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怎么烤漆:麒麟的故乡麻林国与中非闗系-中国海权探索-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9/21 11:21:11

麒麟的故乡麻林国与中非闗系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笔记  系列  2007-03-25 15:40「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笔记系列19

Chinesemahan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透过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几次率领由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访问非洲,携带大量金银缎匹和瓷器宝钞,代表中国政府访问了现今索马利亚和肯亚一带的东非港口,带回了在中国被视为神兽的麒麟。非洲国家的国王和使节访华,使中非的友好关系达到官方往来的高层次。

《明人画麒麟图》

永乐13年(公元1415年),东非麻林国(今坦桑尼亚基尔瓦基西瓦尼)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牵着一只麒麟即长颈鹿来到北京向永乐帝进献,诏翰林学士沈度写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将此文以工笔小楷抄在图上,又命宫廷画师画下麒麟图像。六百年过去了,这幅《明人画麒麟图》仍然完好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画库中,为所贡麒麟留下最真实的记录。这件盛事也成为中非关系上的一件历史上大事。

中国古代帝国乃至老百姓,都将麒麟视为神物。麒麟乍现,乃祥瑞之兆,说明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是盛世的标志。 中国古代还认为「龙与牛交,则麒麟产焉」,且说麒麟有雌雄之分,雄者为麒,雌者为麟,可见神乎其神了。

中国古代对麒麟的认识已达到了图腾崇拜的程度,认为麒麟是神物,即使是东汉的「无神论者」王充也在《论衡》中指出:「麒麟,兽之圣者也。」

何况郑和从海外带回来这只麒麟的时间,正是明朝国力最盛的时间,而麒麟又是当时视为位于「际天极地」之远方国家麻林所献,是明王朝声威与德望远被四海的象征。麻林与中国的距离,跟现在地球与火星一样都是遥不可及的。

麻林国使者献麒麟轰动整个明朝宫廷

所以,当麻林国使者来献麒麟之际,整个明朝宫廷都轰动了。整个明朝廷的官员们对于非洲贡使游行展示的珍奇动物,「莫不引领快睹,顿足骇鄂,以为希世之罕闻,中国所未见」。

明成祖朱棣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文武群臣竞相祝贺:「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诏翰林学士沈度冩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将此文以工笔小楷抄在图上,又命宫廷画师画下麒麟图像。其情景如今日拍记录片或现场直播无异。

明代大臣夏元吉撰写了一篇《麒麟赋》,文中描绘道:「丰骨神异,灵毛莹洁,霞明龙首,去拥凤臆。星眸眩兮昆耀,龟文灿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风,麇身动兮散雪,蹴马啼兮香尘接腕,耸肉角兮玉山贯额。」

经过了600年之后,这幅《明人画麒麟图》仍然完好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画库中,为所贡麒麟留下最真实的记录,也成为人们研究中国人「麒麟热」的文化心理的重要材料。麻林贡麒麟所受到的重视,难免在中国朝野和民众中激起一阵「麒麟热」。于是,明朝的达官显贵和翰林学士纷纷咏赞麒麟,仅编选的《瑞应麒麟诗》就达16册之多。

海外使者献呈麒麟一事,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称,在当时被认为是郑和下西洋的一大政绩,体现了明初对海外诸国外交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受到了朝野和民间的广泛称颂,迎接麒麟的仪式盛况空前。

亚非各国向明王朝馈赠麒麟共有5次

根据郑鹤声、郑一钓父子考证,永乐年间,亚非各国向明王朝馈赠麒麟共有5次:第一次是永乐12年(公元1414年)秋九月,榜葛剌国馈赠﹔第二次是永乐13年(公元1415年)秋九月,麻林国馈赠﹔第三次是永乐15年(公元1417年)秋,阿丹国馈赠﹔第四次是宣德8年(公元1433年)秋八月,古里、阿丹等国馈赠﹔第五次是正统3年(公元1438年)十月,榜葛剌国馈赠。

麒麟成了是中非传统友谊最好的见证。事实上,麒麟这个字也有人认为是来自非洲。

郑和带回非洲的奇珍异兽

同时,郑和带回来的,不仅是麒麟,还有其它非洲的奇珍异兽。据史载:「永乐13年十一月(公元1415年12月)麻林国及诸番国使臣进麒麟、天马(斑马)、神鹿(非洲独角羚)等异兽。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赞。」古代人见这种罕见的非洲动物的兴奋情形,跟现代人见到中国的大熊猫或澳洲袋鼠没有两样。

麒麟的故事不但在中国轰动,在长颈鹿故乡的马林迪也十分流行。南非总统姆贝基去年在谈到亚非关系时,曾对这一历史逸事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说,因为麻林国王敬仰明朝皇帝的高瞻远瞩,派人长途跋涉访远方的国度并与之礼尚往来的气度,才会将长颈鹿送到中国,以表示东方人民的眼光比树还高。马林迪博物馆馆长称,长颈鹿的故事只是中肯友谊的一个侧面,就当年而言,马林迪国王曾几次派使者访问中国,还送去了斑马、鸵鸟等动物。

马林迪市再赠中国长颈鹿

为了延续这股麒麟热,今天的马林迪市长姆拉穆巴最近在访华时,答允赠送给中国一只长颈鹿,会透中国驻肯亚大使馆送来。这只长颈鹿会落籍在南京,昔日大明的首都金陵,再见证这个奇的非洲故事。

