  一、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 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四库全书》是对古代书籍的一次整理,修补,使得许多书籍在遭受后来诸多的天灾人祸后得以保存下来,让今天的人们在温习某些书籍的过程中,体察古人的智慧。它同时也方便了读书人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播。在编纂的过程中,乾隆曾下令毁书约3000多种,共6万多部。也许,上苍正是借乾隆皇帝之手,将历史的某些真实掩盖,让后人陷入更深的迷中;也许,上苍通过这人间的举动,让后人能够有所警醒。

 二、主持编修了其它典籍,如《满文大藏经》,《八旗通志》,《满文老档》,《国朝宫史》等,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兴建皇家园林。清朝的许多皇家园林和建筑都是在乾隆朝兴建或开始兴建的,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避暑山庄等。这些建筑有的经过后代皇帝的翻修,有的已经被毁,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不体现出了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

  在武功方面,乾隆帝同样值得称道的有:

  一、统 一了整个新 疆地区。

  二、進一步加强了对西 藏的管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西 藏,达. 赖(驻拉萨)和班 禅(驻扎什伦布)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僧俗领袖。而乾隆时期在两次 打 败入 侵西 藏的廓尔喀(尼泊尔)后,乾隆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中,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 内事务”,其地位“与达 赖 喇 嘛、班 禅额尔德尼平等”;各级地方官员及管事喇 嘛,都归驻藏大 臣管辖,“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 臣办理”;他们的任命,也“统归驻 藏大 臣会同达 赖 喇 嘛拣选,分 别奏补拣放”;达 赖、班 禅以及其他呼图克图“灵 童”转世时的“金本巴瓶掣 签”仪式,也要在驻藏大臣的监 视下進行。即把呈报出世的“灵童”指出数名,由驻 藏 大臣将其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上,放進皇帝颁发的金本巴瓶内,诵经七日,届时,驻藏大 臣亲临监 视抽签,然后再呈请中 央政府批准,方 为有效。其它如审 查财 政收支、主持对 外事务、春秋巡视国境等,也都由驻 藏大 臣经管。此外还整顿 西 藏地 方军 队组织,加强防 务,铸造西 藏地 方银币。通过这些措 施,西 藏“事权始归一”。标志着中 政 府 开始对西 藏实行全面的管 辖。

    42-7

  乾隆时期的盛世景象

  乾隆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非常快,主要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而乾隆时期则大大超过了这一数字。

  此外,南方双季水稻种植的推广以及番薯和玉米的引進和推广,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这進一步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1711年(康熙五十年),人口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乾隆以后,统计方法变了,总括大小男妇数。1741年(乾隆六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亿4300多万;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 亿100多万。人口的大量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明显的增加。桑、茶叶、棉花、甘蔗、烟草等都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化农作物。

  手工业生产在康熙中期以后,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乾隆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得更为迅速。比如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丝织业的主要产地是: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发展十分迅速。如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進,“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而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 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在制瓷业方面,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的最大中心。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制糖业都很发达。矿冶业在乾隆时期也发展到鼎盛,云南全省开办的铜厂有三百多处。广东佛山镇的铁器制造业也很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自然也促進了商业的繁荣。当时中国的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十分密切。中国出口的货物有茶叶、陶瓷器、生丝、绸缎、棉布、纸张、纸伞、干果、线香、烟草、铁锅、家具、糖、人参、牛马、谷物、豆、羊肉、麦粉等,而進口的商品多为毛织品、五金、玻璃、珊瑚、玳瑁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著名大城市都很繁华。如苏州“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 ”,“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其它繁荣的都市还有天津、济南、开封、太原、广州、厦门等地。此外,一些中小市镇也发展起来。如湖北的汉口镇,“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而各省会馆亦多”。

  商业的发展,导致一些财力雄厚的富商的出现。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可以说,乾隆时期使康熙盛世发展到了顶峰,是故史家将其合称为“康乾盛世”。而历史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文字 狱 和文化专 制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一方面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一方面在文化上实行专 制政 策,尤其是雍、乾时期,曾连续大兴文 字狱。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 治,便被目为“狂吠”、“矣谒”、“悖逆”,必兴起大 狱,置之重典,往往一 案株 连数百人。

  如1728年(雍正六年)吕留良之狱。浙江吕留良所著诗文和日记,其中有激烈的夷夏之防等言论。吕留良早死,湖南曾静与弟子张熙,因受其思想影 响,列举了雍正皇帝九条 罪状,劝四川总督岳钟琪起来反 清。结果岳奏闻朝廷,将吕留良家属、师徒,以及其他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员,一律治罪。主要人物 死 者 戮 尸,活 者斩 首,受牵 连 者或 杀 或流,或发配为奴,轻者亦受杖 责。乾隆时期的文 网更加严密,即使是那些曾经受过皇帝嘉许的人,只要被认为稍有“不安分”的表 现,也会横 遭 杀 头 之 祸。乾隆时期的文字 狱,多达50多起。

  上述政 策为后世中国的统 治者起了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文化 专 制导致社会自 由思想的萎缩,对于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乾隆晚期的统 治─夕阳无限好

   由于乾隆执 政时间过长,而且为人重 奢 靡,多次出巡南游,并且造了许多宫殿园林;此外,还在一些战 事上耗费了巨大 军 费,晚年时出现了国库财用耗竭。乾隆还重用贪官和珅,使清朝吏 治腐 败不堪,引发了一些地方的农 民 起 义,清王朝露出了衰 败的迹象。

  乾隆86岁时,也就是1795年,乾隆宣布禅位,将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喁琰,年号嘉庆,乾隆自己做了太上 皇。不过,太 上 皇乾隆对于军 国 大 事等仍亲自过问,嘉庆只不过是个傀 儡皇帝。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 崩,清王朝進入了嘉庆时代。

  《清史稿》对乾隆的评价

   纵观乾隆皇帝的一生,应该说还是一位有为之君。他在康熙和雍正之治的基础上,将清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史稿》对乾隆的评价是: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因果关系:

  生来不好仙佛的康熙皇帝,曾被称为是转 轮 王、无量寿佛化身,康熙在位 60年,抄写精美的《心经》抄了30年;乾隆十七年所刻的《永佑寺碑文》中,下笔先说如来佛是法王,“宏济天人,遍现十方”,然后说建造永佑寺的康熙帝: “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寿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超轶无上。”八年之后,在《重修弘仁寺碑文》中,乾隆再度称康熙帝是“再世如来,现转 轮王”。康熙帝的前身是佛,现则为转 轮 圣 王(Cakkavati);雍正帝则是倚靠他致力地习佛 修 行,所以修 成 佛 果。

   勤于政事的威严皇帝雍正胤禛,自号破尘居士,崇尚清静心境的得大自在;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圆 明园”,被八 国联 军焚 毁掠夺的那个旷古绝今的名园,就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园邸。“圆明”二字也是康熙帝赐予他的,意谓“圆而入神,明而普照”,是君子自修也是帝王治国的极高境界。之后胤禛便以此二字自号为“圆明居士”,又号“破尘居士”。北京的“雍和宫”其实是雍正帝亲王时代的府邸“雍亲王府”,在乾隆九年时才改建为北京最大藏 传 佛 教寺庙“雍和宫”。乾隆帝在九年所刻的《雍和宫碑文》中写道:“我皇考向究宗乘,涅槃三昧,成无上正等正觉。施恰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很多人不知道梵语“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寂默”。“能仁”是大能大仁,代表的是他以人身修成佛,也代表着浩浩荡荡的慈悲(积极有为的善);“寂默”就是真空,代表的是无边无量的智慧(真空无为的忍)。“帝释能仁,现真实相”可解为雍正帝与释迦牟尼一样,都是苦心孤诣修成佛果。最后一句话则是说与雍正帝一起降世的众生,都把生命的前程寄托在他身上。

