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捐赠:巴蜀双城竞合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53:09
栾璐报道

巴山蜀水间,有这样两座城市,有太多的故事说不清楚——从民间不断升级的口水战到两地政府的资源抢夺,这对双子城之间从来没有放弃过“谁是老大”的争吵。

竞争

2003年6月底,一个后来被经济学者不时提及的“西三角”一词最先浮出水面——是年8月底举行的重庆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西三角”(四川、重庆和宜昌地区)经济区。

此概念一经提出,成渝便各自暗中较上了劲。

重庆市先拟定了“西三角”规划,方案中提出将分三步走打造西三角:先以重庆为中心,培育重庆主城区、成都、宜昌3个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之后3个城市之间将加强经济联系,形成三角增长区;然后以重庆、湖北、四川为中心构建“泛西三角”地区,带动云、贵、鄂西、陕南。重庆市的一些官员毫不掩饰地宣称,重庆将成为“西三角”的中心。

几个月之后,成都也喊出了中国“第四城”的口号,并在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之后,第一个提出了要做西部开发的一个支点的构想。成都还发布《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不仅将成都与上海相提并论,更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这些“双龙头”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

合作

尽管两城纷争不断,但绝大部分官员和学者一致的看法是:成渝两地实际上极具互补性。“重庆与成都,单独看都不算全国最好,但抱成团就有竞争力。”最早提出成渝经济区的学者之一、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如是说。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这对“欢喜冤家”的心态似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两年前,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率团拜会成都,低调宣称为“取经之旅,合作之旅”。

此行中,重庆市长王鸿举和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共同签署协议,从七大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共建成渝经济区、加快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引导产业分工合作、构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及建立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等。

“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贵州大学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项凯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这种关联性从数据上也能得到佐证。2007年,成渝经济区铁路旅客发送量为8007万人次;从2000年起,铁路客流量每年均保持9.5%的增长速度,是全国水平的2.1倍。

这似乎也正如王志纲在其著作《双城记》中所描绘的,重庆和成都,“如同一母同胎的兄妹一样,虽然已然各自独撑自己的天空,但依旧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而“相信在西部开发的未来岁月里,这一对‘双城’必然会携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将巴蜀文化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