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竹黄瓜炒肉丝的做法:与毛主席老师芦荻,溥仪弟弟,论狙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15:41
与毛主席老师芦荻,溥仪弟弟,论狙击


    老鸭和伟大领袖的“帝师”芦荻教授合影,诚惶诚恐,为避免“刺驾”之嫌,干脆模仿以色列IDF,把“马四狙”斜挎后背。由于 Mark IV + 28-300mm1:3.5-5.6L IS USM的份量太重,背带拉得笔直,图穷匕首见,但愿没有惊了驾。毛主席一辈子不摸枪,可深谙用兵之道。老鸭子不懂造枪原理,抄起来也能百步穿杨。


    1988年,从老鸭和“帝弟”溥杰合影,当时的狙击武器十分简陋,Nikon FM2+MD12+80-200mmF4。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的,书香门第,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空军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教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回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毛主席因患眼疾无法读书,经中央广为筛选,圈儿内举荐,汪东兴、张耀祠政审,毛主席钦点,时年44岁的芦荻进中南海,为毛主席侍读古籍。
    3月27日晚,芦荻老师和CCTV张越出席某活动。现场光线很暗,作为一名老牌狙击手,我用Mark IV + 28-300mm1:3.5-5.6L IS USM,ISO 6400悄然潜入。站姿,手持无依托,现场光极暗。但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整个现场仿佛有探照灯提高照度,亮度惊人,就像红外成像似的,看不出噪点。


    1987年老鸭26岁,身高184mm,体重66公斤,,一口气从八达岭跑到山海关,负重两套Nikon FM2,100个胶卷、显影罐、放大机、照相纸、照片传真机(AP Portable Photo Transmiter)……当年的狙击武器,全凭老尼康,从曝光到聚焦过卷,全凭手感。感谢我爸爸遗传给我一双细长的手。

   穆青时代的新华社,是名符其实的通讯社,靠党中央领导雄霸天下,连记者证封面都是小羊皮的,内文比其单位多好几页,有若干红头文件列数特权。不像现在的记者证,和结婚证似的。老鸭因发明“闪击”获得穆老头而赏识,“闪击”靠无法复制的独家新闻,不属党的领导。“闪击”源自德国装甲兵总监卡·海·冯·古德里安的“Blitzkrieg”,核心是装甲兵近距格斗必须“首发命中”,不能毙敌,定被敌毙。前几天老鸭《二月二龙抬头,痴男为女友守节12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761450100hnug.html,不仅《北青报》头版,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CTV也都转载,就是“首发命中”的范例。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的新闻不仅独家,而且不可复制。就像季羡林老爷子一样,全国媒体都炒,可只有老鸭一人突破宫闱。     

    2010年3月27日夜,张越与“帝师”芦荻耳鬓厮磨,相拥而语。由于光线太暗,相机快门速度过低,张越的脸很清楚,芦荻教授的脸和手因抖动而模糊,增加了往事如烟的沧桑。卢教授晚年孤独,子女都在美国,一个人致力挽救流浪猫、狗,仁义之人。
    张越和芦荻教授当场验看老鸭Mark IV里面的照片,芦荻教授双目炯炯,忘了手中夹菜的筷子。张越惊叹“清楚”之余,粉臂酸痛,这么沉啊,每天背这么两个铁家伙谋生,没一米八还真不行。

    上个月,碰到当年的“暗房头一把”——“左爷”。“左爷”是《中国青年报》大拿,当年新华社曾璜出画册、办影展,不用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的暗房,只信“左爷”。想不到一场数码革命废了胶卷,“左爷”空有屠龙之技,可天下没龙了。

    国产胶卷进新华社以前用过,最便宜的叫DDH,意思是代代红,后来叫太行。比这个更有名的是广东的公元,福建的厦门,还有化工部第二胶片厂的安阳(?)。 

    进新华社后,摄影部受保定化工部第一胶片厂委托,测试过保定胶卷。该项目由车间程师傅和我两个人负责,我用保定ISO400拍过庄则栋打乒乓球。测试结果肯定不如富士Neopan。

    新华社从来只用最贵(最好)的进口货,进口前先由一些文化和专业技术较高的人测试并写出报告。黑白全是日本富士尼欧潘(Neopan),感光度为两种ASA100,ASA400,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用比这个更稳定的柯达双X、三X(Kodak Plus-X、Kodaka Tri-X),前者相当ASA125,后者相当于ASA400。大概出于政治考虑?美帝是美帝,日本是仆从国?