  多情多才的乾隆皇帝,自视为文殊菩萨转世,乾隆曾命人为自己画文殊菩萨转世像。在西藏首 府拉 萨的布达拉宫里,在一座「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牌位背后,有一幅乾隆帝著佛装的唐卡像,他打的手印以及所拿的法器等与藏传 佛教里的文殊菩萨绘像完全相同。北京雍和宫中,到民 国初年还存放了一幅由清宫造像办 事处「如意馆」绘制的大型挂图,名为「乾隆坐禅图」。其上有一段文字(藏文)写道:睿哲文殊圣,应化为人主。广大难思议,善哉大法王。安住金刚寨,坚固不退转。随意大自在,殊胜世间尊。

  清代帝王对藏传 佛 教的情有独钟,无论是寝宫内,还是消闲游乐的花园中都有佛堂,这些佛堂内供着佛像、佛塔、佛 经、祭法器,组成了紫禁城中一个神秘的佛教世界。这些佛堂的大量存在,与清代各帝王笃信佛 教有关。藏 传佛 教格 鲁 派“黄 教”成为清王朝的一项国策,有政 治上的紧密联系原因,也因满 族 民 族文化与蒙 藏 民 族更为接近有关。藏 传 佛 教讲究密 宗 修 炼,所以比较合清代帝王的口味。

  “满 族”一词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名字“曼殊室利”,因为文殊与满 族皇帝之间的联系,康熙和乾隆去五台山朝拜共达11次之多。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所有的汉 族和蒙 古 族 佛 教 徒都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五台山又称清凉山,据称,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居所,之所以又被称为五台山是因为山上有五个半月形状平坦的台地。这里因岭峻峰高所以山上没有什么植被,“清凉”一词就是指山上寒冷的气候,曾经有人描写过那里仲夏飞雪的景象。北台为山上最高台地,坐落于此的文殊像自四世纪起就吸引着大量的香客。五台山在被佛 教徒们兼 并之前曾是个道 教中心。1761年乾隆皇帝参观了据传说菩萨曾显身的文殊院,之后他命人另塑了两尊文殊像,并建两座寺院予以供奉,一座在圆明园以西,一座在承德 避暑 山庄之北。

  42-9

  《烧饼歌》中关于康熙帝的预言

  明代刘基的《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基曰:“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卦分气数少三数。”

   这段预言,说的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故事。“十八年间水火夺”一句,预言康熙继位之事,“康”字底下是“水”的变形,“熙”字底下四又是“火”字的变形,因此正与历史事件暗合。刘基又以“庸人不用水火臣”一句来暗示康熙,“庸”字去掉底下的“用”,再加上“水”便是“康”字;“臣”与“熙”的左上角相近,底下加上“火”(即四点),便基本上凑成了“熙”字(少了一个“已”)。可以说,此句大体上达到了暗示“康熙”的目地。

   “卦分气数少三数”一句,是预言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卦分气数”便是六十四,因为“八卦”当中,“乾”、“兑”、“离”、“震”、“巽”、“坎 ”、“艮”、“坤”等名称。这八卦两两相重,便可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少三数”,即是“六十四”减少“三”之数,因此得数是六十一,这六十一便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年数(1661──1722)。

  *关于雍正的预言

  唐朝高僧黄檗作了十四首《禅师诗》,对明朝灭 亡、清朝各代、八 年 抗 战、国 共 内 战、国 民 党 退 守 台 湾等事件都進行了准确的预测。

  在第三首中,他预言了雍正的即位以及在位时间。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有一真人出雍州,鶺鴒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一岁周。”真人出雍州,指雍正将做皇帝。鶺鴒原上使人愁,指雍正 杀 死 自己的兄弟,以巩固皇位。白虎嗟逢一岁周,白虎指甲寅年,指雍正死 于这后一年。

  关于雍正之 死 的预言和雍正之 死

  明朝《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牛鸣二八倒插丁,螺角倒吹也无声”是形容雍正 暴 死的情形。“啼叫”二字空无口,便成了“帝十三”(“叫”去掉“口”与“斗”字形近。如果硬在“斗”字的中间切开,那就是活生生的“十三”)因此,“啼叫”二字预示了雍正在位十三年的时间。但历史的真实到底怎样,预言中到底想告诉后人什么,因为资料的缺失,我们还不能進行准确的描述。

  不过,历史上关于雍正之 死一直是个谜。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偶感不适,但仍然照常听政,二十一日病 情 加 重,但仍照常理政。二十二日,病 情 突然恶 化,二十三日驾 崩。前后三天,即告归 天。到底是什么病 症,清史中没有更为清晰的记载。关于诸多关于雍正死因的说 法,因为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在此就不详述了。

  关于乾隆帝的预言和其身世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四首中预言了乾隆的在 位时间和功绩。诗中写道:“乾卦占来景运隆,一般六甲子孙同。外攘初度筹边策,内禅无渐太古风 ”。“乾卦占来景运隆”一句首尾两个字暗含乾隆二字,“一般六甲子孙同”玉石乾隆在位时间和祖父康熙大帝都是六十年左右;“外攘初度筹边策”暗指乾隆平 定 边 疆的武功;“内禅无渐太古风”,预言乾隆将仿效古人实行禅位。

  

  43. 清朝的衰亡

   主要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 片战 争和中英《南京条 约》的签订

  乾隆和嘉庆时期,英国政 府曾经希望通过外 交途径解决双方進一步通商问题,所以先后两次派使团访 华,但都无功而返。道光年间,双方间的冲突愈加明显了。一方面,1833年,英国政 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对 华贸易垄 断权,并决定向中国派遣商务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向中国输入鸦 片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走私鸦 片成为英商的主要贸易活动。

  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据1835年(道光十五年)统计,当时吸 食鸦 片的已超过二百万人,严重侵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加剧了统治阶级的腐 朽 堕 落。同时造成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银价走高、物价上升、政府白银储备短缺和按白银计算的赋税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当时有人估计,在鸦 片战 争前的几年里,仅广州一地每年外流白银即达三千万两之多。清政府在中英实际贸易中也由出超方变为了入超方,财源日益枯竭,人民的经济负担也更加沉重。根据公行的统计,1812年中国進出口总值分别是白银1270万两和1510万两,1813年進出口总值分别是1260万两和1290万两。

   19 世纪30年代,鸦 片问题已成为清政 府的当务之急,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主张严 禁鸦 片的吸 食和贩 卖。道光帝接受了他们的主张,并于 1838年12月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协助下开始履行使命。1839年6月,收缴的两万余箱鸦 片在虎门海滩被全部销 毁。

  1840年6月,由40多艘舰船和4000名海陆 军 人组成的英国远征 军到达广东海域。英军于1841年1月初攻 占大角和沙角炮 台,進逼虎门。26日,英军進占香港。7月21日,英军攻占镇江,随后進逼江南第一重镇南京。

  8 月中旬,中英在南京展开谈 判。29日,《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几乎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该约的重要内容是:英人可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居住通商,英国可在五口派驻领事等官员;中国将香港岛割让英国;中国赔偿英方烟价6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和行商债务300万元,废除行商制度;“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英商進出口货物的税收“秉公议定”。次年,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对南 京条约的补充。

  《南京条 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 权辱 国的不 平等条 约。通过该条 约,英国侵略者打破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局面,从中国攫取了包括割地、赔款、开港、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权益,以备受列强欺凌和丧权失地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鸦 片战 争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清朝军 备的落后,吏治的腐败等,因为以当时清朝的实力来说,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道光时期清朝的国力虽然开始走向衰落,但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虽然武器落后一些,但差距并不很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清政 府面对的是一个远道而来的侵 略国家,从兵 力,从民心,从补给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取得胜利自在情理之中。但是结果却是清军不断战败,并最终签订了屈辱的条 约。那么失败的原因何在?

