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天涯明月刀好玩吗:说给外行人听的通货膨胀那挡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52:52

说给外行人听的通货膨胀那挡事

郑克中

通货膨胀,用老百姓的说法,就是钱不值钱了,钱“毛”了。原来你用一角八分钱可以买一斤大米或面粉,后来要用一块八或者更多,才能买一斤。统计局给你公布的什么“西屁艾”(CPI),上升了多少多少,比如百分之五,其实就是拐弯抹角地告诉你,上个季度你的100块钱,在口袋里平均又丢失了五块钱。

知其然,当然还想知其所以然。钱为什么会“毛”了呢?怎么在口袋里就平白无故地丢了呢?钱被谁偷去了?政府在这里面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但想弄清这挡子事,恐怕真不容易。这里就让我用最通俗的话给大家“戏说”一回。

让我就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起。

我们国家一些大的机关、厂矿单位差不多都办有职工食堂。职工食堂一般都采取用饭票的方式进行管理,就是单位职工谁想在食堂吃饭,先得到食堂会计那里去用人民币买饭票,然后再用饭票到食堂里去买饭(现在用的是电子卡,原理也是一样的,大家就把它理解成电子饭票就是了)。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单位职工食堂,你都不能直接用现金购买饭菜,只能先把现金(人民币)换成食堂的饭票,然后才能实现你的购买。食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般人以为,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单位食堂,是给单位职工服务的,要是外面的人都能来拿现金买饭菜,那不就成了为社会服务的了?单位职工的福利不就流失了吗?这是一个理由。但是这里还有另外的一个理由,或者说另外一个秘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先卖一个“关子”,等后面再告诉大家。

现在还是先看看我们的食堂是如何用饭票来管理的吧。

单位职工要想在食堂吃饭,那么就去用人民币换饭票。一般来讲,人民币与饭票是等值的,就是说,你用一块钱人民币,能够换来一块钱的饭票。接下来你就用一块钱的饭票在食堂里用餐。

我们假设食堂里的所有工作的员工,包括管理人员(膳食科长、会计)、厨师、一般炊事员等,这些人的工资、费用都由单位正常开支,场所、设备、房租等也由单位提供和承担。这样一来,食堂卖给职工饭菜的成本,就只是由购买饭菜的原材料和水、电、煤气等构成。——这就是在大陆上的一个典型的单位职工食堂样板。

我们看到,职工们由此便享受到很大的一块“福利”——免去了人工费用和场地租赁,以及炊事设备购置、磨损折旧等费用,饭菜当然也就比餐馆要便宜许多。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是当你用人民币到食堂换回饭票,饭票里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可能就不是大家都能够知道的了。

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食堂在成立之初,也就是在开始发行饭票的时候,一块钱可以买到一斤面粉,一斤面粉可以做出一个馒头(其他食品我们就用馒头来全部代表了)。这样,日子就开始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对于职工来说,花钱买饭票,用饭票买馒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心的。可是这张饭票对于膳食科长和会计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了。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围绕着这张饭票,其实可以做出许多事情来的,并且不会被外人所知。

首先,饭票的发行是掌握在科长和会计手中,于是他们俩首先想到,为什么我们也要像一般员工那样出钱买饭票呢?饭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只要多印出一些来,供我们两个使用,谁也不会知道的。这样科长和会计每个月都要多印出他们两个人的饭票,也就是他们两个人每个月都可以不用花钱,也就和职工一样,用饭票在食堂吃饭。

我们假设在食堂用餐的有100人,每人每个月要花100元买饭票,也就是说食堂每个月流转的饭票一共有10000(100×100)元。一块钱一个馒头,每个月要卖出10000个。可是当膳食科长和会计,他们不交钱,却还领100元的饭票时,那么食堂每个月的实际收入只有9800元(10000-100×2)。他们用9800元到市面上买回9800斤面粉。9800斤面粉,这时还必须做出10000个馒头,才能满足食堂职工的需要。于是我们看到,原来10000斤面粉,做出10000个馒头,而现在却是9800斤面粉也必须做出10000个馒头,每个馒头平均只有0.98斤,也就是说,现在的每一个馒头,要比原来的少0.02斤,即少2钱。

在食堂就餐的人,他们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每一个馒头被人克扣去了2钱的重量,他们现在还以为他们吃到的馒头是和原来一样的1斤重呢。职工花的钱数(货币量)没有变,但买到的东西比原来少了。