    1989年以后,忽然发现,突发事件记者在暗夜中拍照,切忌使用闪光灯,否则有生命之虞,遂开始小批量进口FUJI Neopan ISO 1600,该胶卷可以强迫显影,我Push过两级,当EI3200时最佳。领取这些昂贵的高速胶卷必须部领导签字并注明用途,个别人因“经常偷鸡摸狗”,不必领导批准,我就是其中之一。负责配发胶卷的老大妈是新华社中央组名记崔宝林的夫人,对我极好。崔宝林退休后,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继续上班。

   当时使用这类高速黑白胶卷,必须配以大口径镜头,摄影记者大多是男性,流行黄话“宁要粗短,不要细长”,讲的就是大口径镜头。我比较满意的是Nikkor 135mm F2,抵近“狙击”后,可以揣进怀里迅速撤离事发现场。至于180mmf2.8ED和其他镜头都过于笨重,不好隐藏,“狙击”完毕很难脱身,如300mmF2.8ED、400mmf2.8 ED。

    1990奥运会以后开始进口柯达Kodak T-max,有100,400,3200三种。  彩色新华社一直用美国麻省罗切斯特出的柯达彩色Kodak Calor,有100,400两种。 新华社名单上的摄影记者领胶卷,只登记,不需要任何人批准,需要多少领多少。1989年,我负责北京新闻,照了900多卷。1990年作为首批深入可可西里的探险队员,我照了1000多卷。都是人民的血汗啊!   


    1988年冬,秦岭,脚下趴着的是世界上第一只被麻醉枪捕到的野生大熊猫“华阳”。注意李进军手中那个巨大的箱子,是与摄像机分体的机箱。当年摄像设备不仅动辄几十万,而且分机头、机箱两部分,十分笨重。只能放在三脚架上阵地战,无法运动战。偶尔游击一下,也拖儿带女、惊天动地,没有老鸭的“狙击”效果。上星期左爷当着解海龙、刘占坤,说:“20年前老鸭给咱们讲课,说“胶转磁”,我还起哄,想不到今天全成真成了真事了……”

    十多年前,赵安当CCTV文艺中心主任时,我在CCTV-3开辟了讲摄影的《瞬间世界》,我不用稿子,一个人策划、选题、采访、主持、拍摄……一口气连做5集,低成本运作。出于政治考虑,第一集是当时正红的全国劳模、山东《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钱悍。出于经济考虑,第二集是发明“胡同游”的广角摄影协会徐勇。出于人文关怀,第三集是慕田峪长城的那个残疾摄影家。为吸引眼球,第四集是红镜头的发明人杜修贤,徐肖冰、侯波。以权谋私,第五集是我大哥,拍希望工程《大眼睛》的解海龙。后因身体欠安,诸多不适而拂袖。

    接替我的是中国特稿社图片曾璜,曾璜是中国第一个留美的摄影硕士,中文带浓重福建口音,尽管他精通纽约英文。再其后是曾璜的前妻,伶牙俐齿、冰雪聪明的黄文。再其后是新华社摄影部的“张瑞琪团队”……人多力量大,可节目越做越孓孤,最后成了一个神仙会,被伟大、光荣、正确的台领导果断枪毙。

   老鸭一穿上美军M65,手中的Mark IV + 28-300mm1:3.5-5.6L IS USM,也变成了阿富汗的“M107狙”。老鸭手中这支狙击枪,除了沉点儿,一枪毙敌,几乎可以应付一切。从广角到长焦,一只长枪打天下,根本用不着闪光灯。

    作为一个西部快枪手出身的职业游侠,单枪匹马走过全世界,不仅要大口径杀伤力,还要轻便便于隐蔽行动。老鸭平时喜欢背两个Mark IV,Mark IV+16-35mmf2.8。另一个Mark IV + 28-300mm1:3.5-5.6L IS USM。



    1996年(?)远南运动会,邓朴方选了10个摄影记者拍“远南”。我记得有王文澜、刘占坤、李前光、高光德、王文扬、唐师曾……一天,我和刘占坤坐在100米终点,他端着一台手动的Nikon F3+ 400mmf2.8。我抱着自动曝光、自动聚焦的Canon EOS1+400mmf2.8L。发令枪一响,马达连成一片,尖声啸叫的是MD-4,“扑拉、扑拉”的是EOS1。冲洗胶卷由郭建设的图片公司负责,冲完胶卷一看,坤哥一脸沮丧,说:“鸭子!咱们练了一辈子的手艺,完了!”


    我把Mark IV称作“马四狙”是有道理的,前不久我在人艺暗光线下游刃有余地解决了《茶馆》剧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761450100hbna.html由于感光度极大提高,可以是摄影记者使用较小光圈以获得更大的景深以解决清晰度问题。一旦在取景器里锁定,发射的每张照片都仿佛是巡航导弹,颗颗咬人。



    20年前,扛着“大炮”四处兜售镜头感很有市场,完全可以骗吃骗喝。可在今天的数码时代,即使纵向抓取这个高速滑下的小丫头也易如反掌。摄影曝光、聚焦、过片……一系列复杂门槛,包括冲洗、放大、传输……都被数码技术彻底解决。只要你有把子力气,肯花若干银子买“马四狙”,无论是非洲草原的长颈鹿,还是奥运公园的“灰太郎”……都唾手可得。
     “嫁人要嫁‘灰太郎’”,照相要用“马四狙”。只要让Mark IV的取景器套上,就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