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盘突出怎么治疗:互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10:24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走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网络化已被公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在变革性地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据浙江省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上过网,OICQ、E-mail已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通讯方式之一。由此可见,青年学生群体已先于社会一步迈入网络时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给人们特别是被称为网络先锋的青年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变化,做好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因网络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消除互联网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000年6月,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深刻阐述了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作用,他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时代,信息开放并庞杂多样。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会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江总书记的讲话为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
    一、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
    1.网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信息化
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也有利于社会信息化。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面对网络技术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提高工作效率,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促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有针对性地引进或自行研发有关学生思想工作的程序和软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网络技术培训,编写适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的教材,并收集、整理学生思想工作的各种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采集、分类、加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共享,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与社会其他信息有机联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2.网络信息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进一步创新
面临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受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形式到内容适应这一变化,创新工作方法。过去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事”,关注学生出不出问题;在思想上是防,措施上是堵。片面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业,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网络信息时代,要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新模式的中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青年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尽量摆脱灌输知识的传统做法,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热情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注重培养“具有高尚精神的人才”,重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尊重文化和传统,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一句话,培养青年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种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特点、进度、成才期望,接受教育。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经历、背景进行分析记录,形成“学生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据此分割成许多“模块”,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育。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网络虚拟社会使青年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交往领域扩大,交往视野开阔,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网络的兴起和流行,赋予了许多网民以双重人格:一个是现实人格,一个是虚拟人格。虚拟人格以现实人格为基础,是现实人格的扩大化。
    1.“网络病”的产生。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受众者。学生沉溺在无边无际的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中,容易脱离班级与集体,从而更易陷入盲目疏懒、空洞贫乏的心理状态,使大量有效时间被占用,不仅把兴趣转向互联网,使学生兴趣下降,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课,不能按时交作业,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或者厌学、逃学。进而导致逃避现实生活, 淡漠人际关系,严重者还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2.灰色信息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中国融入了世界大家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无国界、超控制的特点,把他们的伦理价值观念、伦理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慢慢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给那些接受新思想比较快的大学生。使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把一些不文明、不健康、暴力、色情、侵犯隐私等灰色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虽然在网站上普遍声明访问者必须达到一定年龄,但却没有一种有效措施保证青年学生不接触到这些灰色信息。这些灰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改变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影响他们的世界观,致使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
    3.网络犯罪的出现。由于网络交往中人们行为的符号化,真正的人隐藏在符号的后面,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淡化,撒谎、盗窃、诈骗等丑行在点击鼠标过程中频频发生,电脑犯罪屡见不鲜。在一些大学生中,不乏有电脑奇才,他们一旦失去了法律的约束,就可能对网络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如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危害网络安全,危害社会稳定。
    4.人际交流产生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提供丰富信息资源,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多种交互方式,主动选择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学生上网不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得信息的途径方式趋于多样化,学生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更多的选择权。如学生可自由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上网冲浪。学校无法知道学生是否上网,都干些什么?是否接触灰色信息内容,更不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无法做到教育学生有的放矢。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塑造新型大学生
不可否认,青年学生已先于社会一步迈入了网络时代。应对网络时代给人们特别是被称为网络先锋的青年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变化,加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因网络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消除互联网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守道德、讲诚信的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1、文明使用互联网,培养网络道德观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指出:“21世纪青少年要有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网络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工具,计算机及网络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巨大载体,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将有利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假如一味地理解网络是一种高科技娱乐的工具,让学生对网络的功用产生歧义,或者因上网带来一些问题而否定网络,会导致学生和教育双亏,无法让网络给人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不同渠道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施加影响。由于这些信息良莠混杂,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将学生与社会隔绝,事实上也隔绝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自律能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去吸取正确的东西,抵制负面影响。
    本着“主动出击、把握导向”的原则,认识并尊重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特征,以服务学生成才,提升网络素质为核心,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文明有效地使用互联网,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高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要让学生清楚网络是一种工具,是“双刃剑”。增强学生对网络化、信息化在现代社会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要通过对学生的良知的教育,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培养青年大学生遵守网络法则的法制意识。
    2、建立新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面对蓬勃发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因特革命,西方国家借助全球网络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道德文化的侵略。因此,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尽快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学习网络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加深对网络化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问题作深入研究、分析,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思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借助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文明道德,培养和建立既懂政治思想工作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知识的新型学生教育工作者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网络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3、发挥“校园网”主阵地作用
面对西方国家以网络手段的文化入侵,我们要强化守土有责,增强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网络是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新领域,尽快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制高点”,建立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重点建设好学校生活的“校园网”。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对思想政治网络进行有效管理,对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和内容进行关闭或封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在学校主页上增设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如“校园风采”、“学习交流”、“毕业指导”、“心理咨询”、“两课之窗”、“业余党团校”、“网上竞赛”、“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典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网上广泛传播,宣扬优秀的网络文化。形成学校、院系和班级三位一体,服务学生,凝聚学生,从而建立有吸引力的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作用。
    4、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网络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面对网上针对青少年的各种思想文化争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2)要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3)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和使用互联网的文明环境的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4)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让健康、高雅、向上的文化和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腐朽、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创新立业。
    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网上复制、抄袭文章,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这反映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另外,据调查显示,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这说明大学生比较难处理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存在着双重人格的倾向。这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避免因网络带来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影响,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一,开展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开设有关心理的辅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以专栏的形式,利用校园网络,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导向,心理咨询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第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跟踪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
    网络化把人类的发展带进了一个新时代。尽管网络的发展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以战略高度按照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充分重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研究青年大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内容,发挥网络优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