  也许历史选择道光皇帝承载这一影响了此后中国发展的角色,有着其深刻的考虑;也许历史让中国的大门在此时以这种方式被打开,是为了未来的某种安排。我们虽不完全明晰上苍的安排,但历史的发展却让清王朝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落,西方文明也开始渗透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且一个西方的“幽灵”在这股 “西学东渐”之风中也踏入了中国的国土,并在此后的中国大地生根,干出了让神也为之震怒的恶事。

 鸦 片战 争结束后,道光帝于1850年去 世,终年69岁,在位共30年。

  43-2

  开始走向衰落的清王朝—咸丰之治

  咸丰即位后,同时面临着两大问题:内忧是太平天国的起 义,外患是英法等国对中国的侵 略。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开始由盛转衰,经济衰退,政 府收入和储备都在减少,加之吏 治 腐 败,人 口压 力带来的负面作用开始显露出来。1850年,即咸丰即位后当年十二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 义,建号太平天国。

  次年,太平军攻 占永安;1852年,攻 占武汉:1853年,攻占九江,安庆和南京,并在南京建立都城,改称天京。太平天国自此控制了中国南方大片 地 区,并在辖区内实行一些有利于老 百 姓的政 策。太平天国对清王朝构成了威 胁,并准备挥师北上,進攻北京。但是1856年起 义 军内部发生了内 乱,将 士 死 伤无 数。这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为清军的反 攻提供了帮助。这次战火,一直延续到同治三年,地区之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死人之众(几千万人),影响之深,是清朝建国以来从未有的,使清朝大伤了元气,开始走向衰亡。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 乱,东王杨秀清被杀,将士死 伤无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军开始加强了军 事反 攻。在这种背景 下,“亚罗”号事件引发了第二次鸦 片 战 争,“对该船遭到搜查的反应是‘对(英国)政 府数月来一直暗中准备战争的公开证明’”。

 英法 联 军入侵北京后,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在承德,咸丰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 欲 自 戕,临 死 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咸丰病 故。在位只有11年。在这十一年中,民怨沸腾,并不任战,以至“大局糜烂,不可收拾”。可以说,咸丰是一个志高才疏的皇帝,他的软弱,他的无能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衰亡。而自咸丰起,清室子嗣的不旺似乎也预示了上天对清朝命运的安排。

    43-3

  傀 儡皇帝同治帝和两宫太后垂帘听 政时期

  同治时期,清朝社会动 荡加剧,国 内不仅有太平天国和义和 团运动,同时还面临着如何应对与他国的冲突。慈禧垂帘听 政长达50年,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 治者,并影响了晚清乃至中国这50年的历史進程。

  1860 年第二次鸦 片战 争的失败,使中国闭关自守局面完全终结。清政 府不得不承认“天朝”与外邦是平等的国与国的关系,同时也认识到了西方军 事技术上的先進。另一方面,在镇 压 太平天国起 义中,清 政 府重用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士大夫,他们势 力的崛 起削 弱了满 洲人的统治。同治新 政─“洋务运 动”兴起。

43-4

  走向末世的王朝─光绪统 治时期

  在光绪12年的少帝生涯中,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 1882年,中法战 争爆 发,虽然清军取得了胜利,但还是与法国签 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 争 期间,慈禧还免去了奕訢一切职务。二是台湾建立了行省。原来隶属于福建的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三是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 然死 去,死因不明。此后,慈禧更加肆无忌惮,独掌大 权。

  亲 政后的光绪统 治的清王朝此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其后的甲午战 争的失利,戊戌变 法的失败和《辛丑条 约》的签 订,加速了它的灭 亡速度。

  义和团 “扶清灭洋”,八国联 军入 侵北京。《辛丑条约》的签 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并在此后继续成为列 强瓜分的对象。同时巨额赔 款使业已不堪重负的清政 府更加举步艰难,使社会的经济发展更加滞后。腐 败的清政府离灭 亡的时日已经不太远了。 

 43-5

  清朝的灭亡

  1908年11月,光绪帝驾崩。宣统帝溥仪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爆 发,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11年清朝灭亡。又一个辉煌的王朝谢幕了,给历史这个大舞台留下了不灭的印记。

  1931年,溥仪在侵 华日 军策划下被挟 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 儡政 权“满 洲 国”执政。日 军 战 败后被中 拱 俘 获,后出 狱 工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 逝,终年61岁。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43-6

  因果关系:

  从鸦 片 战 争开始,历史的发展让清王朝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落,西方文明也开始渗透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且一个西方的“幽 灵”在这股 “西学东渐”之风中也踏入了中国的国土,并在此后的中国大地生根,干出了让神也为之震怒的 恶 事。

  *关于嘉庆的预言及其身世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终于摆脱了傀儡的身份,正式亲 政。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五首中预言了嘉庆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赤龙受庆事堪嘉,哪怕莲池开白花。二十五弦弹易尽,龙来龙去不逢蛇”。“ 赤龙受庆事堪嘉”此一句中“赤 龙”即丙辰年,为嘉庆元年。第二句“哪怕莲池开白花”暗含嘉庆年间发生的白莲 教起义。第三句说的是嘉庆在位时间是二十五年。 “龙来龙去不逢蛇”预言的是嘉庆驾崩之年。嘉庆登基在丙辰年,是龙年,驾崩于庚辰年,也是龙年,而蛇年在龙年的后一年。

  *关于道光的预言及其身世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六首中预言了道光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写道:“白龙当道漫腾光,宵旰勤劳一世忙。不幸英雄来海上,望洋从此叹洋洋。”第一句“白龙当道漫腾光”暗含道光的年号和即位之年。白蛇,根据五行学说庚辛为金,金为白色;蛇为巳,所以白蛇为辛巳年,道光在这一年即位。第二句中“宵旰”的意思是夜晚,指道光皇帝即位后日夜操劳。第三句和第四句指道光末年的中英鸦片战 争,西方开始以武 力叩开中国的大门。

   43-7

  *关于咸丰时期的预言

  关于咸丰帝,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七首中预言了咸丰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亥豕无讹二卦开,三三两两总堪哀。东南万里红巾忧,西北千群白帽来。”第一句“亥豕无讹二卦开”预言咸丰登基之年是辛亥年,第三句“东南万里红巾忧”预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西北千群白帽来”预言 英法联 军头戴白帽進入北京并火 烧了圆明园。

  唐朝的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三十四象和第三十五象也分别预言了太平天国事件和英法联 军入 侵北京。