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让膳食科长和会计白吃,不用掏钱。就是膳食科长和会计对大家说,由于面粉涨价,我们的馒头也得涨价,原来1块钱一个,现在要1.02元一个。这样每一个人一个月就要多花2元钱,100个人,就多花200元钱(为了计算的方便,也假设科长、会计也缴上了这2元钱)。这样,科长和会计的伙食费,就叫大家给平均负担了。

以上两种方法,实际内容是一个,就是在这个公共食堂里,有人白吃白喝,全体职工为他们买了单。什么是通货膨胀?当你用和从前一样的钱数(货币量)却买不到和从前一样多的货物了——不是钱数没变,货物少了,就是货物没变,钱数多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或许许多人,包括金融学家都不知道,国家发行货币,其实就是国家这个大食堂在卖饭票。国家是一个大公共食堂,国家发行货币,就是相当于膳食科卖饭票。膳食科就是国家的中央银行,膳食科长也就是央行的行长。

我们从食堂“发行”饭票中可以了解哪些货币知识呢?非常之多。

最主要的有两条,就是发行货币的原理和发行货币的准备金问题,其余的咱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首先,大家看到,一个食堂发行饭票,不是凭空发行的,需要人们用“真实的货币”去购买另一种货币——饭票。饭票这种货币,比原来的那个货币使用范围要小。在我们所举的上述例子中真实的货币是人民币,可以在全国使用,而变成饭票后就只能在某一个特定食堂里使用了。

国家发行货币是不是也像食堂一样,需要用一种“真实的货币”来购买呢?当然是。那么谁是购买者呢?国民。国民是怎么样用真实的货币进行这种购买的呢?许多人肯定不知道,包括一些金融学家们也未必清楚。国家的货币发行原理,至今在经济学中还是一个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众说纷纭,这就需要我在这里把话说得远一些。

最早的纸币发行是由私人进行的。在还是金属货币流通的时代,由于铜钱太重,使用不方便,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或者一些大户人家联合起来,让那些想用钱又图方便的客商们,把他们的铜钱存放到自己的商号里,发给他们自己印制的等额的纸的信用证明,(这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演化过程,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然后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纸制的信用证明在市场上流通开来,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币的老祖宗。

纸币在流通之初,因为这是一个信用凭证,证明在某商号里存在着真实的等额铜钱,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从一个人的手里倒到另一个人的手里,进行交易。如果某人对这张小纸片不放心,你还可以拿着它,直接找到发行商号,把铜钱兑换出来。久而久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非常方便,去兑换的人也都能按约把铜钱兑换出来,所有的人也就都放心了。

可这时,灾难也就开始酝酿了。问题出在商号。商号老板发现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窃取他人财富的机会。那些客商们把铜钱存到自己商号里,老板只给他们开出了一些纸片凭证,纸片凭证像真钱一样在市场上流通,而那些真正的铜钱还静静地躺在老板的柜台里面。老板想,为什么不把它们一块都使用起来呢?于是就把铜钱部分地或很大部分地又投入到市场上去了;还不止于此呢,老板们还发现,既然我们印出的纸片,能够在市场上流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偷偷地多印一些,让它们也混入市场里,捞去货物,谁能够发现呢?于是他们就私自又偷偷地印制了许多纸币,也投放到了市场上。大家可想而知,市场上一下子多出来了这么多的货币,有金属的——它们本来应该存放在商号里,不能动用的;还有纸币——它们是一些没有“真实金属货币”做保证的。这样一来,物价肯定要上涨——通货膨胀发生了。手里还握着纸币的人,赶紧到商号去兑现。商号老板兑现不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打算给你兑现,人早就卷款而去,逃之夭夭了,商号也就随之倒闭。纸币一登上历史舞台,灾难也就如影随形而至了。

因为私人发行纸币,经常闹出这样的乱子。可纸币的流通确实又非常方便,怎么办?于是国家就开始插手纸币发行了。按说,国家最有实力,也最有信誉,所以让国家来掌握纸币的发行,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世界各个国家后来货币的发行权都被政府掌控了起来(现在只有美国例外,可实事求是地说美国是表现最好的。这其中的原因与美国奇迹一样,值得世人去认真研究),这也是一个发展规律。

政府发行纸币机制原理与私人是一样的,通常它也必须先准备上一些真正的货币。西方开始都是用黄金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叫做发行准备金。在我们中国有时用铜钱,有时用白银,还有时用实物(最基本的消费品,如粮食、布匹等),还有国家或地方用美元或英镑(比如香港)——这种模式是典型的食堂饭票模式。发行准备金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纸币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一个信用凭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你给我开一个证明书,证明我在你那里存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这张证明书能够被投入流通,在人们中倒来倒去?也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在你那里有我的真金白银或者有价值的东西在支撑着它呢。如若不信,大家可以去那里用纸币再把那些真金白银和有价值的东西兑换出来。这就是发行准备的原理和作用。

