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mbsos:明于知人,善于任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27:58

公元前202年,垓下一战,刘邦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中国。2月初三,刘邦正式即位称帝,定都洛阳。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庆祝全国统一。会上,刘邦让群臣畅所欲言,找出汉胜楚亡的原因。王陵首先说:“陛下平时待人傲慢无礼,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赏罚分明,量才授职,能把城邑封给有功之臣,所以将士都愿意为您效劳。项羽表面很仁慈、恭敬,但刚愎自用,猜疑功臣,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臣以为这是项羽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亦认为,刘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却“不予人利”,从而失天下。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定国家,稳定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供给军饷,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此3人可谓当今豪杰,天下奇才。但是,我能悉心委用,所以能得天下。〖HJ87x〗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加以重用,这就是他被我灭亡的缘故哪!”众臣听了心悦诚服,纷纷下座拜伏。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插曲,齐人娄敬特意从山东赶到洛阳,求见刘邦,建议迁都关中。刘邦拿不定主意,让群臣共同讨论。在讨论会上,许多人都认为还是洛阳好,只有张良支持娄敬的意见,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两利。刘邦听了,非常赞成,即日起驾,西迁关中,建都长安。

这是我们在翻阅《汉书》时,谁都不会跳过的一段耐人咀嚼的史料。在这段史料里,折射出这样一种信息,刘邦将人才问题,摆到了怎样一种高度?因这一观点有楚汉之争的历史做佐证,读之,感人至深。

在《唐书》中,下面这段史料与上述颇为相似。公元647年,李世民同群臣谈及历代帝王的功过,群臣都盛赞李世民的功绩。李世民说:“自古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夏,却不能使周围的小国臣服,我的才能赶不上古人,但取得的成绩却比他们还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们可以随便谈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如天地,说什么也不足以形容。”李世民说:“不然。我所以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只不过由于做到5件事罢了。”群臣都说:“臣等愿闻明教。”李世民这样道出了“5件大事”——“自古帝王多嫉妒才能胜过自己的人,而我看见别人的长处,像和自己的一样高兴。无论何人都不可十全十美,我往往能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有的帝王爱贤者恨不得抢在怀里,憎不肖者又恨不得推入沟壑;而我对贤者很尊敬、重用,对不肖者也能可怜他,使两者都能各得其所。自古帝王多厌恶正直之士,或者公开杀害,或者暗中杀害;而我从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比皆是,立满朝堂,不曾罢免过一人,也不曾给一人治罪。自古帝王皆看重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独独能一视同仁,一样爱护关怀,所以他们都把我看成父母一样。这5件,就是我能够建立今天这么大功业的原因啊!”这一段史料,是对贞观之治最好的诠释。

解读这两段史料,那是很有意思的,汉高祖与唐太宗,这两个皇帝相去800多年,但他们这两个在历史上都算是大有作为的皇帝,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对待人才的问题,并且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大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便在于重视人才、用人之长,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也。然而,这二人却仍有高下之分,刘邦夺得皇权后,“狡兔死,走狗烹”,就连其引以为取胜之本的“三杰”也不能见容,韩信被斩杀,萧何自污以保身,张良功成身退以保全身家性命,朝里朝外,危机四伏,人人自危。而李世民那贞观一世,犹如文学家卢照邻所云:“贞观年中,太宗外厌兵草,垂衣裳于万国,舞干戚于两阶,留心政涂,内兴文事。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王(圭)、魏(征)、来(济)、褚(遂良)之辈以才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我之得人,于斯为盛。”(《幽忧子集》)这种说法,固有溢美之词,但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日,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向领导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不仅是包括刘邦、李世民在内的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优秀传统的继承,更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结合中国实际的一种创新。因此,结合历史,深刻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当务之急。

 ( 原载《福建党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