  《推背图》第三十四象的图像是洪 水滔天,树苗只露出点头来,河边白 骨成堆。暗指太平天国之事。谶文是:“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颂文是“太 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对后人而言,这是讲得十分清楚的一象。文字一目扫去,对历史和预言有感觉的人会脱口而出,这是讲太平天国!“头有发”指太平天国的民众留长发,但不按满清规定结辫,被称为“长毛”。“衣怕白”喻指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中,执白旗的北王韦昌辉屠 杀 了东王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 兵2万多人,造成一片血 腥 恐怖。“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国以五色旗为标志,又以诸多纲领而闻名——包括《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洪 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意思是洪秀全的起义以及和清军的战 争,造成庄稼长势不好。“中原曾见”指曾国藩在湖南组成湘军。此句意指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终败于曾国藩的湘军手下。

  《推背图》第三十五象的图像是有一城墙,城门口站着三个人。隐喻咸丰去世后,三个大臣辅佐幼主。

  谶文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还,三台扶倾。”意指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逃,却没有回来,死 在外边,遗命端华,肃顺和载垣三大臣辅佐幼主。

  颂文是“黑云暗暗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前两句还是预言英法联 军入 侵,咸丰逃到承德。而此时南方有太平天国起 义,北方有西方入 侵。曾国藩为中兴奇才,镇 压 了太平天国起义 。

43-8

  *关于同治的预言和“辛酉政变”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八首中预言了同治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同心佐治运中兴,南北烽烟一扫平。一纪刚周阳一复,寒冰空自惕兢兢。”第一句“同心佐治运中兴”暗含同治的年号,预言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第二句预言南北的太平军和捻军 备 镇压。第三句“一纪刚周阳一复”指同治在位的时间是十三年,一纪为十二年。“寒冰空自惕兢兢”,指仍面临着外来的威胁。

  *关于光绪帝的预言和少帝时的光绪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九首中预言了光绪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光芒闪闪见灾星,统绪帝廷新有凭。秦晋一家仍鼎足,黄狼运兀力难胜。”第一句“光芒闪闪见灾星”暗示光绪将是一位多灾多难的皇帝。第二句“统绪帝廷新有凭”指光绪帝不是同治之子,但是皇室的血脉。“秦晋一家仍鼎足 ”一句预言慈禧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黄狼运兀力难胜”中黄狼指戊申年,是光绪统 治的最后一年,指光绪仍无力扭转清朝的颓势。

  *关于清朝灭亡的预言

  关于清朝的灭亡,很多历史上的预言都做了预测。

 唐朝的《推背图》第三十七象的谶文是:“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颂文是“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图中有一圆状首 级出水,喻指武昌起 义导致清朝灭亡后,有袁(圆)为首出现。

  “汉水茫茫不统继统”:“汉水”指武昌。此句意指武昌起 义后,军 阀割 据的局面取代了原本统一的宣统帝的清末王朝。“南北不分和衷与共”意指全国上下,共渡艰难。“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倒戈”意指武昌起 义是清朝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中的革 命党 人倒戈而起。此句喻指发生在宣统三年八月的武昌起 义灭 亡了清王朝。“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半凶还半吉”隐一袁字,意指袁世凯。此句意指清亡后军 阀割据,没有王帅,在此状况下袁世凯数次夺 权篡 位。

  隋朝步虚大师预言诗第一首中预言道: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里烟波一旦收。

  “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暗暗”者无光,反扣一个“光”字,“雾愁愁”者迷茫而无绪,反扣一个“绪”字,这一句指光绪皇帝,入土在猴年。真龙天子光绪皇帝入土。只得匆忙“塑猕猴”而冠冕,只不过是“木猴而冠”而已。三岁的宣统坐了三年的皇帝;“月下无主水空流”为“清”字的三个部份被拆散,这句是说,清朝瓦解,万里江山易主。

  宋朝的《梅花诗》第五首预言道:清光宜向汉中看。指辛亥年在武昌爆 发了起 义,导致清朝灭 亡。

  43-9

  *朝代不长久,文化永流传;一朝天人,一朝文化

  唐朝以诗歌闻名,宋朝以词传世,元朝以曲著称,明朝以话本和小说流行,到了清代,文学成就体现在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小说的成就中最著名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成书于18世纪,是一部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曹雪芹,名霑,号雪芹。其先世原为汉人,清军入关前入了满洲正白旗籍。他祖上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是一个受到康熙帝特别赏识的贵族世家。后来他家被抄,移居北京西郊,他本人穷困潦倒,但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写作《红楼梦》的。

  《红楼梦》以一块补天剩下的石头希望游历繁华红尘为引子,引出了红尘中声名显赫的四大世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一干人物。通过描述诸多人物间的各种感情,对名利的不同看法以及四大家族的盛衰经过,作者希望告诉读者:人一生的命早已注定,人与人今生的缘份只不过是因果的循环。正如书中的《好了歌》所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 神仙好,惟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结构紧严,语言精炼、清新,所描绘的各种人物情态如生,跃然纸上,具有无穷的魅力。

 四、共和时代

  44. 民国朝——命运多舛的时代

  德性尚色:

  孙中山建立的民国以木德继于清朝的水德(水生木),青天白日旗尚青。

  主要历史:

  在这个时间并不太长的时期,中国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不仅有连绵的战 火,还有那无尽的天灾人祸。在这个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并在中国开始艰难的推行宪政。但是,袁世凯的恢复帝制和军阀的混战,打乱了中国的民 主進程,使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二十年代末,国民党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取得北伐胜利,再次统 一了中国,并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短暂繁荣期。三十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中华民族经过十四年的浴血 奋战,终于抵御了日本的侵华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 的最终胜利。详见《宇宙和生命》http://www.cn-novels.com/modules/article/reader.php?aid=221&cid=78716

  44-2

 因果关系:

 关于中华民国的建立,历史上诸多预言都提及到。

 三国诸葛亮在其预言诗《马前课》第十课中预言道:“豕后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来无咎。”“豕后牛前”中间是鼠年,即1912年;“千人一口”,是一个和字,指南北政 权共和。“五二倒置,朋来无咎”,五为君位,二为臣位,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清朝灭 亡。

  隋朝步虚大师的预言诗第二节中预言道:“君做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

  第一句中“君做祖,质彬彬”君,也就是你。你做祖,那也就是我为孙,暗指一个“孙”字。“质彬彬”本来应该是“文质彬彬”的成语,这里暗指一个 “文”字。加起来就是“孙文”二字,是指孙中山。“万里长虹破浪征”是指孙中山,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为革命奔走于海 内外,组织革 命 党。

  第二句“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这是指武昌起义成功,八方响应,共同庆祝共和胜利。新的朝代,也就是中华民国正式创立,定五色(红黄蓝白黑)旗为国旗。

  唐朝《推背图》第三十七象也预言了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立国之初的袁氏窃位。图中一圆状首 级出水,喻指武 昌起 义导致清朝灭亡后,有袁 (圆)为首出现。谶文是:“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颂文是:“水清终有竭,倒 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

  “汉水茫茫,不统继统”:“汉水”指武昌。此句意指武昌起 义后,军 阀割 据的局面取代了原本统 一的宣统帝末清王朝。“南北不分,和衷与共”意指全国上下,共渡艰难。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倒戈”意指武昌起 义是清朝湖北新 军 工 程第八 营 中的革 命党 人倒戈而起。此句喻指发生在宣统三年八月的武昌起义灭亡了 清王朝。“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半凶还半吉”隐一袁字,意指袁世凯。此句意指清亡后军阀割 据,没有王帅,在此状况下袁世凯数次夺权篡 位。