除了非洲动物外,非洲麻林国国王也曾经访回中国,揭开中非之间外交的新一页。据明代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记载,在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麻林国贡麒麟前,麻林国王哇来顿曾率领朝臣访问中国,行至福州时不幸去世,明成祖赠给他以康靖的谥号,将他葬在福建闽侯县,并命令地方官岁时祭祀。这些足见中国皇帝对马林迪国王与使臣的重视。

郑和访问非洲,促进了中非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的大批瓷器、布匹、纱罗、彩绢、锦缎、文绮、袭衣、漆器、铁铜用具和钱币等用品,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往非洲,而我国则从非洲国家换得大量象牙、犀角、乳香、黄金、琥珀、斑马、长颈鹿、驼鸟、白鸠和其它珍禽异兽等。

中国文化深入非洲大陆

透过郑和的访问,中国文化深入非洲大陆。马林迪使者带回了中国皇宫的特产,郑和船队带来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等物,深受当地人欢迎。中国瓷器一时成为贵重物品和财富的象征,富裕人家以收藏中国瓷器为时尚,就是在墓碑上也以镶嵌中国瓷碗和瓷盘作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现时,人们还可以在马林迪城北11公里处的曼博鲁村外的的一片墓地,找到其中两个一人高的圆柱形墓碑上镶嵌着中国瓷盘,一周共10个,其中6个被人偷走,剩下的4个也被敲打得残缺不全。当地人把中国瓷器视为财富,别说是完整的盘子,即使是从盘子周围敲打下来一些碎片,偷回去也是藏在自己家中的箱子里当作宝贝保存起来。可见,中国在马林迪的影响,中国瓷器在马林迪的地位。

郑和访问非洲航线

郑和访问非洲时,郑和船队走的是两条航线:一是经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然后再横渡印度洋直抵东非海岸;二是经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后,进入阿拉伯海,再经波斯湾、亚丁湾,过曼德海峡,沿索马里北海岸,到东北方再经过须多大屿(索科特拉岛)、葛儿得风(瓜达富伊角)和哈甫泥(哈丰角),而到达东非海岸。

郑和访问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竹步、慢八撒等地。木骨都束在今天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不剌哇在今天索马里的布拉瓦一带;麻林有的学者认为在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一带,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在今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一带;竹步在今天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慢八撒在今天肯尼亚的蒙巴萨一带。郑和及其随从的船队在航行途中还经过索马里的胡尔和马尔卡,以及肯尼亚的奇腊、佐吉里和塔康古等港口,并短暂停留。

更有人认为郑和舰队穿过非洲好望角,时间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更早。不过,这还须要有充份的证据来证明。

中国史籍记载郑和访问非洲

郑和访问非洲的情况,在《明史》、《皇明大政记》、《皇明世法录》、《实录》和茅元仪编的《武备志》等有关史书中都有记载,特别是随同郑和出访的马欢、费信、巩珍撰写的《灜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三部著作,对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慢八撒等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商贸状况、人文制度、风土人情、男女服饰等,都有详尽生动的记载,同今天东非海岸摩加迪沙、布拉瓦、马林迪、蒙巴萨和基尔瓦·基西瓦尼一带的情景极其相似,因此是研究古代非洲的珍贵史料。

同时,在郑和访非洲的影响下,北非的埃及也加强了同中国的友好往来。永乐年间,埃及马末娄克王朝(公元1250~1517年)的使者曾访问我国。正统时,埃及又一次派使节访问中国。明史称埃及为「米昔尔」或「密思尔」,均为埃及古名。中国和埃及这两大古代明文古国文化在历史上相遇。

在15世纪的明代,中非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非洲还留下郑和访问足迹

可惜,这些都变成了遥远的故事。目前,非洲还留下郑和的访问足迹,让我们以去追溯这个历史的谜团。

在索马利亚北部一个名为「郑和屯」的村落就是为纪念郑和访问而命名的。

大型记录片《郑和下西洋》的编导吴建宁向记者介绍,600年前郑和船队总共4次到达东非海岸,遗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东非帕泰岛所在的拉穆群岛是郑和航线上的必经之地。当地还流传着:500多年以前,有两艘中国船在帕泰岛的上加村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的船员逃生,登上了帕泰岛。刚开始,村民不愿意接纳他们,但当中国水手中的一名勇士帮助当地村民灭除了一条大蟒蛇后,这些中国水手终于被接纳。当地一些人便是传说中的中国水手后代。 近年来,在拉穆群岛上发现了大量中国陶器及古瓷器碎片,似乎证明这个古老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马林迪市少女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吗?

一位来自肯亚马林迪市西尤村的19岁少女姆瓦玛卡·沙里夫,她自称是「法茂人」,其祖先来自中国郑和船队。她曾邀从非洲来到南京出席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首播仪式。《郑和下西洋》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中,南京电视台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南京电视台摄制组还远赴17国拍摄,行程10万多公里,采访了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夫人等亚非欧多国政府要员,中国驻外使节、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郑和在云南、江苏和泰国的后裔200多人。 

非洲还有许多关于郑和的历史谜团

像姆瓦玛卡·沙里夫的故事,最早是来自李新烽。李新峰是《人民日报》驻非洲的记者,他在非洲采访了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并收录在《非洲踏寻郑和路》一书中。

但是书中却带出更多的历史谜团,包括郑和舰队是否穿越过好望角等。

《非洲踏寻郑和路》和孟西士(Gavin Menzies)的《中国发现世界》一样,留下更多的难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