但是,非常遗憾,历史上那些权力不受监督和没有制约的政府,它们几乎和所有的私人一样,看到发行纸币的巨大“天然漏洞”——完全是凭良心在背后操作,不为大众所知晓——往往就经不住诱惑,或者纯粹是为了攫取国民财富,中饱个人或集团的私囊;或者由于政治问题,政权遇到了麻烦,总是“钱紧”,就开始胡乱发行起来。以为一切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每当这时,通货膨胀立刻就会起来。历史上无数政权大厦的垮塌,几乎都是被自己点燃的通货膨胀的烈火焚毁的。一个政权没有比通货膨胀更丧失民心的了,因为那牵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

近代中国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通货膨胀有两次。一次是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之前,还有一次就是大陆三年困难时期。前者是典型的恶性显型通货膨胀,流通的法币、金银券变成了废纸;后者是世界上罕见的、典型隐型通货膨胀。关于后者这里要多说几句。

一般的通货膨胀都是显型的,就是纸票子太多,不值钱了。隐型的通货膨胀大多数情况只发生在战争时期,发生在那些被围困的城市里。其表现就是票子没有增加,没有滥发,但是,与票子相对应的生活必需品却急剧地减少了,少到了人们需要动用黄金才能买到少量的生活必需品。观察这类的通货膨胀,不是看官方发布的统计材料,而是要到“黑市”上去看各种交易。大陆三年困难时期,就属于这类情况。老百姓没有黄金,用那时最值钱的东西,像自行车、手表等才能换回几斤大米、面粉之类的东西。

社会主义社会发生隐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其计划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是其想摈弃市场经济,却又无法消灭货币而出现的一个经济怪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之所以都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出现,是因为它扼杀了全社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所以这个社会一定是物资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货币虽然没有多发(对人民来讲,还要尽可能地少发),但货币与物资之比,仍然显示出了货币的“过多”。

以上我们讲了理论原理,但现代经济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好把握,就是因为到今天为止,所有国家的货币发行都脱离了传统的准备金(黄金、白银)制度。那么国家应该如何把握纸币发行的数量呢?无数经济学家迷惑了,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今的政府应该依据什么东西来发行货币了,已经找不到把握货币发行的这个量的标准了。

金、银退出了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这也是社会经济和货币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依然有效。那么它应该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国民财富。说国民财富太笼统,具体说,就是国民生产出来的那些有用处、又有价值的实体东西。像农耕社会可以把粮食、布匹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一样,如今的社会其实就是把国民生产出来的所有这些东西在当作发行准备。大家不妨想一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如今都在几万亿或十几万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找到那么多的黄金白银去充当发行准备金。所以所有的政府其实都是以实物作为准备来发行货币的。

用实物做准备来发行货币,使得纸币在流通中又逐渐丧失了一个捍卫自身价值的手段,所有的纸币从此都成为了无法兑现的货币了。前面讲了,发行准备金,就像食堂卖饭票一样,不用人民币来买,是不能把等值的饭票卖出去的。但是在纸币的进化实践中,人们发现,货币一旦投入到流通中,已经没有人知道它后面是否有真金白银做保证了,只要它在老百姓的手里还具有流通功能,就是说,我拿它去买东西,不会遭到别人的拒绝就可以了。所以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就把它的兑现程序或者说是纸币流通的终了环节也给偷偷地取消了。纸币从此变成了无法兑现的了。这就好像你的饭票即使你不想在这个食堂用餐了,可是却不能把它们再换回人民币了。从货币发展理论上看,其实这并不坏,对社会来讲这也是最节省社会运行成本的举措。饭票不能从膳食科换回人民币了,卖给别人也行,只要它还是足值的饭票。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又为政府人为操纵货币贬值,伤害百姓,而百姓却找不到债主去讨债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货币的科学发行应该是怎样操作的。

经济在增长,中央银行发行多少新的货币才算是恰当的,才能不引发通货膨胀呢?这确实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只有理论上彻底明白了,才能不走入歧途;其次国家货币发行,绝不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求,他们会充分利用货币的天然缺陷和背后操作的空间。这是造成世界绝大多数非民主国家通货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

通过我的前面的叙述,大家应该明白了,国家应该是这样来发行它的货币:原则就是必须按照经济增长来决定货币发行量。一个时期内经济实际增长多少,折合成多少货币量,再根据现有流通中的货币量对应的经济总量,当然也就可以算出应该新增多少货币量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举例说,比如经济总量是100,增量是10 ;对应100总量的货币流通量是20,那么对应经济增量的货币流通量是多少呢?