 宋朝《梅花诗》第六节同样预言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漫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 清外族统 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也就是“漫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公元 1911年的秋季,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朝宣统帝被迫宣布退位,清朝亡,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国進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憔悴黄花总带愁”是指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如“憔悴”的“黄花”,黄花在传统上常被用来指稚嫩的生灵。自从民国建立后,先是袁 世凯的复 辟窃 国,又是张勋的复辟,接着是长期的军 阀混 战,派系割据。国民政 权就如“憔悴黄花”,总是愁事不断,故曰:“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 “吉曜”喻指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半升”指国民党统 治初期,经历了长期封建统 治,外族掠夺和军 阀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 刚刚成功,国家正在起步发展中,国民党政 权正在巩 固自己的地 位,而这时共产 党的势力却于暗中迅速发展壮大。“箕斗”为中国古代星相学中所讲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这里也就是星星的意思,指共产 党的势力。“箕斗隐”字,道明了共产党 趁内忧外患之机,于暗中迅速发展实力的史实。“金乌起灭海山头”一句的“金乌”,是古时候对太阳的别称,此处指自称太阳之国的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 战中兴起、入 侵中国与最终战 败 投 降的命运。

  44-3

 关于南京国 民 政 府建立的预言

    隋朝步虚大师的预言诗第四节中预言道:“干 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将出山,多少枕戈豪杰士,风云聚会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

   “干 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将出山”草字头下加“将”字为蒋,暗指草莽英雄蒋公崭露头角。英雄逐鹿中原,统 一各 派 军 阀派系势力,成为中国新的统 帅。多少枕戈豪杰士,风云聚会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民国始有起色,各路英雄豪杰、菁英人才共聚金陵南京,建立国民 政府,国政日隆。

  

 关于日本入 侵中国和失败的预言

 隋朝步虚大师的预言诗第五节中预言道:“瀛洲虎,渡海狼,满天红日更昏黄,茫茫神州伤破碎,苍生处处哭爷娘,春雷乍响见晴阳。”“瀛洲虎,渡海狼,满天红日更昏黄”中的瀛洲虎,意指东瀛日本,如渡海的恶狼侵 占中国。满天红日,指日本的太阳旗。中国到处被太阳旗的日军占领,一片昏黄阴暗的景像。

   “茫茫神州伤破碎,苍生处处哭爷娘,春雷乍响见晴阳”的意思是神州大地一片破碎,老百姓处处哀嚎遍野。春雷,指原子弹。原子 弹 炸时,才可见天日。

  唐朝的《推背图》在第三十九象预言了日本侵 华战 争这一历史事件。图中有一鸟于山上,隐指一“岛”字;连同图中太阳指日本岛,太阳亦隐日本国旗太阳旗之意。图中太阳的位置或升或降,隐含日本从军 事嚣张到战 败投 降的过程。

  谶文是:“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鸟无足,山有月”,鸟字去一足呈一月状,位于山字之上成一“岛”字。“旭初升,人都哭”,意指日本岛帝国崛起,太阳旗所到之处,万人哭泣。

 颂文是:“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十二月中气不和”,“十二月中”指十二月的中间一半,乃六月。此句意指在阴历六月发生的“七 七事 变”。“南山有雀北山罗”:“罗”指捉“雀”的网罗。此句意指“七 七事 变”后,日军自北南下,势如破竹,似网罗扑雀一样占 领中国 土 地,屠 杀 中国 军民。“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金鸡”指五行属金的酉鸡年。1945年是已酉年,正是“金鸡”之年。此句意指 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

  45. 红 朝——左矛右盾的江湖时代

  德性尚色:

   矛建立的共和国以火德继于民国的木德(木生火),赤旗尚红。

 主要历史:

  四九,新朝既兴,太祖会四方儒士于京,令议车旗服色诸事,以彰正统。国子监大祭酒、翰林学士郭沫若具表奏称:“曩者满清附水德,而渐于民国;竖袁篡清,故不称克,曰生。水生木,则民国应木德。至蒋獠夺宫,外削北洋藩镇,内攘民 党异志,终得以据窃神器,自成一朝。则锐金克木,故彼倡青天白日旗,尚白也。迩后我天朝神膺天命,扫荡六合,驱貔貅之师以定鼎,逐蒋逆蕞孽于澎湖,武威所至,莫不影从。四海晏靖,九州归心,此匡古未有之盛也。前朝金德,洪火克金,我朝当承火德,尚赤也。又,我朝以“无产”为纲,发自黎民,民者,后土也,土德尚黄,宜相阖。陛下脱误从此,国祚可延。”

  太祖嘉许,遂定赤旗,斑以黄星五点,取九五之意,以为朝廷徽征。诰诏诸府道郡县俱各易帜,由是河山一片红矣。     ——《共和国史•五行志》 

  自古乾正坤辅,顺乎于天;齐桓起于管仲,方有霸主之业;昭烈谐于忠武,乃辟鼎足之分。本朝自开国以来,圣主数降,贤相累出,君臣相济,克终成事。前有周文正公、后有李文襄公、朱忠介公,皆一时骐骥,尽粹于朝中。我朝上应火德,火生于木,木助火燃。周公、李公、朱公名姓皆隐木字,合于木辅火荣之象;得士如此,国兴而火昌。况,木者,克土,则梳政爱民,总理其职分也。    《共和国史•谶纬志》

   卅年左矛,卅年右盾,江湖一统。

  远古近代,且不必说,单说那华夏国当世,有一国主,是其为人,阴损枭鸷,颇擅谋略。乘东 瀛国大侵 华夏之机,聚众率部,夺了江山,遂建了一个新朝。虽是不敢贸然称帝,实则,比那皇帝权势,尤更煊赫。是其为政,乃一呼百诺,上至元 勋臣僚、下至黎庶百姓,拟以太阳,视同爹娘,言其功重如山,恩深如海。九州四海,亿兆之民,俱山呼万岁,匍匐而不敢仰视。忽一日,那国主既秉一国生杀予夺之权,乃思做个万世英明之主,遂效那华夏古帝纳谏之法,诏告天下文士,面刺其过。一时之间,天下咸称圣主,万姓来议朝政。孰知国主此举,只为博个虚名,哪里容得下半句真实批 评指 责的话。是以那一班忠直之臣,梗介之士,只为信了那话,一时之间,五十余万之众,皆被生 擒了。

    自此以后,那华夏国中,万 马齐 喑,若不是吃了豹 子 胆 的,哪里还有敢指当 局所为不是的人?及其晚年,昏 聩益甚,乃发 动“革命”,将其功 臣元 勋,大小 官 吏,亿万臣民,搅做一锅,令其相互之间,厮杀 倾轧。如此一 乱,竟闹了十年。是以在那华夏国里,虽是弄到百业萧 条、民不聊 生的地步,却是再无一个敢言的了。待那国主一 命 呜 呼,遂使群 雄并起而逐 鹿。内里又有一个持盾的,窥得大宝,秉了实权,将那偌大一个国家,拿到手中,虽是无有名份,却是做了实际之主。其国之人,亦渐敢言。直至监国十年后的某月IV日,京师学堂,数十万师生齐至午门之外,要与那当 局,共 商 国 是。国主心慌意乱,误以为神器将碎,竟将战 车调来京师,斩杀 屠 戮,围 追 堵截。虽是得胜,却也夜夜心惊,恰似着那魔魇死死缠住一般。遂将国 宝传与一江湖人物,自己效法那垂帘听政的故智起来。自此而后,那华夏国中,除了赚钱二字,其余概无所知。城狐社鼠,往来通衢大道;沐猴而冠,居然庙堂之间。狱由势断,政 以 贿成。得道者豪掷千万,失路者活 命无资。

