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挖掘:美国老汉让国学家汗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7:07:21
发布时间:2011-01-14 07:41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网络编辑:谢永利
这几年,“国学热”颇为喧闹,一位位教授级说书明星粉墨登场,一本本通俗读物大行利市,可为什么西尔斯做的工作,我们却没有做呢?
理查德·西尔斯在美国的知名度很低, 近日他的网站上线后,却在中国网民中引发轰动。
那是一个制作非常简朴的网站,却包含了他20年的努力成果:他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全都整理搬到网上,并提供了方便的检索,而这一切全是免费的。如此翔实、方便的古文字研究工具,甚至比汉典等中文网站相关功能都强,实在令人汗颜。
这几年,“国学热”颇为喧闹,一位位教授级说书明星粉墨登场,一本本通俗读物大行利市,可为什么西尔斯做的工作,我们却没有做呢?
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我们的业余研究者肯定搞不了。西尔斯的成绩,源于他的热爱,可我们的教育却抑制了这一点。中国孩子从小到大,所学的都是大人们圈定的内容,个人兴趣很难有成长空间,好容易熬到大学了,环境宽松了,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只好先学“有用的”。好不容易打拼数年,工作稳定了,能做点研究了,可还有几人能想起自己的热爱是什么呢?
既然业余的搞不了,那么专家又如何?显然,专家们也无意于此。一方面,当下“国学”是“显学”,出路宽广。写书、办讲座、搞养生、给大款当智囊……凡此种种,足以带来滚滚红利,那么,谁还有心思去干费力不讨好的基础工作呢?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懂了,专家拿什么忽悠人?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岂不随时有被暴露出来的可能?作茧自缚的事,没人会去做。
于是,本应流动起来的知识,就这样被封锁起来,原本很简单的内容,反而云山雾罩。总之,我们只有知道国学很伟大很深奥、无条件表示佩服的义务,到了实际工作的层面,可拿出来的成果总是太少。
想干的没条件,有条件的不想干,这反映了科研资源分配制度的困境,从来如此,知识一旦被神圣化,必然会与大众绝缘,长此以往,则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抑制,其发展速度也将受影响。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有极强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应正视,明清以来我们的创造性发明大大减少,这不能不说与制度设计的缺陷息息相关。在今天,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流动关乎民族命运,应引起足够重视。
少些虚文,多些实事,少些封闭,多些开放,少些死记硬背,多些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才能让它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但愿,面对西尔斯,我们不是只汗颜一下就了事。
蔡辉