20×10÷100=2

政府这时只要再往流通中注入2个单位的货币量就可以了。超出这个数就要引起通货膨胀。

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在一个公共食堂里,超量发行饭票,膳食科长和会计是受益者,广大职工是受害者。但问题到这里还不算完。试想,如果膳食科长和会计觉得这还不够,还想捞取更大的利益,那么他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叫过来,免费供应饭票,到食堂里用餐;再有,膳食科长和会计为了使自己的隐蔽的盗窃能够长久地进行下去,而不被别人发觉和检举掉,买通或者贿赂单位领导,给他们送去更多的饭票,也是绝对必要的。

同理,我们由此也不难推断出,谁是国家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指望工资吃饭的城市中下层人群是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和最深的受害者,而能够通过各种关系获得国家免费饭票的集团和个人,就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反正国家财富在一定时期,就是那么多,有人多得,就必然要有人少得。国家超量发行货币就是用最隐蔽的手段对一般群众实行抢劫和偷窃,而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形成社会的贫富对立,广大群众由此也就失去了对政府的信心。

现在在网上有许多材料,对比各个国家的物价。从这些现身说法人提供的材料看,简直让人惊讶得合不拢嘴。我权且从《中国新闻网》11月20日张一涓先生提供的一份美国物价材料上摘引数段,以飨读者:

“随便走进一家超市,可以看到桔子3.99美元一盒(5磅装,1磅相当于0.9斤,0.45公斤);香蕉,49美分一磅,7美元可以买12斤半;还可以买1.6斤核桃仁;4升牛奶。猪排降到1.99美元一磅,连皮带骨的鸡腿降价0.99美元一磅,但不吃激素饲料的鸡胸肉要卖到5.49美元一磅。”

“普通大白鸡蛋0.99美元12个,自由放养的有机蛋4美元12个,看来畜牲也有高低贵贱之分。7美元可以买将近16斤白糖,美国目前的白糖都是由基因改造过的甜菜加工而来,最近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此基因改造不符健康标准,须停止使用。所以明年糖价多半会上涨。”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中国超市。豆腐单卖1.29美元一盒,特价7美元可以买7盒;苹果0.88美元一磅,小白菜0.78美元一磅,西红柿和藕都不到1美元。”

“下面做个3口之家的家庭主妇购物规划:20磅米,8美元;小瓶油,2美元;鸡肉20磅;鸡蛋3盒;普通牛奶4升;4个大枕头面包;藕、小青菜、番茄、土豆等共20磅蔬菜,18美元;一盒5磅装桔子,3.99美元;2磅香蕉,1美元;2磅苹果,1.76美元;10罐酸奶,2.50美元。以上食物够3口之家吃10天,即每天7美元。早餐每人一杯奶,一个蛋加面包;午餐及晚餐各是一磅鸡肉,一磅蔬菜加米饭;每天近一磅水果、娃娃加罐酸奶。简而言之,7美元在美国可供三口之家营养均衡地吃一天三餐。”

关于中国的物价,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列举了。物价是一回事,更重要的还有收入。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781元,农村是4761元,美国没有公认准确的数字,上下差距很大,我们权且取其中,为4万美元吧。大家立刻就可以看到美国的“钱”是多么“值钱”,而收入和物价之比,中美差距是如何之大。

80年代末,1斤猪肉不到0.8元钱,那时机关工资(不说百姓)平均150元左右,用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200斤猪肉;现在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一般猪肉10元一斤,也只能买200斤,放心肉20元一斤,只能买100斤。就是说,二十四五年过去了,工资和肉的比价是同步增长的,或者工资还有下降。大家说,这生活水平能够提高吗?美国建国200年,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就可以看出物价的稳定。中国到现在,分币早已退出流通,只有在银行计算利息时还有这么一个计算单位,而角钱,现在也正在退出流通。可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还在那里鼓吹通货膨胀无害论,不可避免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就说:“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有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真不知,他们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是时候了,当局该清醒了,否则再过10年,我们基本的货币单位将要变成“元”了,届时中国货币就和日本一样了,只有一个单位:元。

〈完〉20111.1.E-MAIL ZHKZH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