   ——《华夏国史》 (注:摘自网络)

45-3

 *宋朝邵雍康节预言诗:《梅花诗》

 第七首预言: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 北起烽 烟。东来 暴 客西来盗,还有胡 儿在眼前。

 1.“云雾苍茫各一天”言中国 大 陆和台 湾各自分治对立的局面。

 2.“可伶西 北起烽 烟”似指解 放 军 平 定新疆和西 藏。

 3.“东来暴 客西来盗”指在东方朝 鲜与美 国交恶,在西边和印度爆 发中 印边 界之 战。

 4.“还有胡 儿在眼前”:北方的苏 俄一直威 胁中国,蒙古在苏 俄支 持下独 立。中 苏曾经爆 发珍 宝 岛之 战,并各自陈 重 兵于边 界达数十年之久。

 第八首预言: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 难。豹 死 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1.“世事局残”世界局 势历来象一盘棋一样,这里是指冷战 时期共 产 国 际和西方体系的对局。九十年代以后共 产 国家纷纷变色,这对整个共 产 主 义一方来讲,似是残局一盘了。

 2.“共济和衷却大难”,指共 产 主 义国家遇到的困难和争端。

 3.豹 死 留皮,指中国的改 革开 放。

 4.最佳秋色,共 产 各国中最成功的发展还要看中国,但是最后还有一番风波。

 第九首预言:火 龙 蛰 起燕 门秋,原 璧应 难赵 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是说最后出现圣人,拯救危 机中的中国。

 第十首预言。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这段诗文还未发生。

   结语: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似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从周朝的《乾坤万年歌》,汉朝的《马前课》,唐朝的《推背图》,宋朝的《梅花诗》,再到明朝的《烧饼歌》,每一个汉人统 治的长治久安的朝代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个准确而系统的预言。更为神秘的是,从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张良,唐朝的徐懋功、李靖,宋朝的苗光 义,再到明朝的刘伯温,每一个真命天子的身边谋臣又都是道士。

 中国啊,这片被称为“神州”的神秘土地,难道真是神选中的土地,以那一个个精心策划的预言为蓝本,在这里上演了三千多年蓝天为幕,黄土为台的历史剧吗?他难道仅仅是为了教导我们“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还是警示我们神以他无边的法力智慧操纵着历史前行的每一个脚步?

 “神走了,神还会回来。”难道神真的走了吗?还是他化作和我们一样的人一次次乘愿而来,帮我们书写历史,一步步地带着我们走向一件最后注定要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

  

   1. 人在世间轮回的意义何在?

 老子作为史官,从历史中悟出了人生真谛,人生的目的是修德而悟道,返本归真。

  《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红楼梦》中的神英侍者贾宝玉、绛珠仙子林黛玉,《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李靖,这些都不是普通人,都是神仙犯戒、在天上犯了罪被贬、被罚下凡的,或带着使命下山的。这里面其实蕴涵着巨大的天机。在八仙的故事中,铁拐李原来的肉身被烧 掉了,他的元神就只好依托于一个 死 了的乞丐的肉身。所以人的形和神是两回事,生生世世轮回的是人的神,这个肉体只是形。释迦摩尼圆寂时也是扔掉了这个臭皮囊,神走了。所以真正的人是人的元神。那么人的元神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来。说人都是有罪的,也许就是指人是在天上犯了罪才被贬到凡间轮回中转成人的。所有正教,都告诉人要返本归真,返回到先天、回自己真正的家。

  人是从天上来的,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看破红尘,大部分人还是迷在人世间了,不断的轮回转生。普通人在世间为了名利情而努力、奋斗,也讲究不怕吃苦,但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一种假象造成的错觉,同时在奋斗过程中还会伤害别人,造下更多的罪业。所谓看破红尘,其实就是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被世间的假象所迷,为了真正的人生目标而勇猛精進。当人不是目地,通过人间的修行而跳出三界、永超轮回才是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

  人类存在的目地,人生的真正目地,其实就是给人返本归真的机会,因为只有人才允许修炼,才有可能修成正果,从而跳出三界。在《封神榜》中,通天教主的截教中收罗了大量的动物,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心法的约束,不能真正按照‘道’的要求行事,结果整个截教被铲 除了。

  《西游记》中有一句话:“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

   宗教中讲轮回,每一世可能转生成人、动物、植物、石头等等,只有人才可以修炼,其它的如果得了灵气,成了精,就是妖,一定要遭天 杀。宗教中还讲,人当人不是目地,而是要返本归真,所以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得到了一个人身,就要千万珍惜这个机会。

    中土指的就是中原大地,也经常被称为神州大地。据说,地上人的国家、民族也不是自然形成的,都和天国的神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中土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与神有着更为特殊的关系。转生成人,并且能够出生在中土,真是机缘了得。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八十一难,有两个寓意:一个寓意是,一个人要想修炼,要跳出苦海,功成圆满得正果,就必须要吃很多的苦,所以修炼需要很大的恒心和毅力,在各种考验面前不动摇。贪图安逸的人是不能真正修炼的。另一个寓意是,在有些传说中说,一个生命要想修成正果,就必须在三界内、人世间轮回八十一世(寓指很多世),受尽人世间的痛苦与魔难,才能跳出轮回,返本归真。

  所谓“正法难遇”,就是说自从两千五百年前释迦、老子、孔子传法度人后,要过很多年才会又有觉者在中土传法度人。东方佛家有一个预言,就是释迦牟尼的很多授记弟子将在人世间轮回,一直到未来佛弥勒佛(Metteya)出世,被弥勒佛度成正果即生成佛。而西方基督教也有个预言,未来救世主弥赛亚(Messiah)将会下世救度世人。钱文忠教授认为,吐火罗语中的弥勒就是希伯来语当中的弥赛亚。可见,东西方人苦苦等待神的回来,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倘若如此,这场涉及整个人类的大救度将超越一切人类的文化与宗教,是神在兑现自己的承诺。

      返本归真要有个基础,那就是需要积累功德。积累功德的一个途径是从祖辈那里得到的,为什么虞舜的四个大臣的后代能够分别建立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祖上积德,后人享福”,“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没有这个德,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就是中华历史朝代以及个人的道德轮回产生的因果关系。积累功德的另一个途径是前世轮回中吃苦行善中积累出来的,《西游记》中如来的弟子金蝉子经过十世修行后才能在唐僧这一世中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后修成正果。

  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一条返本归真修成真人之路。人与神(真人)之间连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炼”,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之所以珍贵,在于人拥有这个先天的神性,而“修炼”彰显的正是人类的这部分特性, 所以历史上很多修炼人都有许多神奇心灵力量、特异功能、超然豁达的生命观,象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是著名辅佐真命天子的军师道士,象一苇过江的达摩祖师、峨嵋山搬木的济公和尚,创太极拳的张三丰,民间中除妖降魔的吕洞宾等八仙传奇;许多知名历史人物,象苏轼、王维、李白、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都是修炼人。不只是儒释道三家构成的中国主流思想里充满着修身、修行、修炼的概念,先秦以前,各行各业、诸子百家都称道,人本文化的深层涵义不就是:只有人赋天命于人世,能通过修炼返出自己的这个神性、佛性或称先天本性,其它物种就没有这个殊胜的特性,这是生而为人的尊贵!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整个中国的历史,如果文化是神传的,人是神造的,神造人的目的,似乎是让人能基于神性,来创造人类这层的文化,丰富人类这层次的生命,同时再返回自己先天的本性,那么“修炼”代表的意义不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一个知天命的人,一个悟道的人,一个半神恢复成为神的过程吗!在生命的长河里,许多次我们单纯地临世,在人间成长,无明中有喜乐追寻却也饱尝生命无奈的苦汁,我们曾经欢喜也曾痛苦,有过悲愤也体验哀伤,在爱恨情仇善恶交织下,锱铢计较地迷失在人世生活中,象无根的生命……

  红楼一梦何时醒,西游过后再封神!

