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云网盘登陆:《三字经》到底怎么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47:46
《三字经》到底怎么读?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谁能为其取精华去糟粕?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现了微弱的复苏迹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有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从教育内容多样化、中国文化重建这两个角度,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

  这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却开始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对于这样的事业,我想问:谁有能力来取和去?

  即便这世间真有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具有这个取、去的能力,那么,他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取、去?他当然说,会按照正确的标准。问题是,他心目中的正确标准果然就是正确的标准吗?对他来说正确的标准,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正确的吗?显然未必。毕竟,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是按照正确的标准选择的,那他必然假定了他就是正确,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标准。

  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很显然,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相信,历史已经终结了,传统已经死亡了。因而,自己已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

  而他挑拣的标准,其实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也无所谓标准了,因为,他不在传统之中,也就根本没有价值可言。他的唯一价值就是自身当下的需要。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当然就是糟粕。

  由操着这样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这就是看上去无比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这一原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致命自负和权力的致命自负。

  其实,《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从时间选择出来的这些蒙学教材中间挑拣精华、糟粕的人,等于宣称自己比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二三十亿人更聪明。今天,还会有人相信,给《三字经》下禁令的是这样的人吗?文/秋  风

  不应一禁了之

  《弟子规》、《三字经》是儒家“十三经”中的重要内容,是封建时代孩童的启蒙读物。其中前者是关于为人处世的规范,后者是减缩版的中华文明。在这两本书中,精华自然很多,糟粕也是客观存在。

  比如在《三字经》当中,就有一些完全是封建性的糟粕。如“三纲者,君臣义”,自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到如今已经100年的时间了,“君为臣纲”的说法当然要废止。还有“君则敬,臣则忠”,既然君主都没有了,当然也不必再把如何处理君臣关系的那些东西教给孩子。至于“上致君,下致民”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合适的,这都是带着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的东西。

  不过,对于山东省教育厅所采取的简单的一禁了之的做法,笔者却不能苟同。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也是一个偷懒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看起来很负责任但事实上却是推卸责任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学校里面禁止,并不等于孩子们就看不到。何况简单地禁止阅读,很可能会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而偷偷地阅读,后果可能更糟。

  在笔者看来,正确的做法不是禁止,而是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明白这些观点为什么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可以利用一些其他资源,比如著名学者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上解读《弟子规》、《三字经》,在导向性上做得不错,可以作为教育孩童的生动教材。要知道,重要的不是给孩子读什么东西,而是教孩子怎么去理解这些东西,去形成什么样的观点。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什么观点,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怎么去建立自己的观点,从长远来看,这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文/郭松民

  叫停全文背诵,好!

  初看山东省教育厅的要求,颇为吃惊,毕竟多年来各地都对蒙学经典做了重点推广,对孩子确实也大有裨益。但重新翻看这些书,却为山东省教育厅的行为深深感动。《弟子规》、《三字经》等当然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理,鼓励孩子一心向学,孝悌恭谨,但其毕竟一成书于宋,一成书于清,充斥着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世间沧桑,几多变幻,到今天,书中一些提法已然不合时宜,甚至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真意。

  比如《三字经》宣扬的三纲五常,随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淡去,必须重新定义;《弟子规》明确指出孩子应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且一日为子女,终身“勿擅为”,与现代儿童教育中“尊重天性、提倡民主”的宗旨明显不符。可以说,《弟子规》、《三字经》自普及以来,其中部分内容一直被专家学者所诟病。尤其,一些企业把《弟子规》当做奴化员工的圣经,要求反复诵读、践行,实在念歪了经。

  孩子还小,很难领会这些内容,如果不加甄别,必然先入为主,学不进去新东西。所以,当我们的家长还乐滋滋地灌输孩子时,山东省突然大喝一声“停”,来得及时。这个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沉积层和继承者、全国第一批推广国学经典的省份,其教育厅能够正视经典中的短板,勇于向经典说不,敢于打破民间对传统文化的迷信与迷恋,其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勇气还意味着责任。叫停,是对自身以前工作业绩的部分否定,但隐瞒,是对无数孩子的进一步误导。其作为一级政府主管部门,最终选择了实事求是,宁可成为靶心,也要力挽狂澜,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不负山东自古忠厚之名。

  最后,意味着担当。此令一出,势必引起轩然大波,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应可想而知。但既然是对孩子有害,那就敢于叫停,这种动用公权力匡正教育倾向的做法告诉人们,息事宁人不是正确的态度。

  也许,是否应全文背诵蒙学经典的争论将永世不休,如何提高孩子的国学素养也有待摸索。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山东省教育厅所做出的决定,是在为祖国的未来把关。其所引起的争议,同样也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文/孙智超

  经典就要通篇诵读

  笔者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之所以成为启蒙经典,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精华。不可否认,任何经典因为受到时代的局限,都会夹杂不同程度的糟粕。然而,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学习不能因噎废食。武汉中学特级教师萧兴国说:“若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而被断章取义的经典,已经不再是经典了,它只是经典的缩影,甚至可以说伪经典。

  打个比方,学习经典就好比吃饭,现在作为真正的绿色食品极少,也就是说我们在吃饭时,不可避免地会吃下许多垃圾食品,我们总不该因为食品中有垃圾甚至毒素,就要对此进行精化处理后才食用吧。其实人体中自有净化功能的,肝脏就是一个最大的毒素处理场。笔者也曾听医学专家介绍,一个人如果完全处在一个无菌世界,那么,他一旦走入自然界,就成了一个废人,任何病菌都会把他一举歼灭,因为他体内没有一点防疫能力。其实,保留经典中的糟粕,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产生抗体的机会。

  至于经典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向来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阅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当然,我们还可以把那些不适合今天学习的地方(糟粕),作为反面的观点进行批评,还可让学生分析其不足之处,不是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删节《三字经》其实并不必要,如果硬要这样,那么中国古代经典你都要删节,都要搞成“洁本”才行,《水浒传》该如此,《西游记》也该如此,《红楼梦》更该如此……文/林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