  流连客途中,忘却返乡路;浮荡红尘里,轮回人世间!

   当一个历尽了红尘岁月洗炼的人,再度感悟到自身保存的神性、先天本性后,开启生命返本归真之路,这就展现出了“半神”的生命特性,而整个中国历史、文化里处处充满了这种特性,这个连结人神的半神文化特性,就让中华文化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远而緜长、历久能弥坚!

   2.为什么近三千年的中华历史早就在各种预言中安排好了?

  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人神混战的场景在商末周初也出现过,明朝许仲林所著的《封神演义》描述了这一场景。老子、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共同签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武王伐纣之时,绝大多数的神以及道术之士都在这场大战中阵 亡,灵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战 争结束以后,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这些灵魂的善恶将他们封为三界内不同的正神或恶煞。那些未在战 争中阵 亡的神,如杨戬、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别武王、隐居修炼,从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三千年前,当武王伐纣后,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此后产生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贯穿并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历史。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无不顺应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中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向我们演示了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思想“尊道重德、积德行善”的重要性,秦隋元王朝为什么那么短命?而汉唐明王朝为什么那么长寿?—— “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

  道家文化强调的是修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所以从周朝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汉朝诸葛亮的《马前课》,唐朝李淳风的《推背图》,宋朝邵雍的《梅花诗》,再到明朝刘伯温的《烧饼歌》,在每一个汉人统治的长治久安的朝代,这些道家人物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个准确而系统的预言。佛家文化则不同,它强调修善,普度众生。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扬,逐渐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佛,什么是修炼,也奠定了人们理解佛法的基础。

  儒佛道的传统文化贯穿了各个朝代:朝代不长久,文化永流传;一朝天人,一朝文化。中国的朝代换了一代又一代,能够留给后人亲身感受到的主要就是每个朝代的文化了,而且每个朝代的文化大多都不一样,确实令人称奇!

   唐朝——主要文化为唐诗——主要信仰为佛教

   宋朝——主要文化为宋词——主要信仰为儒教

   元朝——主要文化为元曲——主要信仰为藏传佛教喇嘛教

   明朝——主要文化为小说——主要信仰为道教

   清朝——主要文化为小说——主要信仰为藏传佛教

  各种传统文化的积累为后世的人们奠定了觉悟真理(返本归真、成佛得正果)的基础。

   既然神州中土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一个让很多天人(神)下世来锤炼的大熔炉,那么从周朝开始近三千年的中华历史就得详细的安排好,就得像九九八十一难一样设下各种磨难,并安排好各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让吃苦行善者不断的积累功德,行恶者不断的失德造业,最终出现两极分化,大善之人就可以回归天国世界,而大恶之人则会形神全灭,被彻底销毁进入无生之门,中间之人则继续在人世间轮回。

    3. 为什么安排了人类历史的上天允许進化论等思想一度占据上风?

  个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宇宙有成住坏灭的轮回,朝代也有兴亡的轮回。以前的人类社会存在一个阴阳相生相克的理,所以近三千年的中华历史总是一个新兴朝代取代另一个腐败的朝代,然后这个新兴朝代又逐渐走向腐 败,又被另一个更兴旺的朝代所代替。不管朝代怎么变化,儒佛道的传统文化都贯穿了以前的各个朝代。可是到了近代,却出现了進化论、无神论思想主导的朝代,進化论认为人是从古猿進化来的,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否定神的存在,使得很多人迷 信科学,不再真 正信 仰佛道神了。

 其实,这种无信 仰的状况也是被预言过的。根据佛经记载的预言,几百年前人类就已经进入末法时期,即宗 教信 仰已经衰 落甚至变质了,特别在最近的一两百年的進化论、无神 论、性 开放等非传统文化的侵袭下,人类已经没有维持道德的心法约束了。前文已经说了,从周朝开始近三千年的中华历史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到最近却为什么安排一个否定各种佛道神的朝代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人类自身的原因,一个是天界自身的原因。

  从人类自身来说,人有自由意志,有自己的追求,各种新鲜思想、各种新鲜事物都会去尝试一下,尝试过之后才会知道好坏,以后就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就像预防某种疾 病,要先打疫 苗微量尝试一下该种疾 病,从而形成免 疫力,当该种疾 病真 正来的时候人体就不怕了,因为人体已经有抵 抗力了,已经知道那种疾 病要不得,以及如何去抵抗和消 灭病 毒。在末法时代,各种宗 教信 仰逐渐衰落,人类开始尝试起進化论、无 神 论、性 开放等思想学说,因为没有精神道德的制约,而只注重物质享 乐,结果使得人类的道德水平急速下滑,很多人可以说是十恶俱全,禽 兽不如。西方人(包括东 欧)已经尝过了这个苦 果,所以他们中大部分已经逐渐抛弃了这些思想病 毒,而很多东方人至今还在这些苦 海中挣 扎,有些人也已经觉醒了,只剩下一些五 毒俱全的人带着他们的那些思想病 毒去危 害全世界,而真 正善 良的人还会坚守良 知与信 仰,维持传统道德,只有在这样最恶 劣的环境下才容易分别善恶。

  物极必反,当一个人的身上有很多病 毒出现时,人体组 织就会自动去清 除与消 灭这些病 毒。地球也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体,当恶 人这种病 毒太多的时候,就会自我更新,新陈代谢,以某种方式清 除恶 人,留下善人。这种方式与“地球更 新期”有关。

  “地球更 新期”

   据精确的玛雅历记载,在银河系季候中我们的太阳系正经历着一个历时五千二百多年的“大周期”。时间是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 012年止。这个时间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相吻合。从 1 9 9 2年到2 012年中,我们的地球已进入了“大周期”最后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進入另一个大周期之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期,玛雅人称之为“地球更 新期” (Earth Regeneration Period)。在这个时期中地球要完全达到净化,运动着的地球以及太阳系将逐渐通过一束来自银河系核心的银河射线,银河射线光子带将会达到净 化地球的功效,地球上的腐. 败. 物(包括恶. 人)将被光子带像 杀 菌一样的逐渐清 除 掉。而“地球更新 期”过后地球将進入另一个大周期的“同 化银河系”的新阶段,那时地球将完全進入银河射线光子带。玛雅人相信,太阳系诸星体在经历完了这束银河射线作用下的“大周期”之后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玛雅人称这个变化为“同 化 银 河系”(Galatic Synchronization)。

    在玛雅历所说的这“大周期”的最后10+10 年中,地球如何发生“净 化”又如何“更 新”呢?玛雅人没有详细说明。首先我们想一想什么叫“净化”。“净 化”即是要剔 除腐 败 的事物,保留健康的事物。看看今天的地球,从自然生态到人的思想道德都已沦 落到腐 败不堪的境地。由于人的自 私,人的无休无止的贪 婪,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不断地遭到人的破坏,已经到了危 机重重的地步。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污 染也同样是触目惊心,而且人人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的。人间虽有法 律,但人若没有心法的约 束,那么法律也只能够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而已。地球的确需要净 化,而且首先人 心更需要净 化。否则人类将最后自己毁 灭 自己。

   作为人,出生在中土,仍然还是一个凡 人。如果这个人还能進一步的入 道 得 法 ,那简直就是万古机缘。可惜的是,许多人由于长期受到“科学”的灌 输,以为進化论、无 神 论是真 理,从而没有道德的约 束,为了个人利益无恶不作,物欲横流,不惜造 业一生,真正的万 古机缘送到眼前都不醒 悟。

  现在的人迷信科学,而真正的科学家其实早就发现了科学体系的缺陷。人不信神,就如同否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更有狂妄之人,说什么人定胜天,就好像一只羊说要战胜牧羊人一样。人类的科技水平与人类的道德水准是相关的,人类的科技水平永远也达不到神的能力。目前人类的科技连人本身的问题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即使是科技自身的发展,不也是在否定当中发展的吗?如果人类总是局限在现有的科技手段和结论当中,也是不可能取得進步的。

   另一个是天界自身的原因。

  

   《封神演义》中提到不管是神仙还是妖 魔 鬼 怪也都有劫 难,每过一千五百年一大 劫。三千年前武王伐纣之时妲己被狐 狸 精 附 体,申公豹聚集了天下的妖魔 鬼 怪与神仙,其中很多妖 怪、神仙都难 逃一劫;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一场隋唐演义中又有很多妖 魔 鬼 怪转世为人,领头的隋 炀 帝杨广是终南山一个修 炼了多年的硕鼠转世,而以紫微星领头的神仙们分别转世为唐王李世民与大唐战 将,在讨 伐隋 炀 帝的时候度过一 劫;现在正好又是一千五百年的一大 劫,这与现在是“地球更 新期”的玛雅预言是相吻合的。

   上天的众神存在哪里?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似乎看不见也探测不到神的存在,但是现代科学发现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世界的物质只占到宇宙的4%,另外 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也就是说宇宙中绝大部分是不受我们人类这个物质空间的规律所制约的,高级生命的空间(神界)就在那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讲“万物有灵”,任何物质有它表面物质体的一面,同是也有它精神体(灵魂体)的一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是同时存在的。现代科学发现人的大脑发出的思维是一种脑电波,人的精神也是一种物质,是一种更高级形式的物质,只不过这个物质体(灵体)是在另外空间体现而已。不管是通常的表面物质还是更高级的灵 体物质,都会体现出一个能量场,而高级灵 体的能量也需要从表面物质世界中吸取一些,就像生物圈食物链,人类需要从各种动植物那里吸取能量维持生命,高级灵体需要从表面物质特别是人类那里吸取信仰的能量。

   佛教中有三宝,"佛、法、僧",佛像是其中的一宝。道家和儒家也有很多神像,比如老子像、孔子像、关羽像、岳飞像等等,过去很多人家里都供有“天地国(君)亲师位”神位,基 督 教也有耶 稣像等。大自然本身也有很多天造地设的神像,比如四川乐山弥勒大佛实际上是坐落在一个更大的天然卧佛的心脏部位上,还有很多决定朝代兴衰的龙脉山陵等。这些神像从大自然中吸取天地灵气,另外还有人去烧香拜神、供奉食物,这些香火和食物在另外空间的能量就被神灵吸取了,反过来神像(神位)背后的神灵也会保 佑那些虔 诚的信 徒。

   到了進化论、无神 论等思想流行的时代,很多低 灵禽兽、妖 魔 鬼 怪转世成人或者附体在人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动物物种越来越少而人类人 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这种人越多,進化论、无神论就越被推崇,神州大地上的传统道德文化就越被摧 残。这个时代的人很难看到鬼或者神了,因为很多人本身就是妖 魔 鬼 怪,豺狼世上走,横行中土,败 坏了人类的道德。尤其在十年浩 劫期间,中土的绝大部分神像都被这些人给破坏了,从炎帝陵到佛寺、道观、孔庙,所有传统文化的实物,几乎无一幸免。唯有乐山弥勒大佛等幸免,四川乐山背靠乌尤山面对青衣江的弥勒大佛,高近七十米,无人砸得了。大佛背后乌尤寺的五百罗汉却是泥塑的。红卫 兵一一砸去,堪称雕塑精品的五百罗汉全变成了无头佛。

  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中土的绝大部分神像都被破坏了,就相当于很多佛道神从人间获取能量的一些通道被破 坏了,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劫数,有些不得不转 生 成 人 重新修 炼。而在同时,万 魔出世,惑 乱 世间,人类在走向极其危险的边缘,所以为了拯救这一期的人类,很多佛道神纷纷转 世来人间一遭,有这么多高 灵 人在世间,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类道德的快速下 滑,这个情况早就被明朝的刘伯温所预言了。刘伯 温预 言说“上末后时年,万祖下界,千佛临凡,普天星斗,阿汉群真,满天菩萨,难脱此劫,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天上天下诸佛诸祖,不遇金线之路。难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后勒封八十一 劫。”最后的大意是天上的佛道神都要来接受人 世间的考 验。上天安 排这些就是要在進化论、无神 论流行的时刻,在最艰难的考 验中看每个人是否还能够坚 持 善 念,大浪淘沙尽,真金方能显。基督 教所预 言的上 帝将对每个人進行最后的审 判,也是这个道理。当这场考试结束之后,進化论、无神 论等思想将被彻底的抛弃,邪 恶之人将在“地球更 新 期”中被淘汰掉,善 良之人将会進入“同 化银河系”的崭新未来。

  三千年前一场封神演义使人神同在的神本文化时期从此变为人神分离的人本文化时期。人神混战的场景在商末周初出现过,明朝许仲林所著的《封神演义》描述了这一场景。老子、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共同签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武王伐纣之时,绝大多数的神以及道术之士都在这场大战 中阵 亡,灵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战 争结束以后,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这些灵魂的善恶将他们封为三界内不同的正神或恶煞。那些未在战 争中阵亡的神,如杨戬、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别武王、隐居修炼,从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三千年后,也就是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又一次出现了人神同在的时期,这场三千年的大戏即将收场于“地球更新期”,又一场封神演义、正 邪 大 战正在展开。不管是什么来源来的人,在“地球更新期”中的行为表现将决定他们的几种未来:    十恶俱全、禽 兽不如者无未來——灭——将進入无生之门,即被彻底销毁;   行为低下、有如禽 兽者的未來——畜——将進入畜生之道,即转生成动物;   享福行善、阳寿已尽者的未來——鬼——将進入鬼道,可来世再转生成人;   吃苦行善、阳寿未尽者的未來——人——将進入人道,可继续做人与轮回;   修心断 欲、慈悲众生者的未來——神——将進入神道,不再進入轮回苦海。  华人始祖伏羲女娲分别姓“风”、“云”,开创了中华神传文化的“风云时代”!古人的道德水平也像“风云”一样高尚,“古人诚而善,心静福寿齐”。在周文王治理的西岐内,没有刑 罚只有惩罚,画地为牢,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尊道重德。现在到了“江湖时代”,社会的道德水平也如“江湖”一样江河日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成了座右铭了,连婴 儿吃的奶 粉也被黑 心商家污染了,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善恶必有报”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不重道德,无恶不作,人人为敌,这个社会真是危险到了极点了!

  物极必反,正如所有的预言中提到的,最后会出现圣人,拯救危机中的世界,拨乱反正,中华大地上中土众生的道德水平又将轮回到一个新的高度——“贤不遗野 天下一家 无